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助学在于都

2016-09-29 20:19丁桥荣
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 2016年8期
关键词:于都县三河贫困学生

丁桥荣

于都是当年中央苏区的全红县,是红军长征的集结地和出发地,被誉为“长征源头”。但于都仍然是贫困县,是全国500多个贫困县之一。2002年春,于都县教育局就曾作过一次调查了解,据统计全县还有5300余名儿童,因家庭经济困难、天灾人祸而上不起学。因此,扶贫助学,不能让一个孩子因贫困而辍学,是摆在于都县委县政府及教育部门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于是从2003年起,于都县便开始了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在县教育部门主导下的,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步骤、有专门办事机构的扶贫助学活动。

一、黄三河情系于都,理事会应时而生

于都的扶贫助学得先从黄三河先生说起。黄三河何许人也?在我的面前就放着两本装订成册编号为(33)和(35)的受助学生写给黄三河先生的感谢信,当然这是复印件,那原件早已寄给了黄三河先生。于是我了解黄三河也就从阅读这些信件开始了。

我翻看着,一篇一篇的看过去,虽然有些信件字写得很小又很挤,但一篇篇都吸引着我一直看下去。我感动着,因为那是受助贫困儿童的心声,字里行间都浸润着发自内心的感激之情。不妨摘录几段:

尊敬的黄三河伯伯:您好!我是禾丰镇黄田小学六年级的一名学生,我从小就失去了爸爸,妈妈为了维持生计,外出务工,家里的重担落在了年迈的爷爷奶奶身上,日子过得确实很艰辛。是您伸出了援助之手,给了我希望。长大后,我一定报答您的大恩大德。

——摘自禾丰黄田小学赖国荣写给黄三河的信

鲜花感恩雨露,因为雨露育它成长;雄鹰感恩长空,因为长空让它飞翔;高山感恩大地,因为大地让它高耸。我要感恩的人是一位与我毫无血缘却给我帮助,给我温暖的人,那就是您黄叔叔。

——摘自仙下福星小学段丽英写给黄三河的信

彩虹的美丽是为了报答春雨的洗礼,小草的蓬勃是为了报答土壤的滋养,小鸟的歌唱是为了报答大树的庇护,我今天努力学习是为了取得好成绩报答关心与呵护我的您。

——摘自曲洋初中林粮文写给黄三河的信

羔羊跪乳,义感天地。鸟鸦反哺,孝惊鬼神。更何况我是人,更要学会感恩。

——摘自于都二中陈小芳写给黄三河的信

是您用金子般的心照亮了我努力向上的希望,等我长大以后,我要向您学习。将爱传递给每一个人,每一个角落,不能让贫困孩子因为没有钱而辍学。让那些远离城市的人感受到人间的爱和温暖。

——摘自实验小学六(2)班葛美琪写给黄三河的信

……

县扶贫助学理事会把受助学生多年来写给黄三河等资助人的信,整理汇编成册共计39本。而这39本来信的封面,都打上了醒目的标题:“无私资助情,真诚感恩心”和扶贫助学理事会的会徽。

其实早在十几年前,我就曾听说过黄三河。因为我的朋友原县教育局副局长谭卫东,改任主任科员后就曾一直在县扶贫助学理事会工作,有时我会去他的办公室坐坐。但那时我对黄三河是只闻其名而不知其人,而且我还以为黄三河是我县岭背人,因为那时他已捐建了岭背上营希望小学。

后来我才从有关资料和报道中得知,黄三河是广东潮阳人,1981年就读于广东省潮阳市钢孟学校,1998年开始经商。经过奋力拼博和多年的努力经营、艰苦创业,形成了以投资实业、房地产开发的支柱产业。2000年组建了深圳愉盛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以后又相继组建了深圳市雅盛投资有限公司、深圳市裕丰达实业有限公司。开发建设了在西乡的愉盛工业园和在光明新区的雅盛科技工业园、裕丰达工业园。並在2014年专门成立了深圳市泽之润慈善基金会,用作慈善事业。他是雅盛投资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企业家、慈善家。

2003年起至今,黄三河共向江西的永修、于都、九江、瑞金、会昌、遂川、瑞昌,贵州的黎平,青海玉树,广东、新疆等落后地区及发生灾害地方捐资2300万元。给4130名贫困学生及孤儿和下岗特困工人生活补助,并为小学、初、高、中专、大学的贫困生资助学费及生活费。共捐赠新建了八所希望小学,使资助对象的经济和教学条件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黄三河先生心系赣南苏区教育,而对于都更是关爱有加。他2003年开始在于都县资助贫困学生,开始每年资助300名中小学贫困学生,以后资助人数逐年增多,资助范围也越来越广,现在每年资助1600名,2008年开始资助贫困大学生。至2016年,黄三河先生在于都县资助贫困大、中、小学生累计达到4300人,资助金额1320万元。在资助贫困学生的同时,也捐款改善办学条件,1997年捐资新建岭背上营希望小学;2004年捐资新建车溪桃坑希望小学。

黄三河情系于都,说起来还有段小序曲。上世纪九十年代,大概是1994年,《南方周末》有几位记者来于都采风去了岭背乡,采访中发现,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提高,但也还有少数农村孩子因各种原因导致家庭困难而上不起学。记者们对此感触很深,其中有位女记者尤其对此耿耿于怀,回去以后仍牵挂于心,但又感到自已爱莫能助,内心纠结。一次有几位丈夫的朋友来家里串门,其中就有企业家黄三河。在闲聊中,黄三河问女记者:“好久不见,最近你去哪里采访了?”女记者说:“去了江西于都,那里是革命老区。”当女记者说起于都至今还是贫困县,那里还有许多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和天灾人祸上不起学时,黄三河当即表态:“我去资助他们!”意外的惊喜,使女记者心结顿开。此后,黄三河向女记者要了江西于都岭背乡的联系电话,真的去了江西于都岭背乡实地考察。首先在岭背乡捐资新建了“上营三河希望小学”。黄三河在于都的扶贫助学也就从此开始了。

