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牵挂润“春风”

2016-09-29 01:03刘裕国
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 2016年8期
关键词:王家春风村民

刘裕国

盛夏,顶着热烈的阳光,我第三次走进春风村。

整洁的村道,在村里穿来穿去,把一栋栋派头十足的川南民居串在了一起;山上,一片片从石头缝里长出来的李子树,举起浓密的绿荫,将那些呲牙咧嘴的灰白色山石,罩在自己绿色裙裾之下;春天里漫山遍野赏心悦目的那些白色李花,已脱胎换骨,跃然成玻璃弹子般大的绿色或绛紫色的珠子,端坐于枝头,在微风中洋洋得意地摇曳。

熟门熟路,我直接来到春风综合体党群服务中心,王家元正在办公室聚精会神看一份文件。

我的到来让他意外又惊喜。我们已经是老熟人了,握手、让座、沏茶。落座之后,我开门见山地问王家元:“当初,你不是答应老婆,等春风村富了,你就回城里继续挣你的大钱、圆你的大老板梦吗?咋还赖在春风村?”

王家元笑了:“赖在春风村?这话好难听哦。不过,我不跟你咬文嚼字。直说吧,现在我是要圆更多人的梦。”

我再问:“一晃就是12年,你家至少少挣几百万,难道你不觉得亏?”

王家元一听,急了,差点跳起来,脖子上的青筋鼓起像蚯蚓,几乎是在吼:“要是觉得亏,当初我就不会回村了!如今脱贫奔小康,春风村不容任何迟缓,亏不亏都得继续干!”

看看,王家元就是这样一个血性汉子!一个从春风村走出去的挣钱能人,挣了钱后又一头扎回这个许多村民都想逃离的“石头村”,这是怎样的一份牵挂?

义无反顾

王家元所在的春风村,位于四川云南交界处的大山坳里,属筠连县腾达镇管辖,满山都是白森森、冷冰冰的石头,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王家元祖祖辈辈都在这石头缝里生存,其艰辛,想一下,就心酸。

进入八十年代,山外一天一个样,家乡还是老模样。恶劣的自然条件,巨大的发展反差,硬是把王家元和许多青年村民逼出村。

那年,王家元15岁。他先是到筠连县川剧团当学员,当时,只为吃上一碗饱饭。两年后,长大了两岁的王家元,有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他狠了狠心,放下干饭碗不端,又一路向北,跑山西,闯北京……打工,经商,18年的拼搏,还有了不少积蓄。他不仅跳出了石头窝,住进了县城,有了自家的店面,惹得村里人羡慕得不得了。村里有爱冒皮皮的年轻后生,吹自己如何有本事,村民们便嗤之以鼻,讥讽道:“有本事,你学王家元,搬离这石窝窝。”对方便羞愧得无言以对。

梦鹤不离云,游子总思乡。在外面淘到金的王家元,尽管住进了县城,过上了乡邻们羡慕的城市生活,他却一有空就往“石头窝”跑,看父老,访亲朋。看着那些破旧的土坯房,看着他们还是过着那么沉重那么清苦的日子,像山上的石头,这么多年了还是一成没变,王家元的心情就一次比一次沉重。

山里山外不同天!这反差,太大。

家乡的穷,成了他心中的牵挂。王家元开始思索如何帮助乡亲们摆脱贫穷。多少个夜里,他辗转反侧,有时干脆披衣下床,点燃一支烟,在屋子里走来走去,不时还发出沉重的叹息,把熟睡的老婆惊醒。老婆问他犯啥子神经病了?王家元却闭口不说。这些揪心事又怎么好向老婆说呢?因而惹得老婆误以为他有了外遇才不想与她同睡一床,还与他怄气了很长一段时间。

2003年,王家元终于下定了决心,毅然回到家乡春风村。这时,老婆才知道他心里装的“鬼”心思。

“穷怕了、穷够了”的春风村人,正热切期盼有一个能带他们致富的领头人。在乡亲们眼里,王家元是全村最让人敬佩的能人。王家元的突然返村,让村里人兴奋和议论了几天几夜。谣言也就随之而起。有人说王家元在县城混不下去了才回来;有人还说,王家元因为有了钱,在外面浪,是被老婆赶回来的;更多了解王家元人品的人,却不那么想,他们只觉得很奇怪,王家元在城里过着舒舒服服的生活,干嘛要回到这穷石窝子来受罪……面对这些流言,王家元的父亲听不下去了,黑着脸喊王家元滚回县城去。王家元却只有苦笑,常站在石头山上,盯着那沉睡的石头发呆。

2004年11月9日,春风村举行村委换届选举,候选人的名单上,有王家元的大名。选举结果,王家元以95%的选票当选为村主任。

消息传开,春风村又沸腾了。村民们选出了自己心目中的能人,都巴望着王家元快点带领他们过上山外人一样的好日子。

王家元也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番,却遭到了妻子和父亲的强烈反对。

在县城开烧腊凉菜店的妻子听到这消息,立马关了店门,喊了辆“野的”直奔村里来,大有兴师问罪之势。春风村的村道有一半还没修通,妻子步行进村找到王家元。

王家元本打算回县城亲口把这件大喜事告诉妻子,让她分享,想不到妻子却不请自到。王家元一阵暗喜,以为妻子是来向他道贺。没等他开口,妻子就开问了:“当村官你一年能挣多少钱?”

