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建刚++王舒军++邹克
摘 要:按照“制度-行为-绩效”范式构建商业银行多元化分析框架,采用中国上市银行2003~2013年的面板数据,就制度变迁、多元化行为与商业银行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以利率市场化为主要特征的金融制度变迁影响了商业银行的多元化经营行为,利率市场化改革促使商业银行向多元化发展转型;在制度变迁的背景下,利率市场化与多元化的交互作用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提升起到了一定作用,制度变迁通过影响商业银行的多元化行为,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对此,金融监管部门在推动宏观金融调控从以数量为主向以价格为主转变的过程中,应注重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的协调推进,对金融机构实施分类监管,允许商业银行适度开展多元化经营,而商业银行也应根据资本水平和业务实际,审慎选择多元化发展路径。关键词: 制度变迁;利率市场化;多元化;经营绩效;银行业中图分类号:C93;F8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7217(2016)05-0002-07一、引 言作为新兴市场经济体,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政府部门为此进行了不间断的改革,尤其是以市场化改革为重点的制度变迁。这样的经济环境和制度背景,决定了中国企业的战略选择与发达市场环境下的企业不一样。正如Meyer et al.(2001,2009)所指,在一些新兴市场经济中,制度在很大程度上能对企业战略的制定起到重要影响,需要把制度因素从背景转变为自变量来研究制度对企业战略行为的影响[1,2]。多元化就是金融企业发展过程中一种重要的战略行为。随着中国金融市场化改革步伐加快,金融企业自身竞争能力的提升,国内商业银行正在加快推进多元化经营,不断向证券、保险、基金、信托等业务领域扩张,甚至开始介入电子商务等非金融领域。尽管中国金融业仍施行分业监管模式,监管部门并未明确支持金融业多元化经营,但银行业的多元化趋势似乎已势不可挡,不仅体现在大型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商行、农商行等地方中小银行也开始向多元化迈进。从国际经验来看,德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较早施行了混业经营的金融制度,鼓励金融企业多元化发展。美国则经历了多次金融制度调整,1999年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取消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跨界经营的限制,但2008年的金融危机又使美国限制商业银行过度多元化经营。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全球开始关注宏观审慎监管,《巴塞尔协议Ⅲ》随之出台了新的监管规则,通过逆周期性调节等措施防范系统性风险[3]。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有利于扩展收入来源,降低收入的波动性,规避单个行业的风险,具有逆周期调节的性质;协助可能加大利率风险与流动性风险,甚至导致不同业务之间的风险传染,进而诱发系统性风险。因此,多元化经营与银行业风险与绩效有着复杂的关系,在金融市场化改革与宏观审慎监管的背景下,有必要从制度视角加强对金融市场化与多元化经营的研究。以往与审慎监管相关的研究测重于风险方面,但监管除了增强金融业的稳定性,也为了促进金融机构间的有效竞争,提升金融机构的经营效率,因此,审慎视角下的银行绩效也值得研究。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一)基于制度基础观的理论分析框架20世纪80年代以后,学术界逐渐形成了两种战略选择理论:基于产业的战略观和基于资源的战略观。基于产业的战略观把战略分析建立在产业结构的基础上,认为企业所在产业的市场结构对战略决策起决定作用,侧重研究企业面临的外部机会和威胁。基于资源的战略观则从企业资源的观点来分析战略问题,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是建立在其所拥有的独特资源、成长能力以及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侧重研究企业内部的优势和劣势。随着战略差异性研究的发展,有学者逐渐意识到企业在进行战略选择时,不仅要分析产业结构和企业资源,还需要考虑来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制度因素,这些影响因素被归为制度的框架[4]。制度学派的学者对经济制度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制度因素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North,1990)[5]。Scott(1995)从组织层面对不同制度下的战略进行分析,提出制度由管制型制度、规范型制度和认知型制度组成,每个组成部分都对企业的战略选择产生不同的影响[6]。其后,以Mike W. Peng(2002,2003)为代表的现代制度学派从制度、组织、战略的关系整合上进行研究,提出了基于制度基础观的企业战略选择理论(IBV)[7,8]。企业战略的制度基础观把制度看作是战略选择的自变量,聚焦在制度和企业动态的交互作用上,而且把战略选择看作是这一交互作用的结果。随着制度分析与行为分析相结合成为学术研究的新趋势,国内学者也结合中国经济特点展开相关研究,他们认为中国转型经济具有特殊性,首要特征是大范围、大规模的制度变迁,有别于西方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行为方式[9,10]。这使得单纯套用企业战略研究中成熟的SCP范式(结构-行为-绩效)或RCP范式(资源-行为-绩效)来研究我国企业的多元化战略受到挑战 [11]。