对于于都的扶贫助学,黄三河先生功不可没。他给于都的扶贫助学带了个好头,使于都的扶贫助学有了良好的开端。他给于都的扶贫助学注入了第一笔资金,为于都的扶贫助学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同时,黄三河先生的善举,也对于都扶贫助学理事会的成立起到了催生作用。

2002年春,于都县教育局组织了一次全县贫困学生情况摸底调查。调查得知,全县尚有5300余名贫困学生面临失学。他们中有的是父母双亡或一方死亡;有的是父亲病故母亲改嫁,随爷爷奶奶生活或寄养在亲戚家里,过着艰难的生活;有的是家长长期重病或先天残疾;还有的是因各种自然灾害导致家庭贫困……在这种情况下,于都县决定在全县开展扶贫助学活动,成立扶贫助学理事会。理事会以“使每个贫困学生都能上学,使每个有志少儿都能成才”为宗旨,以“让于都的每位适龄少儿都能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为目标,建立起扶贫助学的长效机制,让所有贫困少儿都有书读,都能完成九年义务教育。2003年3月底,经县民政局批准,于都县扶贫助学理事会正式成立。endprint

同时召开了首届理事会大会,选举产生了理事、常务理事和理事长。成立了监事会,选举产生了监事会主席、副主席。理事会下设办公室,聘请了一名退休干部和一名退居二线的局领导,专门负责理事会日常工作,聘用了一名财务人员兼职负责管理财务。从此,于都的扶贫助学也就开始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步骤、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了。

二、“五个一点”筹资金,规范管理求公正

扶贫助学建立组织还只是个开头,首先要解决的自然是资金问题。如何筹集资金呢?于都县教育局决定首先从教育部门做起,发动大家捐款募捐。然后征得县委政府同意支持,在全县范围开展扶贫助学献爱心活动。于是便有了师生筹集一点,单位支持一点,个人资助一点,面向社会募捐一点,向外争取一点的“五个一点”办法。

2003年4月上旬,县教育局召开了四级校长动员大会,向全县中、小学师生和社会各界发放“开展向贫困学生献爱心”《扶贫助学倡议书》3000余份,为扶贫助学大造舆论。此后,又编印《扶贫助学简报》,制作捐资助学电视节目。四级学校层层召开动员会近500场次,板报宣传800多期,上户宣传上万人次,进行各种书信往来100多封,电话交流上千人次,宣传的层面和空间达到空前的程度。通过各种形式的广泛宣传,一个“自愿、量力”的扶贫助学活动在全县掀起高潮。

2004年12月,理事会印发了《致于都籍在外工作乡贤的一封信》,请求在外乡贤给家乡的贫困学子量力而行募点款、捐点资。

2005年冬,拍摄了《爱心谱写红土情》的专题片,宣传颂扬了黄三河先生情系老区、慷慨解囊在于都扶贫助学的事迹,并在县电视台播放。

2006年10月份,建立了扶贫助学网站,向省内外宣传于都扶贫助学工作。

每年元旦、春节和一些传统节日期间,理事会还向各部门、各单位及社会各界知名人士以及为扶贫助学捐资的企业家、慈善家、爱心人士寄送贺年卡,在祝贺他们节日快乐的同时,恳请他们一如继往地支持扶贫助学工作。

于都县扶贫助学事迹,先后在《人民日报》海外版、新华社网站和江西教育电视台登载或播放。

首次筹资活动中,县委书记、县长带头捐资,个人捐资1000元以上的就达一百余人,企业家黄三河先生一次捐资39万元;县新华书店、交警大队、民政局等八十多个单位积极捐资,少则几千多则几万,其中县新华书店一次捐资3万元;教育局领导、机关干部和各中小学校长,不但自已带头捐资,还积极加入向社会募捐行列,短时间内便共募捐到资金62.7万余元。至2004年6月中旬,于都县扶贫助学理事会共募集资金近105万元。2006年底达到350余万元。至2013年初,十年间共筹得资金1500余万元。资金筹集成稳步上升态势,至2015年底,已达2329万元,共资助贫困学生34786人。

此外,除了保证“一对一”结对扶助外,理事会还购置了办公场所,使扶贫助学工作得以正常开展。

为使扶贫助学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轨道,理事会建立和健全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制订并通过了扶贫助学理事会章程,明确规定了理事会的任务和职责。理事会办公室建立了办公人员工作职责、工作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设立了兼职会计和出纳。对黄三河扶助资金,还专门制定了黄三河基金管理制度。

为管好用好捐赠人的捐助资金,理事会制定了领款、发款、公示、跟踪核查等一整套资金的管理办法和制度,建立了县、乡、校三级扶贫助学网络,每个学校都有扶贫助学专干。为使扶贫助学工作做得更公正、合理,把每一分钱都用到贫困学生身上,理事会明确规定了扶助对象,主要是以下四种人:一是父母双亡,生活无出路而失学或面临失学者;二是父母一方去世或离异造成生活特困失学者;三是父母双方或一方残疾,造成生活特困而失学或面临失学者;四是因天灾人祸,造成家庭生活困难已失学或面临失学者。

为了使上述对象真正能获得扶助,理事会采取了以下措施:首先是深入开展调查,确定资助对象。每学期开学初,各乡(镇)和学校都要组织人员对本乡(镇)贫困学生的家庭情况进行调查摸底。了解贫困原因和贫困程度,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上报资助对象,并张榜公布,然后由县理事会审批。学期中,理事会办公室的同志,还经常到受助贫困生家中进行走访,了解资金的发放和使用情况。

