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肾颗粒治疗腹膜透析肠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

2016-10-19 05:26刘美英姜晨黄鑫陈欣杨洪涛
中国医药导报 2016年9期
关键词:腹膜透析临床疗效

刘美英 姜晨 黄鑫 陈欣 杨洪涛

[摘要] 目的 观察扶肾颗粒治疗慢性肾衰竭腹膜透析相关肠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 方法 将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内科门诊就诊的40例已确诊的慢性肾衰竭腹膜透析肠道功能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对照组加用西药对症处理;观察组加用扶肾颗粒口服治疗,20 g/次,3次/d。治疗1个月后检测两组患者血红蛋白(HGB)、血浆白蛋白(ALB)、肠功能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并评价其疗效。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6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10%,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能明显升高HGB、ALB(P < 0.05),降低肠功能评分(P < 0.05)及中医证候积分(P < 0.01)。 结论 扶肾颗粒能明显改善腹膜透析肠功能障碍患者的营养状态和肠功能障碍情况。

[关键词] 扶肾颗粒;腹膜透析;肠道功能障碍;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 R242;R45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6)03(c)-0173-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Fushen Granules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renal failure peritoneal dialysis related to intestinal dysfunction.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digital table method, the 40 cases confirmed of chronic renal failure peritoneal dialysis bowel dysfunction patients who were treated in the Department of Nephrology of the First Hospital Affiliated to Tianjin Medical University from January 2014 to January 2015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20 cases in each group. Two groups were given basic treatment,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was symptomatically treated with western medicin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Fushen Granules with 20 g per time and 3 times/d. After 1 month of treatment, hemoglobin (HGB), plasma albumin (ALB), bowel function score and TCM syndrome integral of the two groups were detected and the curative effects were evaluated. Results The total efficiency of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as 65% and 10%, the difference was highly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1).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observation group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HGB, ALB (P < 0.05), decreased the bowel function score (P < 0.05) and the TCM syndrome score (P < 0.01). Conclusion Fushen Granules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nutritional status and intestinal dysfunction of peritoneal dialysis patients with intestinal dysfunction.

[Key words] Fushen Granules; Peritoneal dialysis; Intestinal dysfunction; Clinical effect

我国终末期肾衰竭者超过200万人[1],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生命的疾病之一。作为替代肾脏治疗的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因其操作简便,不影响患者工作及日常生活,而且透析比较平稳,能够更好地保护残余肾功能,故应用范围比较广泛,然而肠功能障碍作为腹膜透析并发症之一日益突出。肠功能障碍是指肠实质和/或功能的损害,导致消化、吸收营养和/或屏障功能发生障碍[2],严重影响了腹膜透析患者的透析效能及生存质量,因此改善肠道功能障碍对于腹膜透析患者意义重大。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我院”)肾病科运用扶肾颗粒治疗腹膜透析肠功能障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資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40例临床病例均为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肾内科门诊就诊的腹膜透析患者,参照2006年功能性胃肠病罗马Ⅲ诊断标准中C类——功能性肠道疾病的诊断标准[3],确诊为腹膜透析肠道功能障碍。本研究过程中未出现剔除与脱落情况。将40例腹膜透析相关肠功能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在性别、年龄、透析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纳入标准

①符合肠功能障碍的诊断标准;②透析龄超过3个月,近1年内未发生腹膜炎;③近3个月内未服用中药制剂;④年龄18~70岁,性别不限;⑤治疗期间除基础治疗外只接受中药治疗;⑥签署知情同意书并配合研究者。

1.3 排除标准

①合并严重心、脑、肝等慢性疾病及严重感染性疾病者;②同时进行血液透析、血浆置换、血液滤过治疗者。

1.4 剔除与脱落标准

入组的患者凡出现以下任一因素者,即予以剔除,并视为脱落病例:①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其他疾病需要进行专科治疗;②在治疗过程中患者自行服用中西药物或使用其他疗法;③患者因非疗效性原因主观退出治疗;④不能坚持按时治疗或不配合做相关检查等导致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判断者。

1.5 方法

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①规律持续腹膜透析,若患者存在肾性贫血、高血压等合并症按照K/DOQI指南推荐方法及剂量给予对症处理。②饮食摄取:参照我国《慢性肾脏病蛋白营养治疗共识》[4],腹膜透析患者蛋白质摄入量为1.0 g/(kg·d),其中50%摄入的蛋白应为高生物价蛋白。热量的摄入推荐35 kcal/(kg·d),60岁以上、活动量小、营养状态良好的患者,可维持在30~35 kcal/(kg·d),同时避免高磷饮食,补充足够的维生素及钾,控制水盐的摄入。