“一年务工补贴1800元。”王家元抓了一下脑壳,小声说道。提到钱,王家元似乎一下子没了底气,但他心里燃着一把希望的火。

妻子本就心里不悦,一听更恼了:“王家元,过去你经商,有时一天都不止挣那点,还一年才一千八,你是不是脑子进水了?”

开口就是钱,真被钱洗脑了?妻子这样的问话,王家元听了也有点生气了,提高嗓门说:“一个人挣再多的钱,都不算本事。能让这穷石窝子的人都挣到钱,那才是真本事,真能人。”

“你有本事,你是真能人!那好,王家元,你今后就指望着你那1800元过日子,别过不下去了到家里来蹭饭。”

妻子就这样被王家元气回了县城。

父亲叹着气,怨道:“二娃,你好不容易才从这个穷窝窝爬出去,又跑回来捣腾个啥?难道你忘了你的哥,当初还不是满怀信心想有一番作为,当了几年村长,那么卖力,也没弄出啥名堂,还把命都搭上了……”

想起哥哥王中元,王家元沉默了,眼睛盯向窗外空荡荡的石头山,不由得悲从中来,泪珠儿在眼眶里打起转转。

当年,哥哥王中元也同村里其他年轻人一样,在外面打工谋活路,为了让弟弟王家元安心在外面打拼,自己提前结束了打工生涯,于1997年回村照顾双亲。因哥哥见过世面又很有办事能力,被村民推选为村主任,又被镇派出所聘为协警。哥哥当村主任的最大愿望就是要为村民修条通村路。为着自己的愿望,哥哥不辞劳苦,他白天带着村民碎石凿路,晚上协助民警联防联治。在一次夜间追捕逃犯中,不幸牺牲。那条刚开工不久的路,也因哥哥的牺牲而变得更加困难重重,不久就搁浅了。

王家元擦了一把泪,对父亲说:“爹,我就是想让这石头窝窝里的乡亲们不再受穷,让您也过上像样的好日子,我相信哥也是这样想的。”

父亲看着神色坚定的儿子,欣慰地点点头。

得到父亲的默许和支持,王家元心里也颇感慰藉。他对自己说:“心中有牵挂,就义无反顾走进它。”

说到做到,王家元回到县城家里,把换洗的衣服、被褥收捡了两大袋。本以为妻子还要阻拦,她却无声无息地帮自己整理起行李。做了他这么多年的老婆,对于王家元的脾性,妻子再了解不过了。他想做的事,你打断他脚杆,他爬也要爬去做。

告别城里的家,王家元扛着大包小包行李,走过弯弯扭扭的石径,穿过村民们在屋檐下、农田里投来的关注、欣慰、渴盼和不解的目光,住进了王家老屋。

上任一周后,王家元在村高音喇叭上发出通知,组织召开春风村新一届领导班子第一次村民代表大会。不到半小时,村部后面的那个草坪坝就黑压压地挤满了村民。村民们开会如此高的积极性,让以前的村干部颇感意外。会上,王家元代表村两委,在村民大会上亮开了大嗓门,宣布一个让春风村人目瞪口呆又兴奋不已的决定:三年内打通连接全村的环形路。

王家元话音未落,下面立马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在石头山弯里回荡。

有条好路走,是春风村人世代的期盼,是村民脱贫的先决条件。王家元的话,正好说到村民们的心坎上。但是,为了这条路,春风村的几代村干部都曾努力过,但都没能让愿望变成现实。所以,下面也有杂音,表示质疑。

王家元明白,要干好一件事,必须凝聚人心,不容许一个人说二话。于是,他趁热打铁,在会上立下军令状:“如果到时路打不通,大伙儿就把我轰下台!”

村民们都知道,在石头山上修路,比让公鸡下蛋还要难。年长的村民暗暗为王家元捏着一把冷汗。

王家元这个从石头村滚打出来的汉子,在他看来,既然自己带着一份牵挂回村,就要敢啃硬骨头,就要义无反顾向前冲,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12月底,在凛冽的寒风中,春风村党支部吹响了公路建设的集结号。

但是,一开工,王家元就遇到了难题。

修路缺劳力,这是第一道难关。春风村只有三个组,仅864人,除去外出务工人员,村里老老少少不足500人,能够勉强参加劳动的,就100余人。那天,大伙聚到石头山道,都围住王家元,大眼瞪小眼。王家元扫视一眼站在面前的老老小小“修路大军”,心理不禁“咯噔”了一下,脑海里甚至瞬间闪过一缕“杂念”。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自己点燃的这第一把火,再难也要让他熊熊燃起来。

王家元率领党员干部组成攻坚队,打头阵,做表率。扶钢钎,挥二锤,搬石块,铺路基,手上的血泡破了一个又一个。村民们背地里议论说:“王家元干起活来不得了,他的劲头比二锤还要硬。”

修路只有干劲不行,修路还需要钱,这个至关重要。当今,干事都需要金钱做后盾,可春风村当年的人均收入只有1800元,集体每年就几千元的办公经费,还捉襟见肘。

钱,是修路的拦路虎,王家元早就想到了。

在一个月朗星疏的夜晚,他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县城。妻子廖运兰看着又黑又瘦的丈夫,又是埋怨又是心疼,在自家凉菜店弄了卤猪头、猪耳叶给王家元下酒。王家元酒醉饭饱之后,提出向妻子的凉菜店“借”钱。以前家里再苦再穷,王家元都不会向人低声下气去借钱,咬紧牙关忍忍就挺过去了。今天,居然为了村上众人,开口低声向自己老婆说出那个“借”字,对于向来要强的王家元来说,是多么的无奈!廖运兰了解丈夫,心里很酸楚,之前的气话早抛之脑后。她二话没说,就拿出一叠钱放在王家元的面前。王家元本以为妻子会喋喋不休数落一大串,想不到会如此干脆耿直。

