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迪云 王耀中++徐莎
摘 要:基于商业模式创新中介效应,依据全国314家企业问卷调查的样本数据,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考量网络嵌入性、商业模式创新和企业竞争优势之间关系,结果发现:关系嵌入性、结构嵌入性与竞争优势均有显著的正向关系;商业模式创新在关系嵌入性、结构嵌入性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中起着中介作用。鉴此,企业应注重构建不同形式的网络嵌入,推动商业模式的调整与变革,以提高企业竞争优势。关键词: 网络嵌入性;关系嵌入性;结构嵌入性;商业模式创新;企业竞争优势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7217(2016)05-0108-07一、 引 言虽然企业可通过构建网络关系获取各种资源和能力来提升竞争优势已得到众多学者和企业家的普遍认可,然而,对于到底应以何种方式嵌入网络来强化竞争优势仍是困扰多数中国企业的难题,同时,相关的深入研究还比较缺乏[1]。一方面,以往研究多数选取从关系嵌入性或者结构嵌入性进行单视角研究,综合考虑网络嵌入性两方面联合作用的研究非常有限[2],从而难以深入、系统的研究网络嵌入整体;另一方面,除少数特例外,多数学者忽略了对企业网络与竞争优势间中介机制的剖析,现有研究基本上仅识别出知识获取为主要的中介变量[3]。因此,研究网络嵌入整体对企业竞争优势的作用机制仍有待通过更多实证检验予以探讨阐释。网络嵌入性的本质是价值性的资源,那么如何将资源转化为企业竞争优势?本研究借鉴Teece等人提出的动态能力理论的逻辑,认为企业为获取持续的竞争优势,一方面需要异质性的资源,另一面方则更需要对资源配置利用,而商业模式创新就是企业实现内外部资源的重组与优化的重要的新途径。网络嵌入性降低了企业获取异质性资源的难度和成本,为商业模式创新提供外溢资源支撑和成本优势,而商业模式创新是对企业内外部资源能力的重新组合配置,并使得企业嵌入于网络中,为实现各种资源能力价值提供了应用情境[4]。网络嵌入性和商业模式创新在联结内外部资源能力、重塑价值主张和实现整体价值协同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程度的关联性[3]。因此,从商业模式创新的视角出发,探讨网络嵌入性与企业竞争优势间的关系已具备一定的理论与实证基础,但其中的机理尚缺乏足够的实证加以深入分析。基于此,本文将整合企业网络视角和商业模式创新视角,探索网络嵌入性、商业模式创新与企业竞争优势三者之间的作用机制。本研究做出了以下的理论贡献:首先,综合考虑了网络嵌入整体(包括关系嵌入性和结构嵌入性)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作用,深化和完善了网络嵌入机制在战略管理领域的研究;其次,实证检验了网络嵌入性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关系,拓展了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因素研究;最后,构建了网络嵌入性-商业模式创新-竞争优势的概念模型,补充和完善了对网络嵌入性与竞争优势间中介路径研究。二、理论背景与研究假设(一)网络嵌入性与竞争优势的关系网络嵌入性是指由于以往的交往而在企业内部或企业间形成的稳定和日常化的联系[5],本文对网络嵌入性维度划分沿用结构嵌入性与关系嵌入性的经典分析框架,分别探讨关系嵌入性和结构嵌入性如何影响竞争优势。1.关系嵌入性与竞争优势的关系。关系嵌入性指交易双方相互理解、信任和承诺的程度,关注行动主体间直接联系形成的二元交易关系,可通过三个特征维度刻画:信任、信息共享和共同解决问题[6]。企业通过关系性嵌入可以获取可利用战略性资源,为企业提供关系租金,从而获取持续的竞争优势。首先,基于合作伙伴间的相互信任,使得网络内互补性资源的深度交换和利用的可能性增加,企业在合作中更愿意承担风险;其次,信息共享使企业可能获取超过合同协议规定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有利于新知识、新技术及新创意等价值性信息传播推广,降低了企业交易成本;最后,组织间共同解决问题的实践经历为彼此提供一个近距离观察和实践的学习平台,加深了彼此信任,提高了运营效率[7]。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H1-1:企业间信任对企业竞争优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H1-2: 企业间信息共享对企业竞争优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H1-3 :企业间共同解决问题对企业竞争优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结构嵌入性与竞争优势的关系。结构嵌入性主要关注的是企业在整个网络结构中的位置,用网络密度和网络中心性两个维度加以刻画[8]。网络密度是指行为主体之间的直接联系占所有可能联结的比例,反映了整体网络结构的疏密程度[9]。学术界关于网络密度如何影响企业绩效存在一定分歧。一方面,以Coleman为代表的学者们认为稠密网络有利于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稠密网络至少能产生三方面优势:提升价值性资源的可获得性、促进资源共享和信任、产生声誉效应从而减少监督成本等;另一方面,依据Burt“结构洞”理论,部分学者认为稠密网络限制了从外部搜寻资源信息的开放性,容易产生集体盲区行为,而稀疏的网络能有效减少信息冗余性,为企业获取异质性信息和资源提供了渠道,从而更利于促进企业绩效。