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水平测度及应对之策*

2016-09-29 06:56:46秦放鸣焦音学
关键词:区域间丝绸之路经济带基尼系数

秦放鸣,焦音学

(新疆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9)

一、引 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并因政策条件、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差异,迅速形成了“东部—中部—西部”阶梯式经济发展格局。新疆地处中国西部,深处内陆腹地,自然环境相对恶劣,经济发展受限,尽管有相关政策予以照顾扶持,但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仍然处于较低位置,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不含港、澳、台)中长期位居第25位。同时,新疆民族众多,是典型的“大杂居,小聚居”,风俗文化差异明显,历史上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长期存在,而近些年受内外部不安定因素的影响,使其经济发展差距有进一步扩大趋势。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访问中亚四国时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新疆作为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中国最西的省份,东部与甘肃、陕西一起连接广大内地腹地,西部向外连接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等中亚和南亚诸国,地理位置关键,天然地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现行规划亦已明确,“丝绸之路经济带”在新疆将以北、中、南三条大通道作为主轴带动沿线中心城市、重点城镇和陆路口岸的开放、建设,新疆将逐步建成交通枢纽、商贸物流、文化科教、金融和医疗卫生等五大中心。对新疆而言,这无疑是一次前所未有的重要机遇期。但当前落后的经济水平,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又严重阻碍各地区携手共进,共享机遇成果。为配合“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新疆必须把经济搞上去。本文认为,新形势下新疆经济的发展,首先应在消除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上下功夫。为此,本文测度了2004—2013年10年间新疆经济发展不平衡现状,并据此提出应对之策。

二、文献综述

中国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由来已久,不同学者对其成因各自进行了不同的分析。高延鹏等指出,影响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的因素来自多个方面,大体上可归纳为三个方面,即地理条件制约、区域制度不完善、文化和思想差异。首先,西部地区自然条件先天落后于东部地区,造成“东重西轻”的工业分布特征;其次,法制建设不完善使行政机制和区域政策难以高效运行;最后,东西部间思想开放度差异加剧不平衡的恶化[1]。在此基础上,牛新宇给予了补充,提出历史因素也是造成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由于近现代中国工业开始于东南沿海,且以“沿海—内河—内陆”的形式逐步深入,“东—中—西”式不平衡格局早有来源[2]。周绍杰等从机制建设角度出发,认为宏观机制、制度也会导致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化,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必不可少,但各地方也会因自身利益与中央政策存有矛盾而“机制失灵”,必须要使跨区治理机制、央地协调机制同步,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3]。

在实证测算地区经济不平衡水平时,人口加权变异系数与基尼系数是两项重要指标,已为部分学者用于测算国内部分区域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水平。Fujita通过研究中国1985—1994年经济数据发现,经济全球化对中国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差异扩大具有显著影响,而地区间政策差异影响有限[4]。覃成林等新划分全国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区域,测度人口加权变异系数并分解后发现,2004年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由增转降的拐点,区域间的不平衡则是主因,而其产生的深层原因使四大区域间产业发展水平差异过大[5]。杨勇利用人口加权变异系数法,将陕西省分为陕北、陕南和关中三大区域,测度了陕西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水平,发现2001—2010年间,陕西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水平总体上呈逐年下降趋势,但区域间不平衡水平正逐渐超越区域内不平衡水平成为主因[6]210-215。高原等将广东地区划分为珠三角、粤东、粤西和粤北四大区域,进行了不平衡水平测度,结果显示,2001—2011年间,广东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水平呈先升后降趋势,并于2005年达到顶峰,而区域间不平衡水平和区域内不平衡水平则此增彼降,相互替代,可基本认定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导致整个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7]74-79。

基尼系数普遍被用于测度国家收入分配不平衡水平,但亦被扩展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测定。Rozelle通过分解基尼系数,提出中国农村地区乡镇企业增多,逐渐步入工业化使1984—1989年东部各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显著扩大[8]。王炜等以人均GDP作为分组标准,分别测算了东中西三大区域带、全国各省之间及各省内部的基尼系数,比较后得出中部地区不平衡水平逐渐缩小,但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不平衡水平有所扩大,而西部地区情况最为严重[9]。周喆分别用人口加权变异系数、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测度1989—2008年全国地区间不平衡水平,各指标均呈递增态势,而成因分解显示教育与不平衡水平负相关,是缩小差距的关键[10]。杜建国等基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现状,将长三角区域划分为城镇聚合区域和农村聚合区域,测算该区域基尼系数同时成因分解,结果显示城镇之间经济水平差异在扩大,农村之间正好相反,整体上城乡区域差异是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的主因[11]。

三、新疆地区间不平衡水平的测度

变异系数和基尼系数虽被综合应用在全国及部分省份经济发展不平衡水平的测度,但目前尚未用于测量新疆区域内经济发展不平衡水平。因此,本文选用人口加权变异系数和基尼系数作为测度指标,先测算新疆整体经济发展不平衡水平,再以分解的人口加权变异系数探析各地区间不平衡状况。根据《新疆统计年鉴》,选取新疆内部共计15个地州市和直辖县2004—2013年的总人口数和地区生产总值作为测算数据,考虑到新疆行政区划具有特殊性,综合地理、历史等影响因素及新疆“十二五”规划的经济区域划分,将15个地州市和直辖县划分为5个子区域:天山北坡经济带(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昌吉回族自治州、石河子市)、南疆三地州(喀什地区、和田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天山南坡产业带(阿克苏地区、巴音郭勒蒙古自治州)、东疆地区(哈密地区、吐鲁番地区)和西北疆地区(伊犁州直属县市、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一)指标介绍