其次是举行仪式发放资金,以彰显公开和庄重。扶贫助学基金每单月发放一次,每学年首次发放都要以乡(镇)为单位举行发放仪式,受助生及其家长和所在学校校长都要参加。资金发放后,学生、家长都要在发放单上签名盖章,以防冒领、错领。受助学生名单和资金发放表,都要在乡(镇)人民政府、村委会和学校大门口公示,以接受社会监督。同时,理事会还在每个乡(镇)聘请一名在当地教育系统德高望重的老校长或老教师为扶贫助学督查员,定期不定期地对本地的扶贫助学工作进行督查,重点督查资金的到位和使用情况,确保这些资金都能用到贫困学生身上。

十几年来,于都县扶贫助学工作顺利进行深入开展,使许多已失学或面临失学的贫困生的学习、生活的后顾之忧得到较好地解决,得以重返校园,得以安心学习。而扶贫助学资金的管理、发放从未出现过差错。

三、众人拾柴火焰高,众手浇开幸福花

伸出您的双手,

去救助一名男孩吧!

他是未来的父亲。

让未来的父亲知道,

社会的责任有多重。

伸出您的双手,

去救助一名女孩吧!

她是未来的母亲。

让未来母亲的孩子知道,

我们的社会充满着爱。

来吧!

伸出您的双手,

献出您的爱!

2013年,是于都县扶贫助学理事会成立十周年。在十周年到来之际,他们编印了《于都县扶贫助学十周年纪念册》。在这本图文并茂的纪念册后面,我看到了上面这段极富诗意、爱意和满怀期盼的语言,并把它录了下来。它使我感动!当然,使我感动的不仅仅是这段诗情爱意的语言,而更是于都县扶贫助学十几年来,那些伸出双手献出爱心的人和事。endprint

首先使我感动的当然是黄三河先生,他大爱无疆,无私奉献。他不仅在于都,在全国的许多地方扶贫助学,十几年如一日。资助的学生越来越多,捐助的资金有增无减。尤其是在2008和2009年期间,受亚洲金融风暴影响,黄三河的企业也处于低谷,一度靠贷款维持生存。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仍然坚持扶贫助学,扶助资金照样及时到位。他不图回报不为名利,高调行善,低调做人。我本想直接去采访他,写出一篇宣扬他的文章来。但我的朋友谭卫东说,黄三河谢绝记者去采访他,不喜欢媒体去宣扬他。因此,他行善积德十几年,却看不到宣扬他的大篇幅文章。能查到的有关黄三河的资料,也只是简要的一些介绍。

黄三河为什么会这样做?他曾经说过:“我扶贫助学首先考虑的不是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材,而是为社会减少不良少年。”其思想境界非同寻常。

由黄三河我想到了比尔·盖茨,虽然黄三河无法和比尔·盖茨相提并论。比尔·盖茨是世界首富,更是世界首善。他自愿设立慈善基金,投入66个捐助项目,捐款总额达256亿美元,占他现有资产总数的60%,并计划每年向基金注入10亿多美元。比尔·盖茨设立慈善基金,并非要培养更多的富翁,而是为世界上28亿人消除饥饿、贫穷和疾病着想。黄三河在富裕程度上无法跟比尔·盖茨相比,但是他们的思想境界奉献精神是一样的。我想如果我们的富人都能像比尔·盖茨、黄三河这样,行善积德无私奉献,人们还会仇富吗?

深圳侨云电子有限公司,对革命老区情有独钟。在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时,该公司董事长田先生得知长征出发地于都至今仍是贫困县,仍有许多孩子因家庭贫困而上不起学时,他心疼了。当即拿起电话打给了于都县委宣传部,表示自已愿为于都的扶贫助学出点力,希望能介绍些贫困学生让他资助。经县委宣传部干部介绍,他首先在银坑镇和梓山镇资助了20名贫困学生,然后逐年增多。2012年10月,他还带领侨云电子有限公司、国际性公益服务组织狮子会深圳狮子会主会几位先生,来到于都了解扶贫助学情况。当他看到于都的扶贫助学工作做得好、抓得实时,当即表示,他本人的资助对象由原来20人增加到60人,资助标准由原来每学期每人100元增加到200元。同时还捐赠校服2000套和价值3000元的文具。他和国际性公益服务组织狮子会深圳狮子会主会的几位会员先生还表示,要在黄麟乡桃溪村建一所全新的希望小学。然后,狮子会会员深圳小岛机具有限公司陈金明先生,还牵头成立了小岛华欣安得扶贫助学基金,在祁祿山镇资助贫困学生30名。12月份深圳狮子会又有一批爱心人士在车溪乡资助40名贫困学生。2013年深圳狮子会一次性捐款150万元,给黄麟乡桃溪小学建校舍。于都县扶贫助学的渠道越来越多,资助的网络越拓越宽,这些都跟侨云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田先生的示范带动、牵线搭桥、努力促成不无关系。

田先生曾经是位军人,豪爽、果断、实干、平易近人、以身作则、雷厉风行,部队作风仍时时体现在他的言行中。有时还亲自动手帮助搬运狮子会赠送给贫困学生的文具、书籍,使在场的工作人员、老师、学生大为感动。

2012—2013年,东莞展能LP31团队,先后在于都捐资援建了银坑里汾希望小学和禾丰东光希望小学,总投资200多万元。

2012年,深圳市花样盛年慈善基金会,为仙下乡邹坑小学建校捐资100万元。同时还启动了一对一扶贫助学活动项目,全校18名贫困学生得到了他们的爱心资助,每人每年1000元。另外还给学校捐赠了爱心鞋233双,书包、文具557套,羽绒服18件。

