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幼儿:良好师幼互动实现的根本

2016-10-17 18:41雷茹
今日教育·幼教金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师幼蚯蚓幼儿教师

雷茹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相彼鸟矣,犹其友声。矧伊人矣,不求友声?”早在《诗经·小雅·伐木》中,人类就发出了渴望交流、沟通、理解的强烈呼声。作为人类成员的一份子,儿童的成长更有着人之为人的强烈的精神需求。在幼儿园,儿童强烈精神需求的满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

师幼互动是发生在幼儿园内部的幼儿教师与幼儿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行为及过程。然而中央教科所刘占兰等人的研究表明,我国幼儿园班级师幼互动还存在突出问题:师幼互动缺乏情感交流;师幼互动过程简单,教师关注幼儿需求少,幼儿服从老师多;教师发起的互动多,幼儿的主动性需进一步激发。剖析根本,这些问题都存在一个共同点:幼儿教师没有深入幼儿的内心世界,没有真正了解他们内心的需求。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笔者从观念层面进行了以下探讨。

平等与尊重:还师幼互动行为中幼儿的主体地位

师幼互动有两大主体:教师与幼儿。同时,教师与幼儿应共同参与互动活动,而不应该独立出现。只有个体主动的参与并发挥其主体作用,整个师幼互动才有可能促进幼儿的发展。

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探索,是儿童作为人类一份子与生俱来的本能。正是这种好奇与探索,促进了他们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形成积极主动、乐于学习的健康人格。《3-6岁儿童学习发展与指南》也提出,要重视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的学习品质。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的行为倾向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须的宝贵品质。如果我们扼制了幼儿最初对外界事物的好奇心与积极主动的探索行为,对幼儿良好学习品质以及积极健康人格的形成都会造成不良影响。

案例一:找蚯蚓

带班丁老师在组织中班小朋友午休时,无意中听到两位小朋友有关蚯蚓的谈话。带班老师灵机一动……

下午的户外活动,丁老师带孩子到花园找蚯蚓,在征求小朋友的意见后,老师把铲子和小耙交给大家选出的两名幼儿。“好,龙龙和任任,铲子和小耙准备好了,带领我们大家一起找蚯蚓吧。” 孩子们叽叽喳喳地找起来,“真的有蚯蚓哦!” “那条大的,那条是小的。” “左边那条好像比右边的那条长。”“ 那两条大的是蚯蚓爸爸和妈妈吧?”一时,孩子们沉浸在发现蚯蚓的惊喜快乐中。

下午离园,带班老师把当日的活动贴在了布告栏,并期望家长能带孩子更仔细地去发现蚯蚓,观察蚯蚓,了解蚯蚓以及发现更多的动物和了解它们。

不难发现,这是一次成功的科学教育活动。在整个活动中,教师和幼儿作为活动的主体,都积极、热情地参与了活动,整个师幼互动呈现积极效果。教师成功地扮演了活动的支持者、促进者、合作者和参与者的角色。活动中幼儿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尊重,孩子的好奇心与探索的心理需求得到了满足,同时,恰当的活动延伸,还有利于幼儿持续探索和发现。

理解与调整:选择有利于幼儿发展的互动内容

师幼互动内容的选择是我们在研究师幼互动时最容易忽视的方面。刘晶波等人的研究也表明了,师幼互动中,以教师为发起人的事件比例远远大于以幼儿为发起人的比例,而且内容大多是事务性的,是教师预设目标的完成,更多的是对规则的强化、纪律的遵守和维护。也许,更多时候我们的老师认为自己的教育行为是正确的,符合正确的教育理念,对自己“无意”选择的师幼互动内容的也理所当然地认为是正确的,很少进行反思。幼儿教师只看到了幼儿的行为,但不理解幼儿行为背后真正的意义,选择错误的教育方式与不适当的教育内容对孩子的心理需求与发展造成不良的影响。

案例二:水龙头事件:不爱睡觉的小明

小明是刚从乡下转到城里幼儿园的小朋友,这两天,午休时,他总是给老师说,“老师,我想小便。”而且,每次小便在盥洗室待的时间都比较长,除非老师在外面喊了:“小明,要休息了,休息对我们的身体健康非常重要哦。”他才慢吞吞地走出来。过不了几分钟,又要对老师说:“老师,我又想要小便了”。如此反复多次,老师终于按捺不住自己的好奇心,到盥洗室一探究竟。“小明,原来你在玩水龙头,把它拧来拧去会浪费水的。你要是还不去睡觉,老师就不喜欢你了。”“哦,知道了。”小明顺从地把水龙头关上,回自己的小床睡觉了。老师表现出一种实在想不通小明为什么会有这种行为的困惑。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发展与指南》指出,要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和需要,选择幼儿需要的活动内容。案例二中的老师也许认为自己的行为符合科学的教育理念的,孩子只有休息好了,才有足够的精力完成幼儿园预先计划好的活动。然而,如果教师稍加反思,通过询问,就会发现小明反复多次的小便其实是对幼儿园的水龙头发生了极大好奇与兴趣,困惑于为什么水龙头的水可以流出来,也可以不流出来。他想要通过自己的探索,解决头脑中的困惑。而教师的行为与语言,却无视孩子的探索行为。一句“你不睡觉,老师就不喜欢你了”,结束了孩子的探索行为。无形中“暗示”孩子以后不能有困惑,要不老师就不喜欢自己;而教师也会一直困惑于孩子的行为,为什么他不像其他小朋友一样听话睡觉呢?