然而,一系列的研究表明,虽然稀疏的网络结构可以带来一定的异质性资源和信息,但通常获取这种资源的机会是不可持续的[10],企业间由于联系弱化缺乏信任与保障,难以实现深度的资源的分享和合作,共同的价值创造和创新较难实现,不管是在稠密的网络还是稀疏网络中,推动企业创新和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还是稠密网络带来的效应。因此本研究倾向于稠密网络有利于企业创新的实现。多数学者认为企业在网络中占据中心位置有利于提升绩效。网络中心位置意味着企业处于优势性的资源被需求者地位,拥有对其他节点资源流动的强控制力,具备更多的知识信息交流机会[11];同时,处于网络中心位置的企业因具备良好的关系和强大谈判能力而更容易协调资源,故具有决策时机、战略控制和推荐优势,是企业竞争优势的独特来源。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H2-1:网络密度对企业竞争优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H2-2:位置中心性对企业竞争优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二)网络嵌入性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关系1.关系嵌入性与商业模式创新。首先,商业模式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企业与相关的合作伙伴用来表达共同价值观的载体,在推进商业模式创新的过程中,组织间信任关系成为调节利益冲突的润滑剂[12];其次,组织间信息共享是实现商业模式创新的有效途径,企业可以通过积极搜寻获取组织边界之外的创新资源,通过整合供应商、顾客以及其他合作企业或个人的技术、发明、创意、知识等,提炼出客户尚未被满足的价值需求,为商业模式创新提供外溢性的知识支撑[13];最后,企业间基于共同解决问题的合作性沟通的态度,也是企业相互学习的过程。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H3-1:企业间信任程度对商业模式创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H3-2:企业间信息共享对商业模式创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H3-3:企业间共同解决问题对商业模式创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结构嵌入性与商业模式创新。一方面,稠密的网络结构意味着企业间存在着较多相互联系和信息共享规则,加快了网络内资源信息流动,有利于商业模式创新决策和行动效率的提升;另一方面,处于网络中心位置的企业往往意味着具有较强的伙伴选择能力,可以及时准确的选择优秀的合作伙伴,并更有可能从合作伙伴中获取商业模式创新的关键资源[14]。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4-1:网络密度对商业模式创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H4-2:网络中心性对商业模式创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三)商业模式创新与竞争优势的关系企业通过商业模式创新获取持续的竞争优势成为一种新趋势,主要有以下原因:第一,商业模式创新是为了提供更好的顾客体验价值,实现新的价值传递和创造[15]。顾客的超预期的体验能有效的刺激顾客再次购买的欲望[16],这必然会提升企业的认可度;第二,商业模式创新依赖于对组织内外资源的有效组合配置。这不但保障了商业模式变革的成功实施,同时也对资源要素和结构的配置与重构产生了协同效应,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和资源管理成本;第三,商业模式创新构建了竞争壁垒,商业模式创新作为一种系统性的创新活动,需要对组织结构、管理模式等多方面进行全面的变革和调整,使得竞争对手难以在短时间内实现简单的模仿与跟进,提升企业竞争力。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H5:商业模式创新对企业竞争优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四)商业模式创新的中介作用商业模式创新是对企业内外部资源的重组与优化,以创新的经营逻辑完善企业价值创造的过程,其起点是企业边界内外资源的流动和交换,终点是企业获取的竞争优势[17]。Wincent指出企业通过构建网络关系型商业模式,可以获取丰厚的收益进而增强企业竞争力[18];Rogerio等以Metallurgy 公司作为案例研究对象,构架了创新网络-商业模式-战略目标的概念模型[19]。企业通过网络嵌入机制,降低了获取异质性资源的难度和成本,为商业模式创新提供外溢资源支撑,有利于资源要素和结构的配置与重构,进而有效的提升了企业竞争优势。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H6-1:商业模式创新对企业间信任-竞争优势间起了中介作用;H6-2:商业模式创新对企业间信息共享-竞争优势间起了中介作用;H6-3:商业模式创新对企业间共同解决问题-竞争优势间起了中介作用。H7-1:商业模式创新对网络密度-竞争优势间起了中介作用;H7-2 :商业模式创新对网络中心性-竞争优势间起了中介作用。基于上述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本研究的概念模型构建如图1所示。