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保险制度的储蓄效应:基于中国的经验研究*

2016-09-29 07:47曾国安
社会保障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储蓄率储蓄城镇居民

洪 丽  曾国安

(1 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2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3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养老保险制度的储蓄效应:基于中国的经验研究*

洪丽1、2曾国安1、3

(1 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2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3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居民储蓄除了个人生命周期储蓄,还可能存在预防性储蓄和遗产动机储蓄,养老保险制度的储蓄效应与一国居民的储蓄动机密切相关。通过对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储蓄效应的实证分析可以发现:中国城镇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对城镇居民个人储蓄率的影响显著为负,但养老保障水平对个人储蓄率的影响则十分微弱并不显著,同时,少儿抚养比、医疗住房支出占比、失业率对城镇居民个人储蓄的影响则十分显著。这一方面反映了养老保险制度覆盖率的扩大已逐渐显现成效,但另一方面也表明中国居民仍有强烈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其深层原因正在于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及医疗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都供给不足,制度的缺失和不完善使中国城镇居民要依赖个人储蓄进行自我保障。因此,要逐步完善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及其他社会保障制度。

养老保险;储蓄效应;预防性储蓄;面板数据

养老保险制度对储蓄的影响是决定养老保险制度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最直接、最关键的因素,养老保险制度与个人储蓄的关系也是养老保险制度与影响经济增长的各主要因素之间的关系中最为复杂的一个,居民的储蓄动机不同,分析的储蓄模型不同,都很有可能得到完全不一致的结论。

中国当前实行的是现收现付制与基金制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制,目前国内关于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储蓄效应的定量研究和预测分析并不多,而已有的许多关于国外养老保险制度对个人储蓄影响的经验研究也没有得到一个定论,而且由于各国文化背景、消费及储蓄习惯的不同,基于国外研究得到的结论也不一定适用于中国,因此,本文将具体分析养老保险制度的储蓄效应,并结合中国的国情对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储蓄效应进行实证分析。

一、养老保险制度的储蓄效应:理论分析

(一)养老保险制度对个人生命周期储蓄的影响

储蓄理论研究显示,个人最基本的储蓄动机是生命周期储蓄,即个人为了在生命周期内平滑一生消费的储蓄行为。

Feldstein(1974)在研究现收现付养老保险制度对生命周期储蓄的影响时发现,现收现付养老保险制度对个人储蓄会产生两种效应:一是“资产替代效应”,即人们预期可以从养老保险计划中得到收益,就会减少为退休后消费而在工作期间积累资产的需要,这必然导致社会总储蓄水平的下降,这是养老保险对储蓄的挤出效应;二是“引致退休效应”,养老保险可能会诱使人们提前退休,并相应增加工作期的储蓄,这是养老保险对储蓄的挤进效应。最终养老保险制度对个人储蓄的净效应就取决于这两种对立效应的力量对比,如果资产替代效应大于退休效应,个人储蓄就要减少,而如果退休效应强于资产替代效应,则个人储蓄可以增加。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Feldstein利用美国的经验数据,发现现收现付养老金计划使美国的私人储蓄下降了大约30%~50%。[1]许多研究也显示,现收现付养老保险制度的“资产替代效应”(减少储蓄)大于“引致退休效应”(增加储蓄),最终的净效应是养老保险对个人储蓄的影响为挤出效应,即使个人储蓄减少。

养老保险对储蓄表现出挤出效应的实质在于,一个公共养老金计划向个人提供了一个在退休以后享有一定的养老金收入索取权的制度化保障,从而使个人减少他为了退休后消费而在工作期间进行的个人储蓄。这种挤出效应是在现收现付筹资模式下发现的,那么,是不是也同样适应于基金制的养老保险制度呢? 可以肯定的是,基金制养老保险制度对个人储蓄也存在同样的挤出效应,但有所不同的是,在基金制中,养老保险缴费的作用和储蓄相同,类似一种强制储蓄,因此,虽然基金制养老保险制度也倾向于使个人自愿储蓄减少,但对总储蓄和资本积累没有影响。