鼓励与支持,创造有利于幼儿发展的心理安全环境

良好师幼互动本质是幼儿与教师以彼此信任和尊重的情感为基础形成的活动情境与氛围。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只有安全的心理需要得到满足了,才会有更高一级的需要。在幼儿的学习过程中,首先我们要给孩子创设安全的心理环境,孩子才会有更进一步的探索与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指出,“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和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

案例三:我“敢”跳绳了

在大班的户外跳绳活动中,老师们发现奇奇很害怕地躲在其他小朋友后面,好像要找个地方逃避跳绳。老师们发现后:“奇奇过来,别害怕。”可是奇奇还是不肯过来。最终带班老师让实习老师带奇奇玩自己想玩的游戏,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奇奇逐渐放松了警惕,他告诉老师,自己害怕跳绳是因为以前和比他大的小朋友玩跳皮筋摔倒了,还把裤腿挽起来让老师看他的伤疤。他告诉老师,那次玩跳皮筋摔得很疼,自己还住院了呢。在随后的观察和交流中,老师发现,奇奇对几乎所有类似绳子和线的东西都会产生恐惧与焦虑。接下来的一个星期里,老师们针对奇奇的特殊案例,决定采用系统脱敏法进行治疗。在治疗的过程中,老师们采用游戏方法(青蛙带小鱼找东西吃,因为在游戏的环境中,到池塘的小路有一些线条)让奇奇在不知不觉中消除了对线条的恐惧,让其他小朋友和奇奇一起游戏跨线条,(小朋友们很热心,他们有的鼓励奇奇别害怕,有的和奇奇手拉手玩游戏跨线条……)循序渐进地鼓励奇奇试着踩过地面由于建筑形成的细线——粗线——把绳子放在地上踩过——把绳子抬高一点、再抬高一点。终于,经过一个星期的努力,有一天,奇奇高兴地对所有的小朋友和老师说:“我敢跳绳了!”

案例三中,老师及时发现奇奇的行为,没有强制用和其他幼儿一样的标准要求奇奇学跳绳,而是用关怀、接纳的态度,耐心倾听孩子内心的感受和想法,给孩子创造安全的心理环境,采用适宜的教育方法,在轻松的、没有压力的环境下,鼓励孩子学会战胜困难,克服恐惧。其结果不仅让孩子学会了跳绳,而且增加了孩子学习其他本领的勇气和信心,有利于幼儿的长远发展。反之,孩子有可能学不会跳绳,也会失去对其他事物学习的兴趣和勇气。

良好师幼互动形成策略分析

通过以上师幼互动行为与案例的分析,现今幼儿园师幼互动存在的问题,从深层次分析其实是幼儿教师隐性的教育观、儿童观、工作价值观发挥着看不见、摸不着却极其强大的指挥作用。因此,要改变不利于幼儿发展的师幼互动方式,还需要从根本上解决以下问题。

(一)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价值观,读懂幼儿,是实现良好师幼互动的根本

从社会学与心理学角度分析,个体外在的行为表现,是其头脑长期以来形成观念的外化形式。如果幼儿教师在观念里把“无知”的幼儿当作“容器”,甚至当作“物”来使,当作教师意志的对象,当做教师训话机器,而从不关注幼儿的内心世界,不会倾听幼儿的心声和奇妙的想法,更不可能了解幼儿的需求。长此以往,孩子的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其自主性和创造行为随之降低,也不利于他们积极健康的人格。因此,幼儿教师要树立 “以人为本,培养完整的人”的观念;同时,幼儿教师必须深刻认识并理解教育是帮助儿童实现自主发展的过程;儿童的发展是有阶段和有差异的;教师与儿童的关系是平等的“我—你”关系,而不是“我—它”的关系……形成坚定的教育信念,从内心深处自觉尊重幼儿的独特人格,以平等的态度肯定、对待每一个幼儿,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利于幼儿发展的师幼互动关系。

(二)热爱儿童,关心儿童是实现良好师幼互动的重要情感支持

“感人心者,先乎于情”,人类的任何活动都离不开情感的支持。幼儿教师对幼儿无意间自然流露的关爱、对孩子的奇妙想法的欣赏,对孩子的行为的理解与支持,都是他们内心深处真正热爱孩子、真诚关心的真情流露。在这样积极、宽容、轻松、自由的精神环境中,幼儿才可能实现精神生命的健康成长。

(三)提升幼儿教师的教育实践知识是实现良好师幼互动的有力着眼点

幼儿教师的实践知识在教学实践中形成,并指导教学实践。北京大学陈向明教授认为实践性知识比理论更加宽泛,囊括更多的内容:内隐的教育信念、关于自我的深度认识、人际知识、情境知识、策略性知识、批判性知识。丰富的教育实践知识有利于幼儿教师的教育机智生成。如何提升幼儿教师的教育实践性知识?首先,幼儿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会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波斯纳曾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反思,是幼儿教师实现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因为幼儿园教师比其他任何教育阶段的教师都需要锤炼智慧和能力。

同时,由于幼儿教师专业实践性知识形成的综合因素,还需要幼儿教师的培养机构、继续教育部门以及整个社会为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支持性的环境与途径。

以上三点是相辅相成的,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和价值观有利于提升幼儿教师的教育实践知识与技能,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儿童,而幼儿教师教育实践知识的提升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体认科学的教育观、儿童观和价值观,从而更好地指导自身的教学实践。如何认识儿童,如何对待儿童,是每个幼教工作者在自身生命存在场域必须时刻反思的课题。如此,我们的儿童才能真正地实现“人”的成长。

(作者单位:贵州省凯里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猜你喜欢
师幼蚯蚓幼儿教师
集体教学活动中提高师幼互动质量的策略研究
倾听儿童 相伴成长——“师幼互动”研修纪实
幼儿教师能力提升策略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共享区域活动资源 滋长师幼幸福
师幼互动视域下幼儿教学活动策略探讨
“害羞”的小蚯蚓
挖蚯蚓
挖蚯蚓
蚯蚓家的惊奇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