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雷
【摘要】 在中职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如何实现“教学做合一”,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成为了广大教师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文章立足于中职数学课堂教学现状,主要分析了“教学做合一”在中职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问题. 以期通过笔者努力,找到促进中职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的可靠途径.
【关键词】 教学做合一;中职数学;课堂教学;教学实践;教学现状;策略
对于中职数学教育,由于学生的数学基础的薄弱,导致学生的中职数学学习难度有一定程度的加大. 对此,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法是帮助学生数学学习并提高数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指导的教学方式是最有效的方法. 因此,本文就“教学做合一”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实践和探究进行简要的探讨.
一、“教学做合一”教学法的解释
“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法是由我国著名教育专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理论. 他主张将“教学做”视为一体. 其中“做”是主导核心,“教”和“学”都要建立在“做”的基础上.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已充分证明了“教学做合一”教育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教学做合一”不仅是教育法同时还是一种生活法. 在教学中教师教的方法要基于学生学的方法,学生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 通俗意思上是指知识怎么考查学生便怎么学,学生怎样学简便高效教师便怎么教. 生活中也是如此,教和学多是为了做,于是就要有针对性的,有效的教和学. 二、中职学生的教学现状
中职教学相对于高中教学有其自身的劣势,在学生的选拔层次上中职教育与高中教育有较大的差距. 受到社会对毕业生学历要求的影响,大多数家长和教师在对子女和学生的人生指导中都希望成绩不差的学生能够选择普高教育. 仅有少数认为自己无能力考大学的学生会选择中职教育. 中职院校出自生源量的考虑也不断的降低中学学校的录取分数线,这些现象导致中职学校生源的整体基础较差. 大多数中职学校学生学习能力较低,在学习习惯上存在极大的问题. 学生没有学习的意识,在知识的接受和运用上能力较弱. 部分学生会与进行普高教育的同学进行比较形成自卑心理,致使学生自暴自弃没有较高的学习主动性. 中职学校教师对于学生的教育培养也缺乏耐心. 种种原因导致中职学校学生不能提高学习能力,使学生的发展受到抑制.
三、“教学做合一”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实践途径
1. 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由于招收的学生学习能力较弱,且部分学校和教师本身也不重视中职教育,使中职学校在学生的管理上不够科学,教师在对学生的教学也存在马马虎虎的态度. 数学的学习本身就有一定的难度,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弱,教师就应具备更多的耐心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上. 部分中职学校出自盈利的目的大量的招收学生,出现学生和教师比例的不科学现象,不能保证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受到良好教育. 且学校在教师的选取上存在较大的问题,教师的教学能力低下使学生在课堂上的收获较低. 并且教师的数学水平不高,教师不能解决学生遇到的数学问题. 这些教师和学校体制存在的问题严重阻碍了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 拉大了中职学校学生与进行普高教育学生之间的差距,对学生人生产生不利的影响. 为此,要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教育部门对中职学校的管理应加强,保证学生受到良好教育的权利.
2. 改革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中职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往往是按照自己的意志讲课不考虑知识的实用性. “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法处理的是做和教、学之间的关系. 数学教学的目的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并且使学生学会将所学的知识用在生活和工作当中. 了解到教学的目的,教师就应根据教学目的制定有效的教学方式,以实现教学目的的实现. 学生在学习中占据主体地位,学生在学习中的付出是有用功. 教師要充分的认识到这一点,在数学的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对数学教学作出适用的改变.
3. 引入科技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我国各阶段学校的多媒体教学已得到了普及. 中职学校学生的数学能力较弱,易对数学学习产生厌烦的心理. 对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多媒体等科技手段以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教育事业工作者的共同观点,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会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在课堂上积极的配合教师的教学安排,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学生在课下也能够进行数学的学习和有关的训练. 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总 结
中职教育的目的培养专业的技术工作人员,因此针对做而教学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法十分适合中职院校的教学. 数学能力是学生工作和生活必需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的运用“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法,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为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晓娣.学行知“教学做合一”的课堂[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10).
[2]刘晓波.“教学做合一”理论在实变函数课程教学中的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13(04).
[3]蔡懿博.“教学做合一”数学方法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思路[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