买筑路工具,买水泥砂石,买雷管炸药,王家元前前后后一共从家里“蹭”出10多万元。他还把自己家开的采石场的石料无偿贡献出来。

王家元大义壮举,点燃了村民们内心的热情。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100多人的筑路队干得热火朝天。村民还踊跃捐资捐款,一位72岁的大爷捐出自己积攒多年的800斤稻谷,供筑路大军午餐。在自力更生修路的同时,王家元积极主动向上级有关部门申报。随后,政府的修路补偿资金紧跟到位。

苦战三年,一条长8公里、宽4.5米的水泥路,穿越石壁,连通山外大世界。

信心是金

路修通了,村民们对村干部信心倍增。王家元趁热打铁,谋划着村里的产业发展,决定走出去。他召集村委成员开会,提出自己的想法,得到大家一致的赞同。

王家元又回到县城的家。妻子以为路修通了,王家元回家要休息一段时间,他却让妻子找出以前在商场谈生意、与朋友聚会穿的西服领带。

妻子不解,边翻找边唠叨:“当个破村长,整天与山石、泥巴打交道,还西装领带?你以为你是做办公室当白领呀?”

王家元说:“你不懂。”接过妻子手中的衣服,就风急火燎地赶回春风村。王家元临走时看着恋恋不舍的妻子,留下一句话:“等春风村人富了,我就回来继续当老板。”

在一个清凉的早上,一身西装革履的王家元带领村班子出发了。

他们踌躇满志,走南访北,寻找产业,带回了蔬菜、药材等七八个种养植项目。

春天,万物复苏,大地充满希望。王家元心里也在跃动,发动党员干部试种带回的种植项目,谁知,一次次的试钟,种下的苗都一次次地打蔫了。勉强存活下来的,到秋天也几乎没有收获。一时间,大家都迷茫了,都像那焉不拉几的苗子一样。

王家元冷静思考后,得出结论:不是带回的项目不好,而是产品“水土不服”。

当时,也有一些老板被感动,来到村里考察。当他们看到满山光秃秃、白花花的石头时,都不禁摇头而去。几个村干部见状,信心又回落到了从前,更别说老百姓了。刚刚因为修通村道树立起来的威信,在群众心目中打起了折扣。

王家元没有气馁。他对村班子说:“我不信就找不到一个适宜本村水土的好产业。”

王家元的犟劲又上来了。他以前在商海,就是凭着这股子犟劲拼杀出一片天地。他坚信:“只要有信心,石头也能变成金。”抱定必胜信念,王家元带着村班子转头向本村问道。他集思广益,挖掘“病根”,再寻出路。

他带领村两委班子,走访全村所有60岁以上老人,追根、溯源、问道。村里一位近80岁的老人说道,村子里曾经种过李子,长在石头缝里的李子树结出的果子又脆又甜,大人小孩都喜欢。后来因为“改天换地”,向石头要粮食,就把树给砍了。

王家元一听,两眼放光——发展产业的路子原来还是在自己村里的石头山上。他认准大面积种植李子,是适合本村最好不过的产业了。而且,他还有自己的想法,他不止单一在春风村发展李子,还要打造品牌,发展旅游观光。

有过前面几次教训,王家元没有冒然行动,他必须要有十成把握,才能巩固村民们对自己、对村领导班子的信心。第二天,他起了个大早,赶到县里把农科专家请进村,带着他们漫山遍野采取泥土样本带回去进行检测。一个星期后,得出了春风村适合种李树的结论。这正是王家元期盼的结果。

入夜,村委会办公室亮起灯,村干部们围绕发展李子产业进行热议。王家元抑制着自己激动的情绪,说:“现在终于找到一个适合本村的项目了,我们要大力发展李子产业。”

提起栽种李子,有村干部看不热。因为李子是乡下再普通不过一种传统果树,靠它形成产业,领全村人发家致富,鬼都不信。但王家元说,正因为李子普通平常,我才有信心让它在村里发展壮大,不会像以前几次试种外地品种,你满怀希望,把它当做宝,却偏偏夭折。既然石头缝里长出的李子口感好,大人小孩都喜欢,那么运往外地同样会受到市场青睐。王家元把前景看得很远,且认准这个理。

说起发展李子,干部心里堵犯嘀咕,何况村民?

王家元只得动员鼓励党员干部先带头干。到栽树苗时,大家却发现,村子里大多数的石头地土壤薄或没土,根本栽不稳李子树。正因为这个原因,村子里的石头山才一直裸露见骨,不见植被。

栽不稳树,咋办?