从2012年开始,深圳赢家服饰有限公司于都分公司,一直在于都县边远学校开展“爱心鞋”捐助活动。每年4000多双“爱心鞋”,派专车送至学校,企业员工亲自将“爱心鞋”分发到孩子们手中。

于都的扶贫助学还得到了香港、台湾同胞中爱心人士的关心和资助。

“龙情聚”小组,是香港明爱赛马会梨木树青少年综合服务辖下的一个义务工小组,由一群参与“中港心连心”的青年,怀着“教育可以改变命运”的信念,于1994年5月成立。

2004年圣诞节,在义工陈静娜女士带领下,“龙情聚”一行37人跋山涉水、风尘仆仆,来到了于都最边远的山区高龙走访高龙中小学。当她们看到贫困生家庭的一幕幕时,忍不住潸然泪下,决心尽力帮助贫困孩子度过难关。此后,这来自东方之珠的爱,便源源不断地播撒在高龙这片贫瘠的土地上。他们关心学生的身体健康,给全校学生进行医疗保健义诊,捐资2.5万元为高龙中小学兴建篮球场。他们激励山区小孩努力读书,在高龙中小学设立“龙情大奖”。同时为学校捐赠体育用品、图书、床架等,价值超过5万元。

新陂乡义屋小学,座落在新陂、利村两乡交界地带。原学校场地狭窄,校舍残破,已成三类危房,安全隐患十分严重。经县、市政协领导牵线搭桥,2007年11月22日,香港“逸挥教育基金会”主席洪逸挥先生一行,来到义屋小学实地考察。察看后,洪逸挥先生代表基金会当即表态,捐助17.5万元帮助新建义屋小学校舍。在县、乡党政领导和县教育部门的关心重视和支持下,2009年9月,择址新建的一所崭新的义屋小学便全面告竣投入使用。

台湾同胞中也不乏爱心人士。于都工业园台商企业以泰电子厂,主动联系于都县扶贫助学理事会,不仅在黄麟乡捐建了太南、流坑两所希望小学,而且还捐款资助这两所学校的贫困学生上学。他们不但捐资建校资助贫困学生,而且对学校老师也关怀备至。其中包括为太南小学老师房间中添置全套生活用品,每年教师节都会派人前往太南、流坑两个小学对老师进行慰问,而使老师们很受感动。从2004年起台胞黄国琳先生、陈美满女士共捐资265万余元。2016年又为利村一小学建校捐资19万元。

爱心人士丁心普、丁陶然先生都是于都新陂人,早年旅居台湾。身居宝岛,心系家乡,分别在家乡设立了“心普奖学金”和“陶然奖学金”,用于资助优秀学子和贫困学生。丁心普先生从1996年开始,每年捐资2000-3000余元,还捐赠图书390余册,价值5000余元。丁陶然先生从2000年开始,每年捐资3000元。endprint

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人。于都的扶贫助学工作还得到了部队的大力支持。于都县岭背镇八一爱民小学,就是南京军区某部和上海警备区某部捐资援建的。

2006年,南京军区某部捐资30多万元,兴建学校教学楼,于2007年8月竣工。

2007年,上海警备区某部捐资10万元,用于修建校园操场、篮球场、花坛,以及校园美化、道路硬化。

2008年,上海警备区某部又捐资16万元,用于兴建教职工宿舍、厨房。

2011年,上海警备区某部,再为全校学生捐赠了390只书包等学习用品。

在捐资建校、捐赠学习用品的同时,他们也捐资扶助贫困学生,多年来在岭背、靖石、葛坳等多个乡镇学校捐资扶助贫困学生120多名。

于都的扶贫助学,更多的是牵动着于都人民的心,于都的爱心人士是于都扶贫助学当然的中坚力量和主力军。除前所述,县委、政府、人大、政协几套班子领导、机关干部、行政事业单位、学校师生带头捐款外,工商个体、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爱心人士,以及社团组织,也都纷纷加入到扶贫助学的行列中来了。他们本着自愿量力的原则,通过各种方式,积极为扶贫助学贡献自已的力量。

他们当中,有的出外打拼事业有成,致富不忘家乡,情系教育,慷慨解囊,捐资建校,为改善办学条件贡献力量。

陈阅峰老人,祖居于都县银坑镇坪脑村,早在解放前因家境贫寒,离乡别土,出外谋生。最后在宁都落脚,定居60余年。改革开放后富起来了的陈老,一直没有忘记“生我养我的坪脑村”。几十年来,一直关心家乡的公益事业,大凡坪脑村建桥修路等,他都慷慨解囊大力支持。当他清明回乡祭祖看到坪脑小学校舍陈旧破烂时,随即萌发了要为老家建教学楼的想法。他请人设计图纸,施工中还亲临现场监督工程质量。2007年七八月份,工程开工时正值暑假之季,夏日炎炎。他不顾自已年过八十,不怕风吹日晒,坚守在工地上。他老当益壮,为家乡教育事业操心的精神,不但感动了学校师生,也感动了家乡人们。从2007年至2009年两年时间,在父子两人的共同努力和全家人的支持下,一栋投资34万元的教学楼便矗立在坪脑小学的校园内。学校把这栋教学楼命名为“阅峰教学楼。”

管飞先生是于都县宽田乡杨公村人,小时候曾在杨公小学读过书。后在外打拼事业有成,而成为北京锦绣集团董事长、全国政协委员。2007年3月,捐资20万元在杨公小学新建教学楼一栋,次年又捐赠10万元用于学校的校门、围墙、校园硬化、美化等建设。2007年至2009年,还为杨公小学的代课教师每月补贴400元工资,三年中共捐资6万元用于代课教师工资补贴。

