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人事档案的伦理构建及当代启示

2016-10-20 20:29曹立丹
现代经济信息 2016年19期
关键词:古代人事档案伦理

曹立丹

摘要:中国古代人事档案有着完整的伦理话语发展历程,具备完善的儒家伦理体系。古代人事档案有明辨官吏身份、明确荫袭关系、官吏德性考核以及明确官吏职责等历史功能。这对当代中国人事档案管理以及人才的选拔、任用和考核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古代;人事档案;伦理

中图分类号:G270.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9-000-02

人事档案是档案的一种类型,在我国社会、组织及个人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反映了个人的经历、德才能绩和工作表现,从而为有关单位对人才的使用、培养提供依据”[1](P1)。人事档案是充分了解人的文献,对其生平、功绩等的详细记录,既是用人单位对该人才全面认识的窗口,也具备了历史记录和记载的功能,对以人为中心的社会人力资源的变迁进行历史记载。

“伦理”在词源上有不同解释。《说文》:“伦,辈也”、“理,治玉也”,“伦”的本意是辈,是具有社会性质的人际关系,“理”是根据玉石材料的纹路雕琢玉器,引申为法则。从学理角度来看,伦理是指“一种客观的伦理关系和伦理法则”[2](P42),是处理人际关系所应遵循的道理和准则。伦理思想包含道德观念、道德意识及其理论表现。从伦理学角度而言,人事档案具有重要伦理价值和作用,故而人事档案管理实践及理论研究也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意义。从当代学术界对人事档案研究来看,学术成果主要集中在档案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领域,研究日益深入和完善,跨学科研究方法也逐步引入研究体系。

一、中国古代人事档案伦理话语历程

人事档案是关于人的文献,在中国古代是人才任用的重要依据。在传统社会中,人才任用体现当时社会传统文化理念,承载了当时社会伦理价值与观念。古代官府设置有专门的档案管理部门,档案管理部门有着不同名称,如西周“天府”、汉代“兰台”、唐代“甲库”、宋代“架阁库”等,历代对人事档案的管理和认识十分严格和深刻。从本质上来看,古代人事档案是儒家思想对人才产生重要影响的场域。因而儒家伦理文化在古代人事档案中存在隐性的话语表达空间。

商代在人事制度上实行“亲贵合一”政策,血缘是用人的重要标准。从考古来看,商代文献主要有甲骨文,甲骨文除对商代的重要政治事件、商代官制、帝王世系有记载之外,贵族家谱也是甲骨文记载的重要内容[3]。或者可以说,商代家谱是最早的人事档案,对人的家世有记载。在商代血缘政治影响下,谱牒只能说是具有后世人事档案的雏形。

先秦至秦汉时期,人事档案得到进一步发展。秦国的商鞅变法制定了十二级爵,各诸侯国的一系列改革也开始打破官吏世袭传统,为平民出生人才建立了个人生平记载。这个大改革代表奴隶制社会的崩解,也象征奴隶制社会中“定系世、辨昭穆”传统人才观念的消解。这些档案为平民进入贵族阶层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可看作是最早的人事档案。至汉代,这种记载人才功绩的人事档案则正式形成[4](P15)。《汉书》认为对人才的事迹的记录要体现其“行”、“义”、“年”,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类记载、详细记录,其中“行”是汉代选官的重要标准。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官人之法是基于“人事档案”的社会人才评价方法,实质是体现了人事档案在社会人才任用方面的重要作用。“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5]。中正即是对人才做出评价,并对其“簿”、“品”、“状”进行记录,实质是对人才家世、门第等级及德才进行记载,由此形成对人才任用参考。这种九品官人法一直到科举制度形成前,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人才选拔标准。

唐代甲历档案以及宋代的家状与脚色,都体现了唐宋时期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唐代官吏的选拔、考课、奖惩等都要进行记录并形成文件材料,最终归档以资利用。这些档案在当时称为“甲历”,此外还有“勋甲”、“封甲”,即考虑到人才的个人功绩,也注重考察人才的身世,“据其状以核之,量其资以拟之”[6]。宋代的家状、举状、恩荫材料、差遣状都记载了人才平时的功绩和过失,对人才在任期间的德、行、识等进行详细的记载,以资朝廷选人参考。

