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枚荫
数学和其他学科一个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因此,数学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教案,而且要尽量使用生动、有趣的语言来授课,以弥补教学内容本身的枯燥、呆板,使学生从课堂中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能得到美的享受和乐趣。
一、以“疑”激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如果有疑问,就会引起悬念,使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思维之弦。因此,教学的语言要善于设疑,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这时学生的思维最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致也最高。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笔者让学生课前准备一些形状不同的三角形,让学生事先量好这些三角形内角的度数。上课时,先让学生随意报出一个三角形两个内角的度数,笔者便很快地答出第三个角的度数。学生觉得很吃惊,这时笔者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说:“同学们想不想学老师这个本领?”“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学生个个跃跃欲试,兴致勃勃地参与到新课学习中。
又如:教学“可能性”一课,刚开始教室并不很安静,这时笔者拿出几个“小魔袋”,指着其中一个黑袋说:“请同学们从中任意拿出一个球,我都能猜出是什么颜色?你们信吗?”学生有的信,有的不信,但结果老师一一答对了。“咦?老师怎么全猜对了?”学生觉得又神奇又好玩,纷纷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二、以“美”引趣
古人云:“既积学以培植之,又积善以滋润之。”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而且要用优美的语言把知识表述出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后,笔者鼓励学生创造出轴对称图形:五颜六色的窗花、衣服、小树、小鱼、五角星等。笔者用课件播放了生活中的对称图形:漂亮的花朵、蜻蜓、桂林山水倒影图等。笔者告诉学生:“大自然为我们人类创造的对称很多,也很美,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只要大家留心观察,就会发现很多事物是对称的,如飞机、房子、桌子、电器以至于我们每一个人,每一张笑脸也都是对称的……”学生在愉悦的操作和欣赏中能深切地感受到对称的美。
三、以“动”创趣
“手和脑在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可见以“动”创趣对思维来说多么重要。
在数学课堂上,选择一些适合教学内容的游戏,让学生动起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有利于他们思维的拓展。例如:在导入“可能性”一课时,笔者和学生做了一个抛硬币的游戏,让学生猜硬币落地时是正面还是反面。学生兴致很高,个个跃跃欲试,通过几次实验,学生知道了硬币落地可能是正面也可能是反面,这样很自然地引入“可能性”。
再如:教学“24时计时法”时,为了让学生深刻地体验一天中的24个小时,笔者让学生根据钟面出示的时刻,比划生活中相应的行为动作。比方说,早上6时做起床洗漱的动作,上午8时做认真听课的动作,中午12时做吃午饭的动作,下午4时做课间游戏的动作等。学生通过动作游戏,切身体验了自己每一天是怎么度过的,同时学会了用24时计时法表示一天中一些常用的时刻。
四、以“乐”增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乐增趣”,就是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以愉快的情绪有增无减地投入到学习中。比如教学时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穿插一些小故事、歌谣、谜语等,让数学课堂妙趣横生,使学生从原本枯燥的课堂中收获意想不到的乐趣。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中大小月的区分时,由于初学比较难记、容易混淆,教师可以把大小月规律编成儿歌,并配上《新年好》的旋律唱给学生听,让学生跟着一起唱,“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六九冬三十天,只有二月有变化。平年三百六十五,闰年再把一日加。”学生顿时觉得又好记又喜欢唱,很快就记住了。
又如:老师在教初入学的小朋友认数字“2”时,先引导学生看“2”的形状像鸭子,再逐步观察“2”的各部分,上部分像小鸭的脑瓜儿,圆圆的;中间像小鸭的脖子,斜斜的;下边像小鸭的身子和尾巴,直直的。然后老师把学生儿童化的语言整理成“2”字儿歌:“2”像小鸭子,圆圆的小脑瓜儿,斜斜的长脖子,直直的小尾巴。”小朋友唱着儿歌,喜形于色,不仅记住了字型和书写要领,而且感受到学习有趣,老师可亲,下了课还恋恋不舍地拉着老师呢。
实践证明:生动有趣的数学课堂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情趣,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主动的学习心态。因此,在数学课上,教师要尽量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使用生动、有趣的教学语言,使数学课堂变得风趣、诙谐、睿智而富有魅力,让学生真正喜欢上数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