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期专业结构优化模式探究
——以西安文理学院为例

2016-10-19 03:59:16魏奇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文理学院西安应用型

魏奇

(西安文理学院发展规划处,陕西西安710065)

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期专业结构优化模式探究
——以西安文理学院为例

魏奇

(西安文理学院发展规划处,陕西西安710065)

专业结构优化是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关键,处在专业设置、专业建设、专业评估、资源配置、人才培养模式等核心位置。新建本科高校在转型发展期将“就业竞争力、生源竞争力、人才培养实力、专业核心竞争力”作为专业评价的核心指标,将专业建设分为达标——合格——特色三层,基础型、应用型、技术性三型,实现人才培养的“专业与产业、行业(职业)”两融合,突出地方性、应用型两定位,构建了专业结构优化的“四三二一”模式,对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有重要意义。

服务地方;就业导向;专业结构优化,四三二一模式

地方性、应用型是对地方高校办学定位的基本要求①,这是从教育主管部门到高教理论界的共识,而这一定位核心是通过专业设置、专业结构、专业评价决定的。专业结构是高校自身系统的纽带,关乎学科、师资、资源、学生培养质量等,更与社会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职业需求、家长需要紧密相连,关乎“国家需求、社会需求和学生需求”[1],处于高等教育的龙头地位,是新建本科高校发展的核心。自国务院引导新建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高校转型以来,倡导“大力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2],从国家宏观战略角度破解高等教育结构难题和“就业难与用工荒”的矛盾。因此,地方本科院校专业结构优化,不仅是学校转型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专业结构优化的理论内涵

适应产业结构调整,优化高等教育专业结构,使高等教育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是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之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高等教育主要是“优化结构办出特色”,“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②,克服高校同质化、功利化是高校评估的基本追求,也是学校转型发展,寻求生存空间,谋求长远发展的必然措施。因此,有必要对专业结构优化内涵做一个全面的解读。

学科专业结构主要是指各类高校及其具体的学科专业所构成的比例关系和组合方式,包括不同科类高校和学科专业的数量、布局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等。高校学科专业结构本质上是由一定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社会分工、产业结构以及劳动力结构状况决定的,集中反映了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专门人才的种类、规格、知识能力与素质的根本要求[3]。而从专业结构的综合要素看,学科专业的结构主要由三大要素构成:该学科专业的内部结构,并在实践中具体化为教学与研究方向(或曰专业方向);师资队伍及其结构;基础设施,如图书资料、试验设备、必要的场所(空间)等“硬件建设”。只有这三大要素都达到了优化水准,学科专业结构才能实现优化,当前新建本科高校专业结构不合理的主要表现是专业设置趋同,追求大而全、小而全,专业结构单一、方向不明确,专业“淹没”在学科的海洋,与产业、职业结合不够紧密,课程体系过于注重学科体系性,忽视职业资格、专业技能;教师来源单一,产学研分离,大学生就业难和社会技工荒等。所以,研究“高校办学定位与服务面向调整、学科专业设置与专业方向调整、招生计划安排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体系调整”四层面的学科专业结构优化机制,成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西安文理学院专业结构优化的实践探索

作为全国1179所地方高校之一,西安文理学院从2003年升本,10余年本科办学之路,就是不断探索地方高校发展、专业结构优化、学校转型发展的改革发展之路。2011年本科合格评估年,2012评估整改建设年、2013年课堂教学与质量提升年、2014年转型与专业建设年,2015年已成为陕西省首批转型试点高校,双学位改革试点学校和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建站单位。从以上成绩看出,近几年西安文理学院逐渐对自身内部专业结构进行优化,从坚持走办学之路,坚持专业群对接产业链,全过程、多元化培育应用型人才等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构建了“四三二一”专业结构优化的模式。

1.坚持走应用型办学之路

大学办学水平高低不在其是学术型还是应用型,而在于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及其培养的人才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发展性[1]。针对“服务地方能力薄弱;人才培养停留在传统的教室、课程简单模仿学术院校;科学研究脱离地方产业发展”三个突出问题,学校多次召开教学工作会议和教学理念研讨会,通过制定“十二五”发展规划、参与评估和评估整改、申报省级转型试点高校,明晰了将学校建设成为“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本科院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明确了“文理为基,工管为重,师范做精,专业做特”的学科专业定位和“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基础教育培养基础厚、能力强、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形成了“高举应用型大旗,明晰定位和思路、对接地方产业,优化专业结构、坚定培养目标,灵活培养模式、面向业界需求,搭建产学平台、激励教师‘双能’,构建实践课程,强化内部管理,完善质量保障”的办学思路[4]。回答了“办一个什么样的大学和怎么样办一所大学”这一大学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问题:办应用型大学、为“丝绸之路起点、国际化大都市和全面改革创新实验区”西安服务。以区域特色为办学特色,突出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和培养应用型人才两个着力点,一直在应用型的路上探索,彰显新建本科高校的道路自信、改革活力和发展的生命力。

