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谷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作家黄宗英写过一篇报告文学《小丫扛大旗》,记录了那个年代农村青年的出路与精神面貌,其主人公成为一个时代的楷模。到了九十年代,歌手李春波的一曲《小芳》流传甚广,“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好看又善良”,被誉为有着乡村风格的城市民谣,唱出了一代知识青年的情感世界。
这里要说的是新世纪一代小丫扛大旗的故事,主人公原名叫小芳,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歌里唱的小芳姑娘。她姓魏,身份证登记时改成了魏晓芳。有人在公众场合称她魏总,平时人们还是习惯于称她小芳。
她的创业故事和心灵的历程,也是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一支委婉动听的歌谣。
小芳出生在七十年代的普通乡村,父亲常年在外当民办教师,操持家务的母亲经常有病,上有三个姐姐和一个哥哥,她排行老小,差点没被人家抱养。姐姐和哥哥们都读到了高中,小芳却因经常交不上两块五毛钱的学费,只读到小学毕业就主动放弃学业,帮着母亲下地干农活了。
小芳是个有心劲的孩子,不怕吃苦受累,琢磨着怎么才能挣到小钱,逐渐改善家里的经济状况。从十四岁开始,她就靠捡拾人家果园里的落果换得十三块钱,又用积攒下来的钱买了一台粉碎机经营饲料加工,一年工夫赚到了一千元。她拿着这笔本钱,开始做布匹生意,后踏入县城,借贷二十万元注册大华商贸公司,经营烟酒百货小五金批零业务,又涉足餐饮开火锅店,办湘味居酒楼,生意越做越好。小芳成家立业,从乡下人变为城里人,在县城有了自己的房子,开起了私家车,成了令人羡慕的成功者。
作为一个从社会底层走过来的农家女子,小芳一直热心于公益活动,看着周围好多姐妹没有工作,日子过得艰难,便思量着涉足公益类事业,为社会多做一些善事。妇联和政府就业部门支持她的想法,小芳创办起了巾帼家政服务公司,对下岗女工和农村妇女进行保洁、月嫂、烹饪等技能培训,拓展了一片家政服务业的新领域。在小芳看来,自己的生活富裕了,不能对周围日子还过不前去的姐妹们熟视无睹,得带动她们劳动致富。在这个新兴的行业,自己不在乎发什么财,只要能帮助这些姐妹们找到一份工作,多挣一些钱,早日脱贫致富,也就心满意足了。创办家政服务公司,也是自己给自己较劲,接受新的挑战,体现新的人生价值。
2012年4月12日,作为铜川创业代表中唯一的女性,在陕西省省长的邀请下,魏晓芳和来自全省各地的三十一名自主创业带头人走进了省人民政府。西安新城广场,是省政府的驻地,对于小芳来说,虽然这些年做生意曾经无数次从广场走过,她却没有机会走进大门里,总觉得里面很神秘。在座谈会上,她就创业中所遇到的难题直接向省领导提出了意见和建议,这让她感觉自己和政府的距离拉近了。
小芳回想起这些年走过的路,要不是创办巾帼家政服务公司,即使自己挣再多的钱,也不会有此时此刻的感受。也就是只有把自己的命运与社会责任联系在了一起,才会获得人生的尊严,体味到创业的普遍意义。
小芳的创业史,得从三十八年前说起。
艰难的家境
渭北台原一带人,世世代代以穴为居。在靠近沟边崖畔的地方,借助地势挖了窑洞,避风挡雨,繁衍生息。平坦一些的地方没有崖势,便就地凿开一方土,挖掘地窑居住。位于耀县西部的小丘镇,以地理特征得名,既然是丘,人们则多是居住在地窑里。文化大革命后期的1974年,一户魏家的地窑里出生了一个女娃,白白净净,光眉花眼,起了个名字叫小芳。
小丘镇上的人们,论自然条件不及川道,比北边的山里强,祖辈基本上以农为生,面朝黄土背朝天,过着安贫乐道的日子。镇子与三原、淳化县交界,北靠照金镇,东依坡头镇,周边有上百个自然村。镇政府所在地的小丘村,也并非穷乡僻壤,历来是一处物资集散地,贸易兴盛,素有出山口子之称。20世纪三十年代,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时期,这里一度是红白拉锯的必争之地,经受过血雨腥风的洗礼。文化大革命中,画家修军和一批文人在此地被下放生活过。
小芳的父亲也是个文化人,在当地高小毕业后,十四岁开始教书,当民办教师。他曾在北边几十里外的山里教书,那里不通公路,走的是羊肠小道,路边的枣刺曾经把他背的铺盖卷划得稀巴烂,校舍之简陋,条件之艰苦可想而知。他辗转于北边偏远山区几所学校,喜欢教书育人这个职业,信守耕读传家的农民哲学,但又不得不操心家里父母和婆娘娃娃们的过活。六十年代自然灾害时期,因家里缺少劳动力,挣不到工分,分不到口粮,一家老小饿得嗷嗷叫,当教师的工资难以让一家人吃饱肚子。没粮食吃,眼看就要被饿死,无奈之下,他决意放弃在庄稼人看来既尊贵又轻省的差事回家种地,心想一家人起码能有饭吃,哪怕是饿死也能死在一块。糊口成了首要问题,知识不值钱,教书也失去了意义。回家后,他在河滩里开了荒地,种上大麦,第二年打了上千斤,全家人有吃的了。待情况好转,学校缺老师,他经不起教育部门的劝说,又回到了教师岗位。这样,也便失去了转正机会,直到退休的前两年才有幸成为公办教师,得到了一份让小丘周围庄稼人羡慕的退休工资。晚年,儿女成家立业,他终于告别了祖辈世居的地窑,买了一处简朴的平房院落,与老伴相依为命,凭借缚条帚的手艺找点事做,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
小芳母亲的娘家,同是小丘人,与父亲家离得不远。母亲出身于所谓大户人家,长得聪明伶俐,却命运不济。旧社会的大财东家,俗话说有地有房有人侍候,骑的是高骡子大马,吃的是白馍细面,穿的是绫罗绸缎,但经不住世事变化,在建国后被划为地主成分,就不是人上人了。小芳的母亲高小毕业后,在耀县西街教书,整天背着政治上被歧视的黑锅,逆来顺受,磨练出了对待生活的坚韧和耐性。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母亲家更是遭遇到了灭顶之灾,外公和外婆成天被带上高帽子游街批斗,尊严扫地,生计困顿。母亲经人介绍与父亲订亲,好歹是个当教师的,也便很快嫁了。母亲婚后就不再教书,几个孩子相继出生,老人年迈,父亲教书常年不在家,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和家务活就指靠母亲一人了。风里雨里,黑明半夜,母亲因劳累落下了一身病,慢慢地也就不能下地干农活了。
