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治理机制构建研究

2016-10-08 14:42丁元肖彩霞
广西教育·B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构建策略高校

丁元 肖彩霞

【摘 要】结合网络时代背景,分析高校网络治理机制构建的必要性,提出加强和完善高校网络治理制度建设、打造高校健康网络文化、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网络管理员的队伍、加强对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培育等四个方面的构建高校网络治理机制的策略。

【关键词】高校 网络治理机制 构建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7C-0068-03

随着互联网的扩张,截至2015年6月底,我国的网民数量已达到6.68亿。在庞大的网民群体中,大学生是其中的主要人群,通过网络学习、娱乐、社交等,他们的思想观念、政治态度、价值取向、行为模式等往往会受到潜移默化的改变,而这也成为当前高校教书育人过程中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为此,我们迫切需要研究高校的网络治理机制,趋利避害,培育“气朗风清”的网络环境,激发正能量,促成凝聚力量、催人奋进、勇于创新的校园文化和精神风尚,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同时也引导大学生领悟执政党的政策精神,科学、客观地把握国家发展的主流方向,提升综合素质,成为国家发展和建设的全面型人才。基于此,本文试分析高校网络治理机制构建的必要性,并提出高校网络治理机制的构建策略。

一、高校网络治理机制构建的必要性

当前网络技术迅猛发展,它的触角已经延伸到了高校,校园网、个人电脑、智能手机无线上网等,深刻地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它已成为大学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传播载体。然而,网络并非全是美好,也有负面的影响。由于网上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纷繁复杂、良莠杂陈、虚假垃圾信息成灾,致使不少大学生信仰缺失、道德滑坡、心理失衡、行为失常等,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构建高校网络治理机制已成当务之急,势在必行。

第一,网络所倡导的放任自由给传统的道德、法律带来困扰,网络的开放性造成多元化的文化、思想的冲突,反动、分裂、异化的政治论调和思潮在网上粉墨登场,西方国家利用网络对社会主义国家不间断地进行各种政治制度、思想意识、文化传统等的渗透、侵略、扩张,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被质疑和抛弃,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在网络上盛行,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政治态度、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造成冲击,部分大学生不知不觉中被西化、分化、殖民化。这给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所面临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愈发复杂、多变。

第二,高校网络管理存在缺陷。许多高校都面临着网络管理的体系方面的问题:一是在网络管理硬件配套、软件开发的投入较少,高校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存在网速慢、限制多等的问题,迫使学生转向外面的网吧。二是网络信息监控系统存在着漏洞,对色情、暴力、邪教的网站未能有效过滤,学校的服务器和设备未能做定期和维护和更新,未能及时、有效地关闭不健康网站的链接。三是网络管理的技术人员有待提高综合素质,仅专注于解决技术问题,对于良莠不齐的信息资源缺乏辨别能力,网络的监管作用难以发挥,对于不健康的网络垃圾的处理能力不足,网络技术运用不充分,网络垃圾“绕过”技术问题就能肆无忌惮地扩散,“网游、网恋、成人网站”成为网络监管体系的障碍和绊脚石。四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未能发挥思想教育“把关者”的角色,墨守成规的说教难以满足大学生思想变化的需求,很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缺乏网络技术知识的运用能力,无法利用网络教学模式和资源获得学生的认可。