1.5.1 对照组 患者以基础治疗为主,同时给予西药多潘立酮片(口服,10 mg/次,3次/d)对症处理。

1.5.2 观察组 患者在基础治疗上加用扶肾颗粒(以陈皮、半夏、黄芪、仙灵脾、当归、丹参、熟军、鬼箭羽等制备颗粒剂,每袋10 g,由我院制剂室制备),口服,20 g/次,3次/d。

1个月为1个疗程,共观察1个疗程。

1.6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1.6.1 实验室检测指标 血红蛋白(HGB)、血浆白蛋白(ALB)在治疗前及治疗后各检测1次。

1.6.2 肠功能评分 采用胃肠道症状分级量表(gastrointestinal symptom rating scale,GSRS)对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肠道功能情况进行评分。由研究组按统一指导阅读给受试者,根据自选答案填写问卷,所有病例均完成此问卷,包括15个项目:腹痛、烧心、酸反流、上腹部紧抽感、恶心和呕吐、腹鸣、腹胀、嗳气、排气增多、排便减少、排便增多、稀便、硬粪、排便紧迫感、排便不尽感,分为0~3分4级评分,把15个项目中各项分数相加求得总分。

1.6.3 中医证候积分及疗效评价 根据相关文献研究[5],腹膜透析肠功能障碍患者的中医证候以本虚为主,病程进展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气血阴阳虚衰,尤以气虚和阳虚为重,湿浊证和血瘀证是腹膜透析患者最常见的标实证型。根据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2002年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肾阳虚证”“肾阴虚证”“气虚证”“血虚证”“血瘀证”“寒湿困脾证”与“慢性肾功能衰竭”主证互参,制订中医证候调查表,问卷调查,对两组入选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进行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评分测定(每个症状分0、4、8、12分4级评分,然后把每個症状评分相加求得总分),并判定其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如下:临床痊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30%。计算公式(尼莫地平法)为:(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总有效=临床痊愈+显效+有效。

1.7 统计学方法

数据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以例数或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经正态性、方差齐性检验,方差齐时两组间样本比较采用t检验,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方差不齐时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非正态分布时,采用秩和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营养相关指标比较

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治疗前HGB、ALB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HGB组内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ALB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对照组治疗后ALB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治疗后HGB较对照组略有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而ALB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2 两组治疗前后肠功能评分比较

经统计学分析,治疗前两组GS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GSR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观察组治疗后GSR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提示观察组改善肠功能障碍优于对照组。见表3。

2.3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及疗效评价

2.3.1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 < 0.01),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见表4。

2.3.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6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10%,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见表5。

3 讨论

肠道黏膜屏障包括机械屏障、化学屏障、免疫屏障以及生物屏障四个部分[6],正常情况下肠道的屏障功能可以有效地阻挡肠道内多种寄生菌及其毒素进入肠腔外组织及器官,防止机体受到内源性侵害。

胃肠道症状是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发病率较高[7]。有研究者研究了122例腹膜透析患者和172例血液透析患者,通过比较发现85%腹膜透析患者至少有一种胃肠道症状,而且较多与透析治疗相关[8]。有文献报道,腹膜透析患者各种胃肠道症状的总体发生率为61.6%,发生率较高的三种胃肠道症状分别为进食功能障碍、胃食管反流症状及消化不良[9]。一般情况下尿毒症患者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慢性炎症状态和营养不良,并且尿毒症所产生的许多毒素都与肠道密不可分,这些因素都导致了尿毒症患者肠道功能的减退。腹膜透析患者由于透析过程中透析液的灌入,使得腹腔长期处于一种高压力及高糖状态,再加上药物、饮食及生活方式的限制,导致肠道黏膜损伤,同时肠黏膜组织能量供给不足,影响肠黏膜的修复,致使肠黏膜结构的完整性被破坏,其屏障功能随之减退,肠道内细菌及毒素则发生易位[10-11],从而诱发肠源性内毒素血症、腹膜炎、肠胀气等并发症的发生,而这些并发症又会通过减少透析患者的腹膜有效面积,从而大大降低其透析效能,因此改善肠道功能障碍对于腹膜透析患者意义重大。

腹膜透析患者发生营养不良的情况颇为多见,能否及时有效地改善患者营养不良状态,已经成为腹膜透析治疗成败的关键因素[12],故本研究中结合了患者的HGB及ALB两个指标以反映患者的营养状况。

