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韦 苗 张 奇
医疗·媒体 Medicine and media
我国报纸对医生的社会形象建构
——以《人民日报》《南京日报》和《现代快报》为例
本研究选取《人民日报》《南京日报》和《现代快报》等三份报纸的医疗卫生新闻进行内容分析和话语分析,提炼出报纸建构的医生社会形象,分别是:富有知识、值得信赖的“健康卫士”,救死扶伤、无私奉献的“白衣天使”,身先士卒、舍生忘死的“白衣战士”,医术拙劣、医德败坏的“白衣恶魔”。
医疗卫生 新闻媒体 社会形象建构
媒体是大众了解医疗卫生行业及医生群体的主要渠道之一,媒体的医疗新闻成为大众对医生群体的直接印象来源,报道话语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医疗行业及医生群体的态度。正如“把关人”理论和“拟态环境”的观点,媒体有选择性地加工并呈现对医生群体的报道,受众对医生群体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建立在媒体搭建的“象征性现实”之上。
本文通过近3年的3份报纸来研究媒体的医疗报道观,总结媒体对医生群体的社会身份构建。为了使样本尽可能具有代表性,本研究选取《人民日报》《南京日报》和《现代快报》3份报纸。《人民日报》作为国家级党报,具有显著的权威性和党色彩,能够体现我国政府的立场、观点和态度;《南京日报》是市级党报,由南京日报报业集团出版,要闻以地方新闻为主,兼发国内、国际重大新闻,能够反映南京政府的最新动态和南京地区的重要事件;《现代快报》是南京及周边地区深受大众喜爱、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都市报。本文选取报纸的时间段为2013年3月14日至2013年9月14日以及2014年9月16日至2015年3月19日每隔8天的报纸,一共有48套。这样设置搜集范围有两个好处:第一,保证从2013年到2015年的报纸都有涉猎,且均匀分布于上半年和下半年的各个月份;第二,每隔8天搜集一套报纸,能够确保周一到周日的报纸都包含在研究范围。
报道数量统计
作者单位/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医生的社会形象除了自我建构之外,他者的建构不容忽视。对于不够熟知的职业,人们有赖于媒体的报道进行形象建构,社会形象一旦形成,会左右人们对于这一职业群体的认知、态度和行为。
搜集到的442篇新闻报道中,有176篇没有涉及任何人物,266篇报道含有各种类别的人物,其中有202篇报道中出现医护人员和医疗卫生机构领导(统称医务人员),有36篇出现卫生部门官员,有20篇出现卫生部门以外的政府官员,出现其他类别人物的有33篇,有些报道是几类人物同时出现,有些新闻采访了同一类别的好几位人物。
医务人员在医疗卫生报道中出现的比例是45.7%,在出现人物的报道中占到77.1%,由此可见,医疗卫生新闻中医务人员的主体地位在出现的“量”上得到了确定。下面从医务人员出现的“场合”分析媒体对他们的社会身份建构,实现对“质”的剖析。
因医学的专业性,医生极容易成为一个职业精英主义者。1本研究根据报纸的新闻报道提炼出媒体建构的四类医生形象,前3类凸显精英形象,最后一类是极端恶化的负面形象。
医务人员在媒体中的出现身份主要是专家学者型的“健康卫士”,他们是治疗疾病的专家,是健康养生的顾问,以专家的形象将权威的专业解答通过媒体告知公众。无论是以直接引语的形式,还是间接引语的形式出现,媒体的医疗卫生新闻因为有了专业医务人员的“声音”,报道的公信力大大提升。
将医生形象建构成富有知识、值得信赖的报道很多。这类科普性报道最多的《南京日报》有59篇科普报道,其中46篇采访了医务人员。这些科普性报道的生产过程并不复杂,主要靠医疗卫生条口的记者向医院了解信息,并采访相关临床科室的医生,从而获得专业解读。
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良医处世,不矜名,不计利,应尽己技之所极,以患者获益为根本,实不计利,应尽己技之所极,以患者获益为根本,实施救治。3份报纸中直接聚焦医生群体的报道都不多,一共只有26篇,其中一篇为图片新闻,一篇为评论文章。对其余24篇进行分类,大致可分为六大类:医疗援助、医术高超、工作特写、从医经历、先进表彰和其他。医疗援助类报道对医生的歌颂点在于他们愿意前往边疆或相对落后地区,克服生活上的重重困难,在当地开展医疗卫生工作。医术高超类的文章并不多,也不是连续性的“树典型”式报道。工作特写类的报道在六大类中所占的比重最大,尽管是片段化的报道,但是最能体现“白衣天使”工作风采的报道类别,故事性强,可读性强,相对比较深入医生群体的工作内容和心理状态。
这6类关于医生群体的报道共同建构出救死扶伤、无私奉献的医生形象,他们的这一品质不仅仅体现于对工作的孜孜不倦和卓越追求,也体现于他们在工作之外的日常行为,例如对路人的救助,反映出医生“救助众生”“行医济世”的心理。
医院有其公益性,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重视社会效益。如果说平时的常规义诊是定时献爱心、送温暖,那么在危难和灾难发生时,医生冲往前线救治伤员的时候,他们便从“白衣天使”转变成为身先士卒、舍生忘死的“白衣战士”,医院的公益性和医生职业的特殊性赋予医生以厚重的使命感,更能显示出职业的崇高性。