有的设立基金,建立激励机制,奖学、奖教、扶贫助学。

罗江乡在深圳工作的陈习承、陈元发兄弟,与同在深圳工作的陈佛通先生,于2006年8月,便在罗江初中创立了“陈氏助学基金”。以奖励中考状元和资助在罗江初中毕业的家庭困难的优秀学生,使他们顺利完成高中阶段学业,考上大学。

宽田乡高龙村陈秀凤女士,一直在深圳宝安碧斯美容院工作。当她回乡得知有许多孩子因家庭贫困而辍学时,从2009年开始,便在深圳联系好友张静华女士、义工李红海先生,筹集了“助高飞”和李红海扶贫助学金共99000元,用于扶助贫困学生。高龙中小学先后有77名贫困学生受到资助。

在赣州创业经商的于都藉人士,为加强团结协作更好的为家乡公益事业做贡献,2012年便在赣州建立了贡江(于都地处赣江支流贡江流域)商会。从2013年起,筹款200余万元在贡江(于都)商会设立了“爱心教育基金”,当年便捐赠34.5万元用于奖教、奖学、助学。奖教对象为高考中直接做出杰出贡献的于都教师;奖学对象为赣州市范围内高考中分别取得文科、理科前六名成绩的于都藉考生;助学对象为30名录取二本以上的于都藉贫困考生。

于都爱心人士杨冬仁长年在深圳工作,联系其他爱心人士成立了“清秀慈孝基金”,资助于都八中10名贫困学生。

有的捐赠校服、文体、学习、生活用品,为孩子们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

仙下乡卢毓亮先生,一直在广东东莞打工创业办厂。2008年冬,当他回到家乡看到自已的母校——莲塘小学,不少孩子衣服破旧、参差不齐时。当即向村书记承诺,要让咱们学校的孩子们也能像城里的小朋友那样穿上校服。2009年“六·一儿童节”,卢毓亮专程从广东回到母校,为孩子们送上了一份节日礼物——校服538套。并赠每位教师一件高档衬衫,折合人民币15000多元。在捐赠仪式上他说:“孩子是国家的未来,教育是国家的希望。我曾经也是一名乡村教师,深知乡村教育所面临的许多困境,我能为家乡教师尽一点微薄之力,正是我的一份心愿。”2010年正月,当他得知莲塘小学正在进行危房改造时,他又向校园建设理事会捐款一万元。

赣州市生荣文体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郭玉祥,祖居小溪乡藤桥村。2012年9月5日,新学期开学伊始,便驱车来到藤桥小学,带来一批捐赠物资。其中有乒乓球桌、羽毛球架、羽毛球拍、篮球、电风扇、书包、作业本等,价值12000多元。

三十多年前,曾经有一批上海知青来到于都县祁禄山,在那里一呆就是八年。山区人民热情、宽厚、淳朴、善良,使他们终生难忘。他们虽非于都人,但他们视于都祁禄山为第二故乡。三十多年后的2009年,他们重返于都祁禄山。当得知第二故乡仍然有部分孩子生活因难,甚至连书包也买不起时。张佩英等当年的上海知青,纷纷慷慨解囊,向祁禄山中心小学捐赠一批师资物品和一大批校服。他们认为这仅仅是“对祁禄山父老乡亲爱的一种回报”。

有的为家乡扶贫助学牵线搭桥,争取更多的有识之士爱心人士加入到扶贫助学的行列中来。

在广东东莞陶瓷协和有限公司打工的管桂生,是于都宽田乡人。当他知道协和公司在全国多个省、市都捐资建了希望小学时,即主动向公司老总介绍自已家乡学校具体情况,希望老总能考虑在自己家乡捐资建希望小学。老总听后感到满意,随即派人去于都宽田寨面小学实地考察。考察组回去后做了工程预算,递交董事会、扶贫助学理事会讨论获得通过,同意捐赠40万元为寨面小学新建综合楼一栋。工程于2005年3月动工,2006年2月28日竣工。董事长林依青先生、理事会朱美君女士,还亲自前来参加了竣工仪式。次年又投资3万元,为学校建了一个标准的篮球场。从2006年开始,该公司一直在寨面小学资助贫困学生,每年15—20人,金额从开始的每生每学期200元,增至每生每学期500元。endprint

江西电视台都市频道记者汤先生,是于都新陂乡人。长期以来关心家乡教育事业,每次回乡必去母校新陂初中看望。发现学生宿舍简陋,住宿条件差,便多方联系爱心人士,于2012年冬,向学校捐赠铁床架30副,棉被30套,价值12000余元,解决了学生御寒问题。

在于都,上至老红军,下至小学生,都在为扶贫助学献爱心。他们捐款,并不是因为自已有多富,有的甚至自已生活还过得不怎么好。

开国上将宋任穷的夫人老红军、老干部钟月林是于都桥头乡人。身居高位,不忘家乡贫困学子,给桥头乡中心小学一次捐款5000元,资助家乡贫困学生。钟月林逝世后,其子女宋克荒等遵照母亲的遗愿,筹资百万在于都二中捐建综合教学楼一栋,命名为“月林楼”,已于2015年6月27日落成投入使用。开国元勋陈云的女儿陈伟华,宋任穷、钟月林夫妇的儿女宋克荒、宋彬彬、宋云飞、宋京波和企业家代表出席了落成仪式。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发来贺电。

刘延东在贺电中说: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和长征老战士钟月林同志诞辰百年,亲属们捐建于都二中“月林楼”,很有意义。既满足了老人家心系贫困地区,挂念教育事业的心愿,也体现了对老区孩子健康成长的关怀与支持。宋任穷与钟月林同志都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党和国家的事业付出了毕生心血,他们的理想追求、高风亮节和人格修养令人敬重。希望老区儿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传承好、发扬好优良传统,成长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接班人。

