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式师生关系及其实现途径

2016-10-12 03:10王晓一
关键词:研究者师生关系课堂

王晓一

(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长春 130117)



对话式师生关系及其实现途径

王晓一

(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长春 130117)

本研究以马丁·布伯的对话理论为背景,对初中课堂中的师生对话进行质性分析,以增进当前的师生关系。在分析中,一种亲和的、对话式(布伯称之为“我—你”关系)的师生关系呈现出来。结果显示,互惠的对话是建立亲和型师生关系的桥梁和纽带。在对材料进一步挖掘和分析后发现,欲实现“我—你”的师生关系,教师须在其精神层面具有较高的自我意识和存在意识。研究对象——教师L,其作为学者和教师的精神追求促使其实现与学生之间真正的对话关系,同时也帮助学生提升了自我意识。

师生关系;对话;“我—你”关系;自我意识

一、布伯的对话理论:“我—你”

马丁·布伯(1878—1965)被誉为当代对话理论之父[1],其巨大贡献还在于将对话理论引入教育领域。他将师生关系看做“我—你”关系,这是一种旨在全方位理解世界以及人类与其所处世界联系的关系。布伯的对话理论主要包括两个元素:包容(inclusion)和确认(confirmation)。这两种元素帮助我们在普遍的师生关系中发现“我—你”关系,及其更深的内涵。

在马丁·布伯的著作《我与你》(1958)一书中,他着重解释了人类与其所处世界的两种关系:“对于人类来说世界是双重的。”“我—你”和“我—它”是这两种初始词的组合,表达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存在模式。“我—你”关系存在于对话关系的沃土里,而“我—它”关系则指的是“主体—客体”关系。“我—它”关系存在于独白的类别中,它将人和世界扭转成为“客体—客体”的关系。布伯将独白看做是一种他人的外部特征的表层经验,或非重要的内部经验。

在教育领域中的“我—你”关系是对话性的。布伯强调:教育领域完全是对话性的。欲在教育中拥有“我—你”关系,教师须同时站在教育的两极——教师和学生,以弥补在教育过程中相互关系的某种缺失,因为教师有能力感知学生的存在,而学生并不能完全理解教师人格的复杂性[2]。

布伯认为,教育者需要不断地提醒自己,每名儿童将其与生俱来的存在带入现实中,对于儿童、教育、甚至整个生命来说,都通过对话而变得富有意义[3]。布伯强调:“教育中的关系是一种纯粹的对话关系。”[4]他指出,教育者应通过分享来影响他的学生们,而不是干预他们的生活。在教育的过程中,须将意志的力量转化为沟通。Yaron(1993)认为“我—你”关系会帮助儿童超越建构世界的力量。因此,教师应与学生沟通,将其视为平等的个体,而非随意地强迫学生去接受教师的观点。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运用基本的质性研究方法。质性研究方法专家Merriam(1998)指出,质性方法的研究者要去发现并理解现象、过程,以及研究对象的视角和观点[5]。基于布伯的对话理论所提倡的师生关系,本研究选取了吉林省长春市某初级中学的一个班级作为研究场地。班级中的69名学生和1名生物教师(教师L)参与到本研究中。研究者在研究场地用3个月的时间进行资料采集,其中第一周作为脱敏期,未收集任何资料。因为研究者在研究现场(教室)中的存在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任课教师和班级同学的行为。资料收集后,研究者将音频资料整理成文本,并使用质性研究软件NVivo 8进行自由编码(free nodes)和分类编码(tree nodes)。

三、研究发现

(一)亲和的、对话性的师生关系

分析结果显示,教师L与学生之间形成了一种亲和的、对话性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教师听取学生的观点,并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她与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对话,并且知道何时引导学生、何时跟随学生,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她建立适当的权威,在规则中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教师L与学生之间的对话,通过分类编码整理如下:

表1 教师与学生对话编码

亲和的、对话性的师生关系由以上主题和分类/编码所呈现出来,这是布伯所倡导的“我—你”关系。一位亲和的教师会耐心地倾听学生的声音,鼓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她也会鼓励学生勇敢地表达他们自己的想法,鼓励他们敢于假设,也敢于犯错。

在教育情境中,根据布伯的理论,有两种关键因素存在于“我—你”关系中,分别是:确认(confirmation)和包容(inclusion)。

“确认”要求教师承认学生“与生俱来”的存在,并帮助他们寻找独特的个人方向。教师L十分注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阶段,并给予情感上和认知上的理解。她理解学生的话语需求,因此鼓励对话。她也通过提出促进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

在班级中,包容意味着教师能够在与学生的对话过程中发展出一种双重感知能力。例如,在教师L的课堂上,研究者经常发现这样的表述:“我很高兴看到你学习方式的转变。”这是对包容的极好的诠释。包容意味着“在经历着自身的同时能够感知他人”[2]。教师L通过这样的表述,声明了自己和学生的存在,她既看到了她的学生,也感知到了他们的感受。