(二)养老保险制度与预防性储蓄

生命周期储蓄是个人为了在一生中平滑一生消费所进行的储蓄,或者说是为了退休期间生活、消费而在工作期间进行的储蓄,但个人也具有其他储蓄动机,预防性储蓄动机就是个人进行储蓄的一个重要动机。

在人的一生中,个人会面临诸多的不确定性,比如寿命的不确定性,未来工资收入的不确定性,突发事件消费支出的不确定性,等等。预防性储蓄就是考虑到未来收入与支出的不确定性风险而进行的储蓄,因此,预防性储蓄的大小与个人未来面临的不确定性密切相关,不确定性越大,预防性储蓄越多。同时,预防性储蓄还与年龄的变化密切相关,[2]年轻人进行预防性储蓄的动机要远强于老年人。年轻时期,人们面临着较大的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而为养老进行储蓄则不是十分紧迫,因此年轻时期预防性储蓄的动机要比生命周期储蓄动机强;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收入的不确定性逐渐转化为确定的现实,而且人们也已经积累了一定资产,这就减少了对预防性储蓄的需求,而对生命周期储蓄的动机会更加强烈。

引入养老保险制度后,年金化的养老金实际上向个人提供了对未来过于长寿的保险,因此,不论是现收现付养老保险制度还是基金制养老保险制度,只要两者对个人提供年金化的养老金,都会减少预防性储蓄。[3]因此,在人们的储蓄行为中考虑了预防性储蓄动机后,养老保险制度对个人储蓄的影响会减弱。[4]不过,由于养老金必须在个人退休后才能领取,存在着流动性约束,以致针对未来不确定性进行的预防性储蓄与缺乏流动性的养老金之间并不具有良好的替代性,因此,养老保险制度对预防性储蓄的影响十分微弱。

(三)养老保险制度与遗产动机储蓄

除了生命周期储蓄和预防性储蓄,个人的储蓄行为还表现出为了给子女留下遗产而进行的储蓄,即遗产动机储蓄。

Barro(1974)指出,老年人出于关心下一代的利他主义动机,会更多地进行储蓄以给年轻一代留下遗产。这种由年老一代通过遗产向年轻一代的转移支付与现收现付制养老金计划中年轻一代向年老一代的转移支付刚好是逆向的,养老金保险对个人储蓄的总的“挤出效应”为零。[5]其中的道理很好理解,遗产这种代际收入转移与现收现付养老保险制度下的收入转移的方向刚好相反,前者是收入从老年一代转移到年轻一代,后者则是由年轻一代转移到老年一代,那么由利他主义所导致的遗产就会抵消现收现付制下的收入转移,私人部门的遗产机制完全抵消养老保险体系的公共转移支付,因此现收现付制的养老保险体系不影响个人储蓄。[6]

在基金制养老保险制度下,遗产效应也会存在,即老年人愿意将遗产留给下一代,由于基金制养老保险缴费类似强制储蓄,本来就不会影响总储蓄,这里若考虑了遗产动机储蓄,则基金制养老保险制度可能还会增加总储蓄,对个人自愿储蓄的影响则不确定,可能没有影响。

不过,在实际经济中,个人遗产并非一种普遍现象,特别是像中国居民收入水平还不是很高的情形下,个人就算有利他主义动机也不一定有能力为子女留下遗产,故遗产动机储蓄要因时因地而论。