三、研究设计(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收集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信度与效度检验、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等分析方法对有效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在正式调研前,进行了初始问卷的小样本预测,并分析了变量测度的有效性,然后以此为基础再收集第二次大样本数据。通过两次问卷的发放,本研究共回收有效样本334份,样本基本特征的分布如表1所示。(二)变量测度由于涉及的变量大多难以客观良好测量,故采用5点Liket量表来测量,5代表非常同意,4代表同意,3代表一般,2代表不同意,1代表非常不同意。1.自变量。(1)关系嵌入性。主要借鉴了McEvily&Marcus[20],Gulati &Sytch[6]等学者的研究,其中信任子维度从商谈时实事求是、信守承诺、误导行为、利用弱点谋求收益等角度设计了4个题项;信息共享子维度从信息交换内容、主动提醒存在问题、提供彼此所需信息、分享未来发展计划等角度设计了4个题项;共同解决问题子维度从共同负责完成任务、相互帮助解决问题、共同协作克服苦难等角度设计了3个题项。(2)结构嵌入性。将结构嵌入拆分为两个子维度,网络密度和网络中心性。网络密度参考Burt [21],李志刚等[22]量表,使用与顾客、供应商、竞争者、科研机构、政府机构、金融机构和中介机构等联系的频繁程度来测度,共7个测量题项;网络中心性参考Powell[23]等研究,从合作企业联系建设需经过贵公司、使用网络新知识解决问题、网络内流动的知识和网络联系稳固性等角度设计了共4个题项。2.中介变量。主要参考Zott和Amit[15]对新颖型商业模式设计测度,并借鉴郭海[24]提出的商业模式创新的量表,采用9个题项进行测量。具体包括为顾客提供价值更高的产品或服务、引入大量的、多样化合作伙伴、创新合作方式、创新交易方式、引入新思想、新方法和新商品、引入新的运作流程、惯例和规范、商业模式的开拓者角色及商业模式新颖度等。3.因变量。竞争优势从6个方面进行测度:以较低的成本为客户提供产品或服务;为客户提供多功能、高性能的产品或服务;以更加快速、有效的方式执行操作流程;能灵活地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并更快地做出反应;重视客户的需求;市场份额增长更快等题项。 4.控制变量。为了控制外生差异,本研究选取产业类型、企业性质、企业年龄和企业规模等4个控制变量。产业类型分为一般制造业、服务业和高新制造业,分别赋值1、2、3;企业性质将其分为国有、民营、三资、集体和其他5类,分别赋值1、2、3、4、5;企业规模用企业员工人数来区分,员工人数越多企业规模越大,对应数值也越大,1代表员工人数为100~200人,2代表员工人数为201~500人,3代表员工人数为501~1000人,4代表员工人数为1001~2000人,5代表员工人数2001人以上;企业年龄为企业自成立起到2015年为止所经历的年数。四、实证分析(一)信度和效度分析首先利用SPSS13.0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实证结果汇总如表2所示。对各变量进行样本充分性KMO测试系数检验和Bartlett球体检,结果表明所有变量的KMO>0.7,且Bartlett统计值显著异于0要求,适合进一步做因子分析;对各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根据特征根大于1,最大因子载荷大于0.4的要求提取相应因子,结构嵌入性变量测度量表中题项14“贵公司与竞争者建立了紧密联系”和题项15“贵公司与科研机构建立了紧密联系”出现了横跨因子现象,故将其删除。修正后所有变量测度题项均能按预期归入到某一因子,且各因子载荷均大于0.5,变量的累计解释变差率最低为62.37%。以上分析表明新量表设计合理,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然后,采用LISREL8.73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实证结果如表3所示。各变量的均达到χ2/ df <5;RMSEA<0.1;NFI>0.9;NNFI>0.9;CFI>0.9;IFI>0.9;GFI>0.9的可接受标准。因此,各变量的量表拟合情况较好,其效度通过检验。综上所述,本研究设计的问卷科学有效,可以用来检测研究的概念模型。(二)相关性分析对各变量间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实证检验的结果初步验证了上文提出的假设,接下来将采用回归分析对变量间关系做更精确的检验。(由于版面问题,具体结果未能呈现,如有需要,请联系作者)。(三)回归分析1.网络嵌入性对竞争优势的回归分析。运用SPSS13.0进行回归分析,步骤如表4中模型1~模型4所示。模型1检验控制变量对因变量竞争优势的解释作用;模型2检验关系嵌入性与竞争优势间关系,结果表明两者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信任显著的正向影响竞争优势(β=0.209,p<0.01),信息共享显著的正向影响竞争优势(β=0.267,p<0.001),共同解决问题显著的正向影响竞争优势(β=0.301,p<0.001),故假设1-1,假设1-2,假设1-3通过检验;模型3检验结构嵌入性与竞争优势间关系,结果表明两者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网络密度显著的正向影响竞争优势(β=0.272,p<0.001),网络中心性显著的正向影响竞争优势(β=0.502,p<0.001),故假设2-1,假设2-2通过检验;模型4同时加入关系嵌入性和结构嵌入性后得出,与模型1相比,其模型解释力提升了50.1%, R2值提升具有显著性意义(ΔF=42.596,p<0.001),这说明上述检验结果具备一定稳定性。2.网络嵌入性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回归分析。