每当人们看到这栋大楼,便会想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及其子女,对于都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于都县工业园永鑫纸品有限公司杨琳女士主动资助2名贫困学生(小学、高中各1人),每年资助金额1600元。资助名额和金额虽然不多,但诚心尽力,爱心可嘉。同时,她与台商企业大田鞋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永正先生,还创新了对捐助对象一助到底(从小学至大学)的捐助模式。采取一次性将几万元捐助款打到县扶贫助学理事会,由理事会负责分期付给资助对象,使资助对象吃下定心丸,安心学习无后顾之忧。她还向窑塘小学捐助2万元用于解决教室的隔热层,主动联系杨永正先生,向他介绍于都扶贫助学情况,争取大田鞋业有限公司对于都扶贫助学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大田鞋业有限公司首先捐资80万元在贡江镇密坑小学新建一栋教学搂,还先后分三批捐赠价值90万元的架子床给县扶贫助学理事会,用于分配到有关学校改善办学条件。然后杨永正本人还为密坑小学和窑塘小学各捐助了100套课桌凳及一批教学用品。

于都八中蓝小英老师,从1992年代课始,到2006年考为正式教师后,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班上有一位叫张罗汉保的学生,家境贫寒,身患肌无力症。面对这种情况,其父母让其辍学在家。蓝老师知道后,说服其家长,并为其缴了三年的学费。还到民间寻草药为其治病,使其顺利完成了初中三年的学业。2005年学校一学生得了尿毒症,蓝老师把口袋里仅有的二百元钱全捐了出去。当时她还是一名代课老师,月工资只有360元。

2010年秋,一位白发苍苍、衣着破旧的老者来到于都县祁禄山初中。他找到学校校长说:“我想捐助一些钱,给困难学生弥补一些生活费。钱不多,仅仅代表我的一份心意。”说着,小心翼翼从口袋里拿出鼓鼓的一个塑料袋,一层又一层的打开,里面是大大小小不同面额的纸币和硬币。校长叫一位老师和他一起,认真清点了一下,总共962.70元。这位老者跟校长和老师说,不要透露他的姓名。据了解,此老者家庭条件不是很好,平时就靠打零工维持生计。那些钱就是他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竟然也拿来扶贫助学了。此情此景,不禁让人肃然起敬。

原来“伸出您的双手”,“献出您的爱!”,本是举手之劳人人可为的啊!

我忽然想起,于都扶贫助学理事会的会徽,不正是一个双手捧出一颗心,一只小鸟在天空中展翅高飞的红白相映的圆型图案吗?

正是这一双双温暖的手,一颗颗真诚的心,像阳光,像雨露,照亮了贫困孩子的前程,滋润着贫困儿童的心田。使他们在绝望中看到了希望,在人生的道路上树立了信心。使他们感到社会仍然充满着爱。

固院初中学生郭地发,父亲早逝,家里有母亲和一个弟弟,靠母亲外出务工维持生活。郭地发不仅家境贫寒,而且从小得了小儿麻痹症,双手发育不良萎缩,失去了正常人手的功能。学校老师同学从不岐视他,而对他处处给予关心照顾。考虑到他需要用脚写字,学校特地给他制作了一张矮课桌和矮凳子。从感情上亲近他,从精神上鼓励他。县扶贫助学理事会办公室谭卫东主任、梁澄清股长,还特意前往学校看望他,到他家里了解情况。帮助他申请办理黄三河扶贫助学金,并鼓励他:“要对生活充满希望,要自强不息,通过自已的努力,创造美好未来。”

郭地发同学没有辜负大家希望,他顽强地学习生活着,学习成绩一直很好。2008年,平安初中知道郭地发的事迹后,特意邀请他去给正在准备迎接中考的初三同学,讲自已是怎样正确对待学习和生活的。当他把自已从小克服种种困难而付出的艰辛,取得的成绩展现在大家面前时,同学们都感动得流泪了。当他用脚写出励志的语言,那刚劲有力、漂亮的毛笔字,又博得了大家阵阵喝采和掌声。他用自已的实际行动在传递着爱,激发了更多的同学前进的动力,增强了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华菁,是于都县禾丰镇尧口初中的一位学生。她6岁失去了母亲,9岁时爸爸死于癌症。她和80多岁的爷爷相依为命,住在一个只有20多平方米的土砖房。家中只靠低保勉强度日,平时穿的都是亲友接济的旧衣服,实在令人心疼可怜。

但是她没有因贫困而失学,没有因处境艰难而击倒,因为她得到了黄三河扶贫助学基金的资助。她仍然能和其他同学一样,高高兴兴上学去,坚定顽强地活下去。她说:“我是一个苦命的孩子,也是一个幸运的女孩。”“多亏了黄先生及爱心人士的帮助,让一个童真的小女孩重新获得了信心。”

她是一个懂事的孩子,在周末,每当爷爷打柴去了,她就在家干好家务活。很难想象,一个14岁的小女孩还能种好花生。每天她在上学之前就要做好早餐,还要赶到学校上早自习,但是她从未迟到过。为了不让爷爷担心,减轻爷爷的负担,她每天都带饭上学。晚上放学后,她还要把爷爷和自已的衣服洗好,并且准备好明天的早饭材料。endprint

