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惠暄
【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皆会产生重要影响. 值得注意且应重视的是,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几何图形教学,不仅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亦可培养学生的思维力、想象力等, 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为此,探究信息技术奥妙之处,并巧妙运用其于几何课堂,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势,甚为必要.
【关键词】 信息技术;几何图形;课堂
“图形与几何”是小学数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这部分的内容需要学生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决定了他们在理解抽象的几何图形及概念的建构时,需要借助具体的图形表象. 要使学生成功地从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过渡,则需要有一座桥梁,而信息技术则是丰富知识、实现跨越的这一桥梁. 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数学几何图形教学,不仅可以有效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情境、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而且可借助极富吸引力的音乐、活泼生动的画面、抑扬顿挫的语言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思维力、注意力,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实现好学、乐学之目标. 在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中,让信息技术走进课堂,利用它把抽象的数学问题形象化,让枯燥简单的几何图形在信息技术的演绎下有声有色地动起来,增强教与学的形象性、趣味性、新颖性. 在几何与图形的课堂中,巧用、妙用、善用、活用信息技术,体验其无与伦比的优势.
一、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传统的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工具常常是课本和纸笔尺,再丰富一点也就是增加剪刀、胶水和纸张,仅此简单的“学具”供学生操作学习. 教师为了提供给学生尽可能丰富的学具,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却事倍功半难以收到所期盼的效果. 这些客观因素对学生在学习探究中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观察比较、建构知识造成了巨大的局限性,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性也因学习工具的缺乏而难以得到发挥. 巧妙地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加大课堂密度,提高教学效益. 例如,教学《圆的面积》一课,利用课件演示达到对旧知的回忆,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在情景引入中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现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推导过程,既节省了时间,又形象直观的让学生回忆了几个基本图形转化的过程,渗透了“转化”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 利用电脑课件的演示可有效回忆旧知,激起学生探索新知的浓厚兴趣,明晰思考方向,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不仅如此,利用课件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一种清晰的 “动态表象”,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圆的面积》一课,学生进行操作实验,剪拼探究圆面积计算过程后,由于学生只通过实验操作的方式进行,故而在操作中会出现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如实验过程比较复杂学生难于操作、实验过程不当导致误差较大等,多种因素使操作的说服力大打折扣. 欣喜的是,巧妙借助信息技术可无限分割的优势来展示圆的面积推导这一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通过直观演示帮助学生提升空间想象能力,化难为易解决了圆的面积推导的教学难点. 课堂中巧妙借助课件直观演示把圆4等分、8等分、16等分、32等分、64等分……的剪拼过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向学生渗透极限思想,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得出圆可以转化成近似长方形的结论.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发散性思维、逻辑推理能力,提高课堂效率,帮助学生顺利建构知识.
二、妙用信息技术,鲜活演绎概念
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过程中,一些学生对部分理论知识、原理和抽象概念术语的理解掌握存在一定的难度. 而电子白板则具有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的功能,结合小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规律,适当地运用其于教学过程,便可直观形象地展示教材内容,鲜活地演绎几何概念,顺利地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深化知识,为其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形成鲜明、准确的概念奠定基础. 以《线段、射线、直线》为例,在传统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讲解时由于黑板演示的局限性,讲解起来难免词不达意,学生理解起来也费力. 运用电子白板的绘画功能,化静为动地展示射线、直线、线段的生成过程,抽象的几何概念被演绎得生动、具体、形象. 教学中,教师先在电子白板上闪现一个亮点,然后从亮点的一端射出一条水平线,引导学生感悟“射线”的形成过程. 接着,动态演示这一端的伸和缩,学生在伸缩自如的演示中感悟射线的特性,“一个端点、无限延长、不可度量”. 随之,在射线的下面又出现一个亮点,从它的两端分别射出水平线,自在地伸展收缩,引导学生观察理解直线的特点. 最后,课件呈现出两个亮点,动态演示这两个端点被一条水平线连接起来,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发现异同,认识到线段“两个端点、长度有限、可度量”. 电子白板的直观演示,将射线、直线、线段三者的特征鲜活地演绎,使三者之间联系起来, 通过对比和辨析,引导学生归纳三个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构建了一个知识的生成情境. 妙用信息技术,变抽象的数学概念为直观的形态,化静为动变难为易,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同时亦培养了其观察能力,丰富了学生的空间想象,更赋予了几何概念鲜活的生命力.
三、善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学习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 运用几何画板的强大功能给学生创造一个动态学习的环境,将枯燥的数学学习变为富有挑战性的探究操作过程. 学生通过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能更快、更好、更全面地理解几何知识. 例如,学习《轴对称图形》时,教师采用了几何画板软件展示了生活中大量丰富的轴对称图形,学生在欣赏众多精美图片的同时,亦在满怀兴致地探究发现图形的对称性,在自主探究学习中,形成了对轴对称图形充分的感性认识. 随后教师演示了一幅蜻蜓的图片,引领学生对图片进行形象的分解,进而归纳出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借助几何画板展开自主探究,学生的学习由直观操作上升到抽象认识,通过观察、对比、讨论、归纳,既锻炼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也提升了学生的逻辑思维. 在学生初步掌握“轴对称”的概念和特征后,教师再次提供自主学习平台,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软件尝试创造一个或几个轴对称图形. 有的学生灵巧地做出一个三角形,再将三角形复制、旋转,移动到一起形成轴对称图形;有的学生用鼠标分别拖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等腰梯形,把这两个图形按轴对称的方式进行组合;还有的同学创造出富有创意的较复杂的轴对称图形. 在几何画板的自由创作中,学生进一步深化了对“轴对称图形”概念的理解. 在教学中,高度尊重学生的想法,给予学生充分表达自我、展现自我的平台和机会. 愉快高效的学习过程中,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张扬了学生个性,展现了自我风采.
四、活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难点
课有重点、难点,教学重难点能否巧妙突破乃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 温故知新,学生即是在深化突破旧知、探索新知的过程中不断进步的. 而借助信息技术可使教师有效引导学生思考,逐步转化深入,弱化难点,即所谓善假于物乃成功之所备也. 数学几何与图形的教学中,有此常见现象,学生对于部分抽象的知识存在着思维障碍,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理解掌握. 然而灵活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则可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高效地突破重点、难点. 如《角的初步认识》一课,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在进行角的大小比较时,由于画在同一页面上的两个角不利于重叠比较,“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这一教学难点不易突破. 教学时,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的灵活性,在屏幕上出示大小不一的角、边的长短不一的角,让学生先观察并表达自己的观点,再动态演示角重叠时的情形. 展示的过程中,可灵活伸缩角的开口、可自如伸缩角的两邊的长短,学生一目了然,教学难点不攻自破. 通过直观演示,学生自主归纳出:角的大小跟角的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跟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借助信息技术的直观性和灵活性,以动态的形式展示思维过程,教学难点巧妙突破,学生轻松获得了知识,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上文仅从四方面对信息技术用于几何课堂之效果作了简要概述. 综上可见,在小学数学几何图形的教学中,适时、适度、适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更能为学生创造一个“动一子而全盘皆活”的学习环境. 在未来小学数学几何图形教学中,信息技术之作用不可小觑,最大限度地利用发挥其潜力,教学相长,以求更和谐高效的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刘雪艳.论多媒体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
[2]张月霞.电子白板在几何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学习,2013.
[3]高晓英.小议多媒体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学知报,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