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微”而上 借“微”而行

2016-10-14 15:05陈卫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16年9期
关键词:习作笔者微信

陈卫

【摘 要】 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习作如同一座防御坚固的百年城堡,令人四处碰壁,头破血流。经过一番努力,学生的习作内容有了生活气息,多了真情实感,成为鲜活灵动的生命、一篇篇缤纷绚烂的作品。

【关 键 词】 纸上微博;生活点滴;习作表达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27-0065-02

当前,作文教学似乎很容易走进死胡同。教师说:“这篇作文,第一自然段应该先交代好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第二自然段应该写……”学生没有创新;家长说:“要写作文呀,走,爸妈带你去新华书店买一堆获奖作文书来,以后就不怕写作文了……”学生学会照搬。最后,因担心要写作文拒绝外出旅游的有之,发呆坐半天无处落笔的有之,全班习作半数一模一样的有之。作文如同一座防御坚固的百年城堡,无法攻破,四处碰壁,落得个头破血流,只好妥协作罢、随波逐流。

现今社会瞬息万变,数字化信息充斥着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笔者身为一名爱“织围脖”、爱“刷微信”的语文教师,组建了班级QQ群、微信群,时不时地去学生的QQ空间、微博、微信逛一逛,那里面写的东西真可谓有血有肉,精彩纷呈,与平时的习作有着天壤之别。如果平时的习作小练笔,也能有如此的真情实感,也能如此鲜活灵动,那该多好?如果借此平台,投其所好,适当引导,必然大有所获,这也是笔者一直寻寻觅觅的契机。遵此思路,带引学生踏上班级“微习作”的施行之旅,终而喜见学生以微见著,“微”出每个人习作的精彩。

一、启“微习作”之程——明确、唤醒、激趣

万事开头难!很多思考,虽然有了想法,但没有精心设计,没有用心实践,实施起来也会力不从心,不知不觉中会半途而废,最后消失得无影无踪。“人”是决定这一切的重要元素,教师、家长、学生,缺一不可。

1. 明确教师任务,“微习作”势在必行

部分教师为了让学生在各类测试中取得高分,不惜进行猜题,为每个学生选择、修改出一篇优秀的范文,然后让学生反复背诵记忆,以便临场套用。为了学校的各类评比,笔者也曾如此。殊不知,这样的行为不但无法让学生收获良多,反而会因此忽视正确的写作教学方法,打击学生的写作积极性,磨灭学生的写作灵感,最终让他们变成一个个没有独立思考、没有个性表达的“机械”存在。因此,笔者反复研读课标,提醒自己要引导学生“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的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话”。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能把句子说完整,把意思表达清楚,又能区分好各类同音字,把句子正确地写下来,已经非常不容易。要知道,文章是由一句一句话连接而成,能写好句,何愁写不出好文呢?

2. 唤醒家长意识,“微习作”如虎添翼

家长普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面对孩子的习作,恨铁不成钢,巴不得自己一年级刚入学的孩子,动笔就能写出八九百字的“长篇大论”,还能用上数不清的优美语句。因此,不能让孩子输在写作的起跑线上,君不见,各个作文辅导班人满为患,各种作文书畅销一空。但效果是否如他们所想的这般美好呢?事实上未必,甚至有点相悖逆而行。通过召开家长会,撰写“给家长的一封信”,通过QQ、微信等方式充分与家长交流沟通,让他们明白教育不是急行军,写作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要静待花开、细水长流。例如,低年级要求的是“写话”,此时要写出长长的文字,那会让学生觉得写作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情,甚至一直会“望文生畏”。

3. 激发学生兴趣,“微习作”迎风起航

小学低中年级学生,普遍对教师有一种强大的崇拜心理。如何让“微习作”深入人心,激发学生的兴趣呢?还得让他们主动要求为上策!笔者时不时地在班级中提及自己的微博,有意无意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呀!你真是个善良的孩子,我要把你写到我的微博中。”“今天,我一定会把这件有趣的事在微博中与人分享。”……时间一长,学生就说:“老师,感觉你的微博好好玩,我也想去写微博。”“老师,你能再读些微博内容给我们听吗?”……一听到这些,笔者倍感欣慰。“孩子们,我们的学习任务比较重,学习时间比较紧,上网确实有所困难。但是,咱们可以把微博从网上搬到我们的教室里呀。”