由表5中模型5可知关系嵌入性与结构嵌入性对商业模式创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信任显著的正向影响商业模式创新(β=0.219,p<0.001),信息共享显著的正向影响商业模式创新(β=0.172,p<0.01),共同解决问题显著的正向影响商业模式创新(β=0.014,p<0.1),网络密度显著的正向影响竞争优势(β=0.172,p<0.01),网络中心性显著的正向影响竞争优势(β=0.347,p<0.001)。因此,假设3-1,假设3-2,假设3-3,假设4-1,假设4-2均通过检验。3.商业模式创新对竞争优势的回归分析。由模型6的结果可知商业模式创新与竞争优势间有显著的正向关系(β=0.768,p<0.001)。因此,假设5通过检验。4.商业模式创新的中介作用检验。根据Baron,Kenny[25]提出中介作用存在必须满足的条件,本研究在以上检验均通过的基础上,还需同时引入网络嵌入性和商业模式创新对竞争优势做回归分析。由模型7的结果可知,相比于模型4,网络嵌入性的回归系数均有所下降,商业模式创新的中介作用得到检验。具体而言,商业模式创新在关系嵌入性与竞争优势间起着中介作用:在企业间信任、信息共享与竞争优势关系中起着完全中介作用(β=0.017,p>0.1;β=0.024,p>0.1),在共同解决问题与竞争优势关系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β=0.187,p<0.01);商业模式创新在结构嵌入性与竞争优势的关系中起着中介作用:在网络密度与竞争优势关系中起着完全中介作用(β=0.081,p>0.1),在网络中心性与竞争优势关系起着部分中介作用(β=0.127 ,p<0.05)。因此,假设6-1,假设6-2,假设6-3,假设7-1,假设7-2通过检验。五、结论与启示本文整合企业网络视角和商业模式创新视角,构建了网络嵌入性-商业模式创新-企业竞争优势之间的概念模型,实证结果表明,网络嵌入性、商业模式创新对提升企业竞争优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商业模式创新在网络嵌入性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中发挥显著的中介作用,本研究得到如下管理启示:第一,企业应注重构建不同形式的网络嵌入,以此取得所需战略资源。企业不能局限于关系嵌入或者结构嵌入单方面对竞争优势的影响,而应将其视为相互关联的整体,两者均是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因此,一方面,企业应重视与合作伙伴构建良好网络合作环境,完善企业间信任机制、信息共享机制和协助机制。成员间的信任为企业间深入合作奠定良好的基础,深层次的信息共享有利于获取较低成本的资源,成员间相互支持、相互学习及共同攻克难题的行为,有助于企业有效的提高商业模式可行性,提升竞争优势;另一方面,企业应重视构建稠密型网络,积极争取成为网络内核心成员,以此尽可能接近、获取和控制关键新资源。第二,企业应重视商业模式创新的作用,进一步推动商业模式的调整与变革,以提高企业竞争优势。商业模式创新作为重要的媒介显著的正向影响了网络嵌入性与竞争优势的关系,这表明企业通过商业模式创新提升竞争优势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企业网络提供外溢资源支撑和成本优势,可以有效的促进企业对合作伙伴的选择、市场创业机会识别、资源能力组合配置和风险的规避,是实现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途径;同时,企业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可以更好为顾客创造价值进而获取更多的价值,有助于提升企业竞争优势和绩效。
参考文献:[1]徐建中,徐莹莹.企业协同能力、网络位置与技术创新绩效基于环渤海地区制造企业的实证分析[J].管理评论,2015,27(1):114-125.[2]Inkpen,Tsang,E.Social, networks,and knowledge transfer[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5,30(1):146-165.[3]张妍,魏江,彭雪蓉.组织间网络与创新关系研究述评[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5,27(2):35-42.[4]Doganova L,EyquemRenault M.What do business models do? Innovation devices in technology entrepreneurship[J].Research Policy,2009,38(10):1559-1570.[5]Polanyi.The great transformation: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origins of our time[M].Boston MA:Beacon Press,1944.[6]Gulati R,Sytch M.Dependence asymmetry and joint dependence in interorganizational relationships:effects of embeddedness on a manufacturer's performance in procurement relationships[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2007,52(3):32-69.[7]陈熹,范雅楠,云乐鑫.创业网络、环境不确定性与创业企业成长关系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5,(9):105-114.