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巧莉
摘 要: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学习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学生的思维活跃于疑问的交叉点,所以作为数学教师在课堂巧妙设置疑问,在使学生问题情景中学习至关重要。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设疑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7D-0057-01
在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大面积参与问题探讨、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是核心问题。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的著名教育论断,充分体现设疑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激发疑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数学教学中贵在设疑,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有价值。疑能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思维之弦,产生疑问。例如,在教学《园的面积》时,首先向学生讲述一个悲剧故事:某城市街道下水道盖子被人揭走,导致一小学生在早晨上学时不慎跌入,等到救上来时,小同学失去了花样生命。我们应该怎样想办法避免此类悲剧发生?学生一下子打开思想的大门:设计一个圆形盖子。那又如何做成呢?正当学生们苦苦思索时,老师及时引入新课,并鼓励学生看谁在学习后能马上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这样激发疑问,会打破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使学生充满激情地投入思考。
二、巧妙提问
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所以在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求知欲望。如在教《几种可能性》时,提出以下问题:“一个盒子里有红黄两种球,你摸出的球可能性有几种?”,学生回答:“有三种。”“如果是红黄绿三色球呢?”学生长时间才得出答案。又问:“如果是红黄绿黑四种呢?”学生得不出答案。然后可以准备不同颜色的球和一个纸盒,让学生边放边摸,最后得出结论。
三、暗示错误
教学时教师有意搜集或编制一些学生易犯而又意识不到的错误方法或结论,使学生的思维定势受到挑战,进而引导学生找出错误原因,寻求新的数学方法,树立新的数学思维。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和结合律时,出示了一则容易出错的复习题:44×25(用简便方法计算),许多学生的计算步骤如下:44×25=(11×4)×25=(11×25)×(4×25)=27500。有学生的计算步骤是:44×25=(11×4)×25=11×(4×25)=1100。出现这两种情况都在预料之中,我把这两种计算过程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讨论正确性,学生兴致高昂,纷纷发表意见。我顺势纠错,指出错误的主要原因:学生误将乘法结合律当成分配律,接着重点练习同类习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分析掌握。实践证明,有目的地设计一些容易犯错的问题,造成悬念,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有意加压
教师要准确地把握新知识的生长点,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设疑置难,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矛盾冲突创设悬念,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力求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著名数学家高斯的问题:从1一直加到100,求和是多少。在数学教学中一方面给学生一些难度,一方面给他们一些好奇和探究欲望,不断刺激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这样既促进了思维的纵深发展,又能激发学习热情。
五、稳中求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多用归纳法,对同类问题进行多层次、多角度演变,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掌握同类问题的一般规律和本质属性,使学生始终对教学充满新鲜感。例如,在学习吨的计量单位认识后,出示“八吨煤、三辆不同载重量的车两个条件,如何设计拉运方案?”,结果出现好多解决方案:一号车、二号车、三号车各一辆;一号车拉两次、二号车拉一次;一号车拉一次、二号车拉两次,如此等等。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越来越浓,找到的解决问题方案也越来越多,不同的变换方式使学生一直思考问题。这种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发散性思维。
六、回味无穷
好的数学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学和学生思维的终结,相反它是知识的延续和思维的扩展,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思想延展在课外。学贵有疑,尽信书不如无书。利用教材内容的新奇、利用教学内容的多变、利用生活的多样,给学生设置悬念,布置任务,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探究新知的能力,这样就能做到数学生活化、情景化、问题化。比如在教《圆的面积》一课时,上节课结束之前,让学生在课外探究:用熟知的正方形如何推导出圆形的面积?如何进行转化?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课后进行拼接。这样教学既是对所学内容的总结巩固,又是对下节课新内容的启发暗示,往往能够起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作用,学生探究数学问题、获取数学知识的欲望会很高。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教学的方法策略有很多,会因教学而不同,但数学教学设疑是一个很关键的环节,只要能夠巧妙使用,一定能达到课堂优化和教学质量提升。
参考文献:
沃建忠.小学数学教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