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兆权
摘要:连云港市精品课题建设注重数量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型,重组织保障,抓规范落实,构建“三级”管理网络,完善“三大”保障机制,研究视角独特且见解鲜明,学术规范与道德规范并重,精当操作中体现研究的专业性,精品课题建设扎实有效,课题研究的品质和内涵得到了有效提升。
关键词:课题研究;学术规范;品质内涵
课题管理是教科所的核心工作,我们非常重视规划课题的过程性管理,制订了一系列的监管机制,开展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课题指导和服务工作。特别是从2012年开始,我们尤为关注精品课题的建设工作,推进课题研究由数量增加向内涵提升转型。
一、构建“三级”网络,确保精品课题管理落到实处
精品课题离不开组织化的“精致管理”。连云港市教科所根据省规划办关于精品课题建设的要求,于2012年3月制订出台了《关于加强连云港市精品课题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成立了由市教育局分管领导担任组长的“精品课题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主持日常推进工作。各县区也成立相关的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分工和要求,县区、校教科室负责各区域实施推进工作,形成了市、县区、校三级精品课题管理网络。
“十二五”期间,我们重点致力于课题研究品质和内涵的提升,选择一批选题好、基础好、前景好的课题,作为市精品课题进行重点跟踪管理。从2012年开始,我市实施了“521工程”,即5项市级“精品课题”项目,20项区域性“精品课题”项目,100项基层学校“精品课题”项目。我们结合市情和区域特点,制订了具体的实施方案,明确了具体的实施目标、计划和要求,并根据区域推进的目标要求,重新制订了“五精”要求,力求使之具体、可操作。“521工程”的深度实施,实现了课题研究向重内涵、重质量、重品位的转型,达到精品课题研究高起点、深内涵、广辐射的基本标准,切实提高了教育科研的质量,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连云港市教育科研的优势与品牌。“十二五”期间,我们共开展了三届市“精品课题培育对象”的遴选,经县区、校推荐,主持人答辩,共确定186项作为精品课题培育对象,共评选出市级精品课题73项,精品课题一等奖15项,出版了《精品课题选》。其中,8项课题被评为省精品课题。精品课题主持人出版了《语文体悟教学简论》《简约语文》《追求共生的语文境界》《政治教学链概论》《重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新范式》等专著20余部,发表论文500多篇。有一批研究成果已在教育教学中得到应用和推广,对推进当前的教学改革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并在省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完善“三大”机制,力求精品课题建设有序有效
多年来,我们一直高度重视教科研的引领辐射作用,通过不断健全组织保障机制、营造科研文化机制、构筑研讨交流机制等,从而保证精品课题建设有序有效地开展。
1.健全组织保障机制
连云港市教育局于2012年成立了“精品课题建设”推进工作领导小组。根据省精品课题建设的精神要求,出台了一系列辅助性文件(包括学术规范、评估奖惩办法),以确保《实施意见》的全面贯彻。全市及各县区都有“精品课题建设”的具体推进工作方案,从项目定位到组织推进均作出了明确要求,做到精品课题建设有组织、有目标、有计划、有程序、有评估,保证了精品课题建设取得真正实效。
此外,我们从连云港市教科研专家库中聘请相关专家成立了精品课题学术指导委员会和评审工作委员会。每年组织一次精品课题评估活动,对精品课题进行总结表彰,起到了很好地引领、导向、支撑、服务作用。
2.营造科研文化机制
根据省精品课题建设要求,结合我市精品课题建设实际,我们将精品课题建设工作目标定位为:教育强市的“助推器”、学校特色发展的“支撑点”、教师幸福生活的“新路径”、学生健康成长的“航向标”。