小芳来到这个世界上,有点生不逢时。上边已经有了三个姐姐和一个哥哥,她的出生似乎就显得有点多余。一般家中的老小,按说是被娇惯的,宠爱的,是个福疙瘩,但她却没有这个福分。家里生活困难,养活不过,祖父母就商量着把小芳送人。收养的人已经把她抱出了村口,父亲回来了,惭愧又自责,赶去又把孩子抱了回来。骨肉难离,不到万不得已,谁情愿把自己的孩子送给别人抚养呢?还好,父亲在一念之间的举动,让小芳的人生命运没有被改写成其他样子。父亲教书在外,母亲经常有病,从小身体瘦弱的哥哥是重点保护对象,她们姐妹几个自小什么活都会干。每次一听到村上分粮,母亲就提上口袋去场上等候,但又不敢到跟前去,远远地盯着。等村干部把粮分好,家家户户都往回扛粮食,母亲怯生生地上前问道,给我家分的粮呢?村干部爱答不理地说,你家有啥粮呢?又没劳力下地劳动,没挣到工分,谁种粮食让你们吃呀?眼泪吧喳的母亲只好提着空口袋回了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发愁拿什么给老人和孩子们吃。父亲教书挣的那点钱,不够贴补家用。后来,地分到各家各户耕种,父亲教书的地方离家近了,能稍带管上家,儿女们也大了,日子有了指望。有一年,父亲在给学校粉刷教室时从高处跌落,摔断了腿,所有的庄稼活都是儿女们在上学之余干的,那些日子也真是苦。
三个姐姐和一个哥哥,都读到了高中毕业,但到了小芳,却只是读到小学毕业。小芳委屈的是每次上学交学费,父亲总是按大小先给大姐交,后给二姐三姐交,再给哥哥交,轮到给老小交的时候,两块五毛钱的学费,父亲总是让她给老师说,学费先欠着。时间一长,小芳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也就主动放弃学业,辍学回家务农了。
从捡落果到卖布
1988年,小芳十四岁。一个在家乡泥土里寻找青春的小姑娘,按创业者的流行说法,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她淘到了自己创业史上的所谓第一桶金,也从此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这年暑假的一天,一场罕见的冰雹袭来,小丘周围几个村的苹果园被砸得一片狼藉,落果遍地。村里的孩子们却乐了,提着笼子边跑边喊,拾苹果去喽!苹果在当时还是稀罕货,庄稼人一年到头很少能吃到。馋嘴的小芳听到这叫喊声,也跑回家拎起自家门口的笼子,加入到了拾苹果的人群之中。到了果园,她很快就捡了一笼子落果,满头大汗地提着回到家。多病的母亲看到小女儿捡回的苹果,舍不得自己吃,说是吃了太可惜了,吩咐小芳第二天坐邻家拖拉机到照金镇集市上去卖,那里矿上的人有钱买苹果吃。小芳也想,这些苹果还能卖点钱,换回油盐酱醋贴补家用,不能老是靠父亲那点工资过紧巴巴的日子。
小芳从小看着母亲卖鸡蛋,认得秤。她翻山越岭到了北边的照金镇,学着别人的样子,把苹果摆在路边吆喝起来,一斤五毛,叔,姨,你尝一下,苹果甜得很。肚子饿了,她就用苹果从邻摊换来烧饼吃,一天下来,一笼落果卖了十三块钱。看到手里的钱,她高兴,激动,这可是自己用劳动赚来的钱啊。被果园遗弃的落果,成了小芳姑娘的收益来源,她起早贪黑,吃苦受累,十多天捡的落果在集市上换来了二百块钱。父母让她继续去读书,但她一想到每次开学因交不起学费而受的白眼和委屈,小芳决定不再上学了,想自谋出路。
小丘是南北货物的集散地,在镇上长大的小芳,也许比一般偏远山村的孩子精明,多一些潜移默化中形成的商品意识。小芳有心眼,脑子活络,当她看到村上养猪养鸡的人要去五六里外的邻村加工饲料,既费时又不便宜,就决定用自己捡落果挣来的钱买了一台小型饲料粉碎机,专门承揽村上的饲料加工。她的主意是薄利多销,不管饲料袋子大小,加工价钱一律只收两块钱,比邻村的便宜,很快吸引了村周边的养殖户。有的原料潮湿,她要经管晾晒,都是力气活,经常干得汗水淋漓。粉碎机噪音大,粉尘弥漫,落得浑身都是灰尘,呛得喘不上气。钱难挣呵,不吃苦受累哪有钱赚?但有苦就有乐,到年底一算账,自己竟然积累了一千多块钱。
有一个亲戚是做布匹生意的,小芳看到人家赚钱来路快,日子过得好起来,她便把饲料加工的生意留给家人照看,自己又借了一千块钱,跟着亲戚买卖布匹。人家去乾县进货的时候就带上她,亲戚进的是做西服的布料,她没有多的本钱,只能进一些价钱低廉的花布,回来供应做西服的衬布。小丘周围有好几个集市,逢农历二八或周六周日过会,小芳就跟着伙伴们四处赶会卖布。小丘到周边集市不通车,几十里地,只能搭乘顺路的拉煤车。来往去照金镇上卖布,就在公路边拦挡耀县到照金矿上的拉煤车,每次都是几个姐妹搭伙,连跑带喊地好不容易拦到一辆好心司机的拉煤车,一起凑钱给司机买包香烟,好话说尽,央求人家捎脚。通往照金的山路转弯多,回来时煤车一遇转弯,煤块哗啦啦往下掉。小芳坐在车顶的煤上,怀里紧紧地抱着布卷,她恐惧的不是怕自个人掉下去,而是怕把布匹掉下去。布就是钱,是生计,是她的命,好像比她的小命值钱。有一回,小芳被转弯的煤车甩了下去,她幸亏抓住了车沿,被吊在空中打秋千,却还是紧紧抱住布匹不放。姐妹们吓得一阵尖叫,司机停了车,小芳才幸免于难。每次下了车,满脸都是煤灰,像是逃难的,本是如花的少女,她和姐妹们却也为到达目的地而放声大笑。到集镇上了,她们各自扛各自的布匹,从下车的地方扛到集市,一个女孩子,十五岁的小芳扛一卷上百斤重的布,该是什么滋味?
以至多年后,小芳回想起当初的情景,连自己也觉得不可思议。成年后的小芳,无论如何是再也扛不起那一卷百十斤重的布了。她诚实守信,生意做得很顺,一个花季的少女,几年下来,用自己的辛勤劳作挣了三万多块钱,家中开始有了积蓄,日子也一天天宽余起来。
批发店与餐馆
这个女娃既漂亮又能行,几年就把一大家子的光景过滋润了。小芳的聪明勤劳,赢得了村里人的赞许,有个邻家就找人上门,向她父母提亲。邻家的儿子,人也帅气,和她算是青梅竹马,两个娃和双方父母都愿意成亲,这门婚事也就订了下来。起先俩人见面还搭讪,说说笑笑,订了亲事却显得生疏了,见面就羞涩地躲避目光,其实心里头也甜滋滋的。那年月,也许是不懂爱情,也许是保守的然而是真正纯洁的爱情,与那个年代的年轻人一样,从订婚到结婚,小芳没和她的对象说过一句话。
小芳结婚了。然后生了孩子,是个双胞胎,还是一儿一女的龙凤胎。婚后,小芳把自己的布匹生意转交给了哥嫂经营,自己到婆家开的中药店里帮忙。婆家的祖辈,早年从河南迁居到了小丘,就在耀县城里做药材生意,家道殷实,尔后公私合营,公公在药材公司做过经理。改革开放后,婆家又重操旧业,小芳自然是一个得力的帮手。年纪轻轻结婚生子,还是难得的龙凤胎,是周围许多人羡慕的事。但随之而来的是生活负担加重,两个孩子的养育是要付出很大代价的。这在小芳心里,又无形中增添了对未来日子的担忧,盘算着怎么才能在市场中找到新的致富门路。
有一次,小芳与公公去进货,看见顾客盈门,提货需要排队,有时候批发门市部给写个便条,让客户到库房提货。她心里琢磨,这个门路不错,便萌生了在县城开门面做批发生意的念头。搞批发需要一大笔本钱,小芳拿不出来,就先和丈夫商量好,把想法告诉家人,希望得到支持。公公听完她的想法后说,这主意好,我给你们赞助五万元,不够的你们自己想办法,但只给你们三个月时间,到时候我这五万元赔了算我的,赚了你们得还我。于是,又贷款借债,凑足了二十万元,在耀县国道边开了一家有五间门面房的批发商行,专营日用百货和小五金生意。
