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铮
(安徽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安徽 合肥 230001)
枞阳县省级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浅析
李 铮
(安徽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安徽 合肥 230001)
通过对枞阳县森林城市建设现状的分析,比照创建森林城市的有利条件和存在差距,建设性地提出森林城市建设理念和布局结构,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森林生态体系、森林保护体系、森林生态文化体系以及森林城市支撑体系等四大体系建设的思路。
枞阳县;森林城市;规划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迅猛发展,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清新舒适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城市居民生活、工作、休闲的迫切需要。鉴于城市森林在保护人体健康、调节生态平衡、提高环境质量、美化城市景观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把“森林引入城市,将城市建立在森林中”,也就是森林城市的建设已成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 也是城市居民渴望的近自然生态环境[1]。
枞阳县,地处安徽省西南部,铜陵市西面,长江北岸,大别山之东南麓,北纬31°01′—31°38′、东经117°05′—117°43′。县域气候四季分明,具有北亚热带季风气候特征。地带性土壤为黄棕壤和黄红壤,林业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全县总面积为1 791.8平方公里(不含省属普济圩农场),现辖22个乡镇(14个镇、8个乡),总人口96.2万人。据初步核算,2014年全年生产总值(GDP)191.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5%。
2.1县域森林资源
2013年枞阳县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成果显示,枞阳县现有林地面积41 702.9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36 862.5公顷,占林地面积的88.39%;其他林地面积4 840.4公顷,占林地面积的11.61%。全县活立木总蓄积量2 248 099立方米,森林覆盖率35.66%。
2.2城市建成区绿地资源
据最新调查统计,枞阳县城市建成区绿地总面积596.9公顷。其中,公园绿地221公顷,占37%;生产绿地20公顷,占3.35%;防护绿地152公顷,占25.46%;附属绿地203.9公顷,占34.15%。建城区绿地率为33.53%,绿化覆盖率为38.6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15.35平方米。
表1 枞阳县森林城市建设指标对照表
3.1优势分析
(1)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森林城市建设的前提;(2)“创森”氛围浓厚,领导高度重视;(3)森林资源快速增长,林业建设投入大幅度增加;(4)组织机构运行有序,保障城市森林建设工程顺利实施;(5)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助农增收效果明显;(6)林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保障服务能力得到加强;(7)交通条件逐步改善,森林旅游潜力巨大。
3.2劣势分析
(1)城市空间内可造林土地资源有限,森林生态体系建设质量不高、总量不足、分布不均;(2)现有绿地结构优化配置任务艰巨;乡镇、村庄绿化需进一步加强;(3)绿地系统亟待提升,城市通道、屏障建设有待完善;(4)城市森林的布局科学性和建设质量有待提高;(5)植物品种单调,森林生态功能亟待加强。
4.1建设理念
立足生态优先,坚持城乡统筹,突出森林增长,实现森林生态建设、森林生态保护、森林生态文明同步发展。突出城市森林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地位,以“皖江生态枞阳,山水绿色文都”的理念为指导,建设以林为主、林水结合枞阳森林城市,为县域环境经济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提供服务。
4.2规划目标
近期(2015—2016年)通过省级森林城市的达标验收,获得“省级森林城市”称号。远期(2017—2020年)继续巩固森林城市建设所取得的各项成果,一方面对近期实施工程查漏补缺、升级提质;另一方面应提升城市森林生态体系、森林生态文化体系、城市森林支撑体系建设水平,总体实现城乡绿化一体化。
4.3规划布局
4.3.1县域布局[2]
县域布局为:一核、三区、四带、五轴、多廊、多点。
“一核”指主城区在内的花亭湖湿地公园区域;“三区”指沿江平原湿地区、中部丘陵平原区、北部山区;“四带”指沪渝高速公路、G105、S211、合九铁路两侧的绿色景观带;“五轴”指长河、黑河、安乐河、店前河、冶溪河构筑的生态绿轴;“多廊”指县乡道路、水系,构建绿色生态廊道;“多点”指县域内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城市公园等点状分布的生态建设地带。