第三,大学生的心智发展还不够成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对于网上的各类虚假信息他们难以明辨是非。大学生大多心智发展未成熟,正处于青春期末期和成年早期的转折点。他们一方面追求个性与自由,渴望独立、尊重、理解,另一方面又有着心理的依赖性,不能理性、冷静地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网上信息量非常巨大,更新速度又非常快,这种信息洪流的冲击让大学生难以保持清醒的认识。一些大学生受到反动、迷信、庸俗、淫秽内容的影响,放纵自我、道德低下甚至实施犯罪。网上信息谣言四起、夸大其词、恶意诽谤、散播各种不良的舆论,导致一些大学生随波逐流、盲目认同。不少大学生道德追求被降低,社会责任感受到削弱,他们沉迷网络,缺乏人情关怀,综合能力不能全面、均衡发展。而一些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压力骤然下降,在无明确目标激励和鞭策的环境中,在网络的虚拟环境中,他们追逐享受、娱乐、刺激的生活方式,重视个人利益,轻视无私奉献,对深度的思想、传统文化不感兴趣,社会公益、奉献人物难以获得他们的认同,反而关注“明星炫富”,一些低俗、恶劣的社会事件更导致他们思维消极、狭隘。有些人失去道德底线,大肆登录色情网站获得快感,侵犯他人隐私,甚至触犯法律。由于网络长期占据他们的精神生活,他们患上“网瘾”,沉沦在“虚拟的网络世界”,情感冷漠、麻木,不参与传统的体育、劳动、才艺表演、辩论演讲等,综合能力上发展不均衡。

二、高校网络治理机制的构建策略

红浅学创始人樽粮在《能量决定命运》一书中提到,“正能量是能够促进生命质量,完成人生使命的能量;负能量是降低生命质量,有碍人生使命达成的能量”。主旋律和正能量不断推动社会进步,巩固和壮大主流思想,激发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肩负着培养全面高素质人才的责任,网络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忽视的传播工具,已成为校园文化、精神风尚等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应加强网络治理机制的构建,充分发挥网络的引导、激励和保障的功能,释放最大的“正能量”。

(一)加强和完善高校网络治理制度建设

1.加强和完善网络管理的安全保障机制。有效监管校园网、局域网,过滤不良的垃圾信息,审查、控制信息的源头和个人主页所链接的免费网页,定期扫描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监督各类网络信息流,尽量从信息源头上减少有毒有害信息的传播。高校可对电脑网络ip地址进行实名注册登记制度,要求提交注册者身份证号。另外,加强高校的网络管理中心的建设,增加人力、物力投入,在图书馆、机房等低价或免费的上网场所,安装过滤软件,配备网络技术管理人员对大学生使用网络予以指导,必要时进行一定程度的监控和干预,保证高校网络系统的先进性、稳定性和安全性。

2.开发和完善网络管理的服务、激励机制。网络的服务功能可实现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内容通过网络可变得丰富多彩、生动活泼,思想政治教育和各类专业知识可通过网站、电子课件、视频点播、空中教室、题库及考试系统等全方位、立体式服务,发展成集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娱乐性、服务性为一体的文化阵地。即使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通过网络可变得生动、有趣,比如革命歌曲、传统文化影视、德育教育视频等。同时,打造主题鲜明、有特色的校园文化网站,除提供考试专栏、心理咨询、发布就业信息等服务外,还可以展现、提炼生活中一些优秀党员、学生积极进取、崇德向善的人和事,用真实的故事鼓舞人、激励人,创造一种奋发进取、积极乐观的校园文化和精神面貌。

3.建设和完善网络的能动、互动机制。高校可开设、健全各专业课的网络专题、论坛,将技术性强的内容做成视频、动画等,任由学生查看,最大限度地促进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特别对于一些有开发、创造能力强的学生,网络就像一个浩瀚无边的知识海洋,可以打破空间、时间限制去获取所需知识。为此,教师可尽量开发、提供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学习途径,如将课件放在网络平台便于学生查阅,公布和开通网络邮箱,帮助其解惑、答疑。而且,高校可创建课程、专业技术学习的网络交流区,实现与教师平等交流、探讨、学习,提升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开发潜能,

(二)打造高校健康网络文化,营造健康网络大环境

网络是社会文明的产物,也是文化的载体,网络文化是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所形成的各种意识形态的总和,网络文化的优劣决定了网络环境是否处于健康、良性地发展,环境可以影响和决定人的思想、观念,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能够激励奋发向上、勇于开拓的精神气质,恶劣的网络文化环境将危及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高校应加大网络文化建设和完善,创造出催人向上向善、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网络环境。

