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燕
摘 要: 对于高中生的语文学习来说,课堂知识已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课外阅读成为提高语文素养的新天地。课外阅读不仅能实现高中阶段的语文素质教育目标,还能通过阅读提高高中生的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因此,对高中语文教学来说,课外阅读引导对提高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本文立足于这个基础,首先对语文素养概念进行界定,其次对课外阅读对高中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积极作用进行分析,最后结合实际教学实践,提出引导高中学生拓展课外阅读的方法。
关键词: 课外阅读 高中语文 语文素养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语文教育应该注重的是学情教育,将语文素养培养作为高中教学主要目的,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对他们学习其他学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高中语文来说,应该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提高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字信息的处理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这些素养的实现离不开大量阅读,课内阅读显然已经不能满足这样的需要,因此,越来越多的语文课堂将眼光转向课外,实现开放式课堂,引导学生大量课外阅读,这种方式得到了越来越多学生和老师的认可。
一、“语文素养”概念的提出
在新课标提出之前,高中语文教育的主要目标是进行语文知识的传授,强调的是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但是语文教育中还有很多内容没有被纳入其中,语文教育本身更多地倾向于是一种学情教育,对于语文的审美情趣的培养,对于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提高也是一个核心的需要。在这样的情况下,语文素养的概念营运而出,指的是高中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
语文素养"概念的提出和目标的确立,赋予徘徊在语文教育边缘的内容以合法的地位,更符合语文教育的实际。
二、课外阅读对语文素养提高的作用
1.实现语文教学目标
新课标实施以来,语文教育目标有所改进,要求语文教育不仅强调某一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而是将其作为一种基本素质和能力,通过语文教育开发学生潜能,实现个性化发展,不能只是简单地将升学作为教育唯一出口。基于这种改革制度,课外阅读有利于实现新型语文教学目标,让语文教学更好地向素质化教育方向转变,不为了应试教育而学,真正将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纳入语文教学目标之中。大量课外阅读让学生涉猎更加广泛,借鉴其写作手法,有利于实现语文教学目标。
2.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和理解能力有利于我们获取信息,不仅局限在语文学科之内,其他学科学习也是如此,阅读和理解能力的提高让我们更快地理解知识结构,更高效地学习。加强课外阅读对提高理解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使学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他将语文教材当做一个例子,语文素养的提高有赖于举一反三,而举一反三的过程正是引导高中生拓展课外阅读的过程。
三、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课外阅读引导
1.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地将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起来,才能保证他们持续地课外阅读,学生才能真正接受这种开放式学习方式。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想让学生拓展阅读,首先要对他们进行积极引导,不断提高阅读兴趣。例如,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课外问题延伸方式激发他们对情节的求知欲,例如,学习《赤壁之战》的时候,可以通过《三国演义》部分情节的引入,激发他们的兴趣,还可以通过问题设置,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例如,你认为曹操到底是不是英雄?如果你是三国中的谋士,你会选择谁作为主公等。这些问题的设置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并引导他们进行拓展阅读,从更深层次理解这篇课文,同时提高阅读水平。
2.通过读书笔记形式督促
传统语文教育以识记知识和理解课文为主,现在要进行一定程度的改变,教学过程中,可以对作业形式进行改革,以读书笔记形式呈现出来,督促学生阅读课外书,还可以摘抄优美段落,可以写对某一部作品的想法,也可以谈谈在阅读过程中发现的有趣现象。这种方式既提升了学生的阅读水平,又在潜移默化之中逐步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真正培养和提高了语文素养,对学生语文学习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3.趣味多样的课外阅读方式
课外阅读不仅局限于课外文字阅读,有时候,诗词背诵、话剧重现等方式也是促进学生课外阅读的方式。教学过程中,可以在课程大纲允许的条件下,定期举行诗词朗诵活动,将书上的诗词变得更加立体,配上音乐进行朗诵更有利于学生体会诗词的情感,有利于他们对诗词产生兴趣。例如,高中课本中,几乎每一本教材都有诗歌专题,学习诗歌的时候,可以通过对诗人作品的延伸朗诵,拓展对诗人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内在修养。
同样的,遇到戏剧章节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戏剧专题,并选择自己喜欢的戏剧作品进行排演,这样的方式能让课外阅读变得有趣味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学习戏剧作品《雷雨》的时候,鼓励学生阅读曹禺的其他剧本,并进行系列话剧展演,每个小组演出自己喜欢的话剧段落,有声有色地再现话剧中的场景,让学生感受到话剧艺术的魅力,也让他们对曹禺这个作家有更深层次的了解,这样的方式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积极意义。
4.组织同学荐书和好书分享
同学之间年龄相当,爱好在某些程度上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他们对同学推荐的书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定期组织读书交流会,让同学进行好书推荐,并分享读书心得。例如,有的同学对《红楼梦》十分感兴趣,从不同角度上给我们解读了《红楼梦》。一方面让学生有机会自我展示,从而进一步激发阅读兴趣,另一方面这样的交流和共享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他们从课本中跳脱出来,真正进入到更广阔的课外阅读世界中,发现阅读的魅力。
除了学生的推荐之外,教学过程中涉及的好篇目,教师也应该进行适当引导和推荐,例如,学习了一些名著节选或单篇作品后,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原著或作品集,以求对作品有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巩固拓展了学生课堂所学知识。
语文素养培养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的,需要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只关注课本上的文章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课外大量阅读文章。课外阅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提高阅读水平和能力,还能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让他们学会全方位地、辩证地看待问题,拓展思维空间,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因此,我们提出实际教学中,应该认识到课外阅读对语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不断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让他们真正学以致用,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冲锋.论语文素养及其培养[J].当代教育科学,2010,18:58-61.
[2]万寒梅.加强课外阅读指导 培养学生语文素养[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5,05:137-138.
[3]杨增良.分析拓展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3,02:155+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