因此,有学者将SCP范式改进为ICP范式:制度-行为-绩效。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按照ICP范式构建商业银行多元化分析的理论框架(见图1),从而更直观地分析中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制度环境、多元化行为和经营绩效之间的内在机理。制度环境外生于组织层面,是生产交换以及分配规则的经济、政治、社会及法律的集合,由一系列的法律、政策、历史、文化和社会规范等正式和非正式制度构成 [12]。在影响企业多元化行为的制度因素方面,主要包括正式制度的缺失、市场化进程与政府干预并存以及管制放松与政策多变等方面。企业的多元化行为不仅体现在多元化的类型,也包括多元化的程度等。图1 基于制度基础观的多元化分析框架(二)研究假设1.制度变迁与多元化行为。与一般行业相比,金融业是一个受政府高度监管的行业,也是一个受各种金融制度约束的行业,金融制度作为重要的制度环境变量,将影响和约束金融主体的行为选择。在近年来中国金融制度的演进中,影响金融企业多元化的制度根源可能还在于政府管制的放松和市场化改革,尤其是利率市场化改革。正如North(2008)所言,制度在变迁,而相对价格的根本变化乃是制度变迁的最重要来源[13]。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其形成机制随着中国金融市场化改革的推进,逐步由政府主导向市场化方向变迁。利率市场化一方面赋予商业银行自主定价权,为金融创新提供现实可能;另一方面,利率浮动的扩大将加剧银行业的竞争,降低传统存贷款业务的利差水平,商业银行不得不发展非利息业务以拓展利润来源 [14],从而从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向多元化业务转型。为此,提出以下假设:H1:商业银行的多元化行为与金融制度的变迁有关,利率市场化程度越高,银行的多元化程度也越高。2.多元化行为与经营绩效。由于企业实施多元化扩张存在资源共享、建立内部资本市场、税收优惠、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等优势,因此,很多学者认为多元化与企业绩效正相关。Saunders和Walter(1994)指出,银行、保险和证券业的组合能够产生更加稳定的利润来源,因此有助于提升银行盈利水平[15]。Chiorazzo et al.(2008)通过对意大利银行业的研究得出,多元化可以增加银行的盈利能力,且规模较大的银行多元化经营的效益更加明显[16]。魏成龙和刘建莉对国内商业银行的数据研究也得出了与Chiorazzo et al.完全一致的结论[17]。但是,多元化也可能带来过度投资、跨行业补贴、增加代理成本等问题,Stiroh和Rumble(2006)对美国金融控股公司的研究发现,多元化对绩效具有正、负两方面的影响,负面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会抵消正面影响[18]。Mercieca et al.(2007)以欧洲银行为样本分析发现,多元化程度与收入水平呈现负相关[19]。刘孟飞等(2012)对国内银行的研究发现,多元化对国内银行绩效的影响并不明显[20]。另外,也有学者通过建立面板门限模型,认为多元化与银行绩效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 [21]。在多元化经营程度不高时,分散业务有利于扩大银行的收入来源,但当多元化程度过深,经营领域过宽时,业务关联度上升,风险传染性加大,管理难度增加,对经营绩效提升反而有不利影响。鉴于多元化对银行绩效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并不能简单用正相关或负相关进行解释,因此,提出以下假设:H2:商业银行的多元化行为与经营绩效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3.制度变迁、多元化行为与经营绩效。金融制度的变迁,尤其是利率市场化的推进给商业银行传统盈利模式带来巨大挑战,有学者通过对境外国家和地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研究,认为放松利率管制后,会使银行存贷利差出现缩小趋势,并最终影响到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 [22,23]。利差收入的缩小必然倒逼银行通过提升表外业务收入来探索新的盈利增长模式 [24],而提升表外业务收入是商业银行进行多元化战略转型的具体措施,商业银行以此对冲利差缩窄对银行收益带来的冲击,从而改善其经营业绩。因此,不仅利率制度和多元化行为本身会影响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利率制度与多元化的动态交互也会对商业银行绩效产生影响。为此,提出以下假设:H3:制度变迁和多元化行为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具有叠加作用,利率市场化程度越高,商业银行的多元化程度越高,其经营绩效也越好。三、研究设计(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本文以中国上市银行为研究对象,根据研究需要和数据的可得性,选取2003~2013年的面板数据,研究样本包括4家大型国有银行、7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和3家城市商业银行①。数据来源为《中国金融年鉴》、Bankscope数据库及银行各年年报,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光大银行由于上市较晚,早期数据不完善,因此未纳入本次研究对象。个别缺失数据,采用线性插值法补齐。(二)变量选取与定义1.制度变量。在以往的研究中应用较多的是非国有化率、市场化指数等,本文选取金融制度中最为关键的利率市场化变量,由于我国利率市场化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在不同时期利率市场化的程度不同,因此,需要对利率市场化进程进行测度。本文从存贷款利率、货币市场利率、债券市场利率和理财产品收益率四个方面建立测度利率市场化水平的指标体系,并按各项改革政策对利率的市场化程度给予赋值,最后进行加权汇总,从而构建中国利率市场化指数(简称IRLI指数)②。