1.加强高校网络文化的道德建设,坚守“底线伦理”。底线伦理是来自何怀宏研究员的观点,何怀宏认为在多元化的社会人们可以追求各式各样的目标,做各式各样的事,但有一些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是所有人都应遵循的,即所谓的道德底线。目前美国的高校已开始将伦理学融入网络课程,借鉴国外先例,网络文化建设可将道德建设作为首要目标,开展一些切实可行教育课程和立德树人的校园活动。

2.网络管理人员与其他各专业、学院的人员联合打造网络文化环境,积极推进不同学术背景的优秀教师、教学名师等参与网络文化建设,保障网络文化的内容建设,优良的网络文化环境筑造大学生的精神家园和心理港湾。

3.开发和完善校园的网站建设,校园网站作为体现优良网络文化的门户,应加强内容的建设,积极推出网络文化的精品力作,传播正能量。简而言之,环境也可以转化为一种教育力量,优化网络环境,帮助、引导大学生网民形成正确“三观”,塑造健全的人格。

(三)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网络管理员的队伍

1.发展、选择符合时代发展背景的网络管理领导者,不仅要求其具有网络的技术背景,还应考虑坚定的政治立场、深厚理论素养、组织协调能力等,提供更多开阔视野的交流、培训,强化能力,转型。

2.培养忠于职守、业务精湛的网络管理人员,但由于国际形势和社会环境的变幻莫测,还需加强网络管理人员的文化素质、思想认识、政治观念的综合素质。

3.提高人员的网络文化的引导能力,当碰到一些敏感问题和突发事件形成网络热点,或碰上暗流涌动的别有用心之人所引发的网络情绪宣泄之时,能够冷静、及时、有效地处理,发布权威、真实的信息以澄清事实真相,制止谣言的传播,凝聚力量。

4.高校应建设一支思想理论水平过硬、网络技术精湛的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队伍,不仅有思想政治教师,还有网络中心管理人员、辅导员、学生骨干等。整个教育团队应打破故步自封的观念,主动学习新技能、技术,掌握网络技术工具,加强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综合型人才培养,培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思想品德高尚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人才,为高校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有力的保证。

(四)加强对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培育

大学生作为青年一代的重要群体,是祖国的未来。高校应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大学生的个性特征,有效地提升其网络素养的自律能力,把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道德水平作为长期、重要的任务。

1.结合大学生的性格特点,以人为本,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主动适应大学生获取网络信息习惯,重视心理倾诉、辅导,尽力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效果。

2.加强高校网络素养教育,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课,公共课、选修课讲解讨论网络沟通技巧、心理健康、道德伦理等内容,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提高法律意识和网络安全防范意识,健全人格,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良好的网络素质。

总之,应大力推进高校网络治理的激励、引导、保障机制,大力弘扬真善美,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激发正能量,壮大主流声音,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参考文献】

[1]何惠.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长效机制研究[J].教育理论研究,2015(11)

[2]刘宏毅.弘扬时代主旋律传播网络正能量[J].行政管理改革,2013(11)

[3]黄永林,张武娇.对我国网络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新闻界,2015(7)

[4]杨金卫.高校网络文化对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河北软件技术职业学院学报,2014(2)

[5]胡强,杨娜.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网络舆论引导的重大课题[J].北京德育,2013(10)

[6]重庆市互联网课题组,加强大学生网络素养建设 培养高素质“数字公民”[N].光明日报,2015-4-3

【基金项目】桂林理工大学2015年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项目 “弘扬主旋律与传播正能量的网络治理机制研究”(GUTDJ2015011)

【作者简介】丁 元,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肖彩霞,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人力资源部主任。

(责编 何田田)

猜你喜欢
构建策略高校
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策略的探索与研究
浅议如何构建小学英语高效课堂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