[8]Gulati R,Khanna T,Nohria N.Unilateral commitments and the importance of process in alliances[J].Sloan Management Review,1994,35(3):61-69.[9]Gnyawali D R,Madhavan R.Cooperative networks and competitive dynamics:a structural embeddedness perspectiv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1,26(3):431-445.[10]Kreps D M.Corporate culture and economic theory[J].Perspectives on Positive Political Economy,1990,(7):90-143.[11]Edwards P,Mayernik M S,Batcheller A,Bowker G, Borgman, C.Science friction:data, metadata, and collaboration[J].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2011,41(5):667-690.[12]Jones G, George J.The experience and evolution of trust: Implications for cooperation and team work[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8,22(4):58-69.[13]易加斌,谢冬梅,高金微.高新技术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基于知识视角[J].科研管理,2015,(2):50-59.[14]高展军,王龙伟,陈锋.市场导向与联盟控制对知识获取的影响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33(1):69-76.[15]Zott C, Amit R, Massa L.The business model:recent developments and future research[J].Journal of Management,2011,37(4):1019-1042.[16]Ma R, Huang Y C ,Shenkar O.Social networks and opportunity recognition:a cultural comparison between Taiwan and the United Stat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1,32(11):1183-1205.[17]王雎,曾涛.开放式创新:基于价值创新的认知性框架[J].南开管理评论,2011,(2):114-125.[18]Wincent J.An exchange approach on firm cooperative orientation and outcomes of strategic multilateral network participants[J].Group & Organization Management,2008,33(3):303-329.[19]Rogerio C,Fabio G,Gilnei M.Innovation networks:from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to business model reconfiguration[J].Technovation,2007,27(8):426-432.[20]McEvily B,Marcus A.Embedded ties and the acquisition of competitive capabiliti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5,26(5):1033-1055.[21]Burt R S.Structural holes[M].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2:56-62.[22]李志刚,汤书昆,梁晓艳,赵林捷.产业集群网络结构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7,27(8):777-782.[23]Powell W W,Koput K W,SmithDoerr L.Interorganizational collaboration and the locus of innovation:network of learning in biotechnology[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6,41(7):116-145.[24]郭海,沈睿.如何将创业机会转化为企业绩效商业模式创新的中介作用及市场环境的调节作用[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4,(3):70-83.[25]Baron R M,Kenny D A.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conceptual,strategic,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6,51(6):1173-1182.(责任编辑:钟 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