老党员刘远恒想出了一个“蛮干”的办法。石头地里没有土,他带着家人,到几里外的山上去背。

他这样一带头,让村里人脑袋都开了窍。党员干部纷纷上山,搬石头,垒挡墙,背土填土,把农业学大寨的干劲用上了,把愚公移山的精神发扬光大了,硬是在石头缝里造出了一排又一排洗脸盆大小的树窝子。

三年后,石头山上披满绿装。一到春天,满山都是洁白清香的李花绽放。白色李花热烈的绽放,让那些冷冰冰、白森森的石头显得猥琐而羞愧。这些霸占了一辈又一辈山梁的石头,被李子树李子花击退了。

如今,刘远恒家的李子树已发展到30多亩,仅此一项,年收入就达十多万元。

一组村民胡怀银是个光棍,很懒。开始脑筋不活泛,转不过弯,把村上发下来的李子苗偷偷扔进柴禾堆。王家元那天沿村查看李子树栽植情况,发现了胡怀银家的李子苗都晒干可当柴烧火煮饭了,心里那个气呀,恨不得立马抽胡怀银几耳光。他走进胡怀银家,把还在床上睡懒觉的胡怀银狠尅了一顿。胡怀银见村主任如此重视李子树的发展,在王家元的监督下,跟着党员干起来。胡怀银陆续种了13亩李树,年收入6万多元。2011年,光棍打到31岁的胡怀银,“以李为媒”,娶了云南姑娘刘邦艳,还办起了农家乐。

2007年,春风村李子树已发展到1000多亩,村民家家都受益。

这一年,王家元被推选为春风村党支部书记。当初答应老婆为村民找到一条致富路就回去继续经商当老板的承诺,早已被他忘到九霄云外去了。

在产业发展的路上,王家元卯足了劲,一个接着一个干。当“春风李子”声名鹊起,他又紧锣密鼓,在村里发展了花卉产业、茶叶产业,到2014年,春风村特色生态产业已颇具规模,花卉发展到1780亩,年产值超过220万元,茶叶面积已达3200亩,年产值600万元。

王家元凭着坚定的信心,带领春风村人硬是让石山变成了金山。

一户不少

春风村风光起来了,但还有些事有些人让王家元揪心,让他牵挂不已。

快过年了,王家元带着两名村干部行走在半山腰。他脚下是一条荒僻的石径,在这坚硬小路的尽头,住着一户人家,他们去慰问。

这是二组特困户李吉友的家。一间破旧矮房,室内住人带养猪。墙角边,三块石头支口锅,猪圈上,几根木棒架成床,一层包谷壳当床垫。

王家元与两名村干部看着眼前的情景,心里不禁涌起一阵酸楚,眼角就湿了。

47岁的李吉友家庭很不幸,父母、哥嫂先后得了不治之症,为治病几乎倾家荡产,四个亲人还是没保住,相继在三年之内去世,他与哥嫂留下的独子相依为命。那三年间,乡邻都怕见到李吉友,怕去他家帮忙,见到他就像躲瘟神一样。因为抬杠子都抬怕了。12年前,王家元了解到这个情况,不间断地去看望他。

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王家元常常顾不上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但他始终顾着李吉友的家。每到刮风下雨,王家元就睡不着觉了,想到李吉友家土墙上那道半尺宽的裂缝,就担心得不得了,有时半夜三更还跑过去,把他们转移到安全地方。

李吉友的家成了王家元的一块心病,一直捂在心窝里,但王家元还得先忙村里的大事。过了两年,村里产业发展起来了,王家元稍稍松了一口气,觉得解决李吉友家的问题到时候了,就组织党员干部和泥工来到李家,帮助李吉友建房。大家你捐我凑,加上王家元帮他跑回的4500元危房改造款,三间敞亮的青瓦房一个月就建成了。

有了安全的“窝”,还得有富足的生活,但富足的生活没有稳定的经济收入是不行的。村里家家都发展产业的时候,王家元更没有忘记李吉友。当时村上引进了一家茶叶公司,正在大力发展茶叶,他带上技术骨干,带着种苗,手把手教他种茶叶。如今,李吉友已有30亩茶园,每年收入5万多元,加上养殖业,不仅脱了贫,还过上了富足日子,王家元的一块心病也根治了。

全神贯注,全力以赴,“同上致富路,一户不能少”,这就是王家元的理念。

三组有个出了名的懒人何洪才,因懒致穷。他有句春风村家喻户晓的名言:“要穷穷到底,政府照顾你。”

这句话还真抓住了政府的“软肋。”在共产党的天空下,是不能眼睁睁看见穷人饿死的。

何洪才娶了个云南妻子,可他还是改不了懒习惯。一说到懒,就会让人想到一个词语“好吃懒做”。何洪才还真是这样,晚上喝酒,白天睡觉,把农活留给妻子一个人去干。有一次,妻子把牛牵到田边,架好犁头,拉他到跟前,把犁尾交到何洪才手里,妻子忙着干其他农活去了。何洪才不但没下田犁地,妻子前脚走,他后脚跟着回了家,炒了一碗老婆留下做种的花生米,坐在床上喝起酒来。老婆干完活回来,他满身酒气倒在床上呼呼大睡。妻子发现牛和犁都不在院子里,才跑出去田里找。犁头倒在田里,一寸土都没翻新,牛正在邻家田里吃麦苗。妻子恨得一跺脚就跑了回去,一气之下,收拾了几件衣服,在何洪才酒还没醒之时,离开了他,留下了两个小孩,两间危房。

何洪才把妻子气走之后,家里的地长出了茅草。可想而知,他家的生活会穷困潦倒到什么地步。

这时,王家元走近了他。

有村民说,这个何洪才,没药可救,他老婆都拿他没办法,看你王书记还有啥妙招?

