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尧放鸣
乡村医生向光林的故事
1973年重庆卫校毕业合影(第二排右7人为向光林)
1986年向光林(右一)与同事们讨论病案
这是一张拍摄于43年前的合影老照片,准确地说是重庆市卫生学校1973级医士专业一班的毕业合影照片,照片中第二排右数第7人便是我要写的原重庆市万盛经开区丛林镇卫生院退休老医生,74岁高龄的向光林同志。
那是去年初,我接到向老的电话,说他有一张42年前在重庆卫生学校毕业时的合影照片,有几个老同学想要,他用数码照相机翻拍了几张,始终效果不好,清晰度也差,想让我帮他翻拍一下。
第二天下午向老就把老照片拿来了,我用单反照相机为他进行翻拍,并下载到电脑上放给他看。向老非常满意和激动。指着照片中的老师和同学向我讲述了照片的拍摄经过和他自己在农村医疗卫生岗位几十年的工作经历。
在重庆卫生学校医士班读中专前,向老在重庆市南桐矿区丛林公社红岩大队(现重庆市万盛经开区丛林镇红岩村)当赤脚医生,他本人就是大队的农民,当赤脚医生给乡亲们看病,队里记工分作为劳动报酬。在当赤脚医生的日子里,他深知农村缺医少药的现实,有的乡亲拖成大病,大病拖成不治之症。时常半夜三更出诊为患急病的乡亲看病,但因医疗条件和自己医疗技术的局限,仅限治疗一般常见的头痛脑热及跌打损伤等病症,稍为严重一点的疾病也只好往公社医院和区人民医院送。
在当赤脚医生期间,也就是1969年夏天,重庆市有一支“6.26”医疗队驻扎在他们红岩大队,为农民群众体检看病,同时也对赤脚医生进行业务辅导。医疗队长是一位在全市很有名气的医学专家,在工作中,通过观察,他很看重当时还很年轻的向光林,认为小伙子勤奋好学,有一定的发展潜力。于是告诉他:明年开春,重庆卫校要招收三个专门培养农村赤脚医生的医士班,希望他到时一定要积极争取报名参加,只有参加系统的正规学习,自己的医疗技术水平才能有质的提高,才能更好地为父老乡亲们服务。
果然第二年开春后,为充实全市农村医疗技术力量,重庆卫生学校开设了3个医士班,专门招收了全市各农村的有一定医疗卫生基础的赤脚医生去深造,以缓解全市农村医务人员紧缺的现象。当时,南桐矿区每个公社都推荐了本公社的赤脚医生去重庆卫校学习,来自丛林公社的向光林便是其中之一。当时向光林已临近而立之年了,在同学中属大龄学生了,并已结婚还有了两个小孩。所以,他十分珍惜这难得的学习机遇。在卫校学习的日子,他如饥似渴地看书学习。一心只想尽快学好医学知识,回到公社更好地为父老乡亲们服务。
短短的三年学习时间很快地过去了,向老也顺利地完成了学业,各科成绩均优良,拿到了中专毕业证后,全班40多名同学在校园内高兴地照了一张毕业大合影。由于是同学们中的老大哥,在相貌上看起来比其他同学老成。向老特地指着照片的自己说道:“尧老师,你看我当时象个小老头一样,大热天的还把衬衣的风领扣系得紧紧的,真好笑呀,虽然在大城市待了三年,但还没有脱农村人的俗呀,呵呵!”