开始办批发商行的时候,小芳看店面,雇用了几个帮手,生意很红火,却赚不到多少钱。后来她发现,自己总是忙前忙后,只顾亲自干一些搬运货物的体力活,疏于账目的精细管理,出现了财务漏洞。经请教内行,摸索出了科学的核算管理办法,自己亲自掌柜,及时结算,利润效果明显增加了。开水泥罐车的丈夫,兼管从西安进货。一次,丈夫丢失了四万余元的货款,使新开办的商行遭到了沉重打击。按当时县城的房价可以买两套房,心里亏得慌又有什么办法,只能吸取教训把丢失的损失再赚回来。从此以后每次进货,小芳都亲自跟着去,早上四五点出发,赶七点到西安把货进好,又等到晚上七点坐上丈夫的车回来,基本上一周得两次往返于耀县至省城。一次进货途中,楞不防有谁从她手里抢包,她从恐惧中镇静下来,大喊抓小偷,和小偷一人拉一个包带,你抢我夺,小偷把包带都拉断了,她始终没有放手,拼死命地抓住钱袋。因为她知道,包里装了二十万元的进货款,一旦丢失很难再翻身,那是她一家人的命啊。在小芳的大声呼喊下,周围的人都过来给她帮忙,小偷见势不妙,夺路逃跑了。
批发商行的头绪繁多,生意很忙,小芳先是把两个孩子送进了托儿所,接着又送到幼儿园。作为年轻的母亲,小芳看着孩子是哭着走进幼儿园的,到她下午来接的时候孩子还是满脸的泪花,心里真不是滋味。孩子上小学后,她把婆婆接来一起生活,帮忙照看店,便于接送孩子。从店面到学校要经过一条马路,车多车速快,每次孩子放学走到马路边,就等着大人来接。有时候店里正忙,她没按时去接,孩子就站在马路对面喊,她就放下手里的活去接孩子。碰到她有事外出没人接,孩子就在马路对面等着,等她回来后再去接。那几年国家政策开放,生意好做钱好赚,诚实经营的小芳,经过短短三年就还清了所有贷款和债务,有了可观的固定资产。这便离开了小丘农村,在耀县城里买了房,买了车,先行过上了比较富足的城里人的日子。
凡事都是有得有失,批发商行的生意过于辛苦,长期的超负荷劳累,使她患病住进了医院。痊愈后,商行的门面因城建改造被搬迁了,小芳也便暂时放弃了做批发生意,回家做专职主妇,相夫教子,陪伴老人。她静下心来,不再为生意操劳,整天买菜做饭,接送孩子上学,在家歇了近两年时间。但当她看着两个孩子一天天长大,一想到物价上涨,钱越来越不值钱,以后孩子们上学、就业、结婚、买房,老人养老送终,都还需要一大笔费用,坐吃山空怎么行呢?她闲不住了,心想还得找个挣钱的生意做。
生意做遍,不如卖饭。2003年的一天,小芳在华商报上看到一则招商广告,内蒙古草原兴发火锅以加盟连锁的形式开拓市场。她身居的耀州区随着经济的发展,铜川市政中心南移,处于新区与老区之间的县城人口在不断增加,南来北往的人越来越多,服务行业蕴藏着新的商机,餐饮条件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小芳想到这些,就和丈夫商量,一起去内蒙古实地考察。人家的做法,与传统的个体饭店不一样,统一制定餐饮标准,提供原料和技术以及一整套现代经营管理模式,自己只要交纳条件优惠的一笔加盟费,重新装修店面,招聘员工培训,照着做就行了。回来以后,她就在耀州路租了个门面,开起了耀县城里第一家火锅店。
开业那天办得很热闹,通过朋友请来了县上领导剪彩,大家都说小芳有眼光,这生意肯定火。耀州城的传统小吃很驰名,多是面食,小芳的火锅店一开,人们纷纷跑来吃新鲜,开始每天的流水就有上万元。这火锅店渐渐地进入常态,是耀县无人不晓的一家知名餐馆,一开就是两三年。后因兴发火锅原材料转向超市专供,资源短缺,停止向加盟商供应原材料,加之耀州区的火锅店多了起来,还有顾客饮食口味的变化诸多因素,她原有的市场份额减少,不得不重起炉灶另开张。
经行内人指点,小芳准备变火锅店为湘菜馆,和丈夫又一次远行,南下长沙取经,考察经营湘菜的门路。湘菜特色鲜明,比较适合西北人的口味,在耀县还没有引进,凡事做先行者,这叫抢滩儿,一定有良好的市场。从湖南回来时,就专门请来了做湘菜的师傅。曾经是耀县第一家的火锅店,一夜之间改换门庭,成为耀县第一家专营湘菜美食的湘味居,常年顾客盈门。湘味居有六百平方米营业面积的规模,员工数十人,年营业额达到二百余万元,每年为国家缴纳税金十多万元。
小芳对待员工如同兄弟姐妹,从不拖欠或克扣员工报酬,在生活上总是给予无微不至的关照,员工谁有困难都愿意向她倾诉,她都想方设法给予帮助。小芳开餐馆,不是只顾赚钱不讲诚信的生意人,她注重职业道德,心存良知,热心公益事业。在多次抗震救灾等公益性活动中,她都积极参加,努力为社会发出自己的光亮。
也就在她事业有成的时候,也是一个偶然的机遇,她把已经做得有声有色的餐饮业兼而顾之,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了一项更诱惑她的新兴事业,便是家政服务业。
巾帼家政
已经有了女企业家称谓的她,新的创业之路却似乎刚刚启程。
2010年初,小芳参加了省上女企业家协会的年会。开会期间,大家都在议论房地产、餐饮、服装诸多领域的行情,寻找新的商机,同时说到了新兴的家政服务行业。小芳和另一位从事车辆赊销的女企业家聊得很投缘,都表示出对涉足家政业的兴趣。
接着,省妇联筹办一个巾帼家政培训班,要求各市建立由妇联主导的家政服务公司,尤其是针对四五十岁就业难人群,作为带动妇女就业的一个有效途径。市妇联主席梁秀侠,找到湘味居酒店与小芳畅谈,充分听取个人意愿,并经过认真选择,决定由妇联城乡部部长郑丹带着小芳参加省上的巾帼家政培训班,为成立铜川的家政服务机构做准备。参观考察时,小芳满怀希望,随同前往山东家政服务龙头企业学习经验。
青岛的爱心大姐家政服务公司,属于妇联主导成立的一个机构,与随后发展起来的济南阳光大姐家政服务公司一起,在全国首先推出了家政行业的考核标准。比如说,一级月嫂、二级月嫂、金牌月嫂等一系列标准,逐步修订成为家政服务业的行业规范。这个先例,为其它家政公司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参照的模板。据青岛爱心大姐的人员说,任何企业和个人都可以参考这个模式,加入家政协会,企业也可以把自己的月嫂推荐到爱心大姐机构接受培训。
参观的时候,小芳看到了人家月嫂实际操作的全过程。她看到前来咨询或签订合同的人络绎不绝,培训家政、月嫂、服务员、烹饪师等多个教室人满为患。包括托老、育婴、早教及物流配送等,形成了一个规范而系统的家政服务公司。这些情景,让小芳心动了,想着回来就开始张罗,把铜川的第一家巾帼家政服务公司办起来,带动一批妇女就业,创造社会福利,也为自己的事业开拓一片新天地。
小芳的湘味居酒店所在的耀州区,隶属铜川市管辖,市区因煤而兴,先矿后市,曾经是声名显赫的煤都。随着资源的逐渐枯竭,老工业城市正处在经济方式的转型期,面临着严酷的蜕变和可持续发展的新机遇。全市人口约八十多万,其中非农业人口将近五十万,大批国有企业改制后,下岗失业人员增多。像市级工业重镇的黄堡,钢铁厂、纺织厂、灯泡厂等没有竞争力的国有企业都垮了,铜川下岗失业人员最多的时候统计有两三万人。就业观念陈旧,技能单一,缺少市场就业竞争力等种种原因,造成阶段性就业态势严峻。