王家元果然有高招。何洪才妻子走后,生活更穷困。王家元没放弃他,及时帮他争取到500元特困户救济款。王家元在这笔救济款上动了心机,他要让它成为救治何洪才的一剂良方。他到何洪才家,把躺在床上的何洪才叫起来,将一张50元的青花花在何洪才眼前晃了晃,说:“你去把你地里的草除了,干一天给你50元钱。”

何洪才没钱买酒很多天了,想着那钱能够买酒喝,两眼放光了,说:“真的吗,你是村主任,说过的话可不准反悔哦?”

“干一天,给一天,当天结账。”王家元说。

何洪才真的照办了,第一天干到天黑,伸展了一下酸胀的腰身,正想着去找王家元要钱时,猛转身,发现王家元就站在自己身后。王家元没等他开口,就把一张50元的钱递到何洪才手中,说:“不错,明天继续哈。”

何洪才接过钱,愣站了很久,才发疯般地跑向村子里的小卖店。

第二天,何洪才又出现在他家的荒草地里。

没几天,地里的草除尽了,何洪才也得到了相应的“工钱”。

王家元把何洪才除尽荒草的地全部看了一遍,觉得该种茶树了。王家元带着村组干部把茶树苗送到何洪才地里,不仅带着他种,还照例每天给他50元。

给自己家栽茶树,还有工钱挣,何洪才感觉到自己是村里最幸福的一个村民,他不再为自己的那句口头禅感到骄傲。干起活来,也分外卖力。

何洪才家房屋破旧,下雨漏雨,刮风漏风,出太阳漏太阳。王家元找来村上泥工,先后两次帮他修缮。心贴心帮扶,王家元用行动感化他,激活他。

真情能治懒。何洪才人慢慢变勤快了,家变富了,如今还是村里的种茶能手。

村里的产业发展起来了,村民们也依托产业致富了,但还有因有残疾、智障导致贫困的几户人家,王家元先是帮他们申请低保,然后根据他们各自的能力,给他们寻找工作岗位,尽可能地安排他们到村环卫、文化、旅游等公共服务项目中去做事。在村环卫队干活的残疾人周家贵说,像我这样的人,也有工作干,也有稳定收入,过去做梦也没想到过。

每到过年过节,王家元都要组织村两委干部凑钱买礼品,专门去慰问,他说,就是要让基层群众感受到我们的班子、我们的团队时刻都没有忘记他们。这个举动,已经在春风村默默地坚持了8年。

想得细,做得实,王家元把心掏给了春风村的每一户人,把暖送给了春风村的每一家。

2014年,春风村年人均纯收入超过1.2万元,全村203户贫困人家全部脱贫。春风村人扬眉吐气了!

敢做善为

我与王家元站在一个山头上看村景,左面是连片的茶园,茶园里晃动着丰姿绰约的采茶女,她们轻盈灵巧的双手,像彩蝶翩翩飞舞的翅膀,醒目的农家乐建筑点缀其间;右面的山坡,是连片的李子林,翠绿的枝桠覆盖了以前一眼就望见的冷硬讨厌的白石头。王家元目光看向远处,对我说:“春风村富起来,还要让它美起来。”

看着眼前的春风村,比我前两次来时的春风村,已经天壤之别了。我说:“现在的春风村已经很美了。”

“不行。离心中的目标还差得远,我还要拼!”

好一个壮怀激烈的王家元!

村民们都说王家元是个倔脾气,只要他认准的路,就是十头牛也拉不回来。

要让村子美起来,首先得改善村民的人居环境。但春风村能建房的场地实在不好找。2012年,王家元看准一山湾里的一片年代久远的坟地,想开发成一片宅基地建一个居民点,便由村上出资,请来推土机、挖土机进行平整修理。地基平整好,他在广播里动员村民们走出老房子,到坟场地兴建聚居点。

村民们有了钱,都巴望着修建新房住新居。当听说是到坟场修房子,又都凉了热情。乡下修房建屋,是很避讳与坟地为邻。都不情愿。

看着村上想方设法找到的一片宅基地,大家都不愿意去那里修房,王家元便挨家挨户去动员,讲村上的新农村规划。村民们心里却有自己小九九,有憋不住的,和他较劲,给他下了“别足棋”:“王书记,只要你敢在那里建房,我们就建。”

这个村民以为这样做会把王家元难住,因为他不相信早就在县城买了房子的王家元,还会在埋过死人的地方再建一处房。

没想到,王家元当场一拍胸脯,说:“好,一言为定。”

那村民说:“王书记,你带领我们发展产业致富,我们感谢敬佩你;你再带领我们建新居,我们会更敬佩你。”

王家元回到县城,明知老婆会反对,还是把要在村里建一栋新房的事向老婆说了。正如他预料,老婆是极力反对,说:“王家元,你是钱多得没处花了,还是想在那里再养一个小三?”

