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风平
(江苏省张家港外国语学校,215600)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几个误区及对策探讨
卢风平
(江苏省张家港外国语学校,215600)
《中国教育报》曾经刊载了一篇文章,题目是《一个教育局长的听课手记》.其中有一段描写了教育局长听了一节数学课,内容是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授课老师在讲授新课时没有直接把内角和公式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探寻解决办法,结果学生思维异常活跃,创意惊人.这位老师当场为学生的创意激动得热泪盈眶,学生也被老师的激动深深感动.一节课的时间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这节课既没有针对概念的小结,也没有当堂的巩固练习,更没有作业布置就只好匆匆下课了.这位局长大发感慨,认为这是一堂难得的好课,课堂氛围异常活跃,情感交流充分到位,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求异思维.诚然从局长角度可以认为这是一节好课,但从学生角度上讲,他们获得了哪些知识与技能,这些知识与技能是否有效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如果碰到检测这部分知识,他们能否顺利完成.另一个问题是: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否就是采用这种模式?确实需要学生培养的创新思维,但创新思维也要有知识的积累,没有了知识的积累,那么创新思维也是无水之源,无本之木.
新课改已经实施多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对教师教学理念的革新,教学方法的更新起到了引领的作用.但是新课改不等于不要教学质量,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形成一些误区,这对教学会造成不利的影响,对学生的知识结构的形成,方法的掌握都会出现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将这些误区一一罗列,并加以逐一改正.
现在的有些课堂教学可以用“华而不实”这个词来形容.具体表现为“喧闹的课堂,干瘪的内容,杂乱的方法”,以低层次的热闹替代了高层次的思考,课堂上充满了插科打诨的作秀成分,还误认为这是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
1. 脱离课本搞教学,不着边际
新课程倡导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主张照搬教材.这主要是针对照本宣科而言,不知是宣传力度过大还是解读者的误导,让一些教师认为新课程不需要用教材.在实际教学中脱离教材搞教学的现象比比皆是,每一节课都按照自己的设想搞个导学案或者其他替代品.大的方面是:擅自改变教学顺序,教学用时;小的方面是:人为修改一些约定俗成的说法,更有甚者修改定义中的用词,定理中的术语,书写中的符号.一些教师一学期下来教材几乎没有翻,所教学生的教材夸张一点说几乎可以当新教材卖给别人.这样对教材的编写意图,组织结构都不了解,谈何深刻领会新课程理念,提高教学效益.
事实上,教材是由精通数学和教育教学的专家历经多年心血凝结而成,其语言精练,用词准确,表意到位,说理通俗易懂,例题选配针对性强,习题配置合理得当,编排顺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也和其他学科相互照应.新课程倡导知识结构的形成需要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虽然没有硬性规定必修系列的教学顺序,但建议顺序已有,就是必修1,2,3,4,5的顺序.必修1所涉及知识和方法是其他部分的基础,理应先上,必修2是空间几何体和直线与圆,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及时了解数学的两大支柱:代数和几何.代数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式的运算,还涉及对事物的抽象分析,这就需要函数知识的学习以及分析处理函数的方法.几何问题首先让学生学习立体几何,目的是让学生能冲出平面,走向空间,对空间几何体有更为全面的认识.立体几何是平面几何在空间的推广,因此,其研究方法和研究程序与平面几何完全一致.但直线与圆是平面解析几何内容,虽然研究对象与初中平面几何一样,但是研究的方法完全不一样,使用解析的方法研究,也就是通过研究数量关系来研究几何图形.由此可以让学生认识到高中数学是对初中数学的延续和拓广,这种拓广既可以是知识的拓展,也可以是方法的变化.学完这两部分内容后就有必要让学生学习一点前沿的数学,所以必修3就涉及算法和概率统计这两部分内容,虽然这两部分知识比较浅显,但蕴含的思想方法比较深邃,对学生后继发展有利.当这些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方法构建好以后,就可以有必要让学生学习一些有一定难度的数学知识,必修4和必修5的三角、数列和不等式就呼之欲出了.接下来应该学一点逻辑与推理以及对函数和几何进一步的深入研究,选修系列的逻辑与推理,导数和圆锥曲线就顺理成章地出来了.用这样的顺序组织教学,通俗易懂,学生理解也甚为方便.
