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艺术类大学生个性培养的思考

2016-10-21 16:15刘大哲
现代职业教育·中职中专 2016年2期
关键词:艺术类文化课专业课

刘大哲

[摘 要] 分析了艺术类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列举了艺术类大学生个性的优缺点,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个性培养方案。

[关 键 词] 艺术类;大学生;个性培养;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06-0026-02

心理专家郝滨先生认为:“个性可界定为个体思想、情绪、价值观、信念、感知、行为与态度之总称,它确定了我们如何审视自己以及周围的环境。它是不断进化和改变的,是人从降生开始,生活中所经历的一切总和。”个性是每个人都有的,具有唯一性、与众不同的整体特性。对于艺术类大学生来说,优秀的个性与艺术结合,能创作出富有感染力和内涵的艺术作品;缺乏个性,艺术作品则没有灵魂,创作出的则是平庸之作。

人类社会已步入高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艺术文化产业迎来一个高速发展的春天,给我们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我们必须在原有的人才培养和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上,勇敢创新培养模式,打破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学校教育过强的共性制约和统一束缚,充分发展大学生的优秀个性,激发潜在的创造力,使大学校园恢复应有的生机、青春与活力。

一、艺术类大学生的个性特征

(一)性格特征

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活跃、个性鲜明、情感丰富细腻,具有很强的自主意识和专业意识。而在“90后”占主体的当下,在其成长过程中由于社会背景、成长经历、专业特点等方面的特征决定了其与众不同的价值观倾向及发展规律。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前提下,艺术类大学生数量逐年递增,当下艺术类大学生将面临学生、生活、就业等多重挑战。面对如此压力,艺术类大学生原有的优越感逐渐淡化,随之而来的是迷茫,对自我价值的迷失。在没有理想和信念的坚持下,集体意识淡薄,以自我为中心。对现有规范在不作了解和论证的基础上随意否定并破坏,勇于探索,但目标不明确。最后形成盲目、以自我为中心、情绪多变甚至是受控于情绪的个人主义。

(二)人文、道德素质偏低

艺术类大学生一般是从小就学习艺术技能,由于兴趣所致,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练习基本技能,而用于学习文化知识的时间和精力相对偏少,造成了学生文化基础薄弱,甚至有些艺术类的大学生是“半路出家”,因为文化课学不好或不想学,为了能上本科大学才学的艺术。在上了大学之后,大学课程以专业课为主,英语、文学之类的文化课为辅,文化课得不到重视。为了完成专业课学习任务,能够成天泡在画室、琴房、练功房,却不会多花时间在图书馆学习英语文学等文化课知识。他们对文化课没有兴趣,学习缺乏主动性,甚至认为大学只要学习专业课就行了,根本不需要学习文化课。

二、艺术类大学生个性培养的对策

(一)促进文化课与专业课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艺术类大学生之所以倾向于专业课学习,疏于文化课,主要原因是文化课内容枯燥,与所学专业内容关系较小,觉得文化课学了对自己的专业没什么帮助,本来就基础差,进了大学就更提不起兴趣。如果将文化课的教学内容与专业课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觉得学了文化课对自己的专业学习有所帮助,学生就会感受到文化课的价值,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文化课。以文学和书法为例,如果文学,不再只是枯燥地背古诗古词及相关文学概念,而是与艺术专业内容相结合,将有助于书法专业的学生将书法技能与诗词内容相结合,通过对诗词内涵的学习促进书法技能的提升和创作灵感,完成从阅读到理解、从练习到创作的升华。由于每位学生对诗词的理解不同,融入书法创作后每位学生的作品风格也会不同,培养出来的书法人才就不会是没有风格没有特点的(就像从同一个生产线走出来的一样),而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标签、风格各异的书法人才。

(二)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校园文化是学校人才培养及人才队伍培养的灵魂,代表了学校的价值观、世界观。学校主要通过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校园文化活动及校园文化建设实现对学生的教育。跟学习知识不同,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短时间内看不到效果,需要长时间的渗透,使学生慢慢地接受,然后消化,最后把学校的校园文化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教育的主体,虽然活动方式丰富多样,有些艺术类高校能够将校园文化活动与艺术专业结合起来,如美术专业以宿舍装扮为主题组织文明宿舍活动,学生各展所长,通过书法、彩绘、插画等形式来体现宿舍美。这些联系多停留在表面,不够深入,学生能够运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参加活动的兴趣,但是活动与专业课程没有结合,参与活动过程中学生在专业上受益效果甚微,最终导致艺术类大学生不能在主观上积极主动地组织参与校园文化活动,也不能充分感受到校园文化的巨大价值和使命感,多数艺术类大学生只把校园文化活动作为锻炼自己各项素质的平台甚至是赚取校园工作或实践的经历。艺术类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与专业课程在设计时基本上就是分离的,因此需要从根本上打破隔阂,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要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融合成一个整体,将校园文化活动设立成专业课程的第二课堂、实践平台,让学生在组织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中不但能够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锻炼各项素质,同时还能深刻体会到校园文化的内涵,并逐渐地认同、传承下去。

(三)利用信息化平台助力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和原则,经过几千年的实践验证,其教学效果得到了全世界的公认,因材施教也同样可以应用于艺术类大学生的个性培养。每一个艺术类大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兴趣点不同,能力不同,辅导员在培养艺术类大学生时如果不加区别,用统一的模式和方法加以培养,势必会出现某些学生因教不得法而难有收效。在因材施教的大前提下,需要辅导员平时留意观察每一个所带学生的学习特点、能力特点和兴趣,加以分析并提供有针对性的风格相配的培养方式。这对辅导员来说是一个压力不小的挑战,因为国家标准配置一个辅导员带200个学生,而多数高校一个辅导员带250个左右的学生,数量较多,辅导员在有限的精力和时间下难以做到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因材施教。这就需要结合信息化平台这个工具,利用它提高日常工作的效率,利用它积累的学生的行为记录了解学生的动态信息,辅导员可以在精力和时间成本较低的情况下了解到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并提供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例如,某個学生的专业课成绩和公共课成绩都在本年级前列,而他的宿舍记录良好,没有夜不归宿情况;图书馆记录中发现他平均每天有8个小时在图书馆内,依据这些再结合辅导员平时对该生的观察可以大致推断出该生性格内向,偏好安静的环境,疏于运动,属于学术性研究人才;辅导员则可以根据专业特点和目标为该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培养计划。通过这种模式,可以帮助艺术类大学生扬长避短,优势发展更快,并且有意识地培养劣势,以弥补缺点,而得到综合全面的发展。

艺术类大学生的个性养成是他们今后创造性工作的巨大驱动力,因此,对他们的个性培养是艺术院校的重要工作。艺术类大学生的个性培养不仅在课堂中进行,课外乃至日常生活也是重要的方面。

参考文献:

[1]耿宝建,李彩.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压力与个性特征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3.

[2]沈履平.高校艺术类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及教育管理思考[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7.

[3]陈朝勇,阔龙云,王心.论艺术类大学生的学情特质及思想倾向性[J].大学教育,2012.

猜你喜欢
艺术类文化课专业课
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模具专业课教学探索与实践
2020年艺术类招生采用我省统考(联考)成绩的院校名单(部分)
山西省年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考试安排
2019年艺术类招生采用我省统考(联考)成绩的院校名单
2018年艺术类招生采用我省统考(联考)成绩的院校名单
英语笔记
合理安排训练 树立学习榜样
艺考生如何“逆袭”
艺考生不能轻视文化课
职业教育文化课教学阵地不容"失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