微博可以记录自己每天的生活,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生活充满新意,只要善于发现、愿意思考、勤于记录、乐于表达,就可以运用微博留下生活中的各类记忆。然而,微博有字数限制,不适宜于长篇大论,只能泛泛而谈。同一件事,选择其中的一个点来表达即可,可以是精彩的瞬间,可以是心动的一刹,可以是自己最真实的感受。在学生诧异的眼神中,为每个人准备了一个精美的活页小本本,作为“个人小微博”。在教室里开辟了一块园地,作为“班级大微博”。“微习作”大船,马上就要起航了。

二、拓“微习作”之径——挖掘、积累、创造

俗话说:“方法不懂,眼窝哭肿。”没有适当的引导与激励,任凭学生率性而为、天马行空,那么“微习作”过了一段新鲜期后,终将会走向没落。此时,咱们需要的是“法”,习作有法,而无定法。

1. 挖掘,握一把生活的放大镜

唐朝著名诗人李贺,他的写作状态令人赞叹。他总是随心携带小锦囊外出,一旦有了灵感,火速写下来放入其中,回家后再进行整理。就这样,一篇篇名文佳作在他手中诞生。灵感往往稍纵即逝,生活中不乏可写之材,只是缺乏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因此,笔者为学生讲述“诗鬼”李贺的故事,鼓励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握一把生活的放大镜,发觉生活中的精彩,主动养成关注生活、关注身边事物的良好习惯。例如,可以是一串动作、一个眼神、一次对话、一个表情,“我”手写“我”看。用几句话记录生活中的小事,有能力的可以多写几句,还能为自己的微博加上题目。先让学生放手写,交上来的内容几乎都是“今天吃了什么”“今天回家写作业”,多数没有新意,老调重弹。接下来,挑选几篇选材恰当但有独特视角的文章进行表扬,让大家知道简单的事情也可以写得如此精彩。后来,学生都会睁大眼睛去关注,去发觉,一旦发现有东西可写,立马拿起笔记录下来。endprint

2. 采撷,酿一罐香甜的蜜糖

厚积而薄发。中国语言文字源远流长,各类经典文学熠熠生辉。学生喜欢阅读,却往往读过就忘,没有积累,没有思考。书籍只是从他们指缝里溜走的细沙,从他们脚背上划过的清水,不留下丝毫的痕迹。书籍也好,微博也好,又何尝不是一次积累的机会呢?当他们行走于大千世界,有所思,有所感,生活中的缤彩纷呈便是那香甜的花粉,等待着这些勤劳的小蜜蜂把他们采撷下来,酿成一罐罐香甜的蜜糖。在学生善于挖掘生活闪光点的基础上,笔者顺势利导,鼓励学生在摘记某段优美文字,或者记录某次生活事件中,加上自己的独特思考,表达自己的个性观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眼光越来越精到,表达水平越来越高。微博的内容也不再是单一的“我看到了什么”“我做了什么”,而是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进行思考,可以反思,也可以评价,可以积累,也可以分享。“我”手写“我”思。这样的行为习惯,不但在学生的“微习作”中所有展现,在课堂中也有所渗透。学生对文本中的人物,对作者所表达的观点,都有着自己的思索。

