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3D理念,构建立体式阅读课堂

2016-10-19 20:08沈磊
启迪·教育教学 2016年8期
关键词:立体文本课堂

沈磊

[摘 要] 语文课堂上涉及的大多数文学作品,都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意蕴。运用三维立体的视角解读作品,更有助于走近作者,走进文本。所谓3D立体的视角,指的是尽可能地从多个角度、多个侧面审视文本。比如,通过作品展现的不同时空,进行情节的互相参照。也可以通过一些看似矛盾的用词,体会语言的多重意义。甚至可以通过横向和纵向上进行不断的铺展和深入,将文本看做一个可发展的生命体。这样的课堂,能使学生的思维更具深度,学习能力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 3D技术 立体式 阅读

2010年,一部名为《阿凡达》的电影席卷全球。导演卡梅隆将郁郁葱葱的自然环境、新奇怪异的生物种类、充满野性的土著居民,以及对未来科技的无限畅想融入3D特效中,颠覆了观众所有的观影概念。之后,许多电影都玩起了3D技术。不可否认,立体的影像确实大大提高了影片画面的质量。

其实3D技术利用的原理理解起来并不复杂,一百多年前就有科学家发现,人的两只眼睛存在两个视角,细微的角度差别经由视网膜传至大脑里,就能区分出景物的前后远近,进而产生强烈的立体感。所以稍加变化的拍摄手法结合特殊的偏光眼镜,就能让观众达到三维立体的视觉效果。

而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在这些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这一3D理念也完全可以引入我们的语文课堂。用它来对文本进行阅读和鉴赏,可以使解读更加生动有趣,使理解更加全面立体。正如巴赫金在研究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后提出的“复调理论”,他认为小说创作与音乐一样,具有“多声部”,读懂这些“声部”,才算读懂了作品。所以平面化的单一解读是无法真正走进文学作品的。

当然,与观摩电影时,我们只能够被动地接受固定的3D视角不同,当我们面对文学作品,只要以3D理念为依托,视角是可以灵活多变的。

一、穿越时空、立体阅读

但凡成功的作品,对于其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情感的抒发,以及主旨的表达,都不会是单一而片面的。所以我们的理解也绝不能被时间和地点所束缚。

比如,《鸿门宴》中,“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一段,有学生读了愤愤不平,觉得项伯此人身在曹营心在汉,对主不忠,坏了项羽大事。这样片面的解读便是忽略了不同时空的互相参照:可记得当刘邦问“君安与项伯有故”时,张良回忆起了过往“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读到此处,前后情节互为补充,我们难道不要为项伯的重情重义、知恩图报拍手称好么?就像《荆轲刺秦》中那个悲剧人物樊於期一样,当他扼腕流涕,以命相赠,读者佩服的,是他的刚烈。可同时也不能忽略荆轲私下动员他时说的一番话“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此番回忆,让读者看到了樊於期忍辱负重,亡命天涯的窘迫处境。正是面对太子丹的知遇之恩和秦王的阴险凶残,他才会如此决绝地舍身赴死。如此,你是否更加能够读懂他的眼泪?所以,正是视角的多样化立体化决定了思维和认识的深度。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之所以让人百读不厌,也就是因为把握住了时空的3D理念,采用了独特的多重视角。在空间的往复对照和时间的回环跳跃中,将长久分离的无奈,对久别妻子的思念和对未来温馨团聚生活的期待融合在一起,让痛苦和喜悦交织。既明白如话、朴素流畅,又跌宕有致、情真意切。当你读出了作者苦心安排的首尾两场“巴山夜雨”的不同视角,就是真的读懂了此诗的荡气回肠。

二、找寻矛盾、多层理解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唐诗专题中所选的赵嘏的《长安晚秋》和温庭筠的《商山早行》,历来被视为思乡诗的代表作。“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将一个个充满离别色彩的意象堆叠,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作者不尽的乡愁。但若细细品读这两首诗,分明能感觉到在羁旅行役的失落背后,似乎有着更深层的苦痛。

仔细想来,既然“鲈鱼正美”,作者何不效仿张翰,归去便可,为何还要“空戴南冠学楚囚”呢?也许赵嘏在《下第后上李中丞》中的诗句可以解答我们的疑问。当他哀叹“落第逢人恸哭初,平生志业欲何如”,再加上教材中对他所任官职的介绍,我们不难推测,与张翰的挂职而去,轻松洒脱不同,赵嘏此时功业未成,一无所有。所以当他在晚秋时节,独倚高楼,看到的景象是“汉家宫阙动高秋”。秋日的萧瑟撩动了他的乡愁,威严的宫殿却时时刻刻在提醒他功名未就的现实处境。所以虽然日日思念的家乡鲈鱼正美,他却不能归去。他与故乡之间,隔着的不是漫漫的路程,而是现实与梦想的遥远距离。

