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蔓
摘 要:群众文化戏剧小品作为大众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其风趣幽默的形式和百姓日常生活的内容,是人们在闲暇时娱乐的首选,也为广大人民群众带去了欢声笑语。但是随着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观众们也对群众文化戏剧小品报以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创作出大众真正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戏剧小品,满足广大群众的真实需要,群众文化戏剧小品也需要不断地发展,使戏剧小品的创作质量越来越高。本文即对如何提高群众戏剧小品质量这一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群众文化;戏剧小品;创作;质量群众文化戏剧小品是人民大众所喜爱的艺术形式之一,它为群众的文化生活带去了不少欢声笑语。通过不断地发展,涌现出了众多优秀的作品,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
但是,随着观众的“笑点”的越来越高,对戏剧小品的要求也越来越多。创作乏力、题材单一、笑料低俗的戏剧小品已经无法满足观众的需求。因此,需要积极的提高创作质量。具体来看,我们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予以积极的尝试。
一、合理进行选材
群众文化戏剧小品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表现的内容大多是与人们的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人和事。因此,小品的选材与最终的创作质量息息相关。为保证创作质量,需要合理的进行小品选材。在进行选材的时候,要充分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以及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出发,从教育问题、干部作风问题、医患问题、婚姻问题等诸多方面入手,视角更多地关注普通老百姓生活中关心的问题。从而保证群众文化戏剧小品既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又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和观赏性。保证群众文化戏剧小品的内容可以从“小事”中折射出人性百态,让观众可以在看完小品后收获轻松快乐的感觉,同时能够收获一种人生的体验和感悟。
二、把握创作方法
群众文化戏剧小品虽然短小,但反映社会生活的面却很宽泛,内容丰富。在进行创作的时候,群众文化戏剧小品要在思想深度上注重不断回归,注重情感的抒发,以情动人。首先,提高创作的科学性。要注重围绕具体的素材内容和创作思想,科学的选择合适的方法来塑造人物、揭示生活的哲理。其次,提高创作的技术性,注重对细节的刻画和处理,以增强小品最终的效果和感染力。要对人物形象、人物关系作简练、准确而传神的勾勒。在小品矛盾冲突的刻画中,尽量不让观众一眼就看出事情的结果。尽量在小品的开始处就把矛盾抛出来,然后能很合理的去解决它。
三、加强人才培养
长期以来,群众文化戏剧小品在进行创作的时候,大多呈现出明显的“圈子化”特征,创作者与表演者大多长年累月进行合作,共同创作出各种小品作品。但是,新的创作人才却始终十分缺乏,作品难以创新。这样一来,群众文化小品的创作就只有数量的增加而没有质量的转变。因此,为保证群众文化戏剧小品旺盛的创作生命力,促进其创作质量不断提高,需要积极的进行创作队伍建设,加强创作人才培养。拓展选拔通道,多途径发掘创作人才。对现有的创作人员,也要积极的进行培养和引导,更新创作思想,变换创作思路,提高创作的创新性。各地还可以积极的开展各种群文小戏小品创作培训活动,通过“群众参与、集中培训、专家辅导、重点点评”等方式,聘请资深专家对群众文化戏剧小品创作进行指导,从基础上培养群文创作力量,从能力上提高群文创作者的编创水平。相关部门也应该进一步加强群众文化戏剧小品相关人才的培养,增加资金的投入,从而更好的为群众文化戏剧小品创作队伍的建设保驾护航。
四、注重语言创作的锤炼
小品中的语言最讲究以幽默动人。幽默在逗笑之后还会给人以美的感受,引人联想或深思,有回味可享。这就要求在创作上有个性化的、具有丰富内涵的语言。真正经典的“言语”不是靠编造生词、文字书面取胜,而是靠语言文字本身的魅力和接地气而夺人。因此,在进行创作的时候,要在各种常用语言和生活语言的使用基础上,细细的进行推敲和字斟句酌。要尽可能的使用各种形象生动、个性化、生活化的语言。语言简练,生活化,能贴近人心。
五、结语
现如今,群众文化正面临着缺乏好作品,新作少的问题,如何打破这个瓶颈,需要认真思考和努力实践。面对群众文化戏剧小品创作水平低下的情况,小品相关创作人员需要积极的摆正创作心态,从人们的实际生活和关心的问题角度出发,采用多种方法,从看似平淡的生活中萃取和展现出艺术的神奇,才能实现群众文化戏剧小品更好的发展,为广大人民群众送上更多他们喜闻乐见的好作品。
参考文献:
[1]胡安忍.人生况味的缺失与真诚表达——浅谈陕西省剧协近年戏剧活动中的小戏小品创作[J].当代戏剧,2012(03).
[2]靳希光.略论军事题材戏剧小品创作的艺术表现手法[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3(02).
[3]李雨泓.小品,经得起品味的艺术——从第六届全国戏剧小品大赛想到的[J].剧本,2007(11).
[4]金玉.谈我国当代戏剧小品的现代走向[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2).
[5]孙豹隐.小戏小品绿满园——评陕西省第四届小戏小品大赛兼论小戏小品创作的问题[J].当代戏剧,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