现在很多学校,甚至有些地区,为了便于教师的教,将必修内容的教学顺序打乱了,其中1,4,5,3,2的顺序最为普遍.当然这样的做法也有一定的好处,就是建立一个大函数概念,但其间夹杂一个向量感觉就不伦不类.如果纯粹为建立大函数概念,那么应该的顺序是必修1,必修4中的第一章和第三章,必修5中的第一章和第三章,然后是选修中的导数概念,再必修5的数列,然后再是向量,必修2和选修系列其他内容;至于必修3文科可以在选修系列内容之后再学,理科可以在计数原理之后,随机变量之前学.另外,必修1,4,5,3,2的顺序容易使高一的学习难度偏大,容易产生学习困难生.
2. 教学设计格式化,轻视内容
在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的教学设计格式化,注重形式,轻视内容.比如,每一节课都要挖空心思想一个(甚至多个)情境来引入新课,如果情境切入主题且非常简短,那是很必要的,但一些教师是天马行空,不着边际乱发挥,过了几分钟甚至十几分钟才引入正题.再如,新课程鼓励小组合作学习,有些教师不论课的内容是什么,每节课都安排小组讨论,致使合作主题形式化,主题要么过于简单,没什么好讨论的,要么过难,学生根本讨论不出来,讨论形式千篇一律.教师一发布讨论命令,学生前后几人围在一起开始讨论,教室里顿时“嗡嗡”声一片,谁也听不清学生到底在讲什么,缺乏有效的监控.学生热闹讨论的背后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流于走过场,这种只“议”不“思”,只“作”不“合”的现象非常普遍,学生大部分各自为政而没有形成小组观点.
新课程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敢于质疑,倡导教师将课堂还给学生.有些老师误以为新课程就是不需要老师讲,全是由学生来,上课概念老师不讲,由学生来讲,学生只好照课本读一遍,根本无法解读定义中关键词,更不用说注意点.定理不讲,抛给学生让他们探究,学生费了很大周折才把定理弄清楚,根本无法进行相应的练习,有时凭学生自己的能力根本搞不清定理的本质,做题时只好依葫芦画瓢.最多的就是习题课让学生讲,学生最多将答案在黑板上板书一遍,既没有方法总结,也没有变式练习,其他学生怎么可能掌握得很好.还有一种极端情形是习题课只练不讲,学生根本没有收获.因此还课堂给学生并不是课让给学生来上,如果是这样,最多是换种形式的灌输法,原来是师灌生,现在是生灌生而已.而且从长远的角度讲,学生的认识水平肯定没有老师好,所以这样的课堂不可能有很强的生命力.所以,还课堂给学生不等于上课教师不要讲,甚至是放羊式的教学;不等于教学中不需要解读和示范,甚至概念不作剖析,定理不做探究,全部抛给学生.这只是形式上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实质根本没有,而且还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3. 教学目标高大上,浮而不实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教学流程遵从的准则.新课标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寓于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在此过程中逐步总结方法,有条件的情况下提升为思想方法.而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化又需要经历自我体验,自我构建的过程,因此书写教学目标时只要将本节课需要学生了解、理解的知识和需要掌握的方法罗列出来就可以了,这些就是本节课最本质的东西.
有些教师在拟定教学目标时,书写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意目标,每个目标都书写长长的一大段话,书写的都是一些空话,套话,多而全,虚而假,很多目标根本不可实施.
在教学目标中,重点应该是教学重点的把握和教学难点的处理,而并非是一些套话、空话.其实,就三维目标而言,它应该是个阶段性目标,具体到每节课目标应该有所侧重,应该具体化,最好能够量化,每节课用不着书写过多的目标,浪费精力,浪费时间.因此,在确立目标时应该剔除这些虚无的“雕饰”,这样才能显露出一节课的数学本质.
