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木英
摘 要:角色游戏并非要求幼儿游戏成人化,而是引导幼儿在角色游戏中,感受社会角色的责任感。教师要有创新意识,精心选择设计角色游戏、优化游戏操作环境、关注幼儿具体表现、实施多元评价,这样可以有效提升角色游戏的操作效度,为幼儿创设多元、健康、快乐的学习氛围。
关键词:幼儿园 角色游戏 认知能力
喜爱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所谓角色游戏,是指游戏中有角色分配和情节设置的一种游戏形式。幼儿在游戏中扮演不同角色,自然会对这个角色的社会属性有一定了解。通过游戏,幼儿能获得一定的体验认知,这对提升幼儿情感维度、丰富知识积累都有重要帮助。作为幼儿教师,要针对幼儿心理需求,精心选择角色游戏,认真准备游戏材料,优化游戏操作环境,并通过细致观察幼儿具体表现,对幼儿进行认知行为矫正,为幼儿健康成长创造契机。
一、精选游戏,丰富幼儿情感认知
幼儿是游戏的主体,教师在角色游戏选择设计时,需要关注幼儿的实际心理需求。幼儿年龄较小,而且存在特别明显的年龄心理差异,小班、中班、大班幼儿虽然年龄相差很小,但其认知基础和心理需求却呈现明显差异。教师要针对不同年龄幼儿,选择性设计角色游戏。小班幼儿要求角色游戏情境单纯,角色任务单一,游戏情节简洁;中班幼儿则要求角色游戏有一定情节性,角色身份特征鲜明;而大班游戏对角色游戏的要求会更高,不仅要有复杂的游戏情节,还会对角色有选择性,角色个性特点更为鲜明。因此,教师要根据幼儿实际需要,选择设计幼儿熟悉的角色游戏,角色身份可以是家长、老师、医生、警察、售货员等。这样才能引起幼儿认知共鸣,丰富幼儿情感认知渠道。
角色游戏选择和设计时,教师要做好演示操作,如果有条件,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动画视频展示,让幼儿进行模仿。如“交警马路执勤”游戏,很多幼儿都喜欢饰演警察角色,教师可以让幼儿轮流做警察,自己带领其他小朋友饰演不同身份的路人。在这个游戏中,关键角色是警察,教师要对角色的一言一行进行设计,有些台词和动作,也要进行反复训练。再如“我是保育员”游戏,幼儿对这样的角色比较熟悉,可以让幼儿先进行个体模仿,然后再设计游戏情节和人物。教师要尊重幼儿的个性发挥,对于幼儿创造性表现,要给予积极鼓励。
幼儿对熟悉的角色游戏有亲切感,对陌生的角色游戏有探索热情,教师要做好学情调查,针对幼儿实际心理需求做出理性选择。在角色身份特征展示时,教师给出具体的引导和矫正,为幼儿投入角色游戏创造条件。幼儿对交警、保育员等角色身份比较熟悉,参与角色游戏时显得更加自如,教师要针对角色身份特征进行重点辅导,确保角色游戏顺利展开。
二、准备材料,优化游戏操作环境
角色游戏要建立在幼儿认知基础之上。在游戏操作之前,教师要做好充分准备,特别是角色游戏材料的准备非常重要。材料是游戏的物质基础,如果没有完备的角色游戏材料,角色游戏就难以正常开展。幼儿直观意识较强,教师身份需要眼镜、教案,医生身份需要白大褂、听诊器,警察需要大盖帽,售货员需要商品,厨师需要有围裙、餐具等。为确保角色游戏的成功操作,教师要事先做好材料准备,如果条件受限,也可以利用身边材料加以代替。很多材料可以用报纸制作或玩具替代,这样也可以保证角色游戏效果。
角色游戏材料准备要体现因地制宜原则,如果有替代品,也能够给角色游戏创造有利条件,关键要看教师的创新意识。如小班开展“厨师炒菜”角色游戏,教师利用废旧报纸为幼儿制成厨师帽子,用幼儿上衣作为围裙,然后找来多种玩具,充当餐具和食材。教师先利用多媒体展示厨师炒菜视频,重点引导操作过程中的典型动作,让幼儿模仿和学习。游戏开始后,教师不断提升幼儿各种道具的使用。幼儿模仿厨师颠大勺、端盘子的动作,给客人上菜时,还要报上菜名。幼儿在整个参与过程中,始终保持较高的兴趣。
