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应用到物理教育领域,促进了中学物理教育教学方式的重大变革,其表层变革是教学媒体、教学手段等的变化,其深层变革则是教师的教育思想、学生的学习心理等的变化。教育活动的终极指向是每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发展。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内部建构过程,“教师的教”只能充当外部因素,真正对学习活动起到关键作用的是“学生的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的掌握并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而是学生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的背景之下,在他人的帮助之下,利用学习的资料,通过意义的建构获得的。在中学物理教育中引入信息技术,恰恰是基于对学生学习资源的开发,学习资料的充分利用,试图改变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而帮助学生进行更好的意义建构,实现学习目标。事实也证明,现代信息技术对学生的物理学习甚至是各学科的学习都产生了较为重大的影响。
一、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在传统物理教学模式下,学生被教师安排在指定的座位上,在肃穆庄严的课堂气氛中,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学生的参与性、能动性受到压抑,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交流与沟通,学生成为教师的支配物,被动地服从安排,只能唯师唯书。在现代信息技术被广泛使用的背景之下,以网络为平台的学习环境,彻底改变了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从依赖教师、依赖课本的被动学习,学生在网络视阈下开始了数字化和资源共享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在学习环境的改变之下,这是学习方式甚至是学习形式的重大变革,是学生主体地位不断彰显的有力证明。这样,不仅加强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还使学生学习的途径更加多样化。在对资源的搜集、整理、利用过程中,学生发现知识、探究知识、并进而尝试创造知识,这正是对学习的主动性、思考的自觉性、探究的能动性等学习品质的最大发展,也是从根本上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过程。
二、促进学生学习心理的变革
1.改变学生认识物理世界的心理过程
我们发现,过去传统的教学过程一般由以下几个环节构成:初步感知教材内容、理解教材基本知识、练习巩固所学知识、运用拓展所学知识。这样的环节组成的教学过程,有着严格的先后次序,不能够轻易变动。也是在这样的“模板”之下,我们物理学科教学多年。当学生要开始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原理时,往往是先由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与此内容有关的旧知识,引出教学内容,然后由学生看书(感知教材),教师分析讲解(理解教材),接着是做习题(巩固知识),最后是引导学生解决与此原理有关的现实问题(运用知识)。这个心理过程的特点:一是仅以教材文字为载体,信息单一;二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获取知识,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现代信息技术进入物理课堂教学中,文字、声音、动态的图像等都能在计算机的技术平台融合,并以一种生动的方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多样化的技术手段呈现的是丰富的教学内容,特别是一些重要的物理知识如何形成,内在直接有何联系等等,都可以通过这种多样化的方式加以展现。以信息技术呈现物理的光与影,改变了以往单纯空洞的知识结果传输,让学生乏味的背记,而是充分利用和调动学生的心理变化,将感知、理解、巩固和运用等多个学习环节相融合,以多种感官参与的方式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拓展学生获取物理知识的渠道和空间
传统物理教学采取的是班级授课制,学生获取物理知识的主要渠道是通过课堂教学,从教师那里取得。信息技术进入物理教育领域,不仅拓展了物理教育的时空范围,而且使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知识的呈现方式都发生了质的改变。多媒体教学软件CD-ROM的问世,以直观生动的方式更好地推广教学资源;互联网通讯教学,让学生可以在虚拟的教学情境下完成学习过程,达到仿真教学的目的,使得“随时随地学习”成为一种可能。至此,教育不再局限于学校教室里的方寸之地,不再局限于纸张课本的现实之间,与教室与书本并存的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最大的可能,让终身化、民主化的现代教育理念在学科教育教学形式上得到彰显和升华。
