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莹
摘要:在城乡一体发展的背景下,国家推出了“美丽乡村”建设系统工程计划,但由于各种建设标准不一,理念不一致,美丽乡村建设走进各种误区,甚至无意中起到破坏传统风貌的副作用。美丽乡村建设与传统村落保护两者之间的矛盾并非不可协调,保护和发展传统村落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我们要将中华民族乡村人文发展中最经得起推敲的文明基因融合到美丽乡村的建设中去,要遵循乡村百姓最喜欢的人文情节,尊重乡村原来的历史风貌,在原来的基础上保护、修缮、投入,才能将美丽乡村建设得各具特色。
关键词:美丽乡村;传统村落;保护
建设美丽中国,重点和难点在乡村。美丽乡村建设与传统村落保护有着异曲同工的契合点,传统村落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元素,建设美丽乡村也为传统村落保护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建设美丽乡村、保护传统村落,提出了很多新理念、新论断、新举措。强调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是要给乡亲们造福,不要把钱花在不必要的事情上,不能大拆大建,特别是要保护好古村落;强调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强调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强调搞新农村建设要注意生态环境保护,注意乡土味道,体现农村特点,保留乡村风貌,坚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美丽乡村建设和传统村落保护的重大现实意义,指明了美丽乡村建设和传统村落保护的基本要求和工作重点。
近年来,宁德市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村庄环境整治、发展农村特色产业、保护传承历史文脉、弘扬乡村文明新风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有效带动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2015年,宁德市建设134个美丽乡村,创建了13个美丽乡村示范村,美丽乡村一日游示范村创建工作成效初显。关于宁德市未来五年美丽乡村建设的具体规划也提上日程。2015年至2018年,每年都将启动实施100个以上美丽乡村建设,创建10个以上示范村和一批美丽乡村一日游示范线路,形成典型带动,串点连线成片的规模效应。加大美丽乡村旅游建设力度,开展旅游扶贫,争取在各县(市、区)有条件的乡镇或村各推进一个旅游扶贫典型。提升乡村旅游品位,从单一休闲型向集文化、风景、娱乐、养生、养老等为一体的复合型转变。
在传统村落保护与国家级、省级传统村落申报方面,宁德市也取得了诸多成就。当前,传统村落快速消失的局面已经得到遏制,并迈入保护、改善和复苏的阶段。在2015年福建省第一批省级传统村落名录上,宁德市就有70个。截至目前,宁德市共有31个中国传统村落,数量位居全省第一。在中央财政支持范围的新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单上,福建省共41个传统村落上榜,宁德市就有16个,高居榜首。此前已有福鼎市磻溪镇仙蒲村和福鼎市店下镇巽城村2个中国传统村落列入首批中央财政支持范围,古田县杉洋镇杉洋村、屏南县双溪镇双溪社区、寿宁县犀溪镇西浦村、福安市溪潭镇廉村4个中国传统村落列入第二批中央财政支持范围,分别获得300万补助。然而,关于如何保障美丽乡村建设与传统村落保护的可持续性、如何体现闽东特色、如何惠及更多农民等诸多问题,仍然需要我们在立足寧德市情的基础上,进行深入调研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一、宁德市美丽乡村与传统村落保护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村落空巢化、老龄化现象较为严重
当前宁德的村落空巢现象较为严重,此次调查发现,几乎村村都存在空巢现象。而居住在老房子里的人数更为稀少,许多老房子甚至常年无人居住。留在村中守旧屋的大多是六十岁以上的老人或是照顾生病老人的中年人。空巢现象使传统村落人丁稀少,空屋易朽,老建筑逐渐颓塌,得不到维护和修缮,还让农村老人面临着多重的养老困境。
(二)乡村旅游开发不容乐观
在美丽乡村与传统村落的发展途径方面,普遍认为开发乡村旅游是一条充满前景的道路。然而调查发现,目前宁德市真正通过乡村旅游提升经济收入的村落只有少数。大部分乡村甚至包括国家级传统村落,并没有开发乡村旅游。而且,即使通过乡村旅游也很难实现村民收入或村集体经济收入的提高。经过调查访谈发现,留不住游客是开发乡村旅游的一大难点。交通、食宿、安全、卫生这些都是不容忽视的旅游条件。然而,当前宁德市的美丽乡村或传统村落大多无法为游客提供便捷与舒适的体验,游客在乡村消费比较困难,这就难以提升旅游收入。因而,开发乡村旅游并不容易,需要整体的规划,全面的提升。