教师利用现有条件为幼儿准备了厨师炒菜的相关道具,幼儿乐在其中,说明教师在角色游戏设计材料准备上有显著成效。幼儿对厨师炒菜有浓厚兴趣,是因为平时没有这样的实践操作机会,感觉这个职业很神奇,能够将平常的东西做成美味,自然会生发兴趣。教师抓住幼儿心理进行针对性的设计,特别是利用玩具代替餐具和食材,也给幼儿许多新鲜感,促使角色游戏圆满成功。
三、观察游戏,矫正幼儿认知行为
幼儿参与角色游戏热情很高,教师要对幼儿个体进行多元观察。首先,教师要注意观察幼儿参与角色游戏的兴奋度,如果幼儿特别钟爱角色游戏,其情绪是饱满的;反之,就要考虑对角色游戏进行改造和优化了。其次是注意捕捉幼儿语言、动作、表情信息,以便把握具体干预时机。幼儿参与角色游戏,往往会遇到一些难题,教师要在最适当的时候介入其中,这就要求教师细心观察,发现异常及时介入。再就是对个别幼儿表现进行个体观察,特别是性格典型性比较强的幼儿,他们参与角色游戏反映出来的信息,往往具有代表性,教师留意观察,可以及时发现。
大班幼儿在做“我是小小邮递员”角色游戏时,饰演邮递员的幼儿表现很积极认真,将每一份邮件都热情送到每一家每一户,但饰演客户的幼儿表现却没有这样专心,有个别幼儿可能感觉没有趣味,在摆弄其他玩具。教师及时提醒这些幼儿,“客户”要配合“邮递员”工作,要向“邮递员”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要求,不能让“邮递员”一个人表演。教师还专门作出示范,与“邮递员”展开对话。幼儿在教师提醒下,很快都进入到角色之中。
幼儿参与角色游戏有角色分配,饰演角色不同,其承担的任务也有不同,有些角色相对轻松一些,但游戏有情节性和整体性,要及时关注幼儿参与游戏的表现,对出现的问题展开对应措施,这样可以有效提升角色游戏的成功率。
四、干预游戏,实施游戏多元评价
角色游戏涉及社会属性,幼儿参与角色游戏遇到一些实际难题和矛盾,这也是正常现象。教师要注意及时介入角色游戏之中,在不破坏游戏正常秩序的情况下,帮助幼儿解决问题。教师要注意把握介入时机,当幼儿出现游戏懈怠时,当个别幼儿与其他人出现交流障碍时,当幼儿缺少游戏材料支持时,当幼儿出现矛盾纷争时,当游戏出现负面效应时,教师都要快速介入游戏之中,维持好游戏秩序,调节幼儿矛盾,确保游戏顺利进行下去。教师还要对幼儿游戏表现给出个性评价,这样可以有效激励幼儿参与角色游戏的热情。幼儿对教师评价有较强的敏感性,教师要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对幼儿表现给予肯定和表彰。
教师干预角色游戏,不仅要关注干预时机,还要对干预度有充分预设。大班幼儿在做“我是驾驶员”游戏时,饰演驾驶员的幼儿往往够“任性”,操作上出现了很多问题,教师及时叫停游戏,并给出具体讲解,说明胡乱操作的严重后果。教师给出规范操作动作展示,让幼儿反复操作训练,然后再参与角色游戏之中。幼儿在教师引导下,规范了操作程序,也学到不少交通法规。
幼儿参与角色游戏的目的是体验感知,要对游戏角色有更深刻认知,在“我是驾驶员”游戏中,教师之所以要中断游戏,进行深度干预,意图也非常明确,就是要培养幼儿规范意识,驾驶员属于特殊职业,需要有高度规范意识。通过教师适度干预,也促使幼儿对驾驶员有了更多了解,对规范操作有了更深刻的认知。相信在生活中,当父母驾驶车辆时,幼儿会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给父母以有益的提醒。
角色游戏是幼儿获取学习认知的重要渠道,幼儿在角色创造实践中形成的学习感知,带有社会特征,促使幼儿情感认知快速成长。角色游戏适合幼儿身心发展,深受幼儿的喜爱。教师要适当干预,正确引导幼儿参与到角色游戏之中,给他们营造创新气氛,激发其探索的兴趣,赢得游戏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