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辉
智障学生由于智力的缺陷,导致他们的思维、行为以及动手能力都与常人有较大的差异。而绘画与手工却能用丰富的教学形式、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浅显易懂的人文内涵打动智障学生的心灵,接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让智障学生可以通过艺术的表达方式来表达情感和追求,同时培养和锻炼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绘画与手工以其独特的教学模式,不仅会改变智障学生对审美水平的要求,还对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着积极的影响。在新的《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美术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激发人的思维,培养人的动手操作能力,从而形成基础的美术素养。”《培智学校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也指出:绘画与手工教学的目的是通过绘画和手工技能的教学和训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视觉、观察、绘画、手工制作能力,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其审美能力。由此可见,绘画与手工教学渗透着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的特有功能。
一、绘画和手工制作教学中如何渗透生活自理能力
1.引导学生观察体验生活 生活教育的最基本原则和方法就是做与学相统一,学习绘画不仅仅是要求学生能够在学习完后绘画出精美的作品,展现艺术的价值和意义,更重要的是通过绘画特长的学习,掌握生活的基本技能,获得真正有用的知识。绘画教学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和体验生活,例如:我在教授《鞋子的理想》一课时,首先要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观察鞋子的模样和颜色,鞋子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更清楚地绘画出《鞋子的理想》这个作品。另外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想象能力,“理想”需要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展现在作品上,通过绘画让学生热衷于观察生活,渐渐地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再加上老师有目的、正确的引导方法,学生们也会用绘画艺术的眼光观察生活,为学生以后的艺术创造以及生活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開展生活化的课内外结合教学 学生的绘画作品大多数是表现日常生活的,而且部分作品是表现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的,这就是绘画如何渗透生活自理能力的标准。例如:教师讲授《喂鸡》一课,学生可以先观察喂鸡的动作,从生活中寻找艺术的灵感,也可以亲自动手喂鸡,感受整个喂鸡的过程。这样在绘画的过程中,才能将《喂鸡》这幅作品表现得淋漓尽致,鲜活的生活经历为学生的绘画内容注入了“活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开展课内外结合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对于生活自理能力来说,学生通过《喂鸡》这幅作品,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帮助父母做家务,对于智力有缺陷的孩子来说,自主生活、自主学习的能力会提高。
3. 美化生活 将绘画和手工制作应用于生活是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通过课堂的学习,学生在课下通过实践举一反三,学以致用。例如:学习《布艺温馨》一课,学生通过课下寻找家中漂亮的、带有美感的衣服,如毛衣,袜子等材料,通过基本的服装样式来设想出自己想要的服装,将这些样式利用手工制作出来,运用美术去装饰,去美化生活。通过布艺制作,同样可以体现生活自理能力,比如学生在遇到衣服掉线的时候可以自己进行缝补,也可以利用穿旧的衣服去重新组合成更漂亮,更有特点的服饰,不仅美化了生活,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
4.通过手工制作再现生活 学生观察事物的方式和大人是不同的,学生比大人更有想象力,通过手工制作可以再现生活。例如:学习《真情对印》一课,学生通过对日常生活物品的观察去制作自己喜欢的书签。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是很多的,他们不仅与同学相处同时也与大自然相处,他们把在大自然中的所见所感融入到手工制作中,将会是一个富有创新的、有特色的作品。通过手工制作,学生们可以间接地感受到手工制作人员以及父母工作及做家务的辛苦,对学生生活自理以及良好习惯的养成非常重要。学生通过学习手工制作,动手操作能力逐渐加强,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从而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二、总结
古人说的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绘画与手工教学课程不是一潭死水,需要的是学生们运用灵活的思想和创新性的思维进行创作。所以,老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进行分类教学,将这种绘画与手工课学到的能力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也是新大纲教育下,教师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的目标,这样绘画与手工课堂将不会像从前一样枯燥乏味。开展学以致用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思维开拓是特别有好处的。随着新时代的发展,绘画与手工课堂上占据主导地位的应该是学生,通过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训练,将会引导学生的差异个性健康地积极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小燕. 《中师手工课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研究与实践》[D].山东师范大学 2010
[2]夏小婷.《5-6岁幼儿手工活动教育教学研究》[D].温州大学 2014
[3]柳健.《以幼儿认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色彩启蒙教育研究》[D].聊城大学 2014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启智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