另外,布伯还指出,教师应通过分享来影响他的学生,而不是干预他们的生活。换句话说,教师应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而非随意地强迫学生接受教师的观点。在真实的课堂中,学生相对被动,倾向于服从教师的安排和指令。因此,教师有责任去营造良好的平等分享的氛围。在教师L的课堂中,她通过“有意义的联结”与学生“共舞”,即分享彼此的经验,将所学知识联系到实际生活中。

教师L与学生在课堂中的对话反映出教师L在师生关系方面的教育哲学,她与学生的关系是亲和的、对话式的。

(二)对话式师生关系的实现——教师L的专业发展旅程

研究者对教师L的生活经历和教学经历进行深入挖掘,发现她的对话精神源于其自我意识的提升。

1.高度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在认识到自身优势的同时也承认自身的不足。这包括承认自己不知道,以及承认自己的错误[6]。正如孔子在《论语·为政》所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去发现自身的未知即是在拓展自我意识。布伯认为,我们应在提升自我意识的征程上勇往直前。他说:“我不接受任何生活中的教条主义。没有任何预设的编码能够预见发生在个体生命中的事件。随着我们生活、成长,我们的信念会发生改变。它们必须发生改变。所以我认为我们的生活中应伴随着持续的探索。我们应该在提升自我意识的征程上勇往直前。我们应用我们全部的存在去发现和体验。”[7]

研究者将自我意识称之为对话精神,因其指可能存在于“当人和创造物的关系被认作是对话关系时”(引自Avnn,1998)[3]。在“我—它”关系中,人类将大部分事物当做客体(它)来体验,因此在这样的体验中,我们并没有在经验中添加任何重要的、或与以往不同的体验。最终,我们仍将他人感受为“它”。这仅仅是我们对世界的局部意识,因为“我—它”关系包含着“疏离”,并且强调“我”的独特性。为了使意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我们需要将他人感知为“你”,作为人际关系中的人。

2.我遇见“它”,或是“你”

在师生关系中,教师L将学生体验为“你”——一个既与“我”不同,又是“我”的一部分的个体。与“你”的纯粹的关系是一种动态的、生成的、创造的、和不断变换的自我意识[3]。布伯将对儿童的教育视作一种缺少互动和强调教师权威的不对称的关系,但是他相信这种状况可以被教师单边的包容所扭转。研究者认为,表现出“包容”是体现出个体达到较高自我意识的证据。布伯是这样理解包容的:包容是自我的延伸,它包含的因素有关系、共同经历的事件,即个人在不丧失其活动真实性的同时从他人的角度经历共同事件。

当谈及学生抄作业的事情时,教师L给出了她的观点:“抄作业是中国式的错误。”她认为导致学生未完成作业或抄作业的原因有两个:外部原因是繁重的作业量,如果是这个原因,教师应做自我反思并减少作业量;内部原因是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即学生没有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事。她与研究者分享了她的学生体验美国式教育后的体验。这名同学试图帮助一名美国学生解决数学题,在遭到拒绝后她感到很困惑,美国学生告诉她:“这是我的作业,我有能力自己完成。”通过这个例子,教师L总结说:“美国学生没有接受中国学生的帮助,并且把完成作业看成是自己的事情。”换句话说,她没有“伤害”自己或者允许自己被他人“伤害”。Baranovish[8](2008)将“伤害”定义为:当个体为他人做一些他人本可以自己完成的事情时,便构成了伤害。在儿童和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这种伤害是对个体的成长机会的剥夺和成长空间的压榨。不幸的是,许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教师L继续说:“我感觉我们的教育,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学生被给予了太多的关注,结果使学生成为了被动的学习者,认为学习是为别人而学,而不是为自己而学。另外,如果作业量一重,学生便会选择抄作业,为教师完成作业。”在此番交谈中,研究者感觉到教师L将学生视为“你”来与其相遇。“我—你”关系中包含着一种在整体中感知到局部的洞察力,因此,教师L能够透过现象看出本质,因为“你”不是某种可以被体验的客体,而是使我们变得有意识的存在[4]。

3.找寻灵魂

布伯(1947)认为对话包含多种关系:对自己、对他人、对万事万物。他定义了三种不同的对话,分别是:真心的对话、技术性对话和独白。但是只有真心的对话能够创造出“我—你”关系,因为它使灵魂相遇。技术性对话基于对事物的理解,但它仍停留在将他人体验为“它”的阶段,没有促进灵魂的相遇。独白是一种扭曲的对话,经常发生在课堂中,词句被言说,但是师生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却十分微弱。

