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楼的热钱会去哪儿

2016-10-20 19:19邢海洋
三联生活周刊 2016年42期
关键词:限贷实业楼市

邢海洋

十九城“国庆”出手抑市,楼市一夜变天。在政策的短暂的消化期,各界对炒楼资金的去向猜测不断,有“去虚入实”说、有为三、四线城市去库存的“围魏救赵”说,最普遍的当然是楼市股市的“跷跷板”说。本质上,限购是供给不足,从需求层面抑制的治标法;限贷则触及流动性泛滥,资金廉价的本质。大幅度压缩贷款比率,炒房资金只有走人了。可问题是,早就实行了限购的一线二线城市,炒房资金是从哪儿来的,又能去哪儿?

早在8月份,新晋的楼市“四小虎”苏州和南京就重启了限购闸门,可并未止住价格上升的通道,道理不言自明:越限购越说明资源紧缺,越刺激占有欲望。于是限贷,似乎立竿见影,网传苏州楼价,几日内均价从每平方米2.2万元降到1.3万元,掉了9000元。当然这个数字太过惊悚,本身不足信。楼价每上一个台阶,实际上就过滤掉一批首付不足的淘金者,到了金色的9月,很多买家已经在凑齐首付的关口上寝食难安了,首付比例再调高,意味着又一大片购房者被排除,房价当然会就此失去了进一步上升的推动力。

但为了凑足首付而殚精竭虑的人,有多少来自实业,又有多少是在股市上挣了大钱的?恐怕没有。网传北京的一位购房者,抵押了自家的住房“骗”了300万元的消费贷款,以此做首付购买的二套房。上海的一家人则是将自住房以700万元卖出,贷款500万元换的房子,500万的贷款需要这个“421”大家庭里三个小家庭各自分担1万余元的按揭,才足以支撑每月3万元的月供。以一线城市的房价,深圳月供超2万元,北京、上海超1万元。在房价还未大涨的2015年,链家的一组大数据显示,在京购买二手房的人群中,“80后”的占比达到61.4%,这一人群也成为贷款压力最大的人群,平均月供达到了1.6万元。很难想象这批人若不买房了,会以同样的胆量和手笔去炒股票。在大城市,限购基本和非“满五唯一”的所得税政策早就挤压出投资和投机需求。即使今年夏秋房价白热化,投机人群增加,也是极少数,且这些抵房子的是赌性十足的一群人,以他们的习性,股市不到5000点是不会出手的。

当实业资本念叨着“几年实业不如买套房”时,实业资本已经在撤离了。*ST宁通B就因为欲卖房保壳名噪一时,该公司多年前北京购置的房产是学区房,两套估值高达2272万元。如果说宁通是为了维持上市地位不得已而为之,天和防务、海航创新和高鸿股份等一大批上市公司都在9月宣布加入卖房大军,久经资本市场历练的实业家们似乎达成了共识。的确,高涨的房价使人迷茫:做什么实业都不如买地建房、投机炒房;做什么投资都不如投资房地产。可对实业界,限购后他们进入一线城市房地产的大门早就关上了,在四川,一位投资者买入60套房子后被查处。表面上楼市高涨,实体经济、A股都被边缘化,都被资本资金遗忘与抛弃,可限购条件下,房地产与实业和A股的关系早不是资金自由流动的关系,而是泾渭分明,互不相扰。

“国庆”期间,一座座城市的限购令次第传开,休市的A股无法反映,唯港股三涨一跌,消化着炒楼资金弃楼入股的利好预期。但细查港股,三连涨后未能延续涨势,对楼市“股市跷跷板”并不百分之百乐观。在流动性泛滥、资产荒时代的背景下,A股市场的确有替代房产成为民众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潜力,但是缺的就是赚钱效应与信心。况且,房地产产业链条是所有行业中最长的,所谓“一业兴百业兴”;房价高涨的夏天,银行贷款几乎全流入了房贷,如今少了这一项收入,作为A股中流砥柱的银行业绩也难保。如此观察,脱虚入实、围魏救赵和楼市去杠杆,股市加杠杆的愿望恐怕都是一厢情愿。

猜你喜欢
限贷实业楼市
本月楼市政策扫描
本月楼市政策扫描
4月楼市政策扫描
3月楼市政策扫描
中牧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中牧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心无旁骛做实业 扶贫助困为人民
房地产限贷措施性质的金融法研究
实业为何盯上了
上一轮限购限贷政策实施后房地产市场走势简要分析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