铜川市劳动就业局的前身,是八十年代初成立的劳动服务公司,最红火的是组织大批民工到沿海打工。之后改为劳动服务局,企业也建立了实体性的劳动服务公司,给企业做副产品,让下岗人员有活干。政府在就业政策方面,扶持力度加大,资金越来越多,这也让就业局的任务越来越艰巨。在新区建立的邻家铺子创业孵化基地,规划经营面积八千多平方米,其中有创业或职业培训、经营场地、项目、融资、技术创新和事务代理等孵化服务。城市下岗失业人员,从外地打工回来的农民工,复员退伍军人,都可以到这个地方享受政府扶持政策进行创业。
小芳的巾帼家政,一开始就瞅准了这个提供政策支持的创业孵化基地。这一天,小芳找到了市就业局副局长李振生,兴致勃勃地谈了她从事家政创业的设想。没想到李振生这个实在人,先是给她泼了一瓢冷水。
李振生说,我这二十多年看到和接触过的不少搞家政服务的全都破产了,就业局也兴办过家政服务中心,最后也倒闭了。家政服务虽然有发展潜力,国家政策给予鼓励扶持,市场前景看好,也能带动社会就业,但要做好这个行业是很艰难的。作为企业要谈盈利,但这个盈利空间是很微薄的。你把保姆介绍给雇主,人家干熟悉了,就炒了家政公司的鱿鱼。搞家政服务婆婆妈妈,经常还有一些口角官司,经营管理很麻烦。比如说,你去打扫卫生,把人家东西给碰坏了,如果遇到工伤怎么办?你要干这一行,是好样的,但得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要有耐心,有承受失败的毅力,要能坚持得住,你才能把这个新兴行业做起来,一步步做大做强。
小芳还处在兴头上,因受到青岛和济南家政服务业榜样的激励,一直沉浸在爱心和阳光的一片温馨与灿烂的梦想之中,她并没有打退堂鼓。她听懂了李振生的一席话,是应该把即将遇到的困难想得更多一些,才能有备无患,一步一个脚印,不断排除前边意想不到的障碍,去实现自己心中的目标。
市妇联主席梁秀侠,起初选定扶持小芳做巾帼家政,看重的是小芳为人做事的诚实,还有她身为一个农村女娃这多年闯荡市场的能耐与韧劲。
曾在市党校当过理论教员,做过市电视台总编辑的梁秀侠,在创办妇女创业孵化基地的时候,是有见识的。在杨凌农高会上,省妇联曾组织了一个妇女手工艺品展示大赛,铜川的剪纸、刺绣、烙画作品得到好评,销售的也特别好。市就业局领导看到了,就来找妇联,建议联手搞一个妇女手工艺品基地培育人才,发展手工艺品产业。资源型城市的铜川,在打造休闲养生城市,人家到这里来旅游,喜欢带耀州窑的瓷器,但总不能老是瓷壶,想带一个别的纪念品却没有。于是,一拍即合,妇联有了孵化基地这么一个平台。
市妇联有七八个女同志,平时主要是做联络协调服务,也接待一些投诉的上访户,维护妇女权益,做过培训,真正对接市场还没有经验。妇联负责基地的郑丹部长,部里没有兵,实际干活就她一个人,难度很大。梁秀侠对郑丹说,就业局信任妇联,给了这么大一块地方,不能让它空荡荡的,要把这四层楼充分利用起来,想方设法搭建起一个帮助妇女就业的平台。开始依托的是妇女手工艺品,由手工艺品延伸成立了女儿花工贸公司,注册统一商标,统一包装礼盒,做成商品一条龙,突显铜川地域特色。这又开辟巾帼家政服务,设立销售育婴用品柜台,以这两个产业项目为支撑点,逐步实施妇女创业就业的示范效应。
也就在妇女创业孵化基地挂牌的同时,小芳的巾帼家政服务公司也成立了。
家政行业,对于小芳来说是陌生的,因而也富于了挑战性,充满了创造的魅力。同时,她涉入的巾帼家政,有妇联的扶持,有劳动就业局的帮助,其间蕴含着带动更多姐妹们就业共富的公益性价值,在吸引并鞭策着人到中年的小芳。
美丽地做回女人
小芳的巾帼家政服务挂起了招牌,员工也陆续招募到位,接下来便是招收学员,筹办创业职业培训班。
妇联作为巾帼家政服务的主导,与就业局协调,具体落实帮扶政策。小芳的家政业,也成为就业局的一个亮点。既然开张了,事情干到一定程度,就业局就会追着来扶持你,做一些实质性的帮助。像小额信贷,政府有上亿的资金贷不出去,想做小本生意的人却因一些限制条款贷不到钱。有妇联出面担保,贷款难的问题得到了初步解决。在家政创业培训班上,妇联向学员们承诺,凡是当地有创业意愿的妇女都可以来参加,不管是城镇户口还是农村户口,都可以来这里享受优惠政策。
周围的失业妇女,一传十,十传百,纷纷打听设在新区的妇女创业孵化基地,赶来报名参加巾帼家政服务培训班。市社会保障局和劳动就业局,将小芳的巾帼家政认定批准为创业就业定点培训机构,也是铜川市首家民营创业定点培训机构。这里有上千平方米的办公场地,有专职培训老师,有专业的理论培训教室和实操培训教室,培训教具几十种,专业清洁工具及产品上百种。
小芳给家政公司确定的经营范围,包括家政服务、物业管理、产品配送、养老托老、室内外保洁、月嫂服务、婴幼儿护理等服务。她对员工们说,要办就要办成一流的家政,把巾帼品牌的理念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效果,让人家都说咱的服务质量是最好的,市场也就是咱们的。
小芳请来的培训老师李芳琴,是一位在京城家政行业闯荡过的女作家。她也曾经历过下岗后生活的煎熬,又患了重病,硬是凭着一股毅力战胜了病魔,又从婚变的泥潭中挺立起来,踏上前往京城做保姆做家政中介服务的坎坷道路。她有幸走进中央电视台的演播厅,诉说自己做家政中介服务的酸甜苦辣。她返回铜川后,写作出版了长篇小说《骆驼草》,回忆知青生活美好而凄楚的岁月,又陆续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长篇小说《保姆日记》的连载。她踊跃参与组织文化活动,寻找属于自己生活的位置,曾经参与编辑妇联办的刊物《女儿花》,清新大方,受到读者喜爱。
李老师给培训班学员代家政课,讲授家政概论和家政礼仪。她讲述的不仅是怎么做家政,家政究竟是什么,怎么处理好与雇主的关系,更多的是与姐妹们进行情感的交流,通过心灵的碰撞,启发对职业的认识,对生活境遇的自信,如何改变作为女人的人生命运。
妇联主席梁秀侠,通过创办巾帼家政服务,成了小芳的知音和要好的姐妹。这一天,梁秀侠来到了家政培训班,给学员们讲了一课。她听了学员们唱的一首《感恩的心》,歌里面有两句话,一句是勇敢地做我自己,另一句是永不服输,真的很感动。她说,咱们这个家政服务员培训班已经开了一段时间,我从侧面听到大家的反应,整体的状态非常好。咱们成立这个巾帼家政公司,初衷很简单,就是让我们女人做回自己。
她说,老天赋予我们一个生命,给我们一个女性躯体,我们怎样能够按照老天的旨意来美丽地做回女人?在这个世界上,我们的先驱和前者,她们做出了怎样的努力,是怎样改变自己命运的?到了今天,整个社会给了我们怎样的一个环境,今天这个培训班,面对的又是一个怎样的群体?
妇联曾经做过一项社会调研,铜川的下岗职工群体,大多下岗的都是女性。同等条件下,在男性和女性二选一的时候,社会往往选择了让女性下岗,让女性回家。一些土地被城市建设征用,失地农民也出现了,男性往往出外打工,在社会上选择职业的机会比女性多得多,那么女性会怎么样呢?大量的女性呆在家里看孩子,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怎么样让女性在自己愿意的情况下做点事情,妇联也想动员女性走出家庭,走向社会,那么做什么呢?社会上的事情很多,可是适合女性要干的事情却并不多,很多人没有事情干,同时很多事情没人干,妇联作为女性的娘家,又需要给姐妹们做些什么?
