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马铃薯从“口粮”变“商品”

2016-10-21 08:18/
中国农民合作社 2016年9期
关键词:西和县口粮马铃薯

■ 文 / 罗 青



将马铃薯从“口粮”变“商品”

■ 文 / 罗青

“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系列报道四十九

能让马铃薯像苹果那样“套上袋子、穿上衣服”,卖出“袋装苹果”的气势,这才叫真正的增值。

夏季,甘肃省西和县何坝镇民旺马铃薯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民旺马铃薯合作社)种植基地的马铃薯进入花期,盛开的花朵成为夏日西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些小小的马铃薯已经成为当地农民致富的大产业。从白

手起家到现在的小有规模,不知经历了多少个摸索前行的“黑夜”,土地流转、积极引进新品种等举措,让合作社从一个13个发起人的合作组织到能带动1万余户农户共同致富的大社,这一路,合作社见证了“土蛋蛋”到“金蛋蛋”的华丽转身。

艰难走上健康发展正轨

成员们正在收获马铃薯

民旺马铃薯合作社成立于2007年,现有成员4000多户,集马铃薯技术推广、品种繁育、技术培训与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拥有陇南市规模最大的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良种推广示范基地,最大的马铃薯储藏窖,最大的马铃薯专业交易市场。在合作社的带动下,何坝、姜席、洛峪、十里等20个马铃薯种植乡镇和135个村,先后成立了20个乡级马铃薯专业合作社、150个村级马铃薯专业合作社,使西和县马铃薯产业走上了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发展之路。

合作社所在地西和县,素有“宝贝的复杂地带”之称,是闻名遐迩的中国乞巧之乡和中国半夏之乡。西和出产的马铃薯(俗称土豆、洋芋),粉质饱满,香甜可口,但长期作为口粮食用,商业价值迟迟没有得到开发。

为了改变马铃薯产业现状,2006年当地几位种植大户成立了马铃薯专业协会,2007年,更名为民旺马铃薯合作社,当时成员仅13户。

看到许多农民外出打工撂荒了地,合作社就用每亩一年补偿200公斤—300公斤小麦的条件,把何坝镇和周边姜席、十里等乡镇的10万多亩土地流转了过来,全部种上了马铃薯。还在合作社建立了农民科技培训基地和广丰农机服务队,常年为种植农户提供培训和支持。

一开始成立合作社时,难度不是一般的大,尤其是在合作社成立第一年,就遭遇了天气上的重创,由于连日暴雨不断,培育土豆苗的窖被压塌了。当时合作社发展一下子陷入困境,找不到解决的办法。还好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给合作社调运了3吨水泥,帮合作社把窖重新修了起来。从那个时候,合作社才开始走上正轨。

合作社种植的马铃薯

完善种植管理提升马铃薯价格

随后,合作社用挣的钱和一部分贷款盖起了三层办公楼,还邀请甘肃省农科院马铃薯研究所所长王一航到合作社传授马铃薯种植、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技术。并与甘肃省农科院马铃薯研究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先后引进LK99、陇薯系列、克星系列、黑美人等20多种马铃薯优良品种,先后培育马铃薯优质品种“西和蓝”“牛头”2种,有效解决了合作社技术缺乏、马铃薯品种老化、产量不高的问题。经过改良后的新品种,亩产一下子就从2000多斤增产到4000斤左右,仅土豆一项收入就能增加27%。

产量上去了,如何让成员按照标准种植出符合要求的马铃薯?在征求成员同意的前提下,通过与农户签协议,合作社统一供应农药、化肥、薄膜等生产资料,既方便了成员,保证了质量,还为每户种植户节约种植成本40元/亩—50元/亩。合作社还建立了农民科技培训基地和广丰农机服务队,常年为种植农户提供培训和支持,合作社的几名党员主动担任义务技术指导员在一线进行技术指导。

为了进一步完善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合作社先后建成3000平方米的日光可控温室,完成了总计1万瓶瓶苗的生产,原种生产温室搬迁和展厅的改造提升;建成原种可控温室两座、连栋温室两座,面积 3800平方米;合作社多方筹资120多万元扩建万吨马铃薯储藏窖一处,对马铃薯进行分级、包装、冷藏、反季节销售,使马铃薯价格由1元/公斤左右增至2元/公斤,每亩增收约1000元。

提价值拓渠道走上产业发展快车

合作社还积极拓宽马铃薯销售渠道。2012年,合作社投入资金1450万元,注册成立了民乐种业科技有限公司,专门从事马铃薯、小麦良种繁育及农特产品收购和销售。

合作社抓住西和县发展电子商务的契机,以打造大宗农特产品电子商务示范点为目标,不仅积极拓展现有销售渠道,开拓良种市场,扩大品种范围,还开设了马铃薯脱毒种薯良种批发零售网店、特色农产品示范网店和中药材批发零售示范网店3家,彻底改变了农民群众种植马铃薯无销路、无市场保障的难题。2014年,合作社实现产值6208万元,2015年实现产值7000余万元。

在发展的过程中,合作社还挖掘出在西和县栽培历史悠久,甘肃省内外尤其在陇海铁路延线有良好市场声誉的蓝玫瑰(原名蓝爵)、 牛郎(原名牛头)、织女(原名黄江) 等具有地方区域特色的优质品种,完成15万亩鲜食马铃薯的绿色认证,并申请注册“乞巧” 商标。

“以前最多只能种四五亩的马铃薯,一亩地收个2000多斤,一年下来每斤只能卖到一两毛钱。靠种马铃薯赚钱,太难了。”合作社马铃薯种植大户赵淑娟说。如今的赵淑娟和当年已不可同日而语,手里不仅有了钱,而且成为合作社的示范种植户。她表示,今年种了十多亩马铃薯,合作社发种子、提供技术指导,平均亩产达到了4000多斤,价格比以前增加了很多,收入比以前也翻了几番,日子越过越好了。

如今的合作社和以前相比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形成了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链条服务体系,使西和马铃薯的商品薯、脱毒种薯的品质越来越好,不光在陇南九县区畅销,还远销四川、陕西、河南等省,价格比原来提高了几倍。合作社已经成功将马铃薯从单纯的“口粮”变成了一种“商品”。

虽然成绩不小,但合作社的志向却不仅仅在于此。将马铃薯从“口粮”变成“商品”,这只是马铃薯增值的第一步,合作社希望有一天能让马铃薯也像苹果那样“套上袋子、穿上衣服”,搭上电子商务的快车,卖出“袋装苹果”的气势,那才叫真正的增值,真正的农特产品。

猜你喜欢
西和县口粮马铃薯
坡耕地治理助推西和县万寿菊产业发展
马铃薯有功劳
初夏马铃薯 田间管理抓哪些
春栽马铃薯种植技术
让每一位贫困学子都接受良好教育——西和县教育脱贫攻坚综述
杨凌农科 让普通口粮变“地下黄金”
改革开放推进口粮消费模式融入美好生活
甘肃省西和县法镜寺石窟调查与研究
定边马铃薯
西和县生态林建设成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