4. 教学手段花样翻新,运用不当
新课程主张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更新教学方法,主要是针对“少、慢、费、差”的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而言的.多媒体课件以其声,形,色的统一,形象直观地展示教材内容,显示了现代科技的巨大魅力.使用多媒体课件确实能提高课堂容量,节约课堂时间,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完全依赖课件,离开了电脑课件就不会上课了.师生的教学行为被媒体所控制,有些课件做得花花绿绿,这些五彩缤纷的课件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弱化了教师的作用,使课件成为教师的“替身”.有人戏称:多媒体课件是“傻瓜”式上课工具,也就是不管是谁,给个课件,就能上课.另外,使用多媒体课件上课往往会热闹非凡,使数学课堂少了冷静的思考,多了热闹的喧哗.我们要反对黑板加粉笔的传统教学手段,也要反对盲目追捧多媒体,远离教材,剥夺教师讲解的“泛媒体化”教学.上课是用多媒体,而不是被多媒体“绑架”着进行教学.多媒体要服务于课堂教学,但不能替代教学,更不能成为搞花样、图热闹的工具.
5. 教学互动重预设,轻生成
为了杜绝“满堂灌”和“一言堂”,新课程鼓励课堂师生互动,因此教师备课过程中多了师生互动这一环节,这是好事.但是很多互动都是课前预设的,很少有课堂生成的互动.师生教学严格按照事先的设计进行,教师一呼,学生百应,课堂氛围呈现虚假繁荣,这就违背了新课程互动的初衷,限制了学生思维的碰撞和创新的火花.很多教师认为,预设就是预备问题,所以一些浅显的事实也设计一个所谓的问题.更有甚者,还预设了“对不对”“是不是”这些毫无思维量的问题,即课堂教学从满堂灌走向了满堂问.其实在课堂教学中,只要给学生适当的时间,学生就会有各种奇思妙想,教师如能抓住这些思维闪光点组织教学,教学效果想不好也难.但这些思维闪光点往往是稍纵即逝,而且是淹没在众多普通思维中,教师要有辨别能力,选出思维闪光点;要有课堂驾驭能力,不被无关思维牵着鼻子走,杜绝出现局长认为的“好课”;要有恰当的语言组织能力,将这些闪光点引导到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上来.
简约是高效数学课堂的标签,冰冷表面下的火热思考是高效数学课堂的特征,回归本源才是高效数学课堂的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应立本求简,追求质朴自然的教学理念.打铁需要自身硬,教师要练好教学基本功.基本功来自积累,来自对教材精深耕读,吃透教材,明了编写意图,对知识架构了然于胸;基本功也来自题海中的锻炼,做题方法的总结来自于亲身的经历与体验;基本功还来自于对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彻底研读,明确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要求,既不加重学生负担,也不盲目减少必要的知识点和方法.
教师有了简约的理念后,对教学过程就应删繁就简,简单高效.教学设计应该简练厚实.以最简练的线条拉动学生灵动的体验,以最简捷的体系促成学生丰厚的生成,以最简单的方法提升学生的能力.教学环节的简练是打造求真务实课堂的关键;简化环节和紧扣主线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灵魂和根基.教学过程的简化要求教学目标简洁明了,表意到位,操作简单可行.教学过程的简化同样要求教学手段的简朴实用,不要把课件搞得花里胡哨,喧宾夺主,分散学生注意力.另外,也要坚决摈弃将课件当成教师的替代品的做法.教学过程的简化同样呼唤真实有效的互动,互动过程中要有不同的声音,有相异的想法,不能出现千篇一律,虚假热闹的互动.
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的误解导致了诸多的误区,这些误区若不加以及时更正,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要求去除浮华雕饰,显露数学本质,使数学课堂简约而不简单,朴素而不随意,真正成为学生知识的积累场、思维的训练场、能力的提升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