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着白袍,必担其重

2016-10-18 11:36张梦泽
中国医学人文 2016年8期
关键词:白袍艾伦医学生

文/张梦泽

阳光心语 Motivational words

欲着白袍,必担其重

读《白袍:一位哈佛医学生的历练》有感

初时,白袍的口袋里都沉甸甸地装满了各项手册。只有医术越高的大夫他们的口袋里会是空的。引子

《白袍》一书由哈佛的一位医学生艾伦·罗斯曼写就。艾伦立志从医身披白袍,本书则记录了她从等待医学院录取结果的忐忑到医学院中的“病人-医生”等多项课程的学习,继而着重记录了她在实习转科中的所见所想,最后以和恋人共同被医院接受、正式成为医生为结尾。全书读起来清新如日记,亲切得像是你我生活:艾伦第一次解剖的悚然、初次触诊的难堪、准备各项课程考试及职业考试时的力不从心以及和卡洛斯之间甜蜜的爱情生活。在一个接一个的课程和面临的病人中穿插以这些细碎的小事,不仅未给人留下琐碎之感,反而让人觉得可爱有趣。

当然,作为医学生,读后之感自然相较旁人更多一些。掩卷沉思,不觉感触良多。

首先,是对中美医学生共同面对的恐惧的反思。我惯以为这恐惧是独在中国才存在的,读罢方觉原来这世上医学生所忧所怕皆是一般。在二年级的表演秀上,艾伦的同学们用舞台剧直白地把问题演出:对巨额债务的忧虑,对美国医疗改革变幻莫测的未来的担忧,甚至于是金钱是否将腐蚀学术这一困境。事实上如若可以,哪个行医者不愿固守本心,从此悬壶济世,慈航杏林?但正所谓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这沉重的白袍给予我们太多的困境,有经济上的,有社会上的,有学术上的,甚至于有书本后面提到的婚姻家庭上的。当一个职业以朝圣者的虔诚、科学家的勤奋和修道士的自守作为行业的底线的时候,也就无怪乎这世上医学生都开始忧虑自己的未来了。但可喜的是全书中,同样是面对种种艰险,中途艾伦亦屡次怀疑过自己的选择,但她最终也是身披白袍,同恋人同赴此程。这倒恰合了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韵味。

其次,是如何面对压力的反思。虽然哈佛采用及格-不及格的划分貌似可以减轻艾伦等人的压力,但这些天之骄子又岂甘落于人后。艾伦由于模拟考试不理想而拼命复习、第一个值夜班的同学自虐式地长时间值夜班导致后面的同学压力倍增不得不效仿,甚至于到最后一位外科高级住院医生不胜压力而自杀,类似的压力普遍存在于每一个医学生身上。见贤必思齐,医学生似乎天生就自带一种名为“不完美毋宁死”的强迫症,总是不断地观望着被人给自己加压,因此而得的抑郁似乎也是寻常。除了学业、事业上的压力以外,医学生不完美的婚姻家庭生活往往是压倒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艾伦以旁观者的角度记录那位注射毒药致死的医生的时候,语带同情,可那终究是外人的后知后觉了。让人更觉悲伤的是当那位医师自行执行死刑的时候,旁人还以为他是例行地给自己补液他们还以为他仍对生活充满期待,还以为他仍对医学事业充满热情并迫不及待地想要继续前进。正如凯伦所同学,告诉他一定会及格。站在天台上的同学大声问着“你们说的是真的么?”压力所致的自疑、抑郁和自杀在书的各处都有细节的体现,但让人感到欣慰的是艾伦从一开始的焦虑,后来变成释然,转而能够专心投入自己的医学事业之中。或许很多时候我们都在本末倒置,医学生的终极目标是治病救人,而成绩、执照和高级医师的责问都是我们的踏脚石,只是路上最不起眼的一站。如果因此而困惑,岂不是太可笑了么?

其三,是对于知识的掌握的反思。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情节就是艾伦的同学安德烈娅参与诊断一个不明发热并伴有轻度皮疹的病人。住院医生和实习医生们列出了一长串可能诊断的结论;而安德烈娅作为一个实习医生,能够在问诊后立刻根据自己的所学联想到复方新诺明片的过敏反应,并最后得到证实,这实在不可不让人赞叹。有时候我常常和艾伦有着相同的感觉,医学浩瀚若大海,海中泛舟,越行越觉自己渺小若蜉蝣微尘,知之甚少。这种感觉从二年级开始到现在,当我所知越多,我就觉得我其实真正知道的实在太少。其实读完这本书,我倒是把自己吓得心虚:如果面对可怕的追问,我不敢确定我能对答如流;如果一个病情古怪的病人出现在我面前由我诊断,我也不可能若安德烈娅一样如此侃侃而谈,信手拈来的。我始终这样想着,如果一个人的决断可以更迭一个人的生死,那么这个人一定要像卡洛斯一样博学才有这个资格来做如此重大的决定。是以,我辈亦当亦步亦趋,将每一个病牢牢地记在脑子里那句话怎么说的?日后行医,总不能对病人说,“你这个病不是我们的重点吧?”

