李有德
摘 要:进入全球化时代,人类社会各领域皆离不开合作。合作精神已成为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育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重要途径。介绍了初中语文课堂合作学习的含义,探讨了当前课堂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并辅以教学案例提出了解决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合作学习;解决策略;教学案例
进入全球化时代,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皆离不开合作,合作精神已逐渐成为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加强学生的合作能力方面,学校教育担任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而合作学习便是学校成功担任该角色的重要途径。
一、初中语文课堂合作学习的内涵和意义
我国教育学者王坦认为,合作学习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内合作互助,从而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对学生的奖励则需以其小组的总体成绩作为评判依据。
在初中语文课堂实施合作学习,具有多方面的意义。一是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合作学习中,学生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这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是有利于学生合作意识与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有助于学生倾听他人意见、接受他人观点、包容他人思想等品质的形成。三是有助于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课堂合作学习中,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角”或“权威”,而更多的是“协助者”“参与者”“顾问”等,此时,学生和教师的关系是民主平等的。
二、初中语文课堂合作学习呈现的问题
合作学习是一种促进学生学习、提高学生合作能力的有效手段,但不恰当的使用却对教学有着不良影响。笔者将在下文提出初中语文课堂合作学习中所呈现的两点问题。
1.学习小组分配随意
部分教师在分配学习小组时,直接运用其他老师的分组情况,而没有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导致各小组成员搭配不均衡。例如,部分小组优等生集中,各自优越感较强,遇到分歧时都不愿退让,合作效果欠佳;部分小组整体能力较弱,成员积极性不高,不能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而有的小组成员性格内向,缺乏合适的引导,成员间很难达成有效交流。
2.内容设计与学情不相符
对于课堂合作学习内容的设计,部分教师或者设计太难,学生不能理解,或者设计太简单,没有合作解答的必要,不利于学生的积极参与。而部分教师为了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只求学生参与,不顾学生的讨论是否切题,也不关心讨论质量,这样的合作学习必然不能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初中语文课堂合作学习策略及教学案例
1.构建合理均衡的合作小组
根据教学需求的不同,合作小组的分配可采用不同的方式:固定组合、自由组合或者层次组合。
[案例一]笔者在对学生的作文评讲课上采用了固定组合的方式。课前作业布置学生完成七年级上册的一篇命题作文——“这就是我”。课堂上,以前后两个座位的同学为一个小组,组员相互评阅作文,并写下评语,各组推选出一篇优秀作文,并协作完善佳作,再由小组成员在全班朗读。此时选择固定组合操作方便。而如果是对课文内容进行讨论,便可选择层次组合,保证各小组的实力均衡。如果是开放性问题,则可以自由组合,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
2.设计符合学情的合作学习内容
虽然课堂合作学习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教学方式,但也并非所有学习内容都适合该方式。教师应当选择具有探究性的课文或题目作为課堂合作学习的内容。若学习内容太难或太易,不具备探究性,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二]八年级上册五单元《桃花源记》的教学设计。
步骤一:5至6人为一小组,自由组合,小组内成员自主学习课文;
步骤二:每组对《桃花源记》进行表演,人物包括旁白及文中人物,全程叙述、对话采用白话文;
步骤三:各小组对其他小组的表演进行评价,指出其文言文词汇、语法理解有误处或是表达出彩的地方;
步骤四:教师对各小组表现进行评价,随后再讲解课文,同时对问题出现较多的地方进行重点讲解。
[案例三]对于八年级上册课文《桥之美》,提出问题:在写作内容和手法上,该文与《中国石拱桥》的异同点。课堂上进行分组讨论,随后各小组汇报小组成果,学生再自由发言,对这些成果做补充,最后将各组成果及学生补充内容汇总,便得到了两篇文章的异同点。两篇课文都是教材内容,学生对内容不陌生,而合作讨论的方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有助于加深学生对问题和课文的理解。
课堂合作学习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教学方式,但形式化的课堂合作学习对学生的学习并没有促进作用。教师在初中语文课堂上运用合作学习方式时,应当注意均衡分组、设计合理的合作学习内容等问题,并通过不断地创新实践和反思总结形成科学合理的课堂合作学习模式。
参考文献:
[1]曾妮,田晓红.国内课堂合作学习研究文献综述[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4(2):20-24.
[2]李安学.新课改下对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的探讨[J].语文学刊,2013(7):15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