综上所述,养老保险制度的储蓄效应的一般规律是:现收现付养老保险制度对个人生命周期储蓄存在挤出效应,若考虑预防性储蓄则养老保险对储蓄的影响会减弱,考虑到遗产动机储蓄后,现收现付养老保险制度对个人储蓄的挤出效应为零;而在基金制养老保险制度下,由于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类似强制性储蓄的特性,可视为储蓄的一部分,仅考虑生命周期储蓄的话,基金制养老保险制度对个人总储蓄没有影响,若考虑到遗产动机储蓄,则基金制养老保险制度可能会增加总储蓄,对个人自愿储蓄的影响则是不确定的。显然,养老保险制度对个人储蓄的影响无一定论,一国居民出于不同的储蓄动机,养老保险制度产生的影响可能会完全不同,具体影响程度与居民的预防性储蓄、遗产动机储蓄等倾向的强弱程度密切相关。因此,有必要进一步从相关经验数据出发,考察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对个人储蓄的影响。

二、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储蓄效应:经验实证

(一)研究设计

1.研究方法

基于已有的研究方法来看,时间序列分析的结果依赖于个人对养老保险财富的不同预期,以及研究所选样本的时间年限;截面数据分析中很难把养老保险对个人储蓄的影响与其他截面特征因素对个人储蓄的影响区分开来,两者均存在一定的弊端。而面板数据将时间序列数据与截面数据结合起来,与单纯的时间序列数据和截面数据相比,面板数据能够较好地控制不同地区之间的异质性,给出更多的信息,减少各个解释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提高参数估计的有效性,等等。因此,我们将采用面板数据分析,利用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考察养老保险制度对个人储蓄的影响。

2.样本选择

根据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这里选取中国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为研究对象,对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储蓄效应进行经验验证。中国城镇社会养老保险模式自1997年确定为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制,社会统筹部分由职工工资的17%构成,由企业缴费;个人账户由职工工资的11%构成,其中8%由职工个人缴费。2000年选择辽宁省进行试点调整统账比例,企业缴纳的职工工资的20%全进入社会统筹部分,个人账户仅为职工个人缴纳的职工工资的8%,即个人账户由职工工资的11%下调为8%。2005年底国务院规定,从2006年1月1日起,个人账户的规模统一由职工工资的11%调整为8%,全部由个人缴费形成,单位缴费不再划入个人账户。根据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历程,我们以2001年为起始年,选取中国30个省(西藏因数据不全而未考虑)2001~2011年的数据为研究样本进行实证分析。

3.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1)因变量:个人储蓄变量。这里采用“城镇居民人均储蓄率”(save)这一指标,通过“1-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计算得到。

(2)解释变量:基本养老保险变量。要准确分析中国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对城镇居民个人储蓄的影响,对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财富进行合理预期或找寻合理替代变量是关键。由于严格依据国务院规定的养老金计发办法对城镇居民养老金财产进行精确测度非常困难,我们这里采用“城镇离退休人员人均养老金占人均GDP的比重”(sser)这一指标作为养老金财富的替代变量;并选取“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sspopr)这一指标考察养老保险制度的供给程度对个人储蓄的影响,具体通过“参保在职职工/城镇就业人员”计算得到。根据理论分析,养老保险对个人储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生命周期储蓄,即老年能获得养老金因而年轻时期减少用于老年消费的储蓄,实证分析中养老保险对个人储蓄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年轻人观察到期初或上一期老年人获取养老金的情况进而进行个人储蓄决策,因而模型中解释变量sser和sspopr取滞后一期。