她是一个勤奋好学的孩子,尽管家庭条件差,但她总是尽量克服困难,千方百计搞好学习。她门门功课优秀,深得老师和同学们的夸奖和喜爱。她立志将来一定要考上大学。

她更是一个有着善良之心的孩子,平时哪个同学没有了学习用品,她就会把自已的学习用品主动借给他用;哪个同学有搞不懂的问题,她就会主动帮助他。2011年,学校为五中一名学生举行募捐活动,她竟慷慨地把自己积攒了一年多的十多元零花钱全部捐了出来。有同学问她:“心疼吗?”她则说:“这位同学遭受到了这样的灾难,比我困难多了。看来我比他幸福,可惜我只能拿出这么点,太少了。”

这就是华菁,一个家贫志不短而又心地善良的好孩子,她只是许多贫困孩子的一个代表。因为扶贫助学,众手浇开幸福花,而使这些孩子虽处境艰难,内心却充满着希望,脸上绽放着笑容。因为得到众人之爱,而感到自已仍然是幸运和幸福的。而更重要的是,她们从小就懂得了去爱别人,要把爱传递下去。

请听一位2015年高考文科第2名,录取在南京大学,而受到贡江商会爱心教育基金奖励的考生,邓雅欣的获奖感言:

……

如果想要一棵矮小的树苗,长大成栋梁之材,离不开甘露的浇灌;如果想要一株细弱的花芽,绽放出美丽的华彩,离不开暖阳的照耀;如果想要一个平凡的学子,开启成为星辰之旅,除了十二年求学孜孜不倦的努力,还需要一路上遇见的人们不断的鼓励和支持。

去年的八月,我们坐在下面的座位上,憧憬着自己的未来。今年的八月,我们站在台上,为自己的成果而骄傲。可以说,去年所见给了我们极大的鼓励,在艰苦的高三岁月里,对荣耀的期待成了我们坚持下去的极大动力。怎么能不感谢为学子们提供奖励的各位商会成员呢?你们对高三毕业生的关心,对教育事业的关心,不仅激励我们取得了如今的成绩,也为一些家境贫困的学子带去了继续求学的动力。除此之外,也是对我们优秀敬业的老师莫大的肯定。

我相信,这一关心之举的不断延续,会激励更多的学生,取得越来越好的成绩。会让我们的老师,更加努力地教导出优秀的学生。让于都的教育蓬勃地发展下去,最终让于都更好地得到发展。

羽翼渐丰的雏鹰会离开巢穴,探索广阔的外在世界,红抹绿消的果实会告别枝头,步上惊险的成长之路,慢慢长大而自立的我们,将要离开父母、恩师、母校,离开帮助我们的乡贤,离开我们从小生活的故乡。我们也许恋恋不舍,但是总有一日,要义无返顾踏上新的征途。

多年之后,他乡熟悉似故乡,故乡却久未谋面,我们是否还会想起最初的自己,是如何得到锦衣丰食的机会呢?叶落归根,故土重迁,无论我们走得多远,心里都该有个故乡。无论我们成绩有多大,都不能忘记弱小时别人的帮助。无论我们将来多么灿烂,都应该怀有一颗谦虚而懂得回报的心。

宁做渺小星辰,不做室中一盏华灯,前者虽小,却照亮黑夜人们的眼睛,后者虽明,却只是照亮了一隅暗角。衡量一个人的高度,应从人格而非外物,能否流芳铭刻,决定自奉献而非索取。所以,我敬佩各位为于都教育事业付出的各位,此举为大爱,而非私情。

……

这就是2015年8月13日,在于都中学校区,贡江商会爱心教育基金颁发仪式上,学生代表邓雅欣的讲话。学子心声,感人至深。

四、扶贫助学艰辛路,蓦然回首十三年

扶贫助学源于何时?无从考证。至少从孔子那时就有了,孔子就提倡“有教无类”。“有教无类”就是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力,无论富贵贫贱。或者说有了教育就有扶贫助学,助学和教育共生。但是最早的扶贫助学,一定是首先在民间而不是官方。比如家族宗祠之“公田”、“公堂”,就是为助学而设的。这种传统沿袭至今,各姓氏宗族仍设有“教育奖励基金”之类的。比如于都除前面提到的“陈氏奖学基金”外,还有“钟氏奖学基金”、“黄氏奖学基金”、“丁氏奖学基金”等。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扶贫助学高度重视。进入新世纪后,2003年9月20日,国务院便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其中便提出“建立健全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制度,保障农村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要广泛动员和鼓励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公民捐资助学。”“充分发挥社会团体在捐资助学中的作用,鼓励希望工程、春蕾计划等继续做好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工作。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捐资助学贡献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而在这之前,2003年3月26日,“于都县扶贫助学理事会”,便已经民政部门批准登记成立。这正与国务院的决定精神相吻合,而实践更证明了于都县扶贫助学工作的做法可行性和成效显著性。因此也可以说,于都的扶贫助学一开始就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具有典型意义。

于都的扶贫助学走过了十三年的工作历程,取得了显著成绩和社会效益,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肯定和好评。于都县扶贫助学理事会,这个由政府教育部门倡导创建、组织、领导、管理的扶贫助学社团组织,也经历了开创、巩固和提高三个阶段,逐渐走上正规化、规范化的运行轨道。

十三年来,于都县教育局长换了三任,于都县扶贫助学理事会组织机构、理事长也经历了三届、三任。每一届理事会、每一任理事长,都为于都的扶贫助学工作做出了努力和贡献。

扶贫助学理事会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理事会的日常工作,以及对扶助对象的调查摸底核实确定,对扶助资金的发放和监督管理。工作人员要经常深入乡、村、学校以及扶助对象贫困学生家中,调查了解核实相关情况。同时做好贫困学生及家长的思想工作,使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和社会的关爱,坚定信念,树立信心。他们下乡通常是搭便车、坐班车、租摩托车,近的地方则骑自行车或走路。

