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安徽
观点争鸣 Viewpoint and controversy
医患关系该如何处理?
近段时间,医患关系因医生频频遭受伤害而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舆论对伤医的患者口诛笔伐,将其视为伤医的罪魁祸首。笔者对患者伤医行为深恶痛绝,对广大医务工作者的辛勤工作由衷称赞。然不得不说的是,由于医患关系涉及医者和患者,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因此,要避免伤医悲剧的再次发生,不仅要注意对伤医患者的惩戒,还要重视对医务工作者的教育,而不是一味谴责伤医的患者。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以下三点。
第一,医爱患是患尊医的前提。纵览历史,医患关系并非都处于紧张状态,恰恰相反,在古代社会,多数从医之人将“医者父母心”奉为信条,对待患者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或亲人一样,倍加关心、精心呵护,换来了病人对医生的真心尊重和诚挚敬仰,二者关系颇为融洽。故而,中国古人亲切地称医生为“大夫”“郎中”,留下了“杏林春暖”“悬壶济世”“橘井泉香”等赞美医生的动人故事;西方则将护士誉为“白衣天使”,这都表达了人们对医务人员的尊敬和赞扬。显而易见,古代医患关系之所以融洽,主要是因为医生爱护患者、视患者如亲人,从而赢得了患者的尊重、信赖和积极配合。
第二,“心医”是医者追求的最高目标。“心医”是韩国李氏朝鲜时代对既有精湛医术又有高尚医德的医生的称谓。“心医”不仅能了解患者发病的原因,而且对病人持有怜悯和同情之心,还能深深体会和理解患者身体所遭受的痛苦;既用高超的医疗技术治疗患者疾病,更用真挚的爱心去温暖患者的心灵,不能用漠然的态度、冰冷的面孔给患者本来就已经痛苦的身体再增加新的痛苦;不管患者对医生的态度如何、患者的贫富程度如何、患者的社会地位如何,医生都会用满腔的爱心竭尽全力为患者治病疗伤。显然,“心医”应该也必须是医者追求的最高目标。
第三,中国古代有许多“心医”。从南北朝陶弘景“览本草药性,以为尽圣人之心”“宣药疗疾,以拯夭伤之命”,到唐代孙思邈“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身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含灵巨贼。”再到明代李时珍“千里就药于门,立活不取值”,以及清代医学家赵学敏以救人为目的,而不应以赚钱发财为职业,无不展示着中国古代“心医”高尚的医德。
中国古代“心医”高尚的医德至今让人怀念不已。民众怀古实际是期盼当代有越来越多的“心医”,如人民医学家林巧稚妙手接生婴儿,把全部的爱倾注在祖国下一代身上;当代医圣裘法祖以渊博的学识、精湛的医术、仁厚的爱心、博大的胸怀献身祖国医疗卫生事业;钟南山院士在抗击非典战斗中,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以医者的妙手仁心挽救生命;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为验证青蒿素的临床效果,不惜在自己的身体上做试验。
毋庸讳言,当前社会,由于多种原因,类似孙思邈、林巧稚等既有精湛医术又有高尚医德的“心医”某种程度上成为稀缺资源。相反,医生给患者乱用药、错用药、不该发生的手术事故、收受红包、吃拿卡要、冷言恶语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严重影响了当代医务人员的良好形象。奇志与大兵的相声小品《如此医生》即是此类医生的生动写照。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民众的被服务的意识不断增强,人们对医疗卫生部门的服务质量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呼唤医院有更多的“心医”涌现。民众要求更多“心医”的出现与“心医”资源稀缺之间的矛盾是导致目前医患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
众所周知,医患之间,医生多处于主动和指导地位,掌握着话语权,而患者往往居于被动和弱势地位。若医生仅仅把患者视为医术的对象,缺少必要的人文关怀,则会远离“心医”之目标,此正如清代名医徐大椿所说:“徒讲乎医之术,而不讲乎医之道,则去圣远矣。”这会造成医患关系的紧张和医患矛盾的激化。因此,医生不仅要精于医术更要有善待和爱护患者的仁术。当然,患者也必须认识到,面对疾病,医生不是万能的,现代医疗技术也并不能完全应对。患者更要牢记:人处疾则贵医,只要生命珍贵,医生就必须永远备受崇拜。故而,患者应该理解和尊重医生,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对医生不能苛求,更不能伤医。
总而言之,处理好医患关系的关键是医生关心和爱护患者、患者尊重和配合医生的治疗。正如宋代医家寇宗奭所云:医家要对病家仁慈,病家要对医家不猜鄙。如果医生和患者都能够照此行事,自然会减少医患矛盾,更不会有伤医事件的发生。
凝聚 摄影/马 力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