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毅伟
摘 要:20世纪90年代,随着“国学热”的兴起,社会各界对五四反传统的争议不断。本文从内在精神追求和重构传统文化两个方面入手分析五四反传统和当前弘扬传统文化的关系,认为两者具有内在精神追求的一致性,并且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
关键词:五四;反传统;传统文化;科学;民主;现代性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6-0-01
20世纪90年代,全国各地掀起了弘扬传统文化的大浪潮,随之而来的便是对“五四新文化运动反传统”的热议与批判。五四反传统与现在提倡弘扬传统文化是水火不容还是息息相关,真所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五四反传统与弘扬传统文化都追求科学和民主精神并共同肩负着重构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因此两者息息相关,一脉相承。
一、共同的精神追求——科学与民主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军阀统治,列强侵略,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五四新文化运动响应时代号召应运而生。西方先进思想不断被引进,严复《天演论》翻译著作的出版发行更是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与此同时,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传统文化正在以摧枯拉朽之势苟延残喘,急需一场社会变革来帮助其脱胎换骨。
五四的知识分子受到西方思潮的洗礼,高举科学和民主两面大旗,将矛头直指中国传统文化。五四反传统中所反的是儒家思想中关于纲常礼教和封建制度方面的内容,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不是全部意义上的传统文化,正如李大钊先生所说:“余之抨击孔子,乃抨击孔子为历代君王所雕塑之偶像权威也,乃抨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1]因此五四反传统并不是全盘否定传统,而是试图消解传统文化中落后于时代要求的方面。
五四新文化的先驱们秉承科学的态度,坚守民主的精神,摒弃全盘否定传统的偏激行为,积极发掘传统文化中的优秀资源,钱玄同曾这样说:“前几年那种排斥孔教,排斥旧文学的态度很应改变,若有人肯研究孔教与旧文学,鲤理而整治之,这是求之不可得的事。”[2]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五四文化人对传统文化的正确审视并对其进行发掘与整理。
我们现在所提倡的弘扬传统文化,是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以及中国在国际上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我们急需一种普遍意义上的价值认同,于是传统文化被强势推向历史舞台。但我们需要清醒的认识到:弘扬传统文化并不是简单的文化复古,也不是全盘否定西方,更不应该是为了对抗西方而迫切提出的文化策略。在当今全球化的视野中,我们应该以一种流动的、开放的心态去看待传统文化,中西合璧,返本开新是我们发展传统文化的必由之路。作为中国现代文化保守主义开山鼻祖的梁漱溟,也确实承认中国文化必须接受并引进西方文化中的民主与科学的精神。至此,我们可以看出,即使是我们现在所弘扬的传统文化,也是用一种科学的方法和民主的眼光去看待中西文化,既不是复古,也不是反西,而是汲取两者的精髓,开创出一种新的文化。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五四反传统与弘扬传统文化都秉持着科学与民主的内在精神追求,不全盘否定传统,亦不主张全盘西化;不全盘否定西方,亦不倡导全面复古。都是一种有选择的文化发展,都属于对文化现代性的“新”追求。
二、重构中国文化的现代性——两者一脉相承
五四新文化运动将矛头直指儒家思想,但目的却不是消除传统文化而是重建和创造中国新文化。新文化的“新”并不是专指西方文化,而是区别于西方文化与传统文化而有待去开发创造的一种未来文化。五四先驱们在解构封建专制思想的同时,以实际的行动去关注传统文化的开发利用,为中国文化的现代性建构寻求传统的支持。陈独秀在《新青年》上指出:“决计一面抛弃此等旧观念,一面综合前代先哲当代先哲和我们自己所想的……”[3]我们可以看到五四先驱们所提倡的中西综合观念。传统不能丢,西方要学习,过去不能忽略,努力创造现代,才能真正实现中国文化的现代性。
但任何历史的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五四反传统,为中国文化现代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但现代性的彻底实现仍旧需要历史的沉淀,这是一个过程而非一个阶段,我们现在弘扬传统文化正是接过五四反传统手中的接力棒,重新担负起中国文化现代性重建的历史任务。汤一介在1994年《古今中西之争与现代文化的发展》中指出:“真正把中国传统文化放在整个世界文化发展的总趋势中考察,使得中国文化的真精神和时代的要求接轨,这将是中国文化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4]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先生也讲到:“我们将以“中国主体,世界眼光”为宗旨……这种文化主体性的挺立是在和世界文化和世界性的中国文化研究的密切沟通中确立起自己的地位。”[5]因此,弘扬传统文化早已不是单纯的文化复归,而是在不断地反省与选择中重建和创构中国文化。
历史的发展总是如出一辙的相似,在中国文化现代性发展的观念上,五四反传统与弘扬传统文化可谓是“英雄所见略同”。五四反传统为文化的现代性发展开辟了方向,而今的弘扬传统文化是对前者承接与再发展,两者在中国文化近现代的发展史上扮演了同样重要的角色,发挥了同样重要的作用。
五四反传统与现在弘扬传统文化具有共同的精神追求—科学和民主,两者在对于中国文化现代性的建构上,息息相关,一脉相承。
注释:
[1]李大钊《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李大钊全集》,第1卷,第82页.
[2]钱玄同.致周作人[A].鲁迅研究资料:第9辑[C].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
[3]任建树等.陈独秀著作选:第2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4]《新华文摘》1995年第5期第20页.
[5]陈来主编《清华国学丛书》,总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