我们倡导支持区域学校开展科研文化建设,建设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教科研品牌和文化。在营造科研文化机制过程中,我们将建设重点下沉,下放到基层学校,重点在基层学校营造起浓厚的教育科研文化氛围,将科研与教研做到有机的融合。在科研与教研理念的相互融通、科研与教研思维的相互碰撞、科研与教研方法的相互借鉴、科研与教研成果的相互促进之中,努力做到科研多聚焦一些教研主题,教研多运用一些科研方法,逐步将精品意识和要求内化为领导和教师的自觉行为,让广大教师更明晰地看到教育科研对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作用与价值,逐渐形成对教育科研自觉追求的精神与作风,并努力使“教育科研”成为广大教师的一种幸福的学习、生活方式。
3.构筑研讨交流机制
加强区域联动。精品课题建设需要打破区域界限,需要区域间学习借鉴、联动互进。我们在定位区域项目和目标的基础上,要求发挥各自的区域优势,实施强强联手,加强“区域合作”,实现区域间教育科研机构、教育专家,甚至是一线教师的高效联动,并加强在连高校与中小学的有效联动,变“交流”为“合作”,而且是更大规模、更高规格的“深度合作”。“十二五”期间,我们多次集中区域专家、科研机构,并借助相关高校及上级科研机构的力量,形成教育科研的协作共同体,对市级和区域精品课题项目进行攻关,实现了以最少的时间和资源成本,建构最佳的发展方案。
组织专题研讨。学校层级的精品课题建设需要校际间的交流学习和互动借鉴,我们通过组织网上教育科研平台相互学习、相互借鉴,通过组织教育科研活动的相互观摩、相互研讨,通过组织沙龙性质的专题论坛、问题探讨来促进建设工作。其中,既可以进行同专题的研讨以解决共同面临的问题,形成共同建设打造的策略,也可以进行异专题的研讨以学习转变思维的方式,形成各自建设打造的方式。
提供展示平台。精品课题建设需要有一个宣传成果、推介经验、扩大影响的平台。为此,《连云港教育》设立了“课题”栏目,专门宣传推介我市精品课题研究成果与经验。我们还积极与《上海教育科研》《北京教育科研》等学术杂志进行深度交流合作,为精品课题研究提供了更高的学术展示平台。每年我们都要组织开展一系列的精品课题展示活动,宣传推介研究成果,总结交流研究经验,同时,邀请省教科院专家进行专题讲座,组织相应科研部门及市精品课题学术指导委员会科研专家,为提升课题研究成果品位和层次进行具体的指导和服务,使“精品课题建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突破。
三、凸显“三大”亮点,提升精品课题研究品质
“十二五”期间,我市精品课题研究的实践历程,既是我市转变教科研工作方式、全面提升课题研究内涵和质量的过程,同时也是我市教师参与精品课题研究实践与探索的智慧结晶。总体上呈现出“三大”亮点:
1.研究视角独特且见解鲜明
独特的研究视角,个性鲜明的见解是课题研究的生命力所在,是研究者学习、实践、反思、再学习、再实践、再反思的智慧结晶,这也是我们精品课题建设工程中关注的焦点和重点。“十二五”期间,我市涌现了一批具有独特研究视角且见解鲜明的精品课题。如,灌南高级中学杨帆的“高中语文体悟教学研究”,提出了以学生体验、感悟等主体活动为基础的双主体课堂教学模式;江苏省海州高级中学周艳校长的“高中语文教学细节审美研究”,提出了高中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细节审美”,把文学作品中的细节审美研究成果移植到语文课堂教学审美中来,从审美功能、审美价值和审美途径等进行深入思考,体现了研究的开拓价值;朱红甫老师将传统的“尚简”思想引入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小学语文教学应“尚简”的观点,既是对中国文化“尚简”思想的继承,又是对当前语文教学“繁杂”现象的反拨。再如,陈红老师提出了“共生语文”这一全新概念,赣榆一中的李其良提出了高中政治的图式理论与教学等,都具有鲜明的个性,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2.学术规范与道德规范并重
研究的规范性是课题研究的基本要求。“十二五”期间,针对省“五精”要求,结合我市精品课题建设现状,为切实加强中小学教师学术规范,鼓励教师发现真问题、进行真研究、取得真成果,我们专门成立了中小学教师学术规范指导委员会及其办公室,负责制定、解释和评估全市学术规范建设工作,接受学术道德问题举报,并进行调查处理。出台了“中小学教师学术规范基本要求”,教师的学术不端行为将根据严重程度给予不同形式的惩处。2012年4月5日,《中国教育报》全文刊发,并给予高度评价。
在精品课题建设管理过程中,我们一直强调要求学术规范与道德规范并重,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1)遵守学术规范,课题研究者必须通过课题研究学会和遵守基本的学术规范,明确抵制学术不端行为,不断加强自身学术道德修养,自觉增强教科研工作的社会责任感。