其四,是有关病人陈述的反思。书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埃莉诺出了车祸,放射科的医生仅发现她有一些挫伤,但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她没有其他的问题并建议她出院。然而她拒绝出院,并不停地抱怨背部和骨盆的疼痛这永无休止的抱怨和投诉让所有的医生都觉得她是在无病呻吟。然而一次失血性休克让她的抱怨终于得到了重视她骨折了,并且不止一处。这一次失血性休克简直是让她从鬼门关前走了一遭,这不禁让人反思:诚然埃莉诺让人不胜其扰,但她的抱怨,医生就可以置之不理么?这实在是让人尴尬的局面:一方面,医生需要将精力分散给大量的病人,其中可能不乏命悬一线的急危患者,他们根本没有更多的精力去关注一个啰嗦女人的絮叨;而另一方面,不可否认的,许多病变状若无害,但一旦起病便是神鬼难救,而这样的病变多潜藏在那些看起来恢复良好的病人的抱怨当中,那这时候医生又该如何呢?宏观而言,这问题的根源是在于医生短缺,如若不解决这个问题,那么这个问题永远无法解决;而个人来讲,我们只能时刻在心中绷紧了一根弦,时刻提醒自己病人的主诉可能是救治的关键。

最后,是关于医生权利的反思。罗杰是糖尿病患者,他坚持自己美沙酮的剂量应该是他的诊所所给予的100毫克而非艾伦艾伦所在医院所给予的60毫克,但屡屡不成功;凯伦在得知乔纳森的妈妈其艾滋病是由于性接触传染而非毒品注射所致后骤然改变了态度;还有当病人及其妻子拒绝插管的时候,除了艾伦和保罗外所有的医生们都坚持要进行气管插管。毋庸置疑,医生的最高理想是与死神较量,凭借自己的妙手医术与天夺命任何一个医生都希望自己的病人能够活下来。然而,在这一过程,医生们似乎因为把持了生杀大权而高高在上,以救世主的心态俯瞰自己的病人,所以才有了医生们拒绝罗杰的建议、凯伦嫌弃乔纳森的妈妈和坚持要为救治病人而气管插管。

这又是一个两难的境地:医生既要尊重患者的意见,给予患者他们应有的权利;但我们又如何能够让他们的医学知识足够到他们明白自己决定的意义了呢?就以罗杰来说,他坚持自己美沙酮剂量是正确的,这通过电话询问他所在的诊所得到了肯定;但他坚持自己的胰岛素用量却是枉顾了医学基础,强行生搬硬套以往的治疗经验,这个时候如果为了治疗他而不告知胰岛素用量改变而给他注射,又是否是错的呢?医生们永远面对着这样无解的难题。我们只能说尽量地给予患者们的权利,尽量地尊重他们的决定,但我们又不可能真正在他们做出足以致命的决断时置之不理。正所谓世间本无双全法,我想这个只能是医患双方的妥协和谅解吧?

读《白袍》一书,实让人所思良多。其实这一书不仅可以医学生读,其他专业的学生亦可泛泛而读。艾伦所写的《白袍》更像是一本学生日记,写考试时忧郁得如每一个考试周前的普通学生,写爱情时甜蜜得如每一个深陷恋情的小女生,在繁琐的医学专业课业、实习之后又时不时荡起一笔,记录自己的假期生活,这样平易近人的描述很容易让人回忆起自己的青葱大学,从而引起共鸣。其描述自己所见的病人则按其轮转科室顺序,依次以小单元的形式出现,讲述病人及其家人之间的故事,讲述对病人的治疗同时掺杂以自己的思考。可贵的是其描述不像是刻板的病例,而像是在讲故事,让人读起来的时候就像是在看单元剧一样,简短精悍,回味无穷,故而哪怕非医学专业的同学读来也不会感觉乏味或吃力。而要真正深入这本书,不妨站在两个位置把自己置身其中:医生和患者。这样更能体会随着医学生成长,医学生和患者渐觉微妙的关系:初入医学院时职业患者对医学事业的支持、医学生面对患者的难堪和同情,转到日后进入医院医学生成为实习医生,渐渐对患者有了审视和区别对待,有的患者乖巧可爱宛若小天使,而有的患者为了捍卫自己的权利和医生有了矛盾和冲突,医生面对各色病患的欣喜和厌倦,以及对自我的质疑,再到身披白袍真正成为医生后面对生命之重的庄严而负责,为了一点小差池而倍感自责,直到最后渐渐习惯职业医生的生活继续前行。易地而处,体会这两种过程,更觉行医之路前途崎岖,仍待探索。

《白袍》一书妙笔生花,讲述了作者从初入医学院到最终行医的一路所见所闻,其内容斑驳庞杂,学医者可以观医,他人可以以此追溯大学,并可从中体会医患之间不断变化的种种联系。掩卷而思感慨良多。亦知前路坎坷,荆棘密布,唯不忘初心,方善始善终。愿我辈读此书以共勉。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医学部

猜你喜欢
白袍艾伦医学生
勿让“白袍点墨”——确保早节纯洁
医学生颈痛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白袍当世,秉持初心
以医史学史料为载体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
吉米问答秀
保罗·艾伦绝不只是微软的联合创始人
白袍将军
风之彩
谨防“白袍点墨”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