(3)控制变量:为准确将养老保险制度对个人储蓄的影响和其他因素对个人储蓄的影响区分开来,结合已有研究,[7][8][9][10][11][12][13][14]我们选择下列指标作为控制变量:少儿抚养比(cdr);老年人口抚养比(odr);城镇居民人均医疗、住房支出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medhou);城镇登记失业率(unemr);城镇居民实际人均可支配收入(取对数,lincm)。cdr和odr反映生命周期理论提出的人口年龄结构对储蓄率的影响,根据生命周期理论的观点,由于非工作人口(年幼的和退休的)只消费不生产,因而会降低储蓄率,即cdr和odr对个人储蓄率的影响应为负;但另一方面,根据预防储蓄理论,odr对个人储蓄率的影响也要考虑当养老保险制度不完善时,人们出于养老动机而进行的个人储蓄,这一方面odr对储蓄率的影响为正,因此最终odr的系数符号是不确定的,取决于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性和生命周期理论、预防储蓄理论哪一个在中国城镇社会占主导地位。另外,根据预防储蓄理论和中国经济改革的特点,中国城镇居民进行预防储蓄除了养老动机,另外两个主要方面还有为医疗和住房两部分不确定的庞大开支进行预防储蓄,再就是考虑到失业的收入不确定性,因此用滞后一期的医疗、住房支出占收入比重(medhou)和失业率(unemr)反映预期储蓄理论提出的不确定性支出和收入对储蓄的影响,预期这两个变量符号为正。lincm反映个人储蓄率随收入增长的变化趋势,根据凯恩斯理论,个人储蓄率随收入增加而上升,最后趋于一个稳定水平,故这里考虑的是收入的对数形式并预期符号为正。

文中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劳动年鉴》和《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或依据上述年鉴数据计算得到。

4.模型设定

根据我们选取的变量设定计量回归模型如下:

saveit=βit+β1sserit-1+β2sspoprit-1+β3cdrit+β4odrit+β5medhouit-1+β6unemrit+β7lincmit+uit

其中,下标i代表省份,t代表时间。

(二)实证结果及分析

采用面板数据面临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的选择,一般经验的做法是当不能把观测个体当作是从一个大总体中随机抽样的结果时,通常把截距项看作待估参数,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否则选择随机效应模型。不过实践中这种做法不够严格,也不完全可靠,通常的做法是结合F检验、LM检验和Hausman检验来判断是采用混合回归,还是固定效应或随机效应。我们结合F检验、LM检验和Hausman检验的结果支持模型选择截面固定效应(corss-section FE),因此,本文采用截面固定效应的方法估计模型,为提高估计的准确性,权重选择跨截面加权(cross-section weights),具体估计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储蓄效应的估计结果

注:(1)括号中的数值为p值;(2)***表示在1%的水平上显著, **表示在5%的水平上显著,*表示在10%的水平上显著。

回归(1)包含了所有解释变量,结果显示主要解释变量养老金财富(sser)和控制变量老年人口抚养比(odr)均不显著,于是我们剔除控制变量odr作了回归(2),回归(2)显示主要解释变量sser仍不显著,不过养老保险覆盖率(sspopr)、少儿抚养比(cdr)、医疗、住房支出占比(medhou)、失业率(unemr)和人均可支配收入(lincm)等原来显著的变量仍然显著,且各变量的系数均变化不大,拟合优度也基本不变,表明回归结果具有稳健性。