2.坚持专业群对接产业链

办学理念和定位明晰后,必须逐一明确诸如“专业(专业集群)转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型(行业人才质量标准、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教学模式改革等)、师资队伍转型(队伍整体建设、双能、双师)、科学研究转型(学术向应用、个体向团队、学校向社会)、资源配置转型(实验室、实训基地、教学科研经费)”等系列问题,打破封闭办学、自我评价的发展链条,将学校的办学、管理和人才培养环节融合于产业链、公共服务链和价值创造链,使大学成为产业的大学、城市的大学[5]。按照“二八战略”和“三纵三横”专业优化方略,保留20%的基础型专业,80%的应用型和技术型专业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路径,以转型发展、创新驱动为手段,大力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积极推进教师资格和职业资格、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结合”;以专业改造升级和结构优化为重点,以成就学生、服务社会为目的,实行教学方式、人才培养、招生就业、师资队伍建设、管理服务模式等方面的综合改革,推动学校转型为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基本思路,开始基础型、应用型、技术型专业转型之路。依照陕西——西安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发展,以及关天经济带建设的规划,按专业集群对接产业集群的思路,形成我校四大专业集群,即高新技术产业专业集群(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物联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专业)、装备制造产业专业集群(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自动化等专业)、现代服务产业专业集群(会计、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秘书学、公共管理专业)、文化旅游产业专业集群(视觉传达设计、美术学、音乐表演、公共艺术、广告、旅游管理、英语、历史等)。

3.全过程、多元化培育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有鲜明的职业化特征,要从偏重基础知识和高深理论的传授向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转型,必须走校企、校地互动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搭建起全过程校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平台,开展“订单式、嵌入式、整体合作”等应用型人才培养,资源配置不仅需要政府、学校,也需引进企业社会资源,进而实现“专业设置、教师评聘、实验室实训室建设、就业创业”等全过程、多主体、多路径的转型改革,包括校内外贯通、纵横相结合的新型治理结构、教学管理重心下移、二级院系的分层评价、学籍学位管理制度和一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等全面改革。2013年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多路径探索的理论与实践”获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三、专业结构优化的“四三二一”模式建构及运行效果

通过多年研究和改革实践,在专业建设、专业评估、特色专业试点项目、专业综合改革等环节上,西安文理学院不断出台了《西安文理学院关于申报陕西省普通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项目的请示》、《关于印发西安文理学院转型发展意见的通知》、《关于印发西安文理学院专业转型与优化的方案》、《西安文理学院双学士学位教育实施办法(试行)和《西安文理学院关于推进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相关制度政策,明确了转型发展的二八战略,制定了“基础型、应用型、技术型”三型和“合格——达标——特色”三层的专业评价标准,开展了以“就业竞争力、生源竞争力、人才培养实力、专业核心竞争力”作为主要指标的专业评估,试行专业预警制度,实施了双学士学位、国际教育、企业订制等多路径、多主体的应用人才培养,效果良好;成功获批陕西省首批试点转型学校,和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师范大学开始高职——本科——硕士教育打通的新机制尝试。

1.构建了“四力三层两合一核”的地方高校专业结构优化的模式

所谓四力,就是在专业评估中,将“就业竞争力、生源竞争力、人才培养实力、专业核心竞争力”作为主要指标;所谓三层,将专业建设分为达标——合格——特色三个层次,按照基础型、应用型、技术性三个类型,形成专业的“三纵三横”格局,按照二八战略,将42个本科专业放在9个类别,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两合就是专业与产业融合、行业(职业)融合,突出地方性、突出应用型;所谓一核:紧紧抓住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内核不放松。

图1 西安文理学院专业结构优化“四三二一”模式框架图

在这一体系中,培养目标、规格与培养过程,与专业的不同类别和层次、与专业建设中的方向、师资、资源实现了系统化、层级化和多样化,其效果则是通过三个不同指标的评价指标,实现相对封闭的自循环体系。其中,针对合格、特色的专业评价指标,沿用省学位办新增专业学士学位授予权评价指标,特色专业沿用省教育厅专业综合改革评价指标,保障了新建专业、特色专业的规范和水平,应用型、技术型专业的评价指标,主要突出“就业竞争力、生源竞争力、人才培养实力、专业核心竞争力”③,并且和“513工程”结合,形成了“突出就业导向、强化服务地方”的专业评价,通过评价,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调整专业方向,修订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停招、限招了地理科学、应用心理学、历史学、思想政治教育等部分专业,思政专业与西安市纪委开办省内首个“纪检方向”本科。

2.探索了一条特色鲜明的专业发展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路径

遵循国内外“课程——课程群——职业”的专业生成机制,每个专业设置2-3个专业方向,开设模块化、职业化课程群,技术型、应用型专业采用逐年递增,打通专业与职业教育,实现实践课程比例占总学分35-50%,目前,学前教育、小学教育、软件工程、会计学、数字媒体技术、视觉传达与设计等专业已实现全过程、全实践的专业——职业双核驱动的课程体系。

