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红
摘要:就其发展而言,在"追求过程本身即是结果"的价值实践中,区域活动对幼儿创造精神、平等意识、交往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自律习惯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从形式设置、材料投放、活动内容、教师指导等方面越来越呈现出一种动态、自由、灵活、开放的态势;对课程的其他组成部分的发展而言,并行交错,自然融合,相辅相成。
关键词:幼儿园;区域活动;多样化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9-0368-01
幼儿园区域活动在今天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然而却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就其发展而言,在"追求过程本身即是结果"的价值实践中,区域活动对幼儿创造精神、平等意识、交往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自律习惯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从形式设置、材料投放、活动内容、教师指导等方面越来越呈现出一种动态、自由、灵活、开放的态势;对课程的其他组成部分的发展而言,并行交错,自然融合,相辅相成。随着区域活动的深入开展,呈现出以下的发展趋向。
1.区域活动主题化
表现之一:某一区域活动内容的主题化
某些区域的活动内容,是从益智、建构、美工、角色、操作、语言等区的常规划分中又细化而来,活动内容指向明确,主题突出。例如,拼图大世界,从益智区中分化出来,顾名思义,这个区域中,拼图极大丰富,材料相对集中,有自制的、有购买的;有简单的、有复杂的;有单幅的、有连续的等等,幼儿可自由选择。再如,家政小屋,是从美工区中分化而来,把缝纫的主题突显出来,孩子们在小屋中可以任意选择喜欢的内容,如缝制小书包、小衣服、小裤子、用各种各样的扣子为小动物添补眼睛和嘴巴,用彩线刺绣等等,孩子们进行着同一主题下的难易程度不同的活动内容,既便于孩子选择,又有利于教师指导。
表现之二:部分区域的活动内容围绕同一主题
根据活动内容的需要,部分区域可能会做出调整,暂时关闭或改变。例如,梦想剧场的演出,由于场地的原因,建构区暂时关闭,用来搭建舞台;美工区活动内容变为制作各种演出服装,装饰舞台背景;语言区变为排练室等等,一个主题需要多个区域的参与和协调,活动目标明确,幼儿在整个过程中有分工有合作,充分体验了交流与分享的快乐!
表现之三:所有区域活动凸显一个主题
区域活动与主题教学活动相呼应,在各个区域中为幼儿提供与之相关的、不同角度的、更为广泛的学习经验。例如,小班正在进行主题活动"水果",区域活动中相应的渗透关于水果的内容。如,益智区,用各种水果的实物与图片进行数数、与蔬菜一起进行排序、分类;制作种子标本等。娃娃家,进行水果榨汁、去皮、做沙拉、拼盘等活动;图书区,投放各种关于水果的书籍;美工区,撕、粘、剪、贴、捏、画、制作水果;开设水果店,进行角色游戏等等……区域活动与主题教学活动交相呼应,为幼儿呈现出一个完整而连续的又相互关联的事物的存在形态。主题教学活动增强了区域游戏的目的性,使游戏的题材和内容充满变化,常玩常新。区域活动的开展又使主题教学活动落到实处,使幼儿在活动中获得直接体验和直接的技术与信息的交流,对幼儿来说,这些无疑是有益的。
2.区域活动与主题教学活动一体化
主题教学活动和区域活动,虽然二者不能截然分开,但是,在人们的意识中仍是泾渭分明的。以往,主题教学活动通常是在区域活动之后一段相对集中的时间内进行,但是,随着区域活动的内容的不断丰富和延伸,短时间并不能满足幼儿的需求,加之主题教学活动经常采用小组的方式进行,因而区域活动与主题教学活动相互转换、融合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教师凭借教育技巧,在区域活动和主题教学活动之间,选择、判断和挖掘,并适时地使其相互转化。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们深深地感到,主题教学活动区域化进行,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例如,小班幼儿对玩沙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为了顺应孩子的需求,教师设计了主题教学活动──有趣的沙。随着天气转凉,活动不能在户外进行了,又限于沙的特性及场地空间的原因,于是教师巧妙地把活动区域化。活动如下:
活动一:我们把沙坑搬进家
(1)和孩子们商量沙区设在教室的什么地方比较合适(区域的设置充分尊重幼儿的意见)。
(2)讨论用什么工具搬运沙子。(调动孩子的已有经验,猜想并记录)。
(3)按自己的设想搬运(验证猜想)。
(4)讨论哪种工具更适宜(总结、交流)。
活动二:我们来玩沙(探索、创造活动)。
探索沙的多种玩法,在教师指导下制作、选择和使用工具并学习记录,同时记录单作为墙饰,成为幼儿展示和相互学习的平台。
该活动一直持续到学期末,孩子们仍旧兴趣盎然。其实课程本身不能决定一切,教学内容的组织方式、呈现形式、教学方法也是至关重要的!区域活动的价值自然地负载于游戏进行的过程之中!