中医认为肠功能障碍其发病部位在肠,可涉及肝、脾、肾三脏。有学者[13]将其主要病机归纳为久病劳倦,脾胃受损;厉气外伤,气血逆乱;暴病伤脾,亡阴亡阳等。腹膜透析患者由慢性肾功能衰竭发展而来,其病程迁延日久,耗损正气,加之外邪又干之于内,故形成了本虚标实之证。笔者根据中医相关认识,认为腹膜透析患者发生肠道功能障碍的基本病机是脾肾亏虚、气血不足、湿浊内蕴[14]。目前临床大多数常采用具有清热解毒、通腑泄浊、益气健脾及活血化瘀等功效的单味中药或中药组方进行治疗肠功能障碍,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15-19]。本研究所选用的扶肾颗粒药物正是针对腹膜透析肠功能障碍的中医病机所创建的组方。方中黄芪以补气补虚为要、当归以补血活血为主,二者配伍能益气补血,使气运血行,补而不滞,行而有补,仙灵脾专补命门之阳,温而不燥,三药合用组成君药,共奏补益脾肾、益气活血之效。陈皮理气、调中,半夏善燥湿降逆,消痞散结,二者合用组为臣药,能起和中降逆化浊之效。熟军能攻积滞、清湿热、祛瘀解毒,丹参能活血通经、凉血消肿,鬼箭羽有破血通经、解毒消肿之功,三药合用组为佐使药,施展祛瘀活血、祛邪解毒之能。诸药合用,扶正以补脾肾等脏之不足,祛邪以清体内瘀血湿浊之产物,全方共奏扶正祛邪、标本兼治之功。

本研究结果显示,扶肾颗粒治疗腹膜透析患者肠功能障碍患者的总有效率为65%,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同时扶肾颗粒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及临床证候特征,对肠道功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与以往研究相符[20]。但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应积极开展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观察研究,同时从基础实验研究及细胞、分子层面研究来探讨中医药干预腹膜透析相关肠功能障碍的作用机制。

[参考文献]

[1] Zhang L,Wang F. Prevalence of chronic kidney disease in China across-sectional survey [J]. Lancet,2012,379(9818):815-822.

[2] 黎介寿.对肠功能障碍的再认识[J].肠外与肠内营养,2008,15(6):321-322.

[3] 罗马委员会.功能性胃肠病罗马Ⅲ诊断标准[J].胃肠病学,2006,11(12):761-765.

[4] α酮酸制剂在肾内科应用专家协作组.慢性肾脏病蛋白营养治疗共识[J].中华肾脏病杂志,2005,21(7):421-423.

[5] 徐晶.腹膜透析患者中醫证候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2:25-37.

[6] 吕宾.肠黏膜屏障与肠功能障碍[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3,18(4):232-234.

[7] 董睿,郭志勇.维持性透析患者的胃肠道症状[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12,21(5):480-483,495.

[8] Salamon K,Woods J,Paul E,et al. Pertioneal dialysis patients have higher prevalence of gastrointestinal symptoms than hemodialysis patients [J]. J Ren Nutr,2013,23(2):114-118.

[9] Dong R,Guo ZY. Gastrointestinal symptoms in patients undergoing peritoneal dialysis: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correlated factors [J]. World J Gastroenterol,2010,16(22):2812-2817.

[10] 董军,张淑文,王宝恩.肠功能障碍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5,17(12):764-767.

[11] 靳怀安,周振理.肠功能障碍基础研究的现状[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7,13(4):417-419.

[12] 桂志红,王会玲,张金元.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营养不良-炎症复合体综合征的认识[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0,11(5):462-464.

[13] 刘洋,江宇泳,王宪波,等.肠功能障碍的中医药治疗进展[J].中医药学报,2013,41(6):87-89.

[14] 杨波,任桐,李洁,等.扶肾颗粒改善腹膜透析患者营养不良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4, 15(3):234-236.

[15] 苏振政,张国华,王晓瑜.大承气汤治疗急性胰腺炎肠屏障功能障碍[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0(6):1104-1105.

[16] 王光权,王龙,王光栋.大黄对创伤性休克患者胃肠功能障碍的治疗作用及炎症因子的影响[J].海南医学,2012, 23(12):38-39.

[17] 张亚静.加味参苓白术散治疗重症患者肠功能障碍63例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4,6(3):51-54.

[18] 李丹,顾志坚.四君子汤加味治疗腹腔手术后老年患者胃肠功能障碍35例[J].陕西中医,2014,35(5):536-538.

[19] 徐杰,窦若兰,蒋与刚,等.丹参肠内营养对危重患者肠屏障功能的保护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5, 12(4):242-244.

[20] 姜晨,杨波,范淑芳,等.中药干预腹膜透析肠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J].天津中医药,2014,31(8):462-465.

(收稿日期:2015-08-25 本文编辑:张瑜杰)

猜你喜欢
腹膜透析临床疗效
优质护理干预在慢性肾衰竭腹膜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腹膜透析导管破裂3例保守处理过程及分析
腹膜透析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病原因及治疗现状
探讨氯吡格雷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血管的临床疗效
131碘治疗甲亢患者的后期随访效果分析
枸橼酸咖啡因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临床分析
微创手术治疗胃溃疡42例临床分析
研究腹腔镜在早期卵巢癌分期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早期应用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
探讨终末期糖尿病肾病腹膜透析治疗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