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医精诚》论医学人文精神

2016-10-18 11:35梁伟业
中国医学人文 2016年8期
关键词:孙思邈医德医者

文/陈 妍 梁伟业

从《大医精诚》论医学人文精神

文/陈 妍 梁伟业

唐代名医孙思邈所著《大医精诚》是我国最早的较为完整的医德文献专论,它较完整的介绍了高尚的医德与高超的医技相结合的医德规范。将《大医精诚》冠于《备急千金要方》之书首,可见孙思邈一生非常注重医学道德的修养。随着当今社会医患纠纷的频发,不少专家、学者都开始呼吁医学人文精神的回归,而在我国传统的医学文化里,这种浓厚而朴素的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不正是自古以来身为医者所要继承与学习的人文精神吗?

大医精诚 仁者之术 医学人文精神

《大医精诚》一文出自中国唐代名医孙思邈所著之《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乃是中医学典籍中,论述医德的一篇极重要文献,为习医者所必读。自古至今,医生是一种深受人们普遍尊敬的职业,被称之为“仁者之术”。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写道“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此话表明医学不仅仅是治病救人的一种手段,同时也体现出一种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的医学人文精神。孙思邈认为,医生须以解除病人痛苦为唯一职责,其它则“无欲无求”,对病人一视同仁“皆如至尊”“华夷愚智,普同一等”,他身体力行,一心赴救,不慕名利,用毕生精力实现了自己的医德思想,是我国医德思想的创始人,被西方称之为“医学论之父”,与希波克拉底齐名的世界三大医德名人之一。

孙思邈在《大医精诚》论述了有关医德的两个问题:第一是精,亦即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第二是诚,亦即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策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且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誉”“恃己所长,经略财物”。

而将《大医精诚》冠于《备急千金要方》之书首,足见孙思邈一生非常注重医学道德的修养,“大医精诚”即为:一个堂堂正正的医生,既要有精湛的医疗技术,也要有赤诚济世的道德品质,如此方为“大医”矣。而针对医德问题,孙思邈更是在文中写道:“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认为医术高超的医生治疗疾病,必定是集中精神,稳定情绪,看到患者首先产生同情、怜悯患者的心情,接着就要有解除患者痛苦的决心。当有患者前来求治,不能计较患者的身份是高贵还是低下,是富有还是贫穷,是年长还是年幼,是漂亮还是丑陋,是(自己)亲近的人还是有怨恨的人,是同民族的人还是不同民族的人,是愚笨的人还是聪明的人,都要把他们看作最亲近的人。不能瞻前顾后,考虑自己是吉祥还是凶险,维护顾惜自己的身家性命。 这既是要求医生要有医德,更是在教会医生要有一颗“仁爱之心”,学会关心,学会做人。做一个有“大爱”之人,我国儒家文化称“医乃仁术”,医学的对象是人,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医学是一门人学。按照中国古人的观点,医学从来都不是一门纯粹的自然科学和技术,而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统一。实际上,我国传统医学是人文主导型医学,具有丰富的人文精神资源,十分重视医疗实践的伦理价值,强调医疗活动以病人为中心,把病人视为一个整体的人,而不是“损伤的机器”。在诊疗过程中,贯穿着尊重病人、关怀病人的思想,主张建立医患之间的合作关系,将“医乃仁术”作为医学的基本原则。然而遗憾的是,在西方医学技术思想的影响下,我国医学界也表现出类似的重技术轻人文的现象,甚至在传统医学的临床实践中也出现忽视人文关怀的倾向。

近年来,医患之间的信任感日渐削弱,医患矛盾不断加深,医疗纠纷频发,医生被打,医院被砸的事屡有发生。究其原因,除了有其深层的社会因素外,也与医务人员人文精神的缺失存在着一定的关系。据有关部门的调查,医患纠纷中有50%是由于医务人员没有爱心、缺乏同情心、责任感和服务态度不好引发的。1