(2)遵守研究规范,不同类型的研究有不同的规范要求。譬如我们要求决策研究一定要有调查研究和比较研究,一定要提出合理化的政策建议和制度设计方面的基本思路等。为了保证课题研究文本的规范性,我们同意采用了这样的撰写思路:“课题研究的基本概况”“课题研究的主体内容”“课题研究的实践举措”“课题研究形成的理性认识”“课题研究的成果和影响”,从五个方面构架行文,基本上较全面地反映了课题研究的全貌。
(3)遵守管理规范,无论是开题、结题,还是过程管理、学术研讨等,我们都聘请懂行的学科专家指导、引领,保证基本的学术内涵和品位。
3.精当操作中体现研究的专业性
课题研究的专业性是课题研究质量的核心要素的表征。“精当操作”是课题研究专业性的具体体现形式,也是提升课题研究品质与学术内涵的重要保证。如何在“精当操作”中体现研究的专业性,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科学选择、运用研究方法,提升“方法”的专业化程度
研究方法的适切性是课题能否有序有效实施的关键,也是课题研究者专业化程度的重要体现。我们要求课题研究者能够依据课题研究的对象和目标,科学合理地选择和运用方法收集材料、分析材料、逻辑地做出判断,选择何种研究方法就要开展与之匹配的研究活动,研究的结论既不扩大事实,又不扭曲、歪曲事实。为此,我们专门邀请省规划办彭钢、蔡守龙主任等省教科研专家为课题主持人作了“如何开展调查研究”“如何开展案例研究”“行动研究法的实施”等专题讲座,提升了课题主持人科学选择运用研究方法的专业化程度。
(2)加强理论学习与业务培训,提升“学理”的专业化程度
我们一直非常重视课题主持人的理论学习与培训。“十二五”期间,市教科所为省市精品课题培育对象配备了《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心理学与生活》《新课程教育学现场与教学细节》《人生与哲学》等一系列书籍,不定期召开专题研讨和读书“沙龙”活动。组织外出学习培训,邀请全国有影响的教科研专家彭钢、蔡守龙、董洪亮等来连讲学,通过专题讲座、主题研讨、科研沙龙等形式,对课题主持人进行业务培训、专业引领。几年的实践证明,我们的课题主持人不仅得到了相关理论的学理性支持,而且能够较好地运用学到的理论解释、分析和概括事实和现象,得出符合教育学规律和原理的研究结论,有的甚至还创造出新的规律、原理和知识。比如,“体悟教学”“简约语文”“共生语文”等概念的提出与实践便是例证。研究者的课题研究品质和学术品位,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3)制订详尽可行的实施方案,提升“实践”的专业化程度
课题实施方案是课题研究的“施工蓝图”。制订详尽周到、切实可行的课题实施方案是课题研究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我们认为,好的课题实施方案应清晰回答课题研究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谁来负责做”这四个问题。我们要求课题实施方案要做到五点:(1)确保每个子课题都有专人负责、分工落实;(2)严格按时间进度安排完成相应的研究任务;(3)合理运用课题所涉及的研究方法,体现不同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4)及时总结阶段性研究成果,体现研究成果的连续性、丰富性和多样性;(5)根据研究的实际进展情况,在研究中不断修正、完善实施方案。
“精品课题”建设过程是精益求精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我们也发现课题评价标准尚需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者的科研素养尚需进一步提升,课题的后续管理及跟进研究需进一步深化与引领等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解决。只有在“精品”上作文章,在规范上下功夫,才能切实提升精品课题的品质和内涵。
参考文献:
[1]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精品课题建设标准(暂行稿),2012(9).
[2]彭钢.加强精品课题建设,转变教育研究方式——全面提升教育科研工作质量和水平的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2012(11).
[3]蔡守龙.《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精品课题建设标准》解读[J].江苏教育研究,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