2.多元化变量。已有文献对企业多元化的衡量常用的有行业数目法、赫芬达尔指数法(HHI)、熵指数法(EI)等方法,其中,采用较多的是(HHI)。HHI指数越大,说明企业收入来源越分散,多元化程度越高。由于近年来中国银行业多元化的方式除了不断发展存贷款以外的表外业务,更通过设立保险、证券、基金、融资租赁等子公司的方式进行多元化。因此,本文还将采用与相关行业数目(NUM)来衡量多元化程度,具体采用银行相关联的子公司数量,包括参股公司和控股公司。近几年很多银行设立了村镇银行作为其子公司,但村镇银行主要以存贷款业务为主,与传统商业银行在业务上并无区别,因此,在采集各银行子公司数据时剔除村镇银行,只考虑非银行类机构。3.绩效变量。国内外学者常用总资产收益率(ROA)或净资产收益率(ROE)作为多元化经营绩效的衡量指标,这两个指标是衡量盈利能力最重要也最易得的指标。由于ROE受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而ROA具有不受资本结构影响的优势,因此,选择ROA作为衡量银行经营绩效的代理变量。4.控制变量。根据已有研究经验,选择经济周期作为经济环境变量,而将银行规模、管理效率作为银行特征变量。考虑到审慎监管对商业银行多元化及绩效的重要性,选取资本充足率作为审慎监管的代理变量。(1)经济周期(GDP)。银行业发展受宏观经济影响,具有较强的顺周期性,其绩效与经济周期密切相关,选择GDP增长率刻画经济周期特征。(2)银行规模(TA)。银行规模具有规模经济,一般来说银行规模越大,越有利于通过多元化获取规模经济效应,采用总资产来衡量银行规模。(3)资本水平(CAR)。银行经营与盈利能力受到资本充足水平的约束,用资本充足率表示。若资本充足率对经营绩效的影响为正,表明审慎监管具有效率。(4)管理效率(CIR)。成本管控能力代表一家银行的内部管理效率,用成本收入比作为衡量银行管理效率的代理变量。(三)模型设计为了检验制度变迁、多元化行为及银行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分别建立以下实证模型:四、实证结果与分析(一)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利用计量软件Eviews6.0对模型中的变量进行统计分析,表1列出了各个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我国银行业的HHI指数平均为0.22,最大值达到0.43;从涉及的行业数目来说,平均每家银行涉及到3个子行业,而最多的达到9个。整体而言,尽管近几年银行多元化进程不断加快,但多元化的程度并不高(见图2)。如果从多元化趋势上来看,中国银行业的平均多元化程度在不断提高,但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在2009年出现短暂停滞,之后又继续提升,并呈现加快态势。(二)制度变迁对多元化行为影响分析首先利用LR检验判断固定效应模型是否优于混合效应模型,估计结果显示,P值为0.0000,故应建立固定效应模型;再通过Hausman检验判断是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检验结果显示,P值为0.0127,拒绝原假设,应选择固定效应模型。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回归结果见表2。表2中模型(1a)采用HHI指数作为多元化变量进行回归。从回归结果来看,利率市场化指数与商业银行的多元化程度在1%的水平下显著,且系数为0.1787。这表明以利率市场化为主的金融制度变迁确实对商业银行的多元化行为产生了影响,利率市场化程度越高,商业银行的多元化程度也越高,验证了假设1。在控制变量中,GDP增长率在10%的水平下显著,且系数为负,表明宏观经济在下行周期中,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增速放缓,通过多元化经营来增加收益。银行资产规模在1%的水平下显著,表明规模越大的银行,越倾向于多元化发展,这也体现了多元化有利于分摊固定费用,降低平均成本,发挥规模经济效应。资本充足率与多元化程度之间显著正相关,表明资本金越充足,商业银行越有实力加快多元化业务发展。成本收入比的系数符号为负,表明管理效率高的银行更有可能进行多元化。为了验证结论的稳健性,表2中模型(1b)用行业数目替换HHI指数重新进行回归,从回归结果来看,多元化程度与利率市场化指数之间依然显著正相关,这进一步验证了前面的结论,也说明利率市场化促使商业银行通过设立关联子公司的方式进行多元化。(三)多元化行为对银行绩效影响分析利用LR检验和Hausman检验判断选择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回归,回归结果见表3。从模型(2a)利用HHI指数进行回归的结果来看,多元化程度与银行绩效之间存在较为显著的关系,但HHI平方项系数为负,且变量并不显著,对此存在两种可能:一是银行绩效与收入多元化之间是线性关系,收入多元化有利于提高银行的经营绩效;二是银行经营绩效与收入多元化之间可能存在倒U型关系,但由于中国银行业的多元化程度还不高,中国银行业还处在倒U型的左边,开展多元化经营将有利于提升其盈利能力。但无论是哪种情况,从现阶段来看,中国商业银行的多元化经营还是有利于提升其经营绩效的。在控制变量中,GDP增长率与银行绩效之间显著相关,但其系数为负,这与理论预期不符。对此可能的解释是,尽管中国经济在经历高速增长之后逐步回归到中高速增长,但中国银行业也在进行各项改革,如产权制度、公司治理、放宽准入等,使银行享受到改革红利,抵消了经济回调带来的影响。资产规模与银行绩效之间的关系在1%的水平下显著,表明商业银行资产规模越大,盈利能力越强,规模效应越明显。资本充足率在1%的水平下显著,表明资本充足率越高,审慎经营水平越高,越有可能为银行带来更好的绩效,体现了审慎监管与银行效率的一致性。成本收入比与银行绩效的关系不显著,表明现阶段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仍然能为银行带来较高的收益,管理效率对银行绩效提升的作用还未发挥出来。采用行业数目替换HHI指数进行回归,从模型(2b)的回归结果来看,与HHI指数不同的是,行业数目与银行绩效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即商业银行关联子公司较少时,通过设立关联子公司的方式进行多元化有利于提升公司业绩,但当子公司达到一定数量时,对经营绩效提升反而有不利影响,因此,设立子公司的数量并不是越多越好。