对于梁秀侠来讲,她想为姐妹们做点事情,比如办巾帼家政,但是力不从心,因为没有一个合适的人选来做这件事,也是思考了很久。小芳想做家政公司,并且希望得到妇联的支持和帮助。通过了解之后,觉得小芳是个可以托付事情和值得信任的一个姑娘。还有像李老师,做过家政、培训、保姆,为了自己的梦想一路走来,是值得姐妹们学习的榜样。李老师也加入了这个团队,灵魂人物就出现了。这就是一个鲜活的实例,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上,不依赖依靠别人。退一步说,你没的靠的时候,只有自己站起来,走出去。
梁秀侠对姐妹们说,广告发出去了,让更多的姐妹们都知道妇联在做这个事情,我们也有能力做好,给大家提供这么一个免费的培训和服务,提供一个就业机会,你想要融入社会,就到这个地方来。一些学员对从事手工艺品的制作感兴趣,不愿意从事家政服务,但现在社会上需要家政的地方很多,当家务劳动社会化的时候,家政公司便是应运而生的一个产儿。一些老年人的家庭养老成了一个问题,需要专业的护理服务于老人。现在的孩子少了,孩子的孩子也金贵了,也就想找个专业月嫂来做这个事。家务在走向社会化、岗位花、货币化,家政也就成为一种职业,一个岗位。过去历史上都是自己生产自己消费,现在农民也是一种职业,服务业也就是用家庭理念来满足社会需要的一个行业。劳动分工的社会化过程,是文明进步的一种必然选择,家政也就是把家里的劳动变成一种岗位。做家政,是一个比较简单实在而容易满足妇女需要的一份职业,可以改变自己当下的生活处境。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你不满意自己现在的生活状态,还不想改变,想一步登天,这种事真的不可能。所以说从认识上,要清晰明确地改变对家政的传统看法,不是伺候别人,是用自己的劳动赚钱,是一种正当的高尚的职业。
为鼓动学员们的勇气,梁秀侠给大家讲了一个姐妹创业的故事。杨瑞辉,原来是矿务局职业病防治医院护理部主任,到了九十年代单位停业了,她下了岗。为了生计和职业的责任感,她与四个姐妹一起自筹资金办起了康复护理部,先后为四五百位老人提供护理服务,其中托老时间最长的达十多年之久,赢得了社会赞誉。在全国优秀党员表彰大会上,她是陕西唯一出席会议的人。她的口号是为天下儿女尽孝,为天下老人解难,为党和政府分忧。我们在自己家里也经常做家政,给别的老人做一顿饭又有什么不可心呢?把别的老人当成自己的老人,这是人生的善意境界。她做的事情平凡而伟大,也就是管老人们的吃喝拉撒睡,而她也由此改变了自己的人生,成了大家学习的楷模,成了孩子骄傲的母亲,也是丈夫为之动容的妻子。她护理过的老人拉着她的手都叫她闺女,这样的温情让人感动。这样的人生,不是别人给她改变的是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的。
梁秀侠苦口婆心地说,如果你现在家境不好,但一日三餐也饿不着,日子也就这么过。但你内心往往会有点不甘心,觉得大家都是一辈子,人生不复返,从生到死,为什么别人有车有房,要那样活,为什么我是这样活?至少我们内心有一种欲望,欲望其实就是一种动力,只要你想到了然后去行动,路就在脚下。咱们一个月嫂薪资都在两三千元,待遇不低,如果和雇主能有良好的关系,咱们付出劳动,获得的不仅是报酬,还有人生的经验。要冲破思想牢笼,只要不违法乱纪,不伤风败俗,在天地之间堂堂正正做人,用自己的双手获得合理的收入,就是光荣的。你可以把做家政当成你人生路上的一段风景,引领你到更美好的地方去。
她希望姐妹们能够联合起来,对想要做的事情给自己一个充分的理由,就是支撑自己走下去的精神支柱。生活需要改变,要让想法开花结果,走出自己的精彩人生,美丽地做回女人。
无疑,参加家政服务培训班的学员们,被专职教师和妇联主席梁秀侠的讲授洗了一回脑,小芳的心里也热乎乎的。
巾帼家政真正进入到了实施阶段,小芳发现,公司把先进的模式套用回来了,但具体做起来却举步维艰。铜川在经济上是个欠发达地域,别说下岗的庞大人群,就是有职业保障的人们,收入水平与省城和其他地域相较也偏低一些。居民密集的老区,消费水准普遍不高。由县城转变过来的耀州区,城市化特征还不明显。至于新区,基础设施超前,但居民数量和结构,还与这座新兴城市的规模有很大距离,还没有形成一个相对活跃的消费市场。说到家政服务,在这一区域,其消费理念还没有达到相应的水准。说白了,自己一个月能挣多少钱,有多少人能请得起保姆,掏钱让别人来打扫卫生,照顾老人孩子。经济状况好的家庭,一些人由于观念保守,对家政行业多少带一些偏见,缺乏信任,对新的生活方式持观望态度。也就是说,小芳这个首家家政服务,遭遇到的是一个在需求上处于尴尬状态的消费市场。她带回来的是一颗优质种子,期待在板结的土壤中破土发芽。
于是,小芳琢磨着如何培育家政服务市场,一家一户地去争取雇主的信任,逐渐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念,在这一地域打响巾帼家政的品牌。首先是收费标准,低一点,再低一点,可员工的收入不能太低,差额的部分由自己这个做老板的贴补。好在有一个生意不错的湘味居酒店做靠山,可那也是靠一点一点赚来的,不是谁白白施舍的,花起来心疼。一开始,纯粹是赔本的买卖,但舍不得投入哪来得获取,得不断往里贴补,逐渐打开市场,达到基本吃平,最终走上赢取薄利重在公益的正轨。以往请人来打扫家庭卫生,多是城中村的妇女,推个小车,拿一块抹布就上门来了,大多只管拖地擦玻璃,谈不到清洁质量要求,收了工钱扭头就走。小芳巾帼家政的收费,听起来比一般散户打扫卫生的高一些,但包括全方位,擦洗地板、里外玻璃、窗台、窗户、护网、卫生间、洗脸池、抽油烟机等每一个角落,达到窗明几净,符合清洁标准。家政员进入雇主家里,穿有巾帼家政的套装,进房间后要带鞋套,不轻易改变主人房间的摆设,不损坏财物,清洁效果要让主人满意。这样一家一户做下去,总会赢得口碑,生意就上门了。
有几次,家政清洁员都派出去了,突然接到雇主电话,请公司派人前去打扫卫生。小芳便放下手边的事,带上身边的姐妹,赶往雇主家里搞卫生。她完全没有什么当老板的架子,像一个普普通通的清洁工,不管多脏多累,干得满头大汗,却乐呵呵的。旁的姐妹们埋怨她说,你一个开私家车的企业家,怎么亲自去做又脏又累的苦活儿?小芳说,凭劳动赚钱,这没什么丢人的,再说生意好不容易找上门了,咱却不能因人手不够误了雇主的事,巾帼家政的信誉是最重要的。老板都这么做了,员工姐妹们能忍心怠慢吗?