向老自嘲有趣的话语把我也逗乐了:“呵呵,向老师,啥事都有个过程噻,你在农村待了近30年,在大城市才待两三年,怎么可能嘛。”
接着,向老兴奋地向我介绍照片中的南桐籍同学:“你看这个同学叫郭祖全,是景星公社的,后来当上了公社卫生院的院长。还有这个同学叫石万生,是南桐公社的,后来也在公社卫生院当院长。这位同学叫曾庆禄,尧老师你肯定熟悉噻?先后在两河公社和青年公社卫生院工作过,一直从事预防保健工作,跟你们卫生防疫站打交道最多!”提起老同学,向老的话匣子打开了,滔滔不绝地介绍起当年卫校老同学的旧事和近况及一些趣事。这些同学毕业后,都回到了各自所在的公社卫生院工作,任劳任怨,勤勤恳恳地工作,除了在卫生院当院长的同学外,大都在各自所在的卫生院从事临床工作,当一名普通的医生,踏踏实实地为当地的父老乡亲服务。至今,四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卫校同学都已在古稀之年,而且儿孙满堂,正享受天伦之乐,有的同学的下一代也继承了父业,工作在乡镇卫生院,甚至走上了院领导岗位,真正是为了家乡卫生事业献了青春又献子孙呀。
向老自重庆卫校毕业回到丛林公社后,一直在公社卫生院工作,直到退休。他告诉我,在农村从事医疗卫生工作,也就是乡村医生嘛,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杂”。不“杂”不行,内、外、妇、儿都要胜任得下来。用他们的行话来讲就是“全科医生”,不一定科科都“精”,但要会,能解决问题。有时忙不过来,医生也要干护士的工作,向老也经常为病人打针、输液及换药。为了充实自己的医疗技术,向老还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先后在区人民医院进修内科和在区中医院进修中医,使自己的医疗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由于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医疗技术,向老1993年顺利通过中级职称、主治医师的业务考核,成为在农村卫生院中,为数不多的中级职称医生。当时负责晋升考评的本区著名医学专家,区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王泽民在对向老的考核评语中写道:“向光林同志多年来一直从事基层卫生临床工作,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对常见病多发病及部分疑难病有一定的诊断处理能力,有指导下级医生的工作能力,有良好的医德医风,符合内科主治医师任职标准,推荐晋升为内科主治医师。”
在漫长的执业医师生涯中,向老一直坚守医生的职业道德,对技术精益求精,没有出过一起医疗差错事故。他视病人如亲人,在当地老百姓中口碑很好。1989年9月的一天下午,向老在本公社白果大队了解乡村医生的疾病诊治情况后,正准备回公社卫生院,突然跑来一位乡亲,非常着急地说他家里的孕妇快生了,请医生马上去看一下。此时,本村的赤脚医生恰好有事出去了。来不及多想,向老背起急救包就往产妇家里奔去。到了产妇家里,向老一检查,孕妇胎位不正,属难产,而且产妇已破羊水了,情况危急,村卫生室根本无法接生。送公社卫生院要两个多小时的路程,送区人民医院更不现实。怎么办?来不及多想,救人要紧,向老当机立断,亲自为难产产妇接生。凭着在卫校学到的知识和在临床中积累的经验。向老沉着冷静,精心操作,终于使产妇转危为安,由于产妇发作时间太长,耽误时间太久,婴儿的颈部被脐带缠绕,还是不幸窒息夭折了,万幸的是产妇保住了性命。产妇一家人对向老感恩不尽。
20多年过去了,当年被救治的产妇至今仍健康地生活着,偶尔碰见向老,仍对向老当年的救命之恩表示感谢。
就这样年复一年,向老也退休了。退休后,他特地在他为之奋斗了几十年的丛林卫生院门前留了一张影。从照片可看出向老对他为之工作的几十年的工作岗位的眷念之情。
近年来,向老的家也从丛林镇搬迁到万东镇新房子社区。但是作为一名医务人员,向老退而不休,积极参加社区的各项活动,发挥一名医务工作者应有的作用,被聘为社区“爱心爷爷课堂”成员,义务为社区青少年讲授健康教育知识,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和尊敬。同时,向老的家庭也被万盛经开区全民健康生活方式领导小组办公室评为“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示范家庭”,今年春节他个人被万东镇新房社区评为“新房好人”。他的晚年生活有汁有味,真是老有所乐,老有所学。
2013年是向老重庆卫校毕业40周年的日子,家住万盛的8个老同学聚集在万盛子如广场合了一张影。在我办公室,他指着这张合影照片不时地摇头,苦笑道:“老了,老了,一个二个都老得不成样子了。”
我笑着安慰向老:“向老师,自然规律谁都改变不了,就像花草一样,总有个发芽、生长、开花和结果的过程,儿女都长大了,都儿孙满堂了,我们也应该老了,享享清福了,呵呵!”
是呀,向老那一代乡村医生是一个较为独特的群体,他们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国家送他们去卫校系统学习后,又回到当地农村从事医疗卫生工作,几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地奉献,执着地坚守着农村医疗卫生这块阵地,为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历史不会忘记他们!
作者单位/重庆市万盛经开区卫生计生监督执法局党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