教师L与她的学生形成了一种“我—你”关系,并不一定意味着她的灵魂与学生的灵魂相遇,因为在教育情境中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对称的关系。教师L帮助学生们提升意识和挖掘自己的潜能。但是在这之前她需要首先找到她自己的灵魂归宿。

在她的灵魂深处,教师L梦想成为一名大学讲师和学者。后来成为一名初中教师,这并没有阻止她继续追逐自己的梦想。相反,她内在的学者特质激励她继续学习和研究,并帮助她在学校有了出色的表现。此后,她重新定位自己的梦想——做一名学者型教师。她坚信:将自己的学者梦和教师工作结合在一起,这便是一种事业心。她将事业与职业进行了区分,并且解释说,“工作是为了生活,事业则是一生的追求;工作可以有假期,事业则要求身体上、情感上和精神上的全部投入。”作为一名学者型和专家型教师,她认为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必须紧密结合。在追逐梦想的路上,她珍视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正因为如此,她获得了编写国家级教材的机会和荣誉。此后,她又被一些师范院校和大学聘请作为客座教授和研究生导师。慢慢地,她越来越接近自己的梦想。她给了我们这样的建议:“一个人如果想提升自己内在的品质,必须读一些哲学方面的书籍,思考一下人生的意义,即人为什么而活着。”

正如布伯所说:“一名真正的教师最成功的时候,是当他没有有意识地尝试去教,而是自发地在其生活中行动出来,这样他便赢得了学生的信任。他可以使青少年相信人类的真理,即存在是有意义的。当学生获得了自信,他抵抗被教育的力量便发生了一种神奇的改变:他接受教育者作为一个人。他觉得自己可以相信这个人,这个人是他生命中的一部分,在想要影响他之前首先要接受他。然后他学会了去提问……”[7]

图2 教师L的灵魂探索之旅

四、结论

本研究通过透视课堂中的师生对话,按照对话的功能将对话进行编码分类。分析发现,这些对话及编码可以反映出师生关系;这些发现既基于布伯的对话理论,也同时验证了他的理论;本研究也为将对话理论引入教育领域提供了实证,实践证明对课堂中对话行为的分析是研究师生关系和教学过程的突破口;通过透视教师L的课堂,我们看到了“我—你”关系中的两个关键元素:确认和包容。研究进一步发现,对话只是师生关系、师生思维和内在活动的外部现象,只有通过找寻灵魂,教师才能够达到一种高度的自我意识,换言之,教师只有具备对话精神,才能与学生之间发生真生的对话,进而增进师生关系。

[1]Kent M L,Taylor M.Toward a dialogic theory of public relations[J].Public Relations Review,2002(28):21-37.

[2]Yaron K,Martin Buber,Morsy Z.Thinkers on Education[M].Paris:UNESCO,1993:135-146.

[3]Buber M.Between Man and Man[M].New York:Routledge & Kegan Paul,1947.

[4]Buber M.I and Thou[M].New York:clarles scribner’s sons,1958:137.

[5]Merriam S B.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Case Study Appllications in Education[M].San Francisco:Jossey-Bass Publishers,1998.

[6]Musselwhite C.Self Awareness and the Effective Leader[M].New York:NY Mansueto Ventures LLC,2007.

[7]Hodes A.Encounter with Martin Buber[M].London:London Allen Lane,1972.

[8]Baranovich D-L.Good Listener - Be an effctive parent and listen to your teen’s point of view[N].Startwo,2008-11-29.

Dialogic teacher-student rapport and approaches for achieving

WANG Xiao-yi

(JilinHuaqiaoUniversityofForeignLanguages,Changchun130117,China)

This study is in perspective of Martin Buber’s dialogic theory,utilized basic qualitative study for analyzing classroom dialogue between teacher and students in a secondary school,aimed to enhance current teacher-student rapport.Based on the first step analyses,a bonded and dialogic teacher-student rapport (I-Thou relation as Buber called) emerged in this article,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reciprocal dialogue is the avenue through which teacher-student rapport is built.Furthermore,we would like to explore in more depth,for purpose of finding out the way of achieving ‘I-Thou’ relation.The result shows that a key point of achieving I-Thou relation is to be at one’s soulful level,participant teacher-teacher L’ soul of being as a scholar and teacher helped her reach a heighted awareness of living,she has genuine dialogue with students through inclusion,helps students be aware as well.

teacher-student rapport;dialogue;I-Thou relation;awareness

10.3969/j.issn.1009-8976.2016.01.036

2015-09-20

王晓一(1982—),女(汉),吉林长春,讲师,博士

主要研究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

G456

A

1009-8976(2016)01-0127-04

猜你喜欢
研究者师生关系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高等教育中的学生成为研究者及其启示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研究者称,经CRISPR技术编辑过的双胞胎已出生。科学将如何回应?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研究者调查数据统计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