员工进入巾帼家政的门槛比较低,劳动报酬见效比较快,不像有的职业要求年龄在十八至二十五岁,身高多少,文化程度如何,掌握技能有个过程。小芳做家政,没有苛刻的要求,就是想帮助一些特别就业困难的人群,如四五十岁左右,没有学历和技能的妇女。求职妇女在这里经过免费培训,加上本身所具有的处理家务的习惯和能力或抚养孩子的常识与经验,迅速地掌握家政清洁或月嫂的一技之长,很快能找到工作岗位,就能得到劳动报酬。新区周边几个村子的地都被城市建设征收了,有一批妇女沦为失地农民,没有了赖以生存的土地,虽然有土地补尝款可以维持生活,但作为女性整天闲在家也不是事。她们想找一些活路,比如扫马路,也没有那么多固定岗位让她们做,巾帼家政能让她们就近就业,参与社会生活。小芳选择做家政,也许能以一种立竿见影的效果帮助一部分妇女就业,但作为公司经营,肯定在短期内见不了效果,得从长远着想,挖掘社会需求,从而改善经营状态。
小芳在想,当地的家政服务的需求还处在隐性阶段,其明显需求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如果经过艰辛的培育,这个消费市场活跃起来,人们的生活质量就不一样了,城市化特征的文明程度也提高了。一部分弱势女性群体实现了就业,另一部分富裕家庭实现了一定的生活品质,让有能力的人得到消费的享受,也让生活水平低的妇女得到收益,这就是她做家政服务的社会意义。
小芳做餐饮比家政挣得多,如今培训了几百名失业妇女,有时候一天两天可能等不到一个单,尤其是清洁工得常养着,就算这个月没有活儿,你做老板的也得给人家发工资,要不这些人都散了,你接到了单却找不到员工干活了。你得必须保证公司的信誉,即使入不敷出,也需要咬牙坚持到底。好在月嫂的牌子打出去了,有了可观的市场,给小芳的巾帼家政带来了一线希望。她先是从培训班的学员中,落实了一批家政清洁工,通过实地操作又从其中选拔了一批月嫂,按技能划分等级和报酬,满足市场需求。
美丽地做回女人。小芳巾帼家政的一批月嫂,开始撒落在周围的社区家庭,陪伴着新生婴儿的啼哭和咯咯的笑声,也开始了姐妹们喧哗而宁静的有指望的新生活。
月嫂与产妇
有一位姓郑的雇主,在政府部门工作,她生孩子的时候,因为没有双方母亲伺候月子的条件,就请了小芳巾帼家政的月嫂。雇佣月嫂,一个月得支出2600元,但把全家人都解放了。月嫂承担做饭、打扫屋子、带小孩,处理家务,觉得花这么多钱值得。
郑女士说,家政服务就是一个消费理念问题,如同网上购物,也是从开始的抵触到后来的接受,再到流于时尚。我生小孩时,一位同产房的妇女,她婆婆是农村人,年龄也大了,耳朵有点笨,说什么半天听不见,沟通起来有困难。婆婆到产房外边去了,这媳妇就发牢骚,我说坐月子不能生气,对身体不好,也没有奶,婆媳关系也处不好,不行你就雇一个月嫂。她说,找个月嫂我婆婆也就歇下了。她婆婆进来了,听说想雇月嫂,怎么也不同意。现在好多婆媳的矛盾,大都是在月子里产生的,本来女人在生完小孩就是最敏感的时候,容易发生纠葛。我当时和我婆婆开玩笑说,找月嫂能化解很多家庭矛盾,我婆婆说,我出钱,你找个月嫂。这么,大家都高高兴兴的,其实这也是一个消费理念。
月嫂在医院实习时,就学习给宝宝洗澡,怎么包宝宝,肚脐怎么护理,怎么帮助产妇催奶按摩,学习掌握这方面的技能。经过专业培训,尿布怎么洗,衣服怎么烫,都有着专门的规定。一开始,月嫂就去产房直接陪产妇,从待产到宝宝出生,一直给经管着。实习是用模具操作的,还需要在实践中积累经验。郑女士说,就像我们家那个月嫂,从医院回到家里,月嫂给我娃洗澡,给娃把衣裳一脱,她慌了手脚,也不敢洗不敢抓了。这位月嫂也是好多年没抓过真娃了,学习操作时都是拿皮娃娃练习的,她一上手就有点害怕,宝宝软软的抱不住了。她说,老师教的先怎么样,再怎么样,我都知道,现在就是有点紧张。我说没事,你不要紧张,搭把手咱们一块来。给孩子洗了两次澡以后,她就特别熟练,每次按老师讲的,洗澡前先把小孩用的干净的尿布、浴巾、衣服、毛巾、棉签,都先在床上全部摆好,然后一个人给娃把衣服脱了,给洗头洗澡,拿婴儿油推,再做抚摩。她自己整了一遍,还蛮有成就感的,高兴地说,嗨,我能给娃洗澡了,我现在能独立完成这项工作了。我能理解她们,做不好没事,咱可以接着来,慢慢磨合。
但有时候,小芳她们把新上岗的月嫂送到雇主家,干了一天就被退回来了。雇主说,你这月嫂不行,给娃都洗不了澡嘛。虽然有理论经验,自身也生养过孩子,但真的把人家婴儿脱光了,她首先自己很慌张,于是手忙脚乱,搞得一团糟。人家一看,作为月嫂这么外行,她也很有挫败感。月嫂们好些都是四五十岁的人了,她好长时间没有管过娃了,再说还是客户人家的娃,总怕把人家金贵的孩子哪儿弄不好了,反而搞不好,这需要相互理解。
小芳也就会反复给月嫂和客户讲这类事,让大家相互磨合,取得理解。比如人家产妇注重什么,有的比较讲究,对孩子尿布、衣服要求严格,你必须天天洗,甚至孩子弄脏了你马上洗。可能面对一些苛刻的客户,反而对月嫂有好处,就会把一切弄得很干净利落。遇到的客户不怎么讲究,人比较好说话一点,又是顺产,月嫂可能就稀里糊涂过去了,干得挺满意。但如果遇到另一个是剖腹产,产妇又很讲究,月嫂要管婴儿,管产妇,又不是母乳,还得冲奶粉,月嫂就觉得这个月的钱挣得很辛苦,很狼狈。为什么她们前期收费比较低,就是觉得开始还没有经验,但每一个月嫂都是从没经验到积累经验,从这一家学起,又到那一家,变得成熟起来。
小芳在与月嫂的交谈和对客户的回访中,都有这样的问题。她对姐妹们说,你在不同情形的家庭经历的越多,到以后你的市场就越多。为什么有的客户雇用月嫂满月了,还要续签几个月,宁可多掏钱也不愿意换新的保姆。小芳就给客户讲,你要给这姐妹一次机会,哪怕你给她工资低一点,试试再看,如果实在不行你给我们退回来,说不定还行。
时间一长,小芳慢慢了解到,雇用月嫂的产妇,大多是八零后,一般都有大专以上学历,职业稳定,收入相对优厚,家庭消费观念也随之时尚。也有家庭生活相对富裕的,或是家里老人宁可自己掏钱也不愿受累的,或是老人有自己的事做,也有的是老人有病或已经没有老人来照顾,或婆媳关系处理不融洽的,都可能雇用月嫂来护理产妇。百人百性,产妇与月嫂双方都可能因性格或素质的差异,有的处得愉快,有的则处得尴尬。大多产妇待月嫂如同亲姐妹,一起生活过日子,有了割舍不断的情感。有的产妇也许只认雇用关系,不能平等相待,双方别别扭扭,过后形同路人。大多产妇即使收入积累不多,也情愿享受有专业特长的月嫂来护理月子,它是一种生活待遇,一种生活品质,花钱买享受,让孩子从小就进入现代生活方式,受到科学的启蒙和培育。再说,有的产妇雇用了月嫂,娘家妈和婆家妈争着做主角料理月子,相互意见不一致,产妇也夹在中间怄气。这时候,月嫂就主张实施科学现代的育婴方式,充当了裁决和协调的角色。一家人过日子,还有磕磕绊绊的,何况家里突然插进来一个陌生人,生活习性不同,就需要多方相互理解,融为一体,才能处得愉快。回访的时候,小芳总是担当着协调关系的身份,成了产妇与月嫂之间友好相处的粘合剂。