从回归(1)的结果来看:养老金财富(sser(-1))对城镇居民个人储蓄率的影响为正,表明城镇离退休人员人均养老金占人均GDP的比重越大,下一年城镇居民个人储蓄率越高,不过这种关系十分微弱并不显著;养老保险覆盖率(sspopr(-1))对城镇居民个人储蓄率的影响在5%的水平上显著为负,表明养老保险覆盖率越高,下一年城镇居民个人储蓄率越低,意味着中国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覆盖率的扩大已逐渐显现成效;少儿抚养比(cdr)的系数符号为负,符合理论预期,表明生命周期储蓄理论在中国城镇社会是有解释力的,即非工作人口越多,储蓄率越低,这里表现出来的是少儿人口相对工作人口比重越大,城镇居民的抚育成本、对子女的教育成本越高,因而个人储蓄率越低;老年人口抚养比(odr)的系数符号为负,说明老年人口相对工作人口比重越大,城镇居民个人储蓄率越低,但是结果并不显著,这表明中国的人口老龄化效应已十分突出,越来越多的老龄人口在养老保障水平不高的情形下更多地依靠家庭养老,直接消耗掉了居民储蓄,这种使居民储蓄减少的人口老龄化效应略强于使储蓄增加的居民为养老进行的预防储蓄效应,两种效应相互抵消后总效应不是十分显著;此外,医疗、住房支出占比(medhou(-1)) 对个人储蓄率的影响显著也为负,表明城镇居民医疗、住房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越大,下一年人们的储蓄越少,其背后的原因可能在于,中国城镇居民的医疗、住房支出已占据了个人可支配收入的较大比重,而这部分支出尤其是住房支出具有较强的连续性和可预见性,比如居民今年租房产生的房租下一年很可能还会为租房产生这部分支出,而贷款买房的今年还了房贷明年可能还要继续还房贷,医疗、住房支出占收入比重较大直接挤占了大部分个人储蓄,导致尽管居民为此产生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强烈,但由于可用于储蓄的部分已大大减少,故表现出城镇居民医疗、住房支出占比使下一年个人储蓄率下降的效应;失业率(unemr)对储蓄率的影响显著为正,表明失业率带来的收入不确定性会使人们增加储蓄,预防性储蓄理论在此得到了直接验证;收入水平(lincm)对个人储蓄率的影响显著为正,符合理论预期,表明随着人们收入增加,储蓄占收入的比重也逐渐上升,并在最后趋于一个稳定值。回归(1)显示的unemr和sser(-1)的系数符号都为正表明,中国城镇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是非常强烈的,同时也说明了中国城镇社会养老保障水平和供给程度不高,养老保险制度还不完善,加之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制度供给的不足,才使得中国城镇居民不得不依赖自我储蓄为将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进行筹谋,通过个人储蓄进行自我保障。

由于表征养老保险的变量sser在回归(1)和回归(2)中均不显著,于是进一步地,我们剔除了不显著的解释变量sser(-1),作了回归(3)和回归(4),回归(3)中包含变量odr,不过回归(3)的结果显示变量odr还是不显著,剔除odr后回归(4)中剩下变量sspopr(-1)、cdr、medhou(-1)、unemr和lincm五个变量,这五个变量均高度显著,对个人储蓄率的联合解释程度为93.35%。进一步去掉代表养老保险覆盖率的变量sspopr(-1)得到回归(5),模型中只剩下cdr、medhou(-1)、unemr和lincm四个变量,这四个变量也高度显著,对个人储蓄率的联合解释程度达到了93.13%。对比回归(4)和回归(5)我们发现,模型中加入了代表养老保险覆盖率的变量sspopr(-1)后,对个人储蓄率的联合解释程度只提高了0.22%,表明模型中表征养老保险的变量其实完全可以去掉,尽管当前中国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覆盖率的扩大已经渐显成效,但养老保障水平不高,整体上养老保险制度对居民个人储蓄的影响十分微弱,谈不上显著的“挤出效应”或“挤进效应”。之所以有这种结果,也是因为当前中国养老保险制度供给不足,制度不完善,因此就算国家每年有高额养老金支出,仍无法使每个城镇居民都能获益且产生足够的安全感相信不必依靠个人储蓄也能养老,加上其他制度的缺失,共同导致了如今中国高储蓄的状况。

三、结论

从理论上分析养老保险制度的储蓄效应可以发现,养老保险制度的储蓄效应与一国居民的储蓄动机密切相关。若个人储蓄是为退休养老,则养老保险制度(无论是现收现付制还是基金制)会使个人储蓄减少,即养老保险制度对个人生命周期储蓄存在挤出效应;若个人还要为将来的不确定性支出和收入进行预防性储蓄,则养老保险制度对储蓄的挤出效应会减弱;若一国居民足够富有,并愿意为子女留下遗产,则养老保险制度对个人生命周期储蓄的挤出效应会被抵消。也就是说,一国居民出于不同的储蓄动机,养老保险制度产生的影响可能会完全不同,影响方向、具体影响程度与居民的预防性储蓄、遗产动机储蓄等倾向的强弱程度密切相关。

