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霞
摘要:现阶段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发展受到了多方面的阻碍。启发性原则是教学原则中最能够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原则,它能够指导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那么,如何切实有效地将启发性原则落实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本文通过介绍思想品德课程在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瓶颈以及人民版《思想品德》教材的理念,探索结合新教材将启发性原则运用到教学过程德方法。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启发性原则;教学方法
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主要是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等关系,整合道德、心理健康和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是为初中生思想品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
一、关于初中思想品德课程
思想品德是一门研究思想与品德的学科,是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精神向导。但是,正是由于“思想”和“品德”形成的多因素交互影响性、长期性和反复性,决定了其教育的相当难度;“思想”和“品德”表现的极强内隐性,决定了其真实评价的相当难度;而又正是由于这种难度,导致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走入了误区。
首先,对思想品德课程在思想上认识的不到位,导致教学发生偏差。中国教育在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一部分教育者及受教育者在耳濡目染中形成了一种“主课”与“副科”的观念,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则被不幸地归为“副科”中的典型代表。其次,思想品德学科自身体系的不完善、不健全,导致教学过程中无法可依。对于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效果在实际操作中的刚性规定明显不足,缺乏教育者在学生思想品德培养方面的规范性要求,有关教师及学生思想品德的素养评价制度落实不到位,普遍没有学校思想品德专题督导评估制度等。思想品德学科体系各环节的松散导致了一定程度上思想品德教学的随意性,严重影响了整个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
二、初中学生的特点及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的理念
初中阶段的学生,其年龄一般处在12~15岁之间,正处于“心理断乳期”,半成熟半幼稚的特征表现明显。与此同时,其生理与心理的成长速度都处在一个小高峰期,对于学习尚未形成脱离成人监督、独立自主的自觉性,渴望用成人的方式要求自我,但却摆脱不了孩子般的依赖。主要表现在学习自信心、交往能力和情绪控制等方面的不足。在教材方面,本届七年级的学生采用的教材是人民版《思想品德》,本教材呈现出与以往教材所不同的理念:
第一,目的观:由“见闻之知”走向“德性之知”。见闻之知是指听到、看到的与自己的生命未能融合、共享的知识信息,不能直接与人的品格和行为发生联系;而德性之知是指通过经验和体验获得的,与自己的整体生命融为一体的知识、情感和信念,是人的“第二天性”,直接影響人的行为。
第二,结构观:“在场”与“不在场”因素 的互动与融合。其中,“在场”因素是指学生自身的经验和体验、学生现实的生活和一切学生可以直接感知、体验、领会的东西;“不在场”因素是指集体、国家、社会的要求和人类已有的自然、人文、社会科学成果作为间接经验。
第三,文化观:青少年文化与成年文化的融合。传统教材的内容往往是成年人意志的体现,站在成年人的角度替学生思考问题,教材形式也体现的是成年人的偏好——正规与严厉,指示青少年应该做的事,由此结果当然可想而知,自然是导致学习者无法认同,无法接受被人指使。
第四,功能观:教材是学生探索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的平台。传统教材观认为,教材仅仅只是知识信息的载体,是知识的“压缩饼干”,且其文本和内容都是法定的,答案是唯一的,不容置疑、不容更改。
第五,学术观:引领学生初涉学术殿堂。教材能够培养学习者的学术爱好和人文素养,打破以往教材中的老套,吸收符合现代生活的新鲜思想,将老话题新做,使“大俗”的教育主题呈现出“大雅”来,且对于学习者的教育引导往往不是直接写在正文里,而是隐含在这些“思想家”的人生聪明和体验之中,需要学生自己发现、感悟。
三、如何利用启发性原则落实到具体的教学环节
七年级思想品德教学计划的指导思想中提到:思想品德教学应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观念,积极推进教研教改,优化课堂教学,凸显“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教学观,努力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精神,注重提高学生的能力,全面落实自主学习方案,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这种提倡“把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学观正好与启发性原则不谋而合。
1、启发性原则的内涵及其要求。启发性原则(Heuristic Principle)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承认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2、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和学会思考;4、发扬民主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2、如何将启发性原则运用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以激活课堂。
(1)教学导入要富有创意,过渡、知识点与知识点的衔接要连贯自然。教学导入是教学过程各个环节中的最初也是最关键的一环,导入得恰当与否直接影响着本节课的教学质量。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基础,编拟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情境,例如引用故事导入、身边事例导入、穿插社会热点导入等,引导学生回忆、联想或参透本课的学习目标和研究主题,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发挥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内容,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教育学坚持的是教师在教学中发挥其主导作用,学生发挥其主体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把学生作为学的主体,而且要看作教学过程的主体,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发挥其主动性、能动性,达到锻炼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摆脱传统学习过程中把教学目标定位于“应试”,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地记和听,要恰当有效地利用教材。
(3)准确抓住教材内容中的重点与难点,积极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坚持趣味性和知识性并重。思想品德课程作为一门严密的学科,教师必须根据自身知识基础和教学计划的要求确定本学科的重点与难点,以求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让学生在短暂的课堂时间之内能够准确地抓住本节课精华所在,让学生学到知识才是整个教学过程最终的目的。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普及也推动着思想品德教学方式的变革,现在的初中学校的各个教室中基本都配备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因此思想品德教学不再像传统教学那样仅仅只依靠教师的言传身教,或者是乏味的你讲我记的局面,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并发展了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广度和深度。
多媒体教学设备在教学中对于创设问题情境的环节上能够具备比其他方式的教学更具优势,利用声音、图像、视频生动地将所呈现的问题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更能够设身处地地质疑问题,让教学变得丰富多彩,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