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人才选用的重要时期。明代的人事制度比较完备,并以“勘查文状”为核心。明代学校教育盛行,学生作为人才的培养对象,从读书时开始就形成了“文簿”、“堪合文簿”和“讲诵簿”为主的人事档案材料。另外还有荐举、军功以及吏进活动的人事档案,其中军功和吏进,对选拔下级人才晋升具有很高价值。清代文武人才的人事档案比较详细,因而文官和武官的人事档案为皇帝的用人提供了重要参考。清代内阁以及后期的军机处也形成了大量的人事档案,对于保存这方面的文件材料起到了重要作用。

从中国古代人事档案的发展脉络来看,人事档案体现了古代选人与用人方面的重要特点。对人事档案的利用,也反映了不同时代文化的特点,为政治服务的人事档案中体现了伦理体系和话语权力。

二、人事档案中儒家伦理体系的构建

儒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学派,形成了完善的儒家伦理体系。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大行天下,开始成为官方治国思想方略。儒家文化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入的。自汉代开始,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治理中具有很强的文化力量。中国古代人才的人事档案中体现了深刻的儒家伦理思想观念。

明辨身份是人事档案的首要内容。在传统社会时期档案文献具有确定人才身份的重要作用。魏晋南北朝时期谱牒最为典型,此时期门阀制度影响深远,品评人物的风气扩大到社会交际、婚姻、仕途、文学、艺术等不同领域。为了更好地维护门阀制度,保护群体利益,政府还设置了谱局以保管谱牒。在“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思潮影响下,致使“谱牒讹误,诈伪多绪,人物雅俗,莫肯留心。是以冒袭良家,即成冠族;妄修边幅,便为雅士”[7],政府为了应对此情况,还进行过“检籍”。至唐代,甲历档案中的选解与家状,就是对官吏候选人进行全面记录的人事档案,对“郡县乡里名籍、父祖官名、内外族姻、年齿形状、优劣课最、谴负刑犯”[8]进行记录,家状包括三代名讳以及该官吏的体貌特征。以上可见人事档案在古代明辨人身份上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荫袭制度是人事档案所重视的记载内容。荫袭也称为荫叙,是中国传统家庭伦理制度在政治伦理中的表现,“勋贵子弟依靠父兄的权位进入仕途的制度”[8](P274)。在古代不同历史时期,荫袭制度也存在不同表现形式,虽然有的荫袭是为了表彰官吏而实施的奖励措施,但在整体上对整个官吏的管理产生了不良的影响。不过,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家族制度长盛不衰,在政治上也得益于荫袭制度的实施,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

德性是儒家所强调的人之品性的重要标准,也是人事档案记录的重要内容。儒家关于“德性”的论断及要求,形成了德性观。儒家“敬德”、“明德”,《说文》释:“性,人之阳光,性善者也”。在中国古代伦理学中,儒家德性伦理是“德性”主要表现形态。《春秋繁露》认为“人之德行,化天理而义”,将德行与天理相关联。西方康德哲学也认为德行是一种道德的力量。儒家德性伦理是以人的主体自觉为基础,体现了内在情感和外在行为规范的统一。儒家强调“修身为本”,并建立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逻辑。儒家还提出“君子”的立德标准。《周礼·大司徒》云:“以乡三物教万民六德、六行、六艺”,其中“六德”,指“智、仁、圣、义、和”。对于中国传统社会来讲,为了维持统治者的统治,必然需要这样的人才。汉武帝时期,察举制度得到完善,其中选拔人才的方式有孝廉、茂才、察廉、光禄四行、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明法、至孝、有道、敦厚、尤异、治剧、勇猛知兵法、明阴阳灾异[9](P196),其中重视对人德性考察的达到50%以上。自汉魏以后,人事档案中更体现了“德外无治”、“官德”的评判标准,至封建社会成熟和完善时期,更强调了“修德配命”、“敬德保民”、“清正廉洁”。古代规定的官德标准有十种规范,分别为公、仁、清、慎、勤、忠、孝、信、节、直[10](P44),同时还形成了德政观,对中国古代人才的引导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职责是儒家人才所应具有的政治品性,也是人事档案中的重要内容。儒家重视人在家庭、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也即强调其家庭角色和工作职责。《尚书·甘誓》记载夏启“九战于甘,乃诏六卿”,其中对六卿的划分“天”、“地”、“春”、“夏”、“秋”、“冬”六官,对人才职责进行划分,各司其职、不致推诿。如唐代甲库,是为选拔人才而设定的档案类型,内容包括科举应试、遴选授官材料,比较集中地记载唐朝人才职名、履历之外,还记载对官吏职责的考察内容。在中国传统社会对人才的考评中,唐代考课材料就是对人才职责的考评材料,考课制度每年小考核,每四年大考核,形成的人事档案包括考状、簿册、考牒以及监察人才对考核者的调查材料,作为人才政绩的历史记录,也是该人才升迁和罢免的依据 [4](P36)。

