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互联网+机构编制”管理新模式问题分析与思考

2016-09-30 00:41耿建
机构与行政 2016年9期
关键词:机构编制思考互联网

耿建

随着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度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概念被纳入国家顶层设计,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在交通、医疗、教育、政务等诸多领域得到深入应用和广泛覆盖。在大数据云计算的新时代下,机构编制工作的开展同样越来越依托于互联网信息技术,如何加快适应互联网技术发展潮流和信息传播方式的深刻变革,实现机构编制工作与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将创新成果更好地应用于机构编制管理和行政体制改革,是各级编办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

一、推进“互联网+机构编制”管理新模式对机构编制部门是挑战更是机遇

1、推进“互联网+机构编制”有助于落实简政放权,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落实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需要大量的客观数据支撑,而“互联网+机构编制”管理新模式,能够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化手段,用互联网思维重构政府权责和治理方式,被视为是当前推进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依托互联网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建立健全行政审批、权力运行和部门职能履行的事中事后监管机制,能够加快实现权力公开透明、服务高效便利、部门务实亲民的目标,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持续激发市场和社会活力。

2、推进“互联网+机构编制”有助于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传统的机构编制管理带着主观性、随意性,在“经验参照”或“讨价还价”中确定机构编制,方式不够科学、规范。推进“互联网+机构编制”管理新模式,能够借助数据分析平台,提取网上业务开展情况、民众关注度等指标,对党政群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执行情况进行量化测评,进而通过深化改革查缺补漏,通过改进管理实现好中更优,进一步推动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补短板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落实,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3、推进“互联网+机构编制”有助于评估部门履职情况,进一步优化执政资源配置。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机构编制部门作为执政资源配置管理部门,责任越来越大。通过推进“互联网+机构编制”管理新模式,将机构历史沿革、行业政策变迁、民众社会需求等所有与机构编制管理相关联的事项数据化,摸清部门履职情况、部门之间和部门内设机构之间的职责关联情况,充分挖掘机构编制潜力,为进一步优化执政资源配置提供决策参考。

二、推进“互联网+机构编制”管理新模式问题分析

推进“互联网+机构编制”,对于探索机构编制管理新模式,加强机构编制信息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定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机构编制门户网站设计陈旧、更新滞后。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化,网站技术日新月异,网站已经从最初单纯的信息发布平台,逐步发展到现在集信息公开、公众服务、在线办事于一体的政务交互平台。当前,机构编制门户网站基本实现了全覆盖,但是作为推进“互联网+机构编制”的主阵地,全国大部分地区的编办门户网站依然只是作为一个信息发布的平台,技术上以静态页面、新闻页面甚至是转载自其他新闻网站的页面为主,网站互动的技术支撑能力不强;内容上为了应付而大量开设栏目的现象普遍存在,看似“琳琅满目”,实际上大部分栏目更新力度和服务效果很差。

2、“互联网+机构编制”思维开放度不够。当前,很多干部对“互联网+机构编制”的认识程度远远不够,更多的是浮于表面而未触及实质。有的将“互联网+机构编制”纯粹的看作技术问题,搭建的各种“云平台”只是作为信息数据存储的工具;有的认为“互联网+”的加号后面附上公示、宣传、监督等内容就是拥有了“互联网+机构编制”思维,这些明显未触及核心。“互联网+机构编制”的本质是应用和服务,以机构编制主业为基础,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化手段,将大量有价值的数据资料汇总分析之后应用起来,让这些数据在执政资源的配置上发挥最大效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机构编制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

3、数据壁垒制约“互联网+机构编制”发展。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突破,但由于各部门自行开发的系统兼容性不强,标准化、规范化程度不够,无法有效实现网络的互联互通,形成了众多的彼此隔离的“信息孤岛”。随着大数据时代来临,过去不可被计量、存储和分析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得到有效解决,但只有在海量的数据基础上进行统计分析、比对分析、相关性分析和预测,才能为决策提供更为精准、客观、有效的参考。因此,打破“信息孤岛”,推倒数据壁垒,建立政府数据共享机制,成为推进“互联网+机构编制”亟需解决的问题。