另一方面,在已经开发乡村旅游的村落中,因开发资源的资本产权主体不明,收益分配不公,引发一些社会矛盾。村民的古居建筑、生产习俗、民间信仰与庙会、节庆与独特饮食习惯、婚丧生养等群体性民俗,都是乡村开发的资源资本,应该将当地村民的古宅建筑、民间文艺、习俗等文化资源列入资本产权折算成股份,保证旅游收入的合理分配。
(三)畲族古村特色文化元素缺失
宁德的少数民族,以畲族为主。不论是霞浦盐田、水门、崇儒畲族乡,还是福安畲族等,虽然村史都超过五百年,但是在民居建筑、服饰等视觉文化上,基本没有畲族的文化符号和文化标志。比如作为“中国扶贫第一村”的赤溪村,经过30年的扶贫开发,实现了由深山穷村到美丽畲寨的幸福嬗变。这个畲家村寨如今已是一个山环水绕、空气清新、风景如画的美丽乡村,获评为福建“省级生态村”。然而,在赤溪村的居民建筑和村民身上很难看出与其他村落有明显差异的畲族风情。畲族文化的内涵主要体现在生养习俗和饮食文化中,保护畲族文化,亟须开展实施文化元素归原的修复工程。
(四)农民对传统居住空间的认同存在一定的矛盾
农民对传统居住空间的认同,对传统生活方式的价值观都影响着农民的积极性。传统村落保护不仅仅是对村落空间和民众居住空间进行简单的外科手术式整容乃至改头换面,还牵扯到村落空间认同和居住空间认同等重要问题。在旧房子与新房子之间存在这样一种矛盾,若追求现代化生活方式,村民就要抛弃祖先留下来的旧房子;若认同祖先的荣耀或居住空间所积淀的历史感,村民就需忍痛割爱,放弃传统居住空间的现代化。现实生活中,农民把城市生活视为现代化生活的样板,旧房子与新房子并存的现实逼迫保护者或研究者要正视其背后的情感认同错位。传统民居文化遗产保护与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必须相携而行。
(五)建设人才短缺,农民参与性不强
美丽乡村建设与传统村落保护都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实施过程中涉及面很广,困难重重。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人力保障不足,大部分农民只是旁观者,各项工作开展相对被动,落实难度较大。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专业人才的短缺、很多人不愿前往农村进行技术支持、农民的保护意识与创建积极性不高、生态意识不强等问题都是建设中的难点。
二、宁德市美丽乡村建设与传统村落保护的建议
(一)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做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
1、加强宣传教育,增强传统村落保护意识
应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强化宣传教育,使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领导干部充分认识到古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做好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应该让村民看到保护后的经济价值,从而帮助村民找到对传统村落文化自信心理,珍惜祖先留下来的宝贵遗产。对村落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适度开发能够为村落发展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同时让村落保护得以实现,村集体和村民得到实惠,激发起他们保护和发展村落的热情和积极性,形成保护与开发的良性循环。一些基层干部认为,与拆旧建新相比,保护传统建筑投入多、成效不明显、政绩不突出。各级政府部门作为传统村落的管理部门,要转变观念,把保护传统村落当作责无旁贷的责任,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2、将传统村落保护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导向
美丽乡村建设与传统村落保护两者之间的矛盾并非不可协调,保护和发展传统村落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庄,应优先选择保持历史风貌较好的传统村落。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特别是在进行旧村改造规划时,需要成立由民俗、古建、民间艺术、理论研究等专家组成的队伍。要遵循乡村百姓最喜欢的人文情节,尊重乡村原来的历史风貌,在原来的基础上保护、修缮、投入,才能将美丽乡村建设得各具特色。
