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参与课程评价:师幼共成长的一种方略

2016-10-17 18:41王宁霞
今日教育·幼教金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小朋友幼儿园儿童

王宁霞

儿童是最好的老师。不光是那份独有的纯真值得我们学习,还有直率的表达、敏锐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都是弥足珍贵的。用心倾听他们的声音、重视他们的表达,是实现儿童学习主体、课程主体的必要途径,也是教师成长的催化剂。课程评价是考察课程架构和实施是否完善、科学的必要手段,是课程建设的重要一环。引入教育对象参与课程评价,有助于促进教师反思和改进,提高教师课程建设和实施的能力,培养幼儿表现表达和评价能力,实现师幼共同发展。

一、注意倾听幼儿在自然状态下对课程的评价,提高教师实施课程的能力

(一)评价提问,促使教师设问技巧的提升

一次大班数学活动和目标为认识并初步运用“<”和“>”。教师一次又一次提问:“是你的雪花片多还是他的雪花片多?”“是苹果多还是草莓多?”一个小男孩低声评价:老师提这样弱智的问题!当时坐在他身边的园长也深有同感。下课后,园长让授课教师反思:什么样的提问才是有效的提问。随后又组织了多次教研活动,分析上述案例?教师在活动中的提问有什么作用?上述活动要设计哪些问题才能促进幼儿思考?设问与教学目标有什么关系?设问是否考虑教育对象的年龄特点?如何科学设问?经过多次学习、研讨,教师们懂得了设计提问是课程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问应充分考虑幼儿年龄特点,应有利于引发幼儿思考,与目标达成高度相关。

(二)评价练习方式,促使教师课程组织能力提升

一个小女孩不愿上幼儿园,原因是她认为幼儿园成天只知道踏步。原来幼儿园要举行体操比赛,教师为了出成绩,天天练习,以至于小班幼儿就会边踏步边评价:幼儿园就知道这样做!针对上述案例,管理者应思考:这样的比赛是否有必要?如果有必要,在课程中占比多少?同时教师也应思考:课程的组织要注意哪些问题?练习的方法如何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回答了这些问题,管理者进步了——懂得了什么样的课程内容是适宜的;教师也进步了——课程实施中要遵循动静交替、内容互补的原则,减少机械练习,增加趣味性;幼儿园的课程也优化了——日常教学与大型活动比例恰当。

(三)评价活动的合理性,促使教师提高课程实施的逻辑性

防爆演习结束回班,一小班幼儿评说:把我吓死了,原来是假的!这样本真的评价,促使教师不得不思考: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前后活动应不应该有其逻辑联系?活动实施前要不要做相关说明或准备?答案是肯定的。教师通过对上述幼儿在自然状态下的评价的思考,就收获了课程实施中最重要的能力:建立活动目标和内容的内在逻辑性,保持循序渐进。

二、在访谈幼儿对课程的评价中,提高教师综合能力

幼儿园不定期采用随机访谈的形式,听取幼儿对课程的意见,孩子们可以对教师形象、态度、方法以及活动内容和评价开展评说。园方在收集完意见后进行归类整理,再以书面的形式反馈给相关教师,要求教师作出书面回应,提出整改措施和时限。另外,幼儿园每月针对一个班级的三位老师组织面对面的访谈,此时是幼儿讲、教师听,评说的内容不限,教师能当场解释的就现场回应,其他无法解释的,记录下来,及时写出书面整改方案。通过整改,提高活动设计、组织、实施与评价能力。在一次对中五班幼儿的访谈中,一个幼儿说:“我喜欢游老师,她说话很温柔。”一个幼儿说:“我有点不喜欢任老师,她不漂亮,声音很响。”一个幼儿说:“我喜欢和游老师一起跳舞。”一个幼儿说:“任老师总让我们把草画成那个样子,我不高兴。”上述谈话传递的信息一是教师态度对儿童接受教育很重要;二是儿童舞蹈是幼儿喜欢的课程内容;三是教育评价应结合儿童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特别是要有助于发展幼儿创造性。访谈结束后,幼儿园管理者与两位教师一起对孩子的发言作了深入分析,检查自身儿童观、教育观和课程执行力方面的问题,探讨改进措施,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反思。

三、在幼儿图说课程中,提高教师解读幼儿的能力

在一次活动结束(不定时)或者学期结束时,幼儿园都要组织幼儿用图画的形式评价幼儿园生活,可以是自我感受,也可以是对老师的印象,还可以是对同伴的印象,等等。教师通过对幼儿图画的解读,获得对本次活动或者本学期自身教育教学状态的评价,然后改进、提升。在一个学期结束时,一位小朋友画了她和园子里的小蜗牛说话的场景评价这学期的幼儿园生活。老师不得不对此进行反思:这位小朋友是不是很孤独?经过与这位小朋友谈话,得知她有朋友,但她最喜欢和小蜗牛玩。这就提醒我们:幼儿园的环境创设要尽量引入自然元素;教师要充分利用自然,让探究自然成为课程的一部分。

四、在观摩幼儿执教中,提高教师职业觉醒能力

每周各班都会有一个小朋友担任助教自愿者,我们叫他“小老师”。“小老师”会帮助教师组织“早安三分钟(安全教育)”“新闻播报”、课间游戏、离园游戏等等,在此过程中,幼儿会模仿教师或自创课程组织方式,教师通过观察,会在另一个角度看到自己,从而反思自己的行为,进而作出相应改变。在幼儿自创的“小老师”组织方式中,教师也可思考:他为什么要这样组织?小朋友喜欢吗?我们可不可以也尝试这样做?由此带来教师的改变:尊重儿童、关注他们的需要,做适合幼儿的课程。一位“小老师”在组织课间游戏时,让不听话的孩子站在一边,说是让他冷静冷静,没参与游戏的孩子很不开心,回家后跟父母讲述了这件事,家长向教师表达了不满。这一事件引起了教师的反思:这位“小老师”的处理方式和自己如出一辙,显然是向老师学的,如何对待活动中“不听话”的孩子?随意剥夺幼儿的游戏权对不对?在此过程中,幼儿虽然没有直接评说幼儿园的课程,但却用行为反射评价了幼儿园的工作,特别是教师的课程组织实施情况,既锻炼了孩子,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总之,幼儿应该成为课程评价的主体,幼儿园管理者和教师,均应珍视幼儿在课程评价中的价值,拜儿童为师,与孩子共发展、共成长。

(作者单位:重庆市万州区直属机关幼儿园)

猜你喜欢
小朋友幼儿园儿童
我爱幼儿园
欢乐的幼儿园
爱“上”幼儿园
找茬儿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Let’s DIY Poster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