温庭筠也是如此,开篇就将乡愁着一“悲”字,可见其内心的焦灼。结尾的“杜陵梦”对他而言,意味着什么呢?仅仅是对家乡温暖生活的眷恋?那为何要偏偏用长安杜陵来作为精神的寄托?当然,也有可能因为温庭筠常年在京城应试,早已把杜陵当成了自己的故乡。但这个“故乡”既然见证了他无数次的拼搏,无数次的失败,让他牵肠挂肚的理由,会不会是他对思而不得的功名的渴望?在追逐梦想的坎坷旅途中想起故乡,感叹千山万水千难万阻的同时,更是仕途牵绊有家不能回的千般滋味吧。

经过一定时间的阅读积累,要理解语言表面的情感色彩是不难的。但读这样的诗,这又是远远不够的,还得懂得在一些看似矛盾的用词上读出作者的言外之意,甚至是言不由衷。这时候就看你是否具有一双“三维”的慧眼了。

三、纵横驰骋、兼容并蓄

语文老师经常习惯于把自己定位成学生和文本间的桥梁。在老师精心铺设好的“桥”上行走,欣赏老师挑选好的亮丽风景,成了学生语文课上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在这样亦步亦趋的跟进和应付过程当中,自然很难衍生出自己的理解。所以,作为课堂的引导者,有时要让教与学适度分离,将文本真正的交给学生,允许他们横向和纵向上进行不断的铺展和深入。多重视角的共存和比较,有利于学生走进文本,让阅读更加生机勃勃。

所谓的横向铺展,就是要尊重文本意义的多元性。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只要你站在不同的角度,就能看到宝石不同的切面所折射出来的不同光芒。一部《边城》,有些人看到的是翠翠和她母亲两代人的爱情悲剧,以及个人在命运面前无力抗争的无奈现实;有人看到的是弥漫在悠扬的歌声、清丽的风景里的人情美、人性美、风俗美;有人看到的是在这恬美、宁静的世外桃源背后所隐藏的矛盾,以及对现实生活的隐射……诸如此类,但凡是客观并有依据的解读,我们都要肯定它的存在。当然,对于一些随心所欲的“歪解”,是应该纠正的。比如一些人所谓“个性化”地解读《荷塘月色》,他们撇开作者的人格,割裂社会的背景,把它描写成一个“性压抑者”的内心诉说,就太过主观片面了。此类情况则应当避免。

而纵向的深入,就是应该赋予文本生命,让它与读者和社会共同成长。对于个人而言,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面对一部作品,是会有不同的体悟的。就如同蒋捷所描绘的少年中年老年时期听雨会产生不同的心境一样。年少的时候读《欧也妮.葛朗台》,你也许会同情欧也妮的软弱性格和悲剧命运,抨击老葛朗台的冷漠吝啬。而十年二十年后再读,也许会有人对葛朗台刮目相看也不一定,发现那么多人里谁都没有他有智慧,不只有敛财的智慧,还具备人生的智慧。就像有位作家说的,人到中年再读《罗密欧与朱丽叶》,他不再为那对情侣落泪,反而开始同情他们的父母。

而以社会发展的眼光来看一些作品,也会赋予它新的元素。《诗经》中的名篇《氓》就是这样,过去我们赞扬文章中描写的那个多情善良、敢爱敢恨的古代女子,抨击封建礼教男尊女卑思想横行的社会背景。而最近几次当我把这篇文章交给学生,很多人对于离他们越来越遥远的“封建礼教”无感,反而在别的地方找出了问题。他们认为这样的爱情婚姻悲剧不仅仅会发生在古代,也频频地发生在我们身边。这个女主人公盲目地走进围城,又不懂得自我增值,经营婚姻,无论到那个年代都有可能成为弃妇。听起来也不无道理啊。

语文老师要有足够的心胸和胆量,鼓励学生以多维、开阔的眼光面对文本,让多重视角并存,互为辩证,互相补充,让“死”的作品焕发新的生命。

引入3D技术,构建立体课堂。对于教师来说,教学手段和教学思路的多样化能让自己的课堂更具生长性。对于学生来说,能让他们思维更具深度,课堂表现更加主动,与作品产生更多地共鸣,从而把握更为丰富厚重的情感,慢慢养成主动参与,勇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和能力。那就让老师和学生一起,用期待每一场3D电影的心情,来面对每一节语文课。

猜你喜欢
立体文本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念个立体咒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立体登陆
炫酷立体卡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