进一步通过对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储蓄效应的实证分析可以发现,中国城镇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对城镇居民个人储蓄率的影响显著为负,但养老保障水平对个人储蓄率的影响则十分微弱并不显著,同时,少儿抚养比、医疗住房支出占比、失业率对城镇居民个人储蓄的影响则十分显著,这一方面反映了中国居民有强烈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另一方面追寻深层次的原因,也说明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都供给不足,制度的缺失和不完善使得中国城镇居民要依赖个人储蓄进行自我保障,也导致了如今储蓄额居高不下的局面。因此,当务之急,不是通过刺激消费降低高额储蓄,而是应该逐步完善中国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及医疗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让居民可以依赖制度保障,这才是从根本上降低高额储蓄的有效途径,也是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方向。

[1]Feldstein,M.S.Social Security,Induced Retirement,and Aggregate Capital Accumulation.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74,82:905-926.

[2]Engen,Eric M.and William G.Gale.IRAS and Saving in a Stochastic Life Cycle Model.Mimeo,1993.

[3][6]袁志刚:《养老保险经济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4]Samwick,Andrew A.The Limited Offset between Pension Wealth and Other Private Wealth: Implications of Buffer-Stock Saving.Mimeo,1995.

[5]Barro,R.Are Government Bonds Net Wealth.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74,82 (6):1095-1117.

[7]何立新、封进、佐藤宏:《养老保险改革对家庭储蓄率的影响:中国的经验证据》,载《经济研究》,2008(10)。

[8]王亚柯:《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储蓄效应》,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3)。

[9]孟庆平、胡金焱:《社会保障供给不足:中国城镇居民储蓄增长的影响因素分析》,载《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10]汪伟:《中国居民储蓄率的决定因素——基于1995-2005年省际动态面板数据的分析》,载《财经研究》,2008(2)。

[11]钟水映、李魁:《劳动力抚养负担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研究》,载《中国人口科学》,2009(1)。

[12]李雪增、朱崇实:《养老保险能否有效降低家庭储蓄——基于中国省际动态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载《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

[13]马光荣、周广肃:《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对家庭储蓄的影响:基于CFPS数据的研究》,载《经济研究》,2014(11)。

[14]杨继军、张二震:《人口年龄结构、养老保险制度转轨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载《中国社会科学》,2013(8)。

(责任编辑:H)

Empirical Analysis on Saving Effect of Social Security System in China

HONG Li ZENG Guoan

The motivation for household savings may include precautionary savings and heritage savings in addition to individual life-cycle savings.Saving effect of social security system in China is closely related to motivation for household savings.An empirical analysis on saving effect of social security system in China shows that the impact of China's urban social insurance coverage on personal savings rate of urban residents is significantly negative,while the impact of China's urban social insurance level on personal savings rate is not significant.Meanwhile,the impact of other variables on personal savings rate is very significant,such as children's dependency ratio,the proportion of health care and housing expenditures on disposable income and unemployment rate.On one hand,the results reflect that the expansion of China's urban social insurance coverage has been gradually emerging effectiveness.On the other hand,the results show that people have a strong precautionary savings motive in China because social security system,medical insurance system and unemployment insurance system in China are all in short supply.Then,people have to rely on personal savings for self-protection sinc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is imperfect.So,we should take measures to improv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social security,saving effect,precautionary savings,panel data

*本文为武汉大学自主科研项目(人文社会科学)(413000005)研究成果,得到“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猜你喜欢
储蓄率储蓄城镇居民
城镇居民住房分布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
爱心储蓄
储蓄方法面面观
天津城镇居民增收再上新台阶
试论民国时期外国在华有奖储蓄会
世界第一
滇辽两省城镇居民体育锻炼行为的比较研究
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渐进式转变
不能“妖魔化”中国储蓄率和投资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