王家元不顾老婆的反对,很快就往坟场运去建材,带头开了工。村民们见王书记都不怕,也纷纷跟着建。

随着产业发展,收入提高,王家元谋划要让村民过上城里人羡慕的日子。他与支部一班人合计,先从改善人居环境开始做。然而,要在春风村找到一块建聚居点的平地,实在太难。王家元才打起了村西那片叫三块田的坟场的主意,提出“死人给活人让路,推平坟场建新村”的口号。就这样,春风村第一个提升自身形象的三块田新村聚居点建成了。

让村子美起来,就得宜居宜业怡人,王家元因此大做生态文章。

春风村的石头坡上有许多栽不了果树、种庄稼又没收成的瘠薄土地,荒芜多年,每次看着这些荒坡坡,王家元就觉得不顺眼,就想把它们利用起来。

种不了庄稼,种花草总可以吧?可他找来几家花卉公司,看后都不愿意接手。后来,王家元听说宜宾高县有个擅长在荒坡地上发展花卉产业的公司,便立刻带人前去请教。这些坡坡地,后来被这家花卉公司看上了,但他们把流转价格压得低,每亩每年只愿意付50元。

王家元听了喜忧掺半,土地流转金价格少得有点出乎他的意料。荒坡地是村民的,村上只能作为引荐人,流转还得他们自己做主。王家元去问村民,大家意见不一致。王家元转念一想,这些地荒芜了几十年,荒着也是荒着,现在好不容易找到“买家”,哪能轻易放走?王家元说服了那些嫌流转价格低的村民,接着,又赶到腾达镇向镇领导汇报。

镇上领导一听就火了:“王家元,那地硬是不是你家的?这样低的价格,你不等于把老百姓的利益拿去送人么?我跟你说,虽是石头地,每亩至少也得一百元!”

王家元没吱声,转身回到村里,又去征求村民的意见。村民们还是愿意按这个价格流转出去,他们都和王家元的心情一样,都想早日让房前屋后的荒坡地变成生态园。

一锤定音。王家元就这样把花卉公司给引进村。

按照产村相融的设想,王家元围绕新村,打起了生态建设的“组合拳”:水果观光带、花卉苗木观光带、有机生态早茶观光带,有序布局,稳步推进。

为把市场看好的生态早茶项目引进村,王家元通过在网上发帖子,引来一对浙江老板夫妇。王家元安排他们在一个村干部家住。

晚上睡觉时,出事了。

按当地风俗,忌讳客人夫妻在自己家同住一个房间,认为别人在自己家里同了房,会带来霉运。到了该睡觉时,这个村干部的老婆给他们一人安排一间房。浙江老板夫妇生气了,认为自己是合法夫妻,就要住一间房,两口子便进了同一间屋子。干部家属死活不让他们夫妇俩睡一张床,把浙江老板的妻子往外推。一来二去地争吵,气得浙江老板给王家元打电话:“不让我跟我老婆住一起,我们现在就离开春风村。”

王家元担心老板跑了,怕生态早茶项目落空,急忙从床上爬起来,踩着细碎薄凉的月光,一路小跑着奔过去。

王家元了解情况后,忍不住笑了起来,说:“你们双方咋都这么宝器啊?”

王家元先把村干部两口子叫到一边,动用村子里的老规矩,说:“这世上都是一方一俗,人家沿海一带不懂我们这里的风俗,作为主人,我们就不要为难人家。这样吧,我去让他们给你们发一个红包,冲掉晦气,不就成了。”

见村干部两口子点了头,王家元又去把浙江老板两口子叫到屋外,把当地风俗给他们讲了一遍。老板夫妇走南闯北,也知情达理,懂得入乡随俗的道理,便去村小卖店买了一个红包送给村干部老婆,两口子才入了“洞房”。

费了不少口舌,总算把工作做通,把局面稳住。第二天,村干部老婆满怀欢喜拆开红包,意外得目瞪口呆:里面竟然只装了一元二角钱。不禁脱口骂了一句:“狗日的啬家子。”

尽管如此,还是让浙江老板两口子在家里一住就是三年,而他们的茶厂在村里干得红红火火。

如今,走进春风村,处处是绿色,步步是景观。村里已建成“李园仙居”、“生态茶园农家”、“绿色茶房人家”、“荷塘家园”、“上善之居”等特色聚居点。原来意味着贫困的喀斯特石山,现在掩映在郁郁葱葱的生态产业林木中,与具有浓郁川南民居风格的新民居交相辉映,形成了独特怡人的村貌。

以生态农业基地的发展壮大为本底和根基,春风村乡村旅游迅速兴起。以赏李花、品脆李、采莲藕、尝乌鸡、体验茶园风情等为旅游项目,形成了春赏花、夏品果、秋观景、冬养生的生态观光农业旅游品牌。

敢做善为的王家元,让富起来的春风村美起来了,着实让许多城里人眼馋。

富有模样

房子新了,村子美了,县城里的妻子以为王家元这下功德圆满了,该回来团聚了。但王家元并不满足,他认为:“精神富有才是最终的富有。”

王家元看到村里有那么一些村民,腰包鼓了,人就有点飘飘然了。

胡怀银就是一个典型。他是一组村民,依托李子园开办农家乐富了起来,就有点得意忘形,不知不觉染上了“赌瘾”,经常吆喝村里几个臭味相投的人搓麻将、斗地主到深夜不归,后来干脆连自己的农家乐都不去管了,家里家外的活全甩给妻子刘邦艳。刘邦艳一个人忙里忙外坚持了一段时间,实在忙不过来,但又管不住他,看着幸福美满的一个家一天天衰败,心痛的哭,就只得去找王家元告状。王家元一听也很生气,他让刘邦艳带路,跑去把正在村上一家茶铺打麻将的胡怀银拉到他家农家乐,当着他的面,按照星级农家乐管理规定,将胡怀银的“胡家李园农家乐”摘去一颗星。胡怀银眼睁睁看着自家二星变一星,才知自己的堕落的严重性。