图2 平台+模块的应用人才课程体系

3.形成了多元结合的联动协同机制

专业建设、专业评估、就业创业、师资队伍如何联动,是地方本科院校内部管理机制创新的重要着力点。通过学校顶层设计,教务处专业设置、新专业申报、专业集群建设、应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建设和人事处教师发展、双师双能队伍建设、教师进修与晋升,招就处的就业质量评价、招生计划分配形成有机整体(见图3),同时专业设置引入行业、政府的市场评议机制,课程主动适应职业和市场机制,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和反馈机制,通过专业预警和红黄牌制度,实现学校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自2013年起,通过“513工程”(“本科教学工程”、“科技创新工程”、“人才建设工程”、“立德树人工程”和“管理提升工程”等五大工程和“专业综合改革试点计划、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计划、本科质量工程计划、科研能力提升计划、科研成果提升计划、产学研合作推进计划、人才引进计划、教职工培训计划、高层次人才培养推荐计划、大学生基本素质提升计划、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升计划、校院两级管理计划、精细化管理计划”十三项具体计划)对每个学院和相关专业进行综合考核,体现“两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和为地方性行业服务);突出“两主体”(教师和学生);彰显“两管理”(可量化和可考核的精细管理),推动了学校专业转型与优化,进而提升了本科教学质量。一志愿率、初次就业率高于本省平均水平,分线差一直稳定在20分以上,学生获得省部级以上各类竞赛奖励不断提升。

图3 专业结构优化协同推进机制

可以说,西安文理学院通过强化服务地方、突出就业导向的专业结构优化的“四三二一”模式,在理论上,突破了现有专业评价过于突出学术性、学科性、教师教学科研等导向,突出了职业导向、就业导向和学生主体价值;在转型发展上,不拘泥于要么整体、要么单一专业群的思路,提出了“二八战略”和“中省级、重点扶持、常规建设”和“基础型、应用型、技术型”的“三纵三横的九宫格”布局,探索产业集群带动专业集群建设的特色发展之路;初步实现了专业结构优化中“市场评议机制、适应市场就业机制、耦合地方产业结构和学科专业自我更新机制”的内在统一。

专业结构优化的“四三二一”模式在西安文理学院的运行实践,推动学校成为陕西省首批转型试点高校,按照省学位办双学士学位试点(同类高校首个获批试点)的要求,开展了部分专业修读管理学第二学士学位的改革实践,与陕西师范大学等开展联合培养研究生,并成为省级示范工作站设站单位,开展教育学等专业硕士教育试点,和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了会计学、园艺等专升本联合培养,尝试打通高职——本科——专业硕士通道,构筑人才成长立交桥,应用人才培养取得显著成效。

注释:

①《教育部评估中心—教育部合格评估指标体系》

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③《关于印发西安文理学院专业转型与优化的方案》,2014,119号文件

[1]李剑平.地方高校改革要“接地气”[N].中国青年报,2015-04-15.

[2]吴涛.国务院常务会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N].中国新闻网,2014-02-26.

[3]朱建峰.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与学科专业结构的优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4).

[4]徐可为,魏奇.多路径探索“两转两合”新模式,多主体培养技术型应用人才——西安文理学院应用型人[N].中国教育报,2014-02-10.

[5]许青云.地方高校如何转型[N].中国教育报,2014-09-29.

On the Specialty Structure Optimization Mode of Local Undergraduate Institutions in the Transitional Period——Taking Xi’an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WEI Qi
(Xi’an University,Xi’an,Shanxi710065,China)

The specialty structure optimization is the strategic point of the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which locates at the core position of specialty setup,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specialty assessment,resource allocation and the personnel training mode.Local undergraduate institutions consider the following four factors as the key indicators to assess specialty development in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They are employment competitiveness,enrollment competitiveness,the strength of talent training and the core competence of specialty.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divides the specialty construction into three levels and three styles,which the former are“up to the standard,qualified and distinctive”while the latter are“basic,applied and technical”.The integration of specialties and industries,professions and occupations of the talent training is also discussed.What’s more,two orientations of endemicity and application is highlighted,and the“four-three-two-one”mode of specialty structure optimization is constructed.Therefore,the paper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in upgrading the cultivation quality of application talent.

Region-oriented Service;Employment Orientation;Specialty Structure Optimization;Mode of Four-three-two-one

G640

A

2096-0239(2016)04-0097-05

(责编:郎禹责校:明茂修)

2016-06-20

魏奇(1966-),男,陕西武功人,西安文理学院发展规划处教授。研究方向:哲学、创造思维和高等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文理学院西安应用型
Oh 西安
西安2021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辽宁丝绸(2022年1期)2022-03-29 00:59:06
长江大学文理学院作品选登
湖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作品
大众文艺(2020年15期)2020-09-11 02:28:04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黑夜的献诗
大众文艺(2019年23期)2019-12-15 09:59:08
《西安人的歌》突如其来?
当代陕西(2019年6期)2019-04-17 05:04:10
西安文理学院高萍教授
唐都学刊(2018年3期)2018-06-12 08:20:22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