开办之初办公室工作人员就是两个:谭卫东主任和梁澄清股长。别看人员精简,他俩可是工作上的最佳搭档。谭卫东头脑灵活,思路清晰,多谋善断,善于协调上下左右各方面关系,尤其是与那些捐资助学的企业家、慈善家、爱心人士,保持经常密切的联系和沟通,而且不断联络争取发展新的慈善家、爱心人士,加入到扶贫助学的行列中来,使扶贫助学的路子越走越宽,使扶贫助学的成果得到稳定巩固和发展。梁澄清则是个实干家,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谦虚扎实,能干事而不多事。他俩配合默契,白手起家,很多东西从头开始从无到有,把理事会的日常工作和办公室工作搞得有声有色井井有条,他们的工作得到了几任理事长的肯定和赞赏。endprint

采访中,笔者多次走进理事会办公室,办公室墙上宣传栏情况介绍一目了然,图文并茂,赏心悦目。档案柜里各种资料分门别类,整理归档,装订成册,放置有序,查找方便。难怪县、局领导及黄三河、田先生等慈善家、爱心人士看了都感到满意。慈善家、爱心人士看到于都的扶贫助学工作,领导重视,管理规范,工作扎实,成效显著,感到把扶助资金、善款投放到于都没有错,放心了。

扶贫助学工作千头万绪,涉及面广,光靠理事会办公室几个工作人员是搞不过来的。于是于都县扶贫助学理事会,在全县各乡镇各中、小学都设立了扶贫助学专干,逐步建立和健全了扶贫助学工作网络。同时加强对专干的培训、教育和管理,每学期初,都要分批召开扶贫助学专干会,总结上一学期的工作情况,布置下一学期的工作任务。加强对扶贫助学工作的考核,以资金筹措、资金发放、感恩教育、表册缴交四项工作为重点考核内容,将考核结果列入教育局对各校年终工作评估内容,以推动扶贫助学工作顺利开展。在专干中开展评选表彰先进活动,颁发盖有教育局、扶贫助学理事会公章的荣誉证书,以调动他们搞好扶贫助学工作的积极性。从而形成了一个,从上到下人人重视,积极参与,做好扶贫助学工作的良好氛围。黄麟乡扶贫助学专干袁应来,原是黄麟流坑小学校长,他不但认真做好自已本职工作和扶贫助学的督查工作,而且利用关系主动联络慈善家、爱心人士为于都的扶贫助学献爱心做贡献。如台商企业以泰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国琳先生,就是经袁应来联络介绍到黄麟乡捐资建校和资助贫困学生的。

作为扶贫助学工作人员,从理事会办公室到乡镇、学校专干,他们做到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使各项工作得以真正落到实处,推动着于都县的扶贫助学顺利开展。正如谭卫东说的:“扶贫助学是慈善事业,把扶贫助学当作事业来做,才能做好”。刚从副局长岗位上退下来时,有私立学校聘请他搞教学管理工作,给予高薪待遇。他谢绝了朋友的好意,说:“现在扶贫助学工作刚有点头绪,领导信任我要我在这里干,我就要干好它,而不能辜负领导及扶助对象的期望。待到扶贫助学工作走上正规后,办公室有了接替人员再说吧!”梁澄清同志的老伴2013年在一次意外灾害事故中突然去世,给梁澄清同志以巨大打击,曾一度陷入悲痛之中,欲退出扶贫助学工作。在领导和同事的安慰鼓励下,依然坚守工作岗位,认真做好办公室工作。

谭卫东、梁澄清是于都扶贫助学工作的亲历者和见证人,梁澄清因为年龄和身体原因,谭卫东因为要服侍90多岁的老母和为女儿照顾小孩,近年来都已先后离开了理事会办公室。但他们仍然关心扶贫助学工作,有时也到办公室坐坐。谭卫东在母亲去世后,则随女儿住在赣州,并被邀参与了贡江商会的管理工作,而且具体负责贡江商会爱心教育基金的奖教、奖学、助学工作,仍在做着与扶贫助学有密切联系的事情。

回顾过去,使他们感到欣慰的是,自已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人至晚年,仍然参与了扶贫助学这一功德无量的善事,并为此做了一些工作。展望未来,又使他们感到高兴,一是于都县委县政府和教育部门的历任领导,都一如既往的重视关心和支持扶贫助学工作。分管领导在做好教育局其他工作的同时,对扶贫助学工作也非常热心,经常前往扶贫助学理事会办公室,具体过问和处理相关业务工作;二是他们曾经工作过的理事会办公室后继有人,而且都是聪明能干的年轻人,他们一定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回顾过去,县教育局邓昌海局长说:“扶贫助学是教育扶贫、精准扶贫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党和政府目前正在开展的教育扶贫、精准扶贫的必要补充。于都县的扶贫助学工作之所以能取得一定成绩,一靠党中央国务院的政策指导;二靠县委政府的重视支持;三靠企业家、慈善家、各界爱心人士的慷慨解囊无私奉献。我们教育部门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那些事情,今后我们还应继续努力尽心尽职,把于都的扶贫助学工作做得更好。”

扶贫助学在于都,蓦然回首十三年。但是仍如当年红军长征,“星夜渡过于都河”走出长征第一步一样,扶贫助学任重道远,十三年也只是第一步。但我们相信,前途是光明的,明天会更好。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责任编辑/孙明星endprint

猜你喜欢
于都县三河贫困学生
于都县潭头村:推动乡风文明 打造幸福新农村
于都县中小学武术开展状况调查研究
启航
赣州市于都县第二中学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与分析
军旅书法家李洪海捐助兰考县贫困学生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三河闸淹没式堰流水位流量关系初探
筹资百万救助贫困学生
陈玉成与三河战役
太平军三河大捷的指挥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