“二星”变“一星”后,生意一下淡了下来。胡怀银得了教训,好在他能及时悔改。后来,王家元痛改前非,踏踏实实经营农家乐,又组织旅游部门重新验收,给他恢复到二星级。

这件事触动了王家元,引起了他的警觉。他专门召开支部会,把树新风提上议事日程,并一环扣一环地向前推进。

首先开展评选“最美春风人”活动。王家元自己动手制定入选条件,自己任组长把关。经过村民评选,各组推荐,村委最后把关,评出了“脏了我一个,洁净全村人”的村卫生清运工胡怀彬、身残志坚的种茶能手张国海、多年如一日给高龄公公洗脚的孝媳张龙凤……一个又一个“最美春风人”脱颖而出,成为大家学习的楷模。

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历史上对个人的修身、齐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国家更加富强的必不可少的一点。

远古时代,人类社会经历了氏族、家族、家庭的变迁,然而,这些都是形成一个国家的基石。

在春风村,家家新房的大门上方都端端正正地挂着统一设计、制作精美的“家训牌”,这是王家元一手策划的。春风村有写家训的传统,王家元组织人力进行挖掘整理,将这一活动融进了美丽新村建设之中。

抓文化建设,王家元不仅身体力行,还把家人也动员起来。

村文化广场建起来了,许多村民都想能够像城里人那样,晚饭后跳跳广场舞,却都不会,便只有叹气惋惜。王家元把村民的心思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想起在县城做生意的老婆会跳,何不去请老婆来教大家跳舞?但老婆要做生意赚钱,去请她来村里教村民们跳舞,肯定又会被她剋一顿。不过,王家元还是厚着脸皮回去了。他宁可让家里少挣钱,也要把老婆动员到村上来当教练。

老婆一直在期盼着王家元兑现自己当初的承诺,可她的盼望一次次的落空。春风村富了美了,王家元还是没有回到县城与她一起生活,反倒还把她劝回了春风村。

有了教练,村里的广场舞很快跳起来了。随后,他们还从中挑选出10多个文艺骨干,由王家元老婆领头,成立了村文艺演出队,被邀请去参加镇上、县上的文艺演出。

王家元从内心感谢老婆这么多年对自己的理解和支持,但也有亲戚让他难堪,往他脸上抹黑。

垃圾乱倒、牲畜乱养、污水乱排是乡下历来的陋习,严重影响着村容村貌,王家元下决心进行整治。但这些陋习在乡村里已经根深蒂固,要整治必须下狠心。村两委让村组干部与村民签订目标责任书,实行门前三包,责任到户。

王家元有一个任组长的亲戚,是他母亲的娘家人,按辈分该喊舅舅。他以为自己辈分高,王家元是他侄儿,不仅不带头执行,依旧一如既往的在门前乱倒垃圾,还拒绝接受村干部的批评、老百姓的指责。村里干部百姓都拿他没办法,只得把目光盯向王家元,看王家元是袒护还是秉公处理。

王家元是恨铁不成钢。作为自己的长辈,他更应该为自己的工作扎起!不由分说,那个长辈组长被王家元毫不留情地训斥了一番,当众罢了“官”。这件事在春风村开展综合治理中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村民们都说王家元有包青天的风范。

改习惯,靠引领。王家元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作用,将全村无职务党员编成产业发展、综合治理、卫生监管三个党小组,定岗位、定职责,让他们有责任、有事干。那些年过六旬的老党员,个个尽心尽责。他们大多儿女成人成家,自己落得清闲,常往聚居点活动广场一坐,场子一团,烟杆一拗,二郎腿一翘,就用摆龙门阵的方式做起了宣传。

王家元更是以身作则,总是抽空走出办公室,到村里四处走动查看,发现村道边、聚居点有垃圾,就弯腰捡起来,放进垃圾桶。一次,一对年轻恋人回村,一人手里拿一袋糖果,边吃边扔,王家元就随后跟着捡,一直跟到那对年轻人的家门口,年轻人才发现村书记跟着身后捡垃圾,感到怪不好意思,忙向王家元道歉,说今后再也不这样子了。由此,村民们都叫他“渣渣书记”。久而久之,村道上再也看不到村民随手乱扔垃圾了。

与此同时,王家元率领村两委大抓硬件建设。通过村级投入、村民自筹、政府补助等形式,先后投入资金150余万元,改造农民住房63户,改厨、改厕125户,种树种花5万余株,添置垃圾箱40余个,配备洒水车和垃圾车各一辆。全村还划为16个卫生包干责任区,每周开展一次卫生评比。

走在春风村文化长廊,阵阵新风扑面来,感受到浓浓的文化气息。他们以“学在农家”为主题,发挥远程教育、农民学校、农家书屋的作用,组织村民开展读书讲故事、举办农民趣味运动会等各种活动,倡导了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有效提升了村民的文明素养。

惟愿一点

春风村村部东头的山梁上,有一片开阔地,地上长着一棵上百年的大榕树,根相连,枝相牵,叶相拥,撑起一片绿荫。村民们爱在这里纳凉,村两委常在这里议事。

2010年新春刚过,王家元又把村两委班子召集在这里,讨论一件让外出务工村民犯愁的事。春风村人从80年代包产到户后,就开始陆续有村民走出穷窝子,到外面打拼,他们干的大多是脏活、苦活、力气活。算算他们的年龄,最先出去的应该快60岁了,到了这个年龄,就不好找活做,他们就得回村。回村了,他们怎么生活?