现在,不少专家、学者已在呼吁人文关怀,并明确指出“医务生涯不再只是技术功利的积累,而是一次次人性的相遇、心志的拓展、力的攀岩。”2

“医学是人学,它不仅仅是人类关于自身形态、功能、代谢现象与规律,生理、病理、药理知识,诊疗、护理、康复技术体系的建构历程,也是生命中痛苦与关怀、苦难与拯救,职业生活中理性与良知的搏击、升华的精神建构历程。”3

“医学人文的价值关怀不仅弥散在诊疗室里,也穿插在治疗的全过程。”4

现代临床医学之父威廉·奥斯勒说:“行医,是一种以科学为基础的艺术。它是一种专业,而非一种交易;它是一种使命,而非一种交易;它是一种使命,而非一种行业;从本质上来讲,医学是一种使命、一种社会使命、一种人性和情感的表达。”纵而观之,医学,这个备受瞩目的词汇,从其诞生之日起就被深深地打上了“人”的烙印。从医学产生发展的目的而言,医学乃是为减缓人类病痛而存在的,因此,可以说它是集医疗目的与手段双重属性于一体的学科。技术性是它的手段,人文性是其最终的目的。在这双重属性当中,医学的人文性是医学技术性中凝结的对人类生命关爱与尊重的精神,它涉及医学服务的终极价值目标的定位,因而,医学的人文性可以被认为是医学的灵魂。5诚然,当代医学呼唤医学人文精神的回归并非偶然而是必然的。

医学人文精神是人类挚爱生命、在医学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反映人类对生命根本态度的精神,是医学精神的核心范畴,具有医学人文精神的本质内涵,医学才能成为人的医学。医学崇善是医学人文价值的伦理学形态,表现为医学行为和结果与道德律令的一致性。“医乃仁术”是医学崇善的古代中国版本,唐代名医孙思邈所著的《大医精诚》是医学崇善的经典名篇。医学崇善的人文价值取向在历代医学中薪火相传: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白求恩精神,是医学崇善的人格典范,“以病人为中心”已成为医学崇善的国际文本。中国古代“悬壶济世”和“神农尝百草”的记载诉说的都是医学人文精神的故事。“医学是向善的事业,医学的‘善’应是指向人的身心健康与幸福,医学不应偏离以人为本,以人为目的人文轨道。”6

而医者运用医学科技施治于被病痛折磨的患者,解除其肉体的痛苦,是医者对患者同情、悲悯情怀的彰显,这恰好生动地演绎了医学之灵魂的医学人文精神。

《大医精诚》是一篇论述医者医德修养的大作。精诚合一的医德观是孙思邈医德思想的精髓,精诚合一,即医术精湛与医德高尚的有机结合,与当代医学人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交融的内涵不谋而合。医学的发展史是人类与未知疾病的抗争史,医学在初期阶段所含的技术因素非常落后,更多的是一门研究人、关心人、照顾人、帮助人从病患中康复的技艺,而非真正的科学。从古至今,医学一直被认为是最具人文传承的技艺,最早的医学是从实践到技术,再从技术到科学。因此,它不应当被归结为一门冰冷的“仪器科学”,医学人文精神回归是医学发展史上的必然。

送医到农家 摄影/贺国平

1.徐梅. 医者,仁人也——医古文中的人文精神探幽[J]. 中医药学会医古文分会成立30周年暨第二十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1.

2.王一方.医学人文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2006:93,22,36.

3.张大庆.中国医学人文评论[M].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

4.段逸山.医古文[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5.杜治政.当代医学人文理念与实践论纲[J].医学与哲学,2009,30(1):3-7.

6.秦银河. 医学人文讲坛[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

作者单位/北京回龙观医院

猜你喜欢
孙思邈医德医者
孙思邈巧用大蒜治痢疾
医者仁心 恩德如山
医学生医德意识教育问题分析及对策
医者仁心,谱写浓浓“山水情”
我是医者
非常医者
健康中国视域下医学生医德教育目标优化研究*
新媒体视域下医学类高职生医德教育
药王孙思邈
药王孙思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