现代信息技术进入课堂,满足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个性化需求。班级授课制的一大特点就是突出共性,整齐划一而难以“因材施教”,无法留意到每位学生的个性需求。人的发展呼唤对个体生命的关注。这样无法改变的教育现状,无形中让许多学生失去了对知识的兴趣,甚至是求知的渴望。在以往的物理课堂上,当个别学生遇到疑问,有时不能及时提出,并得到解答,单纯的依托课后的答疑和辅导,“时过境迁”往往“杯水车薪”。在现代信息技术的辅助下,教师可以充分发展学生个性化的心理机制,在技术准备充分的前提之下,随时随地获取学生的学习反馈。当学生出现疑难问题时,能够借助计算机和网络平台自主地寻求帮助,解决问题。在“人机”交互的世界里,学生可以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得到愉快的学习体验,及时个性化地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并在“师机”“生机”“师生”的多方平台之下完成知识的理解和建构。
3.提升学生思维水平
信息技术的应用改变了教学的模式,改善了教学的方法,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既是教师重要的教学工具,同时也是学生重要的学习手段。因此,学生获得了更多主动参与、主动设疑、主动探究、主动发现的机会。教师不再充当学生的指路人,而是学生自主前进的坚强后盾。通过收集信息、数据分析、模拟实验等过程,学生亲身感受到科学的魅力,更不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改变自己的认知方法。和传统的教师教授相比,信息技术支持的学生自主学习保证了学习的有效性,拓宽了学习的广度,挖掘了学习的深度,让学生学得多、学得深、学得真、学得实。每一次的收获又能启发学生打开新的世界,提升新的层次,从而推动更加深入的学习。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切实获得了眼界的开阔,智力的锻炼和思维水平的提高。
三、促进了学生能力发展的变革
1.培养学生持续学习的能力
以信息技术展开教学,有助于将全球学习资源引入课堂,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进行学习,扩大了学习的时空范围,为学生从接受一次性教育向终身学习转变提供了机遇和条件。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物理教学时,教师应力求实现两个转移,即“教向学转移”和“知识向方法转移”。
所谓“教向学转移”,即以“教”为中心逐渐向以“学”为中心转移。只有教师逐渐将课堂让渡给学生,还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交流合作的时间,才能有效地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保证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动力。
所谓“知识向方法转移”即以传授“物理知识”为主逐渐向传授“学习方法”为主转移。只有淡化知识要求,重视方法的传授和启发,让学生在学习中深切感受物理学科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视角,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才能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在当今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大量普及,信息素养逐渐成为一个人立足社会、独立生活、融入人群的必备素养。在教育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各学科共同的责任。通过信息技术进行中学物理教学,主要可培养学生三个方面的信息素养。
一是有助于提高学生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物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物理教学不仅要求教师能进行清晰的讲解,也要求教师能组织学生进行操作。信息技术的应用更进一步丰富了物理教学中可操作的内容。学生在学习中的操作,既是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熟练信息技术的过程。
二是对信息技术资源的批判理解能力。对网上资源进行批判理解是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特征。它不能仅通过计算机操作技能的训练形成,还须通过物理教学过程中加强科学思维能力的训练,从而逐渐培养学生判断信息的有效性和信息陈述的准确性的能力。
三是应用信息、融入信息社会的态度和能力。通过信息技术教学的开展和在教学中对学生加强思想情操等方面的教育,培养了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和与他人和谐共处、互相支持的社会群体性,增强了学生乐群友善的态度和协同合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信息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拓宽了创设教学情境的可能。课堂因此扩大到自然、社会中,融入到历史、文化中,也可以把科学家请到同学中间,把实验室搬到教室中来。生动鲜活的情境给学生带来更复杂的环境,也就是带来更广阔的学习资源,更灵活的学习方法,更自由的学习途径,更个性的学习体验,更丰富的学习机会,更多元的评价标准。
因此,信息技术应用下的教学情境可以通过资源的开发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人—机”交互、多媒体呈现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探究精神和科学思想;通过促进学生的交流和表达培养学生快速处理信息及自信表达观点的能力;通过大数据采集和过程性评价培养学生自我反思的能力。
(李明亮,四川省遂宁中学校,629000)
责任编辑:赵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