4.3.2建成区布局
建成区绿地系统总体布局为:两心、两环、两轴、多园、多楔。
“两心”指以望龙湖公园、月儿湖公园以及莲花湖公园为主的老城绿心和以羹脍赛湖中央公园为主的新城绿心;“两环”以省道320、长安大道和滨江路的道路绿化构成的县城绿色外环;以望龙湖、月儿湖、莲花湖以及羹脍赛湖水系连通构成的景观环;“两轴”指湖滨路以及渡江北路两条主要道路,从城市绿心发散,串联起沿线各个节点;“多园”指枞川公园、青山公园、连城湖公园、金山公园、旗山公园、河滨公园、滨江公园、神灵赛湖公园、桥头公园、夹江公园、人民广场;“多楔”指以县城周边的青龙背自然保护区、大青山—拔茅山自然保护区等多个生态保护区以及旅游风景区形成的“楔形”绿地,渗入县城。
5.1森林生态体系
5.1.1森林增长造林工程规划
规划通过与林业重点工程结合,采取一定的人工营林措施,实现向目标群落快速演替,同时采用树体和冠幅大、生长稳定的阔叶乡土树种进行“针改阔、针改混”措施,提高林分的结构和质量,发挥其生态功能。建立起层次结构合理、综合效益显著、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体的绿色屏障,维持本地区生态平衡。主要建设目标是森林覆盖率近期提高至36.25%,远期达到36.82%。
5.1.2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重点完善城区绿地结构,均衡分布,增设可供市民休憩、游览的小游园,加强道路绿地和居住区绿地等附属绿地的建设,增强城区河流沿岸、道路两侧的防护绿地建设。新增城区绿地面积373.10公顷,城区绿地率提高至40.42%,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2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9.00平方米;同时对现有绿地进行补植提升510.40公顷。
5.1.3森林屏障建设规划
以提高城区周围山体景观效果为目的,规划通过一定的人工措施对现有森林生态屏障进行质量提升,包括主城区周边可视范围内的所有山地森林,近期规划建设生态景观林面积420.0公顷。
5.1.4森林长廊建设规划
城市规划区森林长廊建设主要包括规划区内的骨干道路绿化以及主要河流绿化。规划对枞阳县骨干道路新建森林长廊73.7公里,改造提升4.1公里。规划以骨干河流两岸绿化为重点,建设森林景观带,新建2.0公里,改造提升35.3公里。
5.1.5森林城镇、村庄建设规划
规划近期新建4个森林城镇,27个森林村庄。远期把全县其余乡镇、行政村全部纳入森林城镇、森林村庄建设范围。
5.2生态保护体系
5.2.1森林防火
枞阳县森林防火体系规划内容详见表2:
表2 枞阳县森林防火工程规划建设一览表
5.2.2森林有害生物防治
防范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入侵,将全县森林成灾率控制在5‰以下,全县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3‰以内,无公害防治率90%以上,测报准确率达到95%,种苗产地检疫率100%以上。
5.2.3湿地保护
规划天然湿地面积基本维持现状,占用天然湿地面积控制在1.0%以内,人工湿地面积基本做到占补平衡,湿地征占用审批率达到100%。各类湿地系统健康水平显著提高,湿地生态功能不断完善,充分发挥出枞阳之肾的作用。同时,协调好湿地保护—利用—提高的关系。
5.2.4古树名木保护
对枞阳县现有古树名木751株开展以下保护措施:(1)整治环境,改善立地条件;(2)做好普查、建档和挂牌保护工作;(3)加强维护保护,加强宣传力度,开展普法;(4)加强病虫害防治监控管理,采取复壮措施;(5)广泛动员,多方集资。
5.3森林生态文化体系
主要包括生态文化宣传教育、生态文化教育基地建设以及社会参与等。宣传教育是为提高市民对森林城市建设的知晓率和支持率,普及森林生态知识,积极开展市民科普宣传活动;生态文化教育基地是具备一定的生态景观或教育资源,提供人们了解森林、认识生态、探索自然的场所,用于普及生态知识,增强生态意识,树立生态道德,弘扬生态文明;社会参与主要包括义务植树、绿地认养、纪念林基地等。
5.4森林支撑体系
森林城市支撑体系建设主要包括种苗培育、林政执法、林权制度改革、科技示范及人才教育培训和监测评价体系建设等5个部分。
遵循森林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园林美学、“近自然”林业以及可持续发展等理论,从枞阳县实际出发,构建出枞阳县省级森林城市建设区的城市森林总体布局,提出森林城市建设任务和近期重点建设工程,通过森林生态体系、森林生态保护体系、森林生态文化体系及森林城市建设支撑体系等四大体系建设,把枞阳县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生态经济发达、生态文化繁荣的美丽枞阳。
[1]崔从光,宋宁.论城市森林发展与国家森林城市创建[J].现代农业科技,2009,(21):199—200.
[2]枞阳县城总体规划(2011—2030)[Z].
[3]彭镇华.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4]郭祥胜,朱家龙.安徽省省级森林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技术要点[J].安徽林业科技,2013,39(3):10—13.
责任编辑:富春凯
10.3969/j.issn.1674-6341.2016.05.003
2016-08-29
李铮(1971—),男,甘肃静宁人,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林业调查规划设计。
S731.2;TU984.1
A
1674-6341(2016)05-0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