4、市县两级编办普遍缺技术、缺资金、缺人员。推进“互联网+机构编制”建设初期,软件开发和硬件购置是基础。后期系统运行是一个不断修正、不断升级的过程,在使用中,只有通过研发不断地改善功能模块,推出更优版本,才能适应新的变化和工作要求,因此,管理维护直接决定系统的运营和使用效果。这两个方面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保障和技术支持,而市县两级机构编制部门普遍存在资金需求预算不足、专业技术力量薄弱等问题,造成各地信息化建设程度存在差异,导致无法统一管理、统一发展。

三、积极作为,主动适应“互联网+机构编制”管理的新常态

1、利用信息化手段改版升级门户网站。进一步完善门户网站功能,更好适应互联网技术发展潮流和信息传播方式深刻变革,努力实现机构编制工作与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主要坚持三个原则。一是坚持从用户需求重构服务体系,内容建设上克服“有没有、多不多”的问题,重点关注“能不能,好不好”的问题。优化页面布局和元素设计,提高用户通过首页找到服务内容的便捷度,同时结合大数据反映的实际使用情况动态调整网站栏目的层级结构。二是运用大数据支撑服务决策,把原先简单的、主观性的管理,融入大数据之中,并用数据来分析、监测部门的职能、权力、责任和任务,最终形成一个定性的责任分类和定量的权责清单。三是建设网站群,整合机构编制资源,网站群是统一规划建设的若干个能够相互共享信息、按照一定隶属关系组织在一起,既可以统一管理、也可以独立管理的网站集合。将下级编办网站作为上级编办网站的二级网站,既可以提高信息化基础薄弱的地区编办网站水平,也可以在内部管理上实现多站点统一管理、权限统一分配、信息统一搜索等,有效降低投资成本。

2、转变思维方式,发挥大数据应有的作用与功能。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据存储和处理能力已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测,现在的技术早已实现从宏观、整体的角度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关键是如何转变思维,顺应时代发展,发挥大数据应有的作用与价值。一是要有量化思维,应尽可能实现对业务管理进行数据量化,尤其是将机构变迁、政策解读、历史遗留问题这些看上去与数据不沾边的事务进行“数据化”,创造出这些数据独特的价值。二是要有开放思维,数据开发共享是大势所趋,推进信息共享扩充数据样本的采集途径,才能确保统计分析的结果更具参考价值。政府系统数据资源是一座尚未开发的金矿,谁早开放,谁就能抢占先机,谁先开发,谁就能率先受益。三是要有创新思维,“互联网+机构编制”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要牢固树立创新理念,破除思维定式,以创新拓思路、开空间,自觉把“互联网+机构编制”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设计把握,聚焦职能转变和深化改革方方面面,去粗留精、去伪存真,提高数据质量,合理使用数据分析结果,发挥数据应有作用。

3、加强数据平台融合,消除“信息孤岛”。机构编制管理处在行政管理的源头位置,在管理内容上几乎与所有部门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因此我们在系统建设的规划上既要自成体系,还要能够实现与相应部门共享信息的对接,强化顶层设计,从源头上避免重复劳动和数据资源的浪费。针对组织、财政、人社等业务联系紧密的部门,应尽快搭建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各部门按照管理权限、工作流程实行联动审批,实现人员编制从“割据式管理”向“协作式管理”转变。同时要制定相关制度,明确各部门数据共享的范围边界和使用方式,厘清各部门数据管理及共享的义务和权利,提高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率。

4、强化资金技术人才支持,保障“互联网+机构编制”快速推进。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深化和机构编制工作的发展,推进“互联网+机构编制”管理新模式逐渐成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机构编制管理、推进机构编制法制化的重要内容和有效手段。面对市县两级编办普遍存在缺技术、缺经费、缺人员的难题,要加大协调力度,将“互联网+机构编制”所需经费纳入财政统一支付,进一步搞好对接,借力中央编办政务和公益域名注册管理中心开发的“三定”管理系统、行政审批管理系统等,为机构编制部门更好推进“互联网+机构编制”提供技术支持和安全保障。进一步加大信息技术应用培训力度,针对不同应用层次的管理和使用人员开展有关网络和电子政务方面知识的培训,打造一支既掌握信息技术又熟悉机构编制业务的管理人员队伍。

关键词:互联网+ 机构编制 管理 思考

猜你喜欢
机构编制思考互联网
《中国共产党机构编制工作条例》释义
机构编制实名制与档案管理
网通政务新浪潮 共话机构编制新未来
——2017年第一期机构编制部门信息化专项培训班(领导力班)顺利举办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