巾帼家政经过免费培训,学员愿意做家政员或做清洁工,填写意向表,然后根据意向安排岗位。从家政员中陆续挑选出来的月嫂,大多已经走向了市场,做得有声有色。也有的在培训结束之后,家里却由于各种原因没有条件让她出来,未能上岗。家境不同,家家有一本难念的经。有一个姓乔的月嫂,家里一儿一女,儿子突然出了车祸,装了假肢,她很想出来工作,但是一时又无法脱身。公司对月嫂的要求是必须结过婚的,年龄压到四十五六岁,这批月嫂中,最年轻的出生于七十年代初,年龄最大的是六十年代初出生的。在这个年龄段,家里上有老下有小,要把老人养老送终,把儿女养大成人,正处在人生的艰难时段,放下自己的家务去给别人过日子,实在是不容易。
伺候月子,向来是泼琐又细碎的事,没有耐性是做不好的。同时,月嫂又是一项很消耗体力的工作,前后二十六天,日日夜夜,如果婴儿不能休息,月嫂也就歇息不下来。婴儿的吃喝拉撒,头疼脑热,哭了闹了,都得月嫂细心照料。越是人家的孩子越得上心,甚至比对自己亲生的孩子还要上心,人家付出报酬,出点小事心里也过意不去,对不住人家。一边是出力挣钱,一边是花钱买服务,相辅相成,理所当然。不论贵贱,社会分工不同,相同的是人心都是肉长的,心灵应该是相通的。
月嫂只是负责婴儿和产妇二十六天的护理,到了育婴嫂就不一样了。在娃没有上幼儿园之前,照管三岁之内的孩子,一般称育婴嫂。三个月的娃应该吃些啥,做哪些启蒙教育,五个月的娃饮食上应加一些什么营养,八个月就要加饭了。娃要爬的时候得注意什么,开始站立行走了要穿鞋穿袜,得准备学步车什么的,都要配合家长,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做好逐步调理。有些雇主认为,我请育婴嫂,你整天就得把娃抱上,到一岁娃该跑的时候就得让跑,不能让坐着。有的家长要求育婴嫂讲普通话,给娃教知识,识别玩具颜色,教唱儿歌,最基础的东西都会与娃交流。因地域环境所限,让年龄偏大的育婴嫂讲标准的普通话,也的确有点难度。
现在城里人生孩子,许多是剖腹产,给婴儿不能提供母乳喂养。按说人们营养丰富了,吃的东西五花八门,母乳喂养却减少了。国产奶品质量风波不断,信誉不好,购买进口奶品加大了育儿的成本,家长不堪重负。专家一再倡导母乳喂养的优越性,母乳喂养的孩子,免疫力好,智商也相应高一些。一家一个娃,年轻父母们为了下一代,责任心比较强。现在的高龄产妇多,大多是有知识的,不像做月嫂的,过去年龄不大就生养孩子,忙于生计,知识面窄,双方在各方面是有距离的。巾帼家政规定,月嫂一个月有四天假,每周休一天。没有特殊情况,不允许把四天假积累在一块。考虑到月嫂休息,可能会给雇主带来很多不便。如果月嫂真得家里有事,得提前给雇主打招呼调节时间。
小芳说,月嫂与产妇,需要沟通交流,多一些相互理解,相互信任,才能和睦相处。
姐妹们
月嫂陈金红,耀州区城里人,生于七十年代初。高中毕业后,在一家私人水泥纸袋厂工作了十多年,厂子效益不太好,为维持生计就得另想办法,谋求一份有可靠收入的职业。她听社区的人说,有个新成立的家政服务公司招聘,经过咨询觉得可以报名试着干。参加培训后,她初步了解科学管理婴幼儿的常识,学到好多以前根本不知道的知识,从而对月嫂这个职业产生了兴趣。
小芳请来新区医院妇产科的程继侠护士长,给学员们讲授如何给新生儿洗澡,要防止水流进婴儿的耳朵,洗完后要用酒精给脐部消毒,擦洗眼睛必须是从里到外,耳孔鼻孔怎么清理。也请来做餐饮的尹师傅,教怎么做月子餐,注意口味要比较清淡一点,产妇在月子期间应该多吃什么,不能吃什么。
妇联从中沟通,在新区医院妇产科建立了巾帼家政月嫂实习基地,经过系统培训,学员们在这里进入实际操作阶段。医院对实习生要求很严格,一切都按医院的上下班时间,和护士一样,给实习月嫂们排班。八点十分赶到医院,八点半上班,要求一律穿平底鞋,不能穿带跟儿的,全部穿鞋套,着装是统一的月嫂服,头发怎么梳理也有要求。早上,由张赵英护士长具体安排分配工作,有进产房的,进病房的,进婴儿室的,一周时间把每个程序都轮流一遍。实践完毕,接着就上岗了。
耀县博物馆的孙馆长,儿子儿媳两口都在西安部队上工作,他和老伴身体不好,眼看儿媳要生孩子了,急需要找一个月嫂。听说新区办了一家巾帼家政公司提供月嫂服务,他求之不得,就找到公司来了。刚培训的月嫂,还没有往出对接过,这是家政公司的第一单生意。经过培训的陈金红是县城里长大的,社会背景和家庭环境稍好一些,她是自己带的娃在娘家住,把娃送到私立学校去读书,自己出来打工的。她离开耀县的家来到了西安,在孙馆长儿子家当上了月嫂,除去积累的四个星期天,整整连续干了二十六天没回家。她的脾性好,干活麻利,素养又好,让产妇和家里人都很满意。月嫂月嫂,只干够一个月,婴儿满月后就完成了签订的任务。劳务合同到期,孙馆长又要求续一个月,陈金红觉得与孙家人处熟了,也愿意继续留下来。经过协商,工资从月嫂规定的两千六下调到两千二,又接着干了两个月。
陈金红的爱人在林场上班,原先工资收入低,近几年才好起来。当初结婚时,买不起房子,就一直在外面租房子住。父母年龄大了,身体也不太好,需要照顾。她姐开了一个小商店,收益还不错,看她在外租房住,就说家里地方大,让住过来,节省一些费用。她觉得,日子得靠自己过,当月嫂的收入不错,干得舒心,孩子送到私立学校读初一,一年一万多学费,负担重,教育娃是大事,买房子可以缓。
她说,得感谢小芳,感谢巾帼家政,让自己对生活充满了自信心。
周社侠,家住耀县东街,生于六十年代末。因家境不好,只读到初中毕业,一直在菜市场卖菜,从早守到晚也赚不了几个钱,后来就没再干。丈夫常年在外打工,她一直在家闲待着,当家庭主妇。孩子到咸阳去上学,家里剩下她一个人,闲呆着实在没意思。听说妇联办了一个巾帼家政培训班,她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参加了培训,有了一个月嫂的岗位,也能给娃挣点学费。
初次在一家当月嫂,雇主家人不错,周社侠干得挺好。这一家的小两口都是大学毕业生,一起在陕北一个石油公司上班,回到铜川家里坐月子。产妇是剖腹产,生的是个女娃,孩子出生后四五天,周社侠就进了家做月嫂。周围许多产妇基本上是剖腹产,是生态环境或饮食成分出了问题,还是缺乏体力锻炼,众说不一。剖腹产的婴儿,管理起来比较费事,既要护理婴儿,又得照顾产妇,需要加倍细心。年轻人信息比较多,产妇随时就会询问或质疑一些护理婴儿的常识,月嫂得善于与人家交流,知道什么就回答什么,相互信任,友好相处。
一天二十四小时待在产妇家里,主要是管娃,其次是家务事,娃是第一位的,先把娃管好,产妇也会协助看管。培训时进产房,进沐浴室给婴儿洗澡,医生护士都讲得很详细,毫无保留地教给你育婴的常识。但到了实际操作时,也还有一个逐渐摸索和熟练的过程。新生儿很多疾病很难发现,怎么辨认,娃有什么不正常了,用什么方式解决,作为月嫂要有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一边做一边学,有什么难题就打电话请教辅导老师,尽心尽力把孩子护理好。