从搜集的新闻报道看,对于“白衣战士”的描写和歌颂集中于参与四川芦山地震的救助,抗击H7N9禽流感,抗击埃博拉病毒等三大灾难性事件。相关报道在灾难发生和公共卫生事件出现的数月间,形成累积式连续跟踪报道,成为当时备受关注的社会新闻。最为常见的报道形式和内容是官方数据通报式,属于硬新闻。比较生动的报道形式和内容是对“白衣战士”中的个体或群体进行描写,例如《中国检测队埃博拉病毒样本检测量接近塞全国检测总量1/4坚守疫区,中国医生与西非国家共同抗击埃博拉》,2人物以集体形式出现,他们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移动实验室检测队,再比如《国家医疗专家组成员省人医康复科主任励建安:截肢伤员不多,令人欣慰》,3这条新闻既是对伤员情况的报道,也是对康复科医生在前线工作的描述。述。
医生以“作恶者”形象现身于第七个议题:医疗纠纷、事故、案件、医疗丑闻。在28篇新闻报道中,有22篇对医生做了负面报道,直指医术和医德两大方面。在这些新闻中,医生俨然是一副“作恶者”的社会形象,从“白衣天使”沦为“白衣恶魔”。揭露医术拙劣的新闻报道很容易吸引读者的眼球,都市报的此类文章往往有骇人听闻的标题,例如《弄清真相,家人将医院告上法庭去世8天还有医嘱?回复:这是笔误》4《在村卫生室挂水后农妇浑身皮肤“被烧伤”》5。在这类新闻报道中,医护人员被描述为荼毒生灵的恶魔。
反映医德败坏的新闻报道集中于揭示医院领导和医护人员收受回扣和贿赂的行为,三份报纸都报道了葛兰素史克涉嫌商业贿赂的新闻,其中涉案的有官员、医院领导和医生,《现代快报》有一篇报道是《常州医药系统两名局领导涉嫌违纪被带走调查》。6
新闻构建了我们生活和感知的“拟态环境”,医疗卫生新闻传播了健康知识,勾勒了医疗卫生的图景,建构了医生的社会形象。医生指责媒体捕风捉影、偏听偏信,媒体指责医生唯我独尊、医德沦丧。医疗事故从概率上讲,是不可避免的,而一旦发生,媒体就蜂拥而上,紧盯不放,最后导致差错被放大,小概率事件演变成普遍医德沦丧的案例。7对于医疗差错、事故和纠纷的报道,可以吸引读者的眼球,也能督促医疗卫生行业的从业人员汲取教训,不断提高技术和服务。然而,所有的小概率事件都被报道,部分的大概率事件被纳入新闻报道范畴,如此失衡的比例会严重影响读者对医疗卫生现状的认知,使医生个人形象和医疗行业形象被扭曲。
有研究者对媒体报道提出了建议,作为社会舆论导向的新闻媒体,应该正确地分析、认识“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冯世忠先生提出的四条意见可供新闻媒体借鉴:“把政府投人不足的真相告诉社会,把社会福利有限的真相告诉病人,把医院进入市场的真相告诉人民,把病人不够满意的真相告诉医院”。这对新闻媒体自身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认真学习和研究这个社会的难题,要采取公允的态度对待问题产生的各方。8
对医生而言,很多专业权威人士对科学甚是谨慎,加之工作强度过大,休息时间不足,个人性格的原因,面对社会流言和媒体报道,很多人不会及时“发声”。“发声迟滞”或“失语”容易错过读者获取正确信息的最佳时间,甚至没有向社会提供正确信息。唯有呼吁“缺席”的权威医生及时“出场”,才能不断弥合医疗界和新闻界之间的信息断层,才能填补医生和社会公众之间的认知鸿沟。而研究媒体的医疗报道观有利于医、媒双方在交流、交融和交锋中共同成长,互促互助。
1.黄荣贵,桂勇,冯博雅.当代中国医生心态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4:6.
2.张建波.中国检测队埃博拉病毒样本检测量接近塞全国检测总量1/4坚守疫区,中国医生与西非国家共同抗击埃博拉[N].人民日报,2014-10-18(11).
3.查金忠,吴倪娜,成运芬.国家医疗专家组成员省人医康复科主任励建安:截肢伤员不多,令人欣慰[N].南京日报,2013-04-23(B2).
4.刘清香.弄清真相,家人将医院告上法庭去世8天还有医嘱?回复:这是笔误[N].现代快报,2015-01-14(E6).
5.孙玉春,胡永军.在村卫生室挂水后农妇浑身皮肤“被烧伤”[N].现代快报,2013-09-06(F14).
6.李梦雅,刘国庆.常州医药系统两名局领导涉嫌违纪被带走调查[N].现代快报,2013-08-13(F11).
7.黄荣贵,桂勇,冯博雅.当代中国医生心态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4:24.
8.王静怡.浅析“看病难、看病贵”的成因兼论新闻媒体应做和谐医患关系的促进派[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7(15):617.
/2014 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
项目编号/2014SJB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