(四)制度变迁与多元化对银行绩效影响分析为了检验利率制度变迁与多元化对银行绩效的交互作用,引入利率市场化指数与多元化程度的交叉变量,并在LR检验(P值为0.0000)和Hausman检验(P值为0.2240)的基础上,选择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回归,回归结果见表4。从表4的结果来看,利率市场化指数与多元化程度的交叉变量的回归系数在1%的水平显著为正,且达到了1.2709,比单独利用多元化指标进行回归的系数更高,表明不仅利率制度和多元化行为本身会影响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利率市场化与银行多元化的动态交互促进了银行经营绩效的改善,这在相当程度上验证了假设3,在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过程中,商业银行加快了推进多元化战略的步伐,通过中间业务收入等提升其经营绩效。为验证上述结论的可靠性,同样用行业数目替换HHI指数进行稳健性测试,结果见表4中的模型(3b)。回归结果与模型(3a)基本一致,利率市场化指数与多元化程度的交叉变量依然对银行绩效有显著影响,其它变量的回归结果也都基本一致,证明上述结论是可靠的。五、结论与启示以上基于利率市场化的制度背景,以中国银行业为研究对象,建立制度变迁、多元化行为与银行绩效之间关系的理论框架与实证模型,通过实证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一是以利率市场化为核心内容的金融制度变迁的确促使商业银行向多元化发展转型,利率市场化对以利息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商业银行产生了显著的影响,随着经营压力不断增大,商业银行加快了推进多元化战略的步伐,从而表现出利率市场化程度越高,商业银行的多元化程度也越高;二是从现阶段来看,多元化程度与银行绩效之间显著正相关,收入多元化有利于提升银行的盈利水平,但设立子公司对提升银行绩效的作用存在两面性,子公司数量较少时,通过设立关联子公司的方式进行多元化有利于提升公司业绩,但当子公司超过一定数量时,对经营绩效提升反而有不利影响;三是利率市场化与多元化的交互作用对银行经营绩效提升起到了显著作用。此外,资本充足率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有显著的正影响,表明监管部门的审慎监管与银行的效率提升是一致的,资本水平提高了银行抵抗风险的能力,有利于银行的绩效稳定;资产规模也对银行经营绩效产生了影响,规模越大越有利于银行提升绩效。以上研究结论对宏观金融调控与审慎监管改革,以及金融机构的经营实践都有一定意义。首先,从宏观金融调控与监管来说,利率制度改革和利率市场化是宏观金融调控从以数量为主向以价格为主转变的必由之路,是宏观审慎管理所要求的。同时宏观金融制度的改革会对金融机构的行为及绩效产生直接影响,正如本研究所发现的利率市场化促使商业银行向多元化转型。整体来看,多元化经营通过拓宽非利息收入提升经营绩效,缓解商业银行的盈利压力,避免在资产业务上进行更多的风险承担,防止了系统性风险的积聚,有利于实现宏观审慎目标;多元化经营的业务大多属于轻资本类业务,在适度的规模内,多元化经营业务占比越高,对资本的消耗越小,资本充足率也越高,从而有利于提高银行的风险抵御能力,因此也对宏观审慎管理有利。但并非任何转型方式在任何阶段都会对银行绩效产生正向效应,随着利率市场化完全放开,多元化业务快速发展,面临法律不完善与监管的滞后效应,容易产生流动性风险,要注重通过流动性覆盖率、净稳定资金比例等加强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防范。因此,作为金融监管部门应注重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的协调推进,对金融机构采取分类监管措施,适度审慎地发放多行业经营牌照。其次,从金融机构经营管理层面来看,本文的研究结论为银行业多元化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在当前阶段,银行可适度进行多元化发展,尤其是大型银行可以通过实施多元化战略,推进业务转型和收入结构调整,减少金融制度变迁给利差收入带来的冲击,增强经营业绩的稳定性。但在多元化发展的具体路径上,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资本水平和业务实际,审慎设立子公司,关注多元化业务的收入贡献和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避免为求大求全而盲目进行多元化扩张。
注释:①具体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浦发银行、华夏银行、兴业银行、平安银行、北京银行、南京银行、宁波银行。② 限于篇幅,本文未列出利率市场化指数的详细计算方法与过程,感兴趣的读者可参见“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测度及效果研究——基于银行信贷渠道的实证分析”,《金融经济学研究》,2014年第6期:75-85。参考文献:[1]Meyer, K. E.. Institutions, transaction costs, and entry mode choice in eastern europ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1,(32):357-367.[2]Meyer, K. E., Estrin, S.,Bhaumik, S. K. and Peng, M. W. Institutions, resources and entry strategies in emerging economi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9,30(1):61-80.[3]潘凌遥,蒋晓泉,费紫微.中国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计提机制研究——基于CopulaCoVaR模型[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5,(3):23-28.