春风村随着各项产业的大步推进,村里大部分村民的土地都流转进了产业园区,变成了金土地,而那一批举家外出打工户的土地还都荒着。

王家元看得远,想得深。对于绝大多数农民工而言,叶落归根是必然,可如果土地就这么一直荒着,他们将来在外面打不动工了,返村回来,靠什么生活?这是当前农民工普遍面临的一个大问题。

这个沉甸甸的问号,在王家元心里悬了多年,苦于一直找不到可循的解决模式。村里发展越快,王家元越是寝食难安。这年,他终于憋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土地流转归还制”的新思路,今天,在这棵大榕树下,他就是要把这个新思路提交大家讨论。

王家元建议:把那些撂荒地流转过来,种上茶叶,不付流转资金,但十年以后,归还给返村的打工人员。茶叶五年进入茂盛期,投入者有五年以上的投入回收期,投入不吃亏;打工者返村接手就可采摘,转手卖现,生活无忧。

王家元话一脱口,引起大家共鸣,立即赢得一阵热烈的掌声。村支部副书记张龙虎第一个站起来表态:“我接收10亩!”

“土地流转归还制”很快在春风村推广开了,干部群众都积极参与,除草、垦荒,挖窝、背土,400多亩撂荒地都种了茶树,种下了希望。第一个受益者是三组村民詹成付,他举家外出打工30多年,在2010年之前,他通过私下协商把部分土地转给村里留守的人家种茶,2010年就全部流转出去,种上了茶树。

去年,在外打工也不好混,加上詹成付年岁已近60,就带着老婆孙子回到了春风村。在外打工的这些年,他一直想着自己打不动工了怎么办?这个忧虑像一块石头,压在心里。回到家,得知村上的新政策,真是喜出望外,流转出去的20多亩地,开始陆续收回。

詹成付专门买了两瓶酒,晚上去坟地新建的聚居点感谢王家元,说:“王书记替我们想得真周到,我现在可以安心在村里养老了。你解决了我最大的一块心病啊,王书记!”

王家元说:“你的心意我领情了,酒不能收。”

詹成付说:“我这又不是贿赂你,又不是要求你办违心违法的事,你怕啥?”

王家元认真地说:“要我收下了,还真违心了。我当初回村,就是想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老有所依,而不是想得到大家的回报。来感谢我的乡亲们可多了,要是我把他们送来的酒都收下,我这屋子不就成为酒店了?”

詹成付只得又再感谢一番,提着酒回了家。

全村无穷,天下无穷。王家元认准这个理,大胆趟路。

2015年的一天,还是在这棵大榕树下,还是在村班子会上,王家元振振有辞,提出要加快推进携手周边村组共建美丽新村的步伐。他说,习主席说过,要让每一个人在人生起点上,创造出平等竞争的条件。

早在几年前,春风村富了,而周边的几个村还在原地踏步,那些村里的干部找到王家元,都希望把他们村带起来,王家元爽朗一笑,立马答应。

王家元几年前,在心里就有个宏观规划,他要利用当地的特定地理地貌,开发周边生态游,带动周边更多村民摆脱贫困。但单靠春风村来发展,很有局限性。周边的村子加入,正是他所期盼的。因而,几年前,王家元就悄悄用自己的双脚将这些村的山山水水丈量了数遍,组织人马,挑灯夜战,绘制了产业综合开发蓝图。

周边几个村子的加入,王家元成立了以春风村为中心的“春风综合体”,辐射毗邻的向阳村、水茨村、千秋村、冒水村,幅员面积3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万亩,包含37个组、2149户、8684人,党员113名。

要带领大家向前奔,领导班子要强要过硬。

为配强其他村的班子,王家元力排众议,把本村培养出来的得力干部、老搭档村主任刘炳付输送到邻村任职。

五村牵手,同心同行,齐肩并进,王家元为此付出了太多的艰辛。经过4年的努力,“春风村综合体”范围内产业不断培育壮大,发展茶叶15200亩、水果8920亩、花卉4280亩,建成标准化牛圈22500平方米和一个占地40亩的肉牛交易市场,肉牛年出栏达4200头。同时,“春风综合体”将发展生态经济与农旅产业相结合,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现有农家乐46家,其中星级农家乐19家,带动实现第三产业年收入530万元。

2015年底,综合体范围内农民人均纯收入猛增到14120元,几个被帮带的穷村子得以跨越发展,提前实现脱贫。

“春风综合体”主动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作为四川乌蒙山区脱贫致富和建设和谐新农村建设的新经验得以推广。

天下无穷,“惟愿”也是“众愿”,蜀山川水,脱贫攻坚战犹酣,这里有千万个王家元!

如今的春风村,处处春风荡漾。

灰色的水泥路,飘逸如丝带,在村庄雄阔的胸膛颠连起伏,连着一座座新颖别致的农家院,连着一片片绿意浸染、跃跃生长的产业园。

文化院坝、健身广场、图书阅览室,充实着春风村人的精神生活。农家乐、观光亭、生态旅游园,吸引着络绎不绝的省内外游客。时下的春风村,“互联网+农业”也火了。两家电商进村,足不出户,就可进行买卖交易。现代金融已落户,POS机安在家门口,在村里可刷卡消费,存钱取钱都方便。

春风村人通过勤劳和智慧,把昔日穷困的“石头村”,打造成了名扬四方的幸福家园。

责任编辑/廖全国

猜你喜欢
王家春风村民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王家新的诗
王家湾
春风沉醉的夜晚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春风
轻松一阅
轻松一阅
蒋虚村村民为何没有获益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