一些人雇月嫂,娘家妈对产妇说你不要吃这,婆子妈又偏偏说你能吃这不能吃那,产妇有时候无所适从,就请月嫂评理。娘家妈或婆子妈不敢说的话,月嫂说就能行。有一次,婆子妈就给她说,你给我媳妇说说,以后不要吃这了,对喂娃的奶水不好。她按照所学的护理产妇的知识,认为婆子妈的话在理,就告诉了产妇,产妇就信了,娘家妈也没怨言。这也是一个简洁的沟通,可以协调家庭的关系,干月嫂干熟练了,也就不感到那么辛苦。
周社侠说,如果是出去干个小本生意,怎么也得投资,市场上干啥的人都像卖菜的一样多。能请起月嫂的家庭,一般经济条件也比较好。月嫂到了雇主家里,与自己家里比,享受的居住环境不一样了,一起聊天说笑,见识也不一样了。小芳办的巾帼家政公司,让她过上了充实的生活,吃了喝了,钱实落了,没什么低人一等的。到雇主家里,得把人家看得和自己家里人一样,融入这个家庭,这就是以心换心。
一天,她流露出想要离开的想法,雇主问道,你家里有什么事就言传,找人给你帮忙。她说,也没有啥事。雇主说,你没有啥事,给我把娃看的好好的,为啥想走?雇主怎么说都不让她走,她准备收拾东西,走了几回都没走开。作为一个有资质的月嫂,持续干育婴嫂的活儿,报酬少了一些,心里有点委屈,却从情感上割舍不断。她感到,在一个家里干得久了,慢慢就成了雇主家庭的一个成员,一个亲戚,有了一种内心的牵挂。
李淑霞,耀州区孙原镇贺咀村人,生于六十年代初。她在耀县打工的时候,看到巾帼家政公司的传单招人,就参加了免费的家政培训班,之后跟上公司人员出去干业务。公司内部也需要一个帮手,小芳觉得李大姐有责任心,做事耐心细致,就让她协助管理月嫂部。
李大姐把事当事,带着月嫂到新区医院实习,送月嫂到雇主家,并负责两天一跟踪服务,打电话询问雇主,月嫂做得怎么样,是否适应。接着,又同月嫂交谈,商量遇到问题的解决方法,上下左右沟通,保障业务的顺利进展,减轻了小芳在管理上的负担。她也有了一份固定收入,改善了家庭生活,心境也舒畅多了。
她家所在的贺咀村比较偏僻,因不幸遭遇,家境显得有些凄凉。丈夫三十多岁患了肝癌,她丢下两个男娃让别人照管,带丈夫去西安住院看病,连拆带借花了不少钱,终究没能保住丈夫的命。家里兄弟两个,哥哥四十多岁又患肝癌去世。屋里没了壮年男人,失去了顶梁柱,债务如山,压得她孤儿寡母喘不过气来。她先是把婆婆管到老,又管两个娃和娃他爷。小娃当时只有三岁,就靠种十亩薄地的那些庄稼过日子,养的有牛,再没有一点收入,日子过得真凄惶。她把娃带大,把老人管到九十四岁去世,根本就没办法走出家门。生活上花费大,娃们大了都是自个挣钱顾自个,老大还没有结婚,她只得走出家门,出来打工挣钱。但光靠自己挣的这点钱,真是微不足道,啥时候才能给娃娶上媳妇,把人能愁死。后来,她组合了一个新的家庭,男方是离异的,给人开小型车,日子比过去好了。
开始参加家政培训班,小芳她们给她打电话,她一直忙于地里的农活,还要干家务,没有时间出来打工。之后到了公司,接触的人多了,一下子开心了不少。做点事情,肚子饿不着,心里也畅畅快快的。开始管理月嫂,得来回协调雇主与月嫂的对接,去家里回访,力不从心,有些干不好。小芳就耐心给她疏导,帮助和鼓励她在实际操作中,慢慢摸索经验,只要有心,肯定会干好的。她从农村出来时间不长,尤其是经营家政这一行也没有做过,得慢慢向年轻人学习。走出来才知道,这走向社会换个环境真的是好。住了大半辈子的农村,过的是啥光景,在土里刨食吃,那里也不通车,进个城都远天远地的,不知道天外的世界是啥样子。出来干活,有点收入了,这心里感觉才活得像个人了。
李大姐负责的公司业务,除联系月嫂和家政员外,还主动入村招生。她顺应天时地利,人又熟悉,受家政公司委托,在家乡贺咀村开办了一个家政培训班,教授妇女手工编织和保洁家政业务等内容。培训结业后,发给学员合格证,家庭妇女只要愿意出来打工干活,就可以与巾帼家政公司联系。小芳的想法是,扩大和储备家政服务的队伍,自己培训,挖掘家政服务的人力资源,这无疑是有长远眼光的。
李大姐对接了一个家住新区的雇主,男的四十八岁,半瘫半自理,有四年之久了。他有一个女儿在上大学,无法照看父亲。家属打电话说,给他找个家政员,男的更好,如果是女的,要找一个身体好个子高大的来护理病人。这个病人体型魁梧,一般女的很难扶得动。家属要求雇用的家政员,每天下午需要把病人扶到阳光广场上晒太阳。于是,李大姐经过四处询问,终于给找了一个亲戚家的男孩去照料。当她见到病人后,恐怕年轻人没这个耐心,接着就又找了她村里的一位堂哥去护理。但病人一看来了一位陌生人来照管他,死活不让自己媳妇走。媳妇扶他走路,走得好好的,轮到家政员扶他,他怎么也不愿意往前走一步。
这让家政员和李大姐都犯难了。小芳说,再耐心地试一试,也许这病人觉得派去的家政员不合适,就再换人,直到雇主满意。接下来,公司又物色了一个家政员去了,还算好,病人似乎勉强接受了。正当小芳和李大姐对这单业务稍稍放下心,坏消息传过来了,这位家政员只干了不到两天,就又沮丧而无奈地离开了。这个病人脾性很怪,痛哭流涕,说什么也不让陌生人动他,只认他媳妇护理。家属也只好打消了再雇用家政员的念头,小芳和李大姐也只好作罢。
她对接到青岗岭的一位雇主,父亲给住在娘家的女儿找家政员。女儿生的是双胞胎,管不过来,婆媳相处不大融洽。为减轻矛盾,女方父亲就把女儿接回娘家,给找了一个家政员照看孩子。到娃过生日这一天,男方的妈来了也就不走了,与雇用的家政员抢着干活。家政员看到气氛不对,觉得自己是多余的,就提出要走,但雇主不让走。这么,又不能把婆婆赶走,但房子又不宽余,很不方便。家政员就给雇主说,你一家两个孩子,管两个娃费用高,开支大,婆家妈来了,你就让她给管,我另找活干。我和婆子妈两个人干一份活,你说我不干吧拿你的钱,我干吧你婆子妈觉得插不上手,你让我回去,需要时再来。如果哪天婆家妈不愿意管了,只要我没有对接出去,你什么时候给我打电话都行,我来给你们看娃。雇主给李大姐打电话说,不想让家政员走,夸这个家政员服务态度好,为雇主考虑得周到,素质也高,再想办法给婆婆做工作,处理好关系。
也遇到过一个雇主,月嫂干了一个月,到了满月中午十二点请客,雇主十点钟给家政公司打电话说,现在就过来把月嫂接走。李大姐觉得替月嫂生气,好歹在一起生活了一个月,也是个缘分,也许是月嫂哪里没做好,也应该让吃了满月酒席再让走,讲个人情世故。
有一位姓张的家政员被对接出去,工资给不到位,还说家政员这不对那不对,但又不让家政员走。后又换人,重新给对接了一个,还说不满意,第三次换人还说不行。家政公司规定,雇主交五十元管理费,给免费对接三次,有效期为六个月。如对接一个保姆,雇用了六个月再要求换人,重新对接就得收费。有的雇主频繁要求换保姆,换了三个,雇主从中一比较,又反过来说第一个好。遇到不好说话的雇主,折腾来折腾去,消耗了公司人员许多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