3、要善于挖掘、整理、保护好传统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村落的传统文化也像传统村落的传统建筑一样,面临失传或消失的危险。因此在传统村落的保护和美丽乡村的创建过程中,务必要在保护村落传统建筑风貌等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加大对村落的传统艺术、传统工艺、传统节庆、传统饮食等传统文化的挖掘力度,从而整理出传统村落蕴含的丰富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进行抢救性保护。可以通过举办各项节庆活动,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体活动等方式,展示历史文化村落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象。当然,借助市场化手段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有序开发利用,也可以成为一些村庄的选择。
(二)以人为本,促进美丽乡村建设与传统村落保护从量变到质变的提升
美丽乡村建设不是给外人看的,而是要让农民群众得实惠,最终目的是增进农民民生福祉。依靠政府资金支持,村容村貌等“面子”的改善容易出成绩,但只有带动“里子”的发展,即把美丽乡村生态良好的潜在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的现实优势,形成环境美化与经济发展互促、美丽乡村与农民富裕并进的良好局面,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变富,美丽乡村建设才有原动力,才能越走越远。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保持原有历史风貌、明确村落发展限制要求、明确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前提下,改善村落基础设施条件,改善村落中人们的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
1、建立村民和游客的满意测评体系
村民和游客的满意度是美丽乡村与传统村落保护开发效果的综合反映,是发现和改进存在问题、尽早消弭矛盾的重要途径。监管部门应该定期或不定期地以问卷调查方式对村民和游客进行满意度测评,对村民和游客的意见要引起重视,及时做出反馈。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保护模式相结合,真正起到保护传统村落,传承文化的作用。
2、组建乡村交流群,让乡贤不再背井离乡
通过网络新媒体等互联网的形式,让身处各地的村民能够无拘无束地交流,及时了解村里的状况。不仅可以探讨村务,为村里积极建言;也可以让村里在外的乡贤们关注家乡的发展动态,拉近彼此的距离,增强村里的凝聚力。不管人在哪里,有了微信群,“邻居”就在身边。美丽乡村建设与传统村落保护的情況也可以通过微信群,将施工进度以及成果以照片的形式做出反馈,让乡贤们知道家乡的发展,建言献策,从而增强乡贤和村民的凝聚力。
3、用系统的观点对传统村落进行生态修复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涉及到诸多方面,类似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种类繁多,包括社会、生态、文化、物质等诸多方面。传统村落是一个具有文化特性的社会聚落,稳定状态的界定更偏重于经济、文化的复苏。在对传统村落进行生态修复的评价上,应该通过与其他参照系的比对,将传统村落的生态恢复指标用物质环境的更新、文化遗产的传承以及经济社会的提升作为认定指标。
(三)扩大美丽乡村建设覆盖面,让更多农民受益
美丽乡村建设不应该只让少数乡村受益。如果只是挑选自然条件或基础较好的村庄,投入重金,这样的改造,让少数乡村受益,甚至演变成了一种政绩工程。这样的美丽乡村建设,对很多村庄、农民不公平。美丽乡村建设应妥善解决好重点投入与普遍受益的关系。除了进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31个乡村需要重点保护以外,还要特别关注那些为数更多的没有纳入国家名录又确需我们予以保护的传统村落。
参考文献:
[1]王小明.传统村落价值认定与整体性保护的实践和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2)
[2]张伟.传统村落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刍议——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J].江南论坛.2014(01)
[3]寇怀云;,章思初.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传统村落保护变迁[J].中国文化遗产.2015(01)
[4]李枝秀.古村落保护模式研究以江西为例[J].江西社会科学,2012(01)
[5]王卫星.美丽乡村建设:现状与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4(01)
[6]吴理财,吴孔凡.美丽乡村建设四种模式及比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