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苏州工业园区方洲小学(215000) 李信霖
突出问题导向,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江苏苏州工业园区方洲小学(215000) 李信霖
教师教学时突出问题导向,抓住教学的核心问题,用“问题串”进行有效追问,把学生思维引入深处。善用开放性问题,拓展、发散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在新的情境中进一步体验与探究,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核心问题有效追问开放性问题思维能力
教学必须突出问题的导向,引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教师要明确问题的指向性,使学生获得有价值的数学学习体验。
教师要在情境创设时要突出核心问题,引导学生探寻情境中的显性和隐性数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案例】“看图找关系”教学片断:探讨汽车从1分到3分行驶路程的大致变化情况。
师:你能看出汽车从1分到3分的路程变化情况吗?
生1:没有变化,因为1分到3分的线是水平的。
生2:不对,这幅图描述的是汽车行驶时间和速度之间的关系,不是时间和路程的关系。汽车一直在走,路程应该一直在增加。
师:从1分到3分路程增加了多少?
生:增加了800米,因为汽车以每分400米的速度匀速行驶了2分钟。
上述案例中,教师紧扣核心问题,引导学生对图表中隐含的“路程变化情况”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加强学生对“关系”的理解。在探究“汽车行驶时间和路程关系”的过程中,学生对汽车行驶的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更深刻的理解,对问题的思考也更为深入。
教师要巧妙、精心地设计“问题串”,把较为繁复的问题化成若干个小而简单的问题,促进学生深入、逆向思考,启迪、发散他们的思维。
【案例】找一个长方体火柴盒,测量有关数据,算出它的外盒和内盒至少各用硬纸多少平方厘米。(接头处忽略不计)
先研究内盒。学生借助展开图都能很快得到以下两种解法:(长×宽+宽×高+长×高)×2-长×宽、长×宽+宽× 高×2+长×高×2。这时我问:“你还有别的方法吗?”教师的追问唤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的思维再次活跃起来。一位学生说:“把展开图拆分成一个大长方形和两个小长方形,用算式“(高×2+长)×宽+长×高×2”表示内盒的纸板面积。”另外一位学生补充说道:“他这个计算结果是横着看得到的,如果竖着看,用算式(高×2+宽)×长+宽×高×2也可以计算出面积。”我追问:“刚才我们解决问题的思路都是‘拼接’,你还有不同的方法吗?”这种有指向性和点拨性的追问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很快有学生提出新解法:“把“+”字形看成一个剪掉四个小正方形的大长方形,这样外盒的表面积的计算就简单了很多。”
上述案例中,教师并未满足于基本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的“浅显认识”,而是在学生思维的连接处和思维的转折处进行了两次有效追问,促进学生在“问题串”的指引下,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得出了后面三种方法,使学生对长方体表面积的应用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要使教学向更高层次迈进,教师应利用开放性问题去引领学生展开深度学习。
【案例】“观察物体”教学片段:
师:在刚才这个物体上,再添上一个同样的正方体,从正面看形状不变,应该怎样摆?
(学生展示摆法)
师:仔细观察,比较这些摆法,你有什么发现?
生1:都是摆在它的前面或后面,并且要跟原来的正方体对齐。
师:还有其他摆法吗?
生2:摆在前面要与原来的正方体对齐,摆在后面可以对齐,也可以不对齐。
师:同学们,他这样摆可以吗?摆放的要求是什么?
生3:从正面看形状不变。
师:是的,请大家牢记要求。现在请大家思考,要使从侧面看形状不变,这个小正方体又该摆在哪里?
该教学片段中,教师围绕教材提供的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观察物体的经验,探索出不同的摆法。在学生能够想出与原来的某个正方体对齐的六种摆法,但不能自主突破教学难点“摆在后面可以不对齐”时,我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在学生思维的矛盾处借助学具展示引导学生体验不同的摆法,明确核心问题。最后,我又抛出“从侧面看形状不变”的开放性问题,引领学生进一步体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总而言之,解决问题是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有效手段。教师必须突出问题的导向,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责编吴美玲)
G623.5
A
1007-9068(2016)26-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