[4]Oliver, C.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combining institutional and resourcebased views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9):679- 713.[5]North D. Institution, institution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M].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6]Scott , W.R. 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s [M] .Thousand Oaks,CA,Sage, 1995.[7]Peng, Mike. W. Towards an institutionbased view of business strategy [J] .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2002,(19):251-267.[8]Peng, Mike. W. Inst itutional transitions and strategicchoices[J] .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3,(2) :275-296.[9]谢佩洪.中国企业多元化经营:制度—行为—绩效范式构建研究[J].管理学家(学术版),2010,(3):3-12.[10]张雷.基于制度视角的企业多元化分析框架研究[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39-47.[11]于克信,谢佩洪.转型期中国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制度根源及范式构建研究[J].管理世界,2011,(7):180-181.[12]殷瑾,周英超.制度因素是否影响公司多元化战略?——基于上市公司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0,(2):371-380.[13]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4]Nguyen J.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et interest margin and noninterest income using a system estimation approach[J].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2012,36(9):2429-2437.[15]Saunders,A.and Walter,I. Universal banking in the united states:what could we gain? what could we lose?[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USA:1994.[16]Chiorazzo,V,Milani,C.,and Salvini,F. Income diversification and bank performance:evidence from italian banks[J].Journal of Financial Services Research,2008,33(3):181-203.[17]魏成龙,刘建莉.我国商业银行的多元化经营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7,(12):85-93.[18]Stiroh,K. J. and Rumble,A. The dark side of diversification:the case of US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ies[J].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2006,30(8):2131-2161.[19]Mercieca,S.,Schaeck,K.,and Wolfe,S. Small european banks: benefits from diversification?[J].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2007,31(7):1975-1998.[20]刘孟飞,张晓岚,张超.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多元化、经营绩效与风险相关性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12,(8):59-69.[21]李志辉,李梦雨.我国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与绩效的关系——基于50家商业银行2005~2012年的面板数据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14,(1):74-86.[22]肖欣荣,伍永刚.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对银行业的影响[J].国际金融研究,2011,(1):69- 75.[23]连平.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经营发展与转型[J].上海金融,2013,(11):24-30.[24]巴曙松,华中炜,朱元倩.利率市场化的国际比较:路径、绩效与市场结构[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33-46.(责任编辑:宁晓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