3. 创造,绘一副缤纷的画卷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训练,学生都已灵活掌握微博写作的方法,并在自己的个人微博上勤奋笔耕。然而,笔者却发现了另一个现象,大家写的微博全部是固定的格式:“什么时候,谁在哪里做了什么,我有什么思考……”一切都好像回到了最初每天一记的日记形式,唯一的区别就是稍微短小点。再好吃的菜,整日吃也会腻烦。并且,这样子的微习作缺乏个性,与微博、微信上的惬意表达天差地别。为此,笔者特意根据“微习作”的主题,开设了一节专门的“微习作”课,选择几篇有代表性的微博内容放在PPT上,有的是用儿童诗的形式表达,有的是用对话的形式表达,有的是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来表达。文笔风格有的偏向简约,有的偏向幽默。内容有的注重过程,有的注重心情,有的注重话题。先让学生用心观察,然后与他们一起交流,从学生惊讶的表情看出,再一次达成了自己的目标。打铁需趁热,笔者立即展示学生参加趣味运动会的照片,让学生尽心思考,然后把内容写到微博上,并配上相关图片。这些都是学生亲身经历的生活实例,创作积极性极高,个个小脑袋瓜转得飞快,精彩的语句在笔下绽放出缤纷色彩。

三、助“微习作”之力——分享、点赞、评价

微习作再小,也是一次创作,属于自己的个性作品,学生渴望自己的作品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肯定。此时,需要的是一个“台”,分享之平台,展现之舞台,讨论之平台。

1. “我”秀“我”所写

这是一个分享的过程,学生喜欢把自己的微习作拿出来与同学分享。每节课课前5分钟展示,每天中午10分钟分享,每周1节课交流探讨,都是学生期待的时光。他们从独自个性表达,到小组自由交流,到全班勇敢展现,一次次展现,一次次提高,既锻炼胆量,又提升了书面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同时收获了成功与自信。你说说你的心声,“我”说说“我”的思考,他有他的独特见闻,学生在欢声笑语中交流,秀出最真实的自我,秀出最精彩的时刻。小组交流完毕后,可以把自己的作品进行细致加工,贴在教室后面的墙壁,与全班同学共赏。而那块园地,已然是一座鲜花盛开的乐园。学生为自己的微博画上了精美的边框,配上了有趣的照片,或者是手绘的图画,每一篇短小的微博,都是一副精湛的作品。

2. “我”赞“我”所爱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每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一杆秤,有属于自己的独特审美观。笔者为每个学生每周准备10个大拇指,用于在园地中给优秀的作品点赞。获得当日点赞量最多的微博,可以由教师将其发到班级QQ群、微信群、微博中去,与所有网上的朋友、家长分享。因为大拇指数量有限,学生都非常用心地对待手中的机会。用心阅读园地中的每一篇微博,郑重地投上自己的一票。不知不觉中,被点赞的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脸上的笑容越来越灿烂,创作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为人点赞的学生,看到了他人的成功,学习了他人的经验,在点赞的过程中也不断地学习着、吸取着,没有强迫学习,没有心生不甘。

3. “我”评“我”所思

知其然,而更要知其所以然。学生感受到了美,体会到了优秀,如果能够表达出美在哪儿,优秀在哪儿,那就更为完美了。笔者顺势对学生说:“我们的纸上微博和网络微博一样,也具有评论功能哦。大家可以运用手中的笔和便利贴,撰写下自己的评论,贴在这些微博的下面。”一听这个消息,学生各个兴奋异常,马上行动开了。才半天工夫,那一张张微博下就贴满了各式便利贴评论。有表达自己敬佩之情的,有咨询心中疑惑的,有共同参与思考的,也有对博主表达手法提意见的。看似语句简单,却句句珠玑、处处有心。

以微见著,“微”力无穷,终而“微”出一篇精彩的作文田园。看着学生手中精彩纷呈的微博作品,感受着他们脸上洋溢着的自信愉悦,笔者也止不住心花怒放。因为,他们笔下的微博内容有着童真、童趣和童心,有着生活气息,有着真情实感。这是一个个鲜活灵动的生命,这是一篇篇缤纷绚烂的作品。只要深入实践,指引学生爱上微习作,以之为引,就一定能够为他们敲开快意习作的大门,最终踏上成就长文、美文的快车道。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 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 张雅婷.开启儿童“微习作”之旅[J].小学语文,2014,(4).

[4] 蒋军晶.《微写作》教学实录及评析[J].小学语文教师,2015,(2).

(编辑:易继斌)endprint

猜你喜欢
习作笔者微信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微信
微信
微信
习作展示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