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春芳
摘 要: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在对受教者进行全面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当前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教师从观念更新、内容整合、方法创新、通力合作等方面积极思考改进,以增强其有效性。
关键词:中学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观念;有效性
一、更新观念,重视学科地位
1.改变应试教育模式。在“一切以分数为准”的应试教育大环境下,学科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受重视却又不能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学以“副科”形式存在,尴尬的地位迫使很多教师在应试策略中,对学生进行“快餐式”教育。如上课时多以圈划和识记教材知识点或考点为主,而没有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特性和内在要求进行科学的教育。学生也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所谓的“主科”上,甚至牺牲思想政治教育时间,为其他“主科”充电,在政治课堂“自学”其他课程。在如此的教学氛围下,思想政治教育毫无灵魂,自然不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致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无法从其他学科那里争取到较多的学生资源,更谈不上学生在接受了教师传递的知识后,将所学知识内化,并由内化而衍生出的道德自觉与外化的自觉行动。
2.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处于“副科”位置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教师数量在比例上明显低于“主科”。一个政治教师同时带几个班的情况,无形中剥夺了他们进行教学实验、教学探索和教学研究的时间。繁重的工作量、有限的时间,使这些教师只能延续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抽不出更多的时间去探索新的、适合本学科特性的、能够有效达到教学目的的教育教学模式,无法使思想政治教育焕发出迷人的色彩,彰显出自身的魅力。此外,在教师的应聘选拔上,一些学校出于偏见,认为政治课好教,对政治教师的学历要求、专业素养要求都较低。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高效性的发挥。
二、整合内容,挖掘丰富资源
1.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结构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性内容、主导性内容和拓展性内容组成的结构体系。基础性内容包括传统美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等,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层次;主导性内容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等,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体,是需要弘扬和追求的层次;拓展性内容是在新的条件下对二者的发展。
2.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把握时代性,体现现实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拓展性内容,来源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于时代脉搏的把握,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灵敏发掘与获取。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指出,人的需要分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当前的中学生在开放多元文化的时代背景下,有着更强的自我意识、成才与成功意识,他们出生于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竞争时代,富有很强的现实利益观,而对于红色的革命年代却很陌生。他们渴望学到的知识,是能帮助自己得到别人的欣赏与尊重,渴望获得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与自身利益紧密相连的、富有时代气息的新鲜资源。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实现必须要考虑受教育者的内在需求,充分挖掘新时代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性内容和主导性内容有更好的载体和传送方式,同时要不断丰富具有时代特色的和思想政治教育内恰度高的拓展性内容。
三、创新方法,形成多种途径
1.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原则
(1)民主性原则。当代中学生拥有鲜明的个性和自主意识、民主意识。传统硬性的灌输式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很容易遭到他们的排斥与反抗。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首先要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搭建一个民主、平等的对话交流平台,要考虑到新时期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内在需求,认真对待他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形成一种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我教育与自主管理相结合的民主和谐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
(2)主体间性原则。主体间性作为主体间关系的规定,是指主体之间在语言和行动上相互平等、相互理解和融合、双向互动、主动对话的交往特点和关系,是不同主体间的共识和不同主体通过共识所表现出来的一致性。新时期的中学生有着较强的自主意识、民主意识和成才成功意识,他们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与尊重。尊重他们,把他们作为一个自主的个体来看待,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基本前提。尊重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承认他们是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能够充分调动其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和开展自我教育的积极性。
2.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路向
(1)“权力”下放,自主管理,自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三观”引导,这必须建立在对学生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对每位学生有清楚的认识。让政治敦师作为班主任,为奠定这一基础提供了条件。中学政治教师的选聘,应该将班级管理能力纳人考查标准。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班主任要学会将“权力”下放,更多地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主管理,通过建立班级委员会的形式,让学生在班级自主建设的实践中,实现政治意识的内化与政治行为方式的外化。
(2)巧妙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当前中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可谓多种多样,除了传统的书籍、电视、电影之外,还有来自于网络、漫画、电子书等先进技术手段的信息。同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使用PPT、分享网络资源、播放图片、视频、音乐,更能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在这个信息技术已经影响并渗透到人们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年代,走在学生前面,巧妙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更重要的是,对先进信息技术手段的掌握,也是一种拉近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距离,实现二者有效沟通和交往的方式之一 。
(3)塑造教师形象,加强校风、班风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的过程。政治教师的自身形象就是最直观、最鲜明的教育教学手段,对学生的影响深远。政治教师形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品德的形成、正确价值取向的确立,关系到学生是否能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在教师形象的塑造上,教师需由内而外的作出努力,具备过硬的专业功底,且能将自己的专业以"学以致用”的方式体现出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知识的实用性。在新时代背景下,还要具备民主的作风和情感亲和力。针对中学生特点,形成一套独特的教学风格,让学生感受到时代的气息,体会到对学究式教学风格的扬弃。最后,教师良好的内在素质,要通过优雅得体的仪表和仪态来展现。
四、通力合作,形成有效系统
家庭、学校和社会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要素,根据系统论原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必须注重系统内部各要素的配合,除了学校、教师做好本职工作外,家庭和社会也要共同努力。
总之,整个社会都应该从社会制度的建设、教育者形象的塑造、公民道德意识的培养与行为方式的规范和约束、民主与法制的建设等多方面努力,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增强,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 熊建生.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内在属性和本质要求[J]. 江汉论坛. 2009(08) .
[2] 杨芳. 浅谈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方法论基础——主体间性原则[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6) .
[3] 吴伟华,杨孟.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探究[J]. 赤子(上中旬). 2015(08) .
[4] 梁红. 提高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有效性的思考[J]. 当代教育论坛. 2006(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