综合来看,中国古代人事档案是儒家思想对人才的一种约束和记载,具有管理和引导的作用。对官吏个人信息的记载,强调官吏的德性观、职责观,有效地引导和控制了古代的治吏与人才个人发展。

三、中国古代人事档案伦理体系的当代启示

中国古代人事档案中所体现出来的伦理体系,特别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伦理体系,在封建社会时期,对古代官吏的选拔、任用、考核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对当下我国人才的人事档案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价值。

首先,重视官吏个人生平的考核,形成对人才全方位的认知和考核。在中国古代人事档案中所体现出来的对家世、生平以及世系、族谱内容的记载,可以让用人单位对干部进行全部而深入的了解,人的性格的形成与其家族有着密切的关系。虽然中国古代统治者在选拔人才之时,考察其家世是为了更好地控制该官吏,在其犯法之时,可采取更为广泛的惩罚措施,但是,在当今社会,我们可以通过完善对干部家世、生平的记载,全面而深入地了解该人才的思想状况,强化人性化管理,便于更好地管理和引导人才。如湖南省益阳航道管理局在人事档案的管理上,加强对干部档案的管理之外,还对干部的个人信息及情况进行完善,严格实施“三龄、两历、一身份”的信息完善工作,提升对干部管理的科学化和人性化,体现了对传统人事档案经验的借鉴与开拓。

其次,重视对官吏德性的考核。中国古代对官吏的德性的评价,实际是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构建的政治伦理。古代的德政观认为,要政在养民、政在富民、政在教民,主张以德化人,形成先后境界、忧乐境界和生死的境界。这些观念对我们当下人才干部的施政具有重要的参考和指导作用。

第三,重视对官吏所在官职职责的明确,并引导官吏依照职责所进行的具体工作。当下中国对机关事业单位的管理已经日益科学化和法制化,对人才的职责进行考核,对照所任官职的要求进行对照考核,有助于人才充分发挥其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情况发生。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人事档案是中国儒家思想的重要表达场域。一方面,统治者为了更好地选拔和任用人才,都必须以儒家思想来评判人才;另一方面,儒家思想所体现的家庭伦理、政治伦理观念在人事档案中得到完好的表达。中国古代人事档案中的伦理体系具有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金波著.认识档案制度的社会功能[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0.

[2]聂素民著.伦理诉求和政治伦理批判 奥威尔小说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

[3]郭沫若著.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卜辞通纂[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

[4]邓绍兴著.人事档案学[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0.

[5](唐)杜佑撰.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4.

[6]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M].台湾:大华书局,1996.

[7](唐)姚思廉撰.梁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

[8]成臻铭著.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传统研究[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

[9]李炳武总主编.长安学丛书 政治卷[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0]杨建祥.中国古代官德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古代人事档案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中国古代环境保护初探
中国古代山水画色彩研究
运动员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分析
中国古代与现当代语境下的语文写作教育观比较研究
人事档案管理的有效性
日本古代的贡举制度
浅析医院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浅谈高等院校人事档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