3.区域活动教师指导化
幼儿无论是从心理还是生理上讲都极为不成熟,自主行为能力和思想认识能力都很低,都需要家长和教师特殊"照顾",因此,在开展区域活动时,教师的现场指导作用就显得尤为突出,它直接决定了幼儿游戏活动的顺利推行。幼儿教师在区域活动中,要担当幼儿的支持者、引领者和合作者多重角色,只有教师角色到位,教学效果才能真正实现。在活动中教师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3.1观察幼儿行为,了解幼儿特点。区域活动教学要顺利开展,教师首先要仔细观察把握幼儿的行为特点,了解幼儿的知识能力水平。在活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观察,能够通过幼儿的一个动作、一个表情把握幼儿的行为动向,进而更深入地分析幼儿的心理,争取做到对幼儿深入而全面的了解,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灵活、更准确地选择活动材料,给幼儿积极地指导。比如,在活动区域如果教师发现孩子对折纸很感兴趣,教师就可以多拿一些五颜六色的纸张给孩子玩,孩子争着抢着拿起自己喜爱的纸张做艺术品,折好之后,教师可以拿出一棵假树,让孩子们把自己的作品挂在树上,孩子在活动中,充分感受到了快乐;同时,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得到了有效培养,审美意识也得到有效提高。
3.2尊重差异,满足不同孩子的需求。在开展活动中,教师一定要尊重孩子的差异,在差异的基础上,使不同的孩子都能得到不同程度上的提高。在活动区中,有不同的活动内容,有的侧重简单知识的学习,有的侧重简单技能的提高,有的侧重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有的只是满足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幼儿工作者要根据孩子的个性差异、能力的不同在材料投放上显出层次性来,满足不同层次孩子的发展需求,使教师的教育真正实现因材施教,体现出区域活动的优点。比如,在科学区针对认识图形的教学目标,就要体现出不同了,一种是单纯的颜色认识,适合对图形没有经验的孩子玩;一种是颜色和形状认识,适合有一定图形积累的孩子玩,这样,在不同的活动中,孩子都能根据需要,根据兴趣进行选择。即使是同一种活动,也要体现出差异来。比如,在拼图区按照难度差异对图片进行分类,教师要鼓励孩子按照自己的能力和爱好对拼图进行差异化分类。让每个孩子都能从活动中得到乐趣,得到成功的快感,不断朝着"最近发展区"前进。
3.3在活动中充分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在活动中,孩子会出现不少问题,比如原本掌握的技巧,在活动过程中就可能忘得一干二净,这时教师就要给孩子及时的指导,帮助孩子完成整个活动;有的孩子在原来的基础上还想有所创新、有所突破,但不知如何把自己的"设计理念"表现出来,这时,教师就要认真了解孩子的想法,并帮助孩子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现自己的思想,这是一种巨大的突破。总之,在活动中要充分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使每一位孩子在教师的指导中都能得到不同层次的提高。
由此,看区域活动发展的趋向,犹如一篇散文——"形散而神聚"。其活动内容、游戏形式、结构布局乃至材料投放都极具灵活性、开放性、富有弹性且具有动态感,但无论如何变化都紧紧围绕着一个"神"而进行,这个"神"就是──为幼儿创设一个具有支持性的、高质量的、幼儿充满兴趣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们在宽松、自主、探索、创造中快乐地生活、个性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