变异系数的原理是将标准差与均值相除,因为考察两组数据间离散程度大小时一般以标准差直接比较,但两组指标之间存在单位不同、均值差异较大、标准差相同时,标准差直接比较将不再合适,必须要消除数据间测度尺度和量纲的影响,以相对值测算离散程度。基于此,变异系数应运而生,其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CV为变异系数,S为标准差,为所有地区人均GDP,i为i地区人均GDP,N表示地区总数。实际计量过程中,为了计量精确化常需要加权计算变异系数,构成有权重变异系数。由于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经常受人口因素影响,因此需要依照人口分布情况做加权处理,变异系数进一步演化为人口加权变异系数,并以其平方作为反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的指标[6]211,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Pi为i地区人口数,P为所有地区人口总数,为所有地区人均 GDP,i为i地区人均GDP。

人口加权变异系数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分解,分别测算区域内部不平衡和区域外部不平衡。此时需对所选区域二次划分,在内部划出若干个二级子区域,假设某区域所有地区划分为m个子区域,各子区域内含ki个地区,则共有个地区,人口加权变异系数相应转化为以下形式:

其中,表示i区域下j地区人均GDP,Pij表示i区域下j地区人口数,并可继续分解为:

其中,

CV(yi)2表示i区域内区域不平衡系数,在进行人口加权处理后则表示全部m个区域不平衡系数之和,反映区域内不平衡水平。CV()2则表示m个区域间不平衡程度,衡量区域间不平衡程度[7]76。

相对于变异系数,基尼系数长期以来并没有一个真正明确的算法,目前最常用的算法即是在传统“收入五分法”基础上,以洛伦兹曲线、收入绝对公平线和收入绝对不公平线相互间所围面积比较而来。然而,这种方法存在一个致命缺陷,即斜率不同的洛伦兹曲线表示不同收入分配水平,但所围面积却可能相同,洛伦兹曲线与基尼系数不具有逐一对应性,因而实际应用中经常采取修正的基尼系数模型。本文出于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考虑,采取胡祖光的简化模型估算基尼系数,再利用苍玉权的修正模型予以修正。

第一步:以“收入五分法”为基础,基尼系数传统算法模型经过推导变化后可以简化为如下形式[12]:G≈P5-P1

其中,G′为初始基尼系数,P5表示20%最富有人口收入占比,P1表示20%最贫困人口收入占比。

第二步:在上述结果上,对已得出的基尼系数进行如下形式的二次修正[13]:G′=G+ΔS

其中,G′为修正基尼系数,ΔS为修正系数,由传统算法模型推导得出,取正/负值时分别代表原基尼系数被高/低估。

(二)水平测度结果

1.新疆经济发展不平衡水平整体测度

人口加权变异系数与基尼系数一样,数值越大则不平衡程度越大,只是前者数值无上限,后者数值在0~1之间。本文通过对新疆15个地州市和直辖县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整体测算,从其测算结果来看,新疆人口加权变异系数除2013年为0.9,其余年份均大于1,其中在2006年达到最大值2,而基尼系数10年间均为0.4以上,在2008年达到最大值0.457(见表1)。

人口加权变异系数虽然现阶段尚未有一个明确标准,但根据相关研究,2004—2013年10年间全国人口加权变异系数在0.6~0.7之间,已被认定处于经济发展不平衡阶段,新疆的数值约为其2倍,经济发展不平衡程度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尼系数则拥有较为明确的水平界定,国际上一般将0.4规定为不平衡警戒线,新疆基尼系数2004年为0.427,较全国同期水平0.465低约8%,2013年降至0.400,较全国同期水平0.473低约15%,期间平均水平为0.427,较全国平均水平0.48低约11%。显然,新疆基尼系数已超过警戒线,但同时又低于全国水平(见表1)。

在趋势变动上,新疆的两项系数特征极为相近。人口加权变异系数和基尼系数呈现出极为相似的变动趋势,可以依此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4—2006年,这期间两项系数为递增趋势,均在2006年达到第一个高峰;第二阶段为2007—2010年,此时二者均表现为“先减后增”式波动,只是基尼系数2008年达到最大值,而人口加权变异系数为第二大值,略有不同;第三阶段为2011—2013年,此时两系数均呈递减态势,并于2013年达到年间最低水平。

表1 新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水平

总体而言,两系数波动递减的趋势说明新疆经济发展不平衡水平正逐渐下降,区域间发展差异有所缓解。但是,较高的数值和相似波动又说明新疆各地区间整体经济发展不平衡情况依然严重,即使处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机遇下,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2.新疆经济发展不平衡水平地区测度

本文通过对新疆5个子区域内和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测算,其结果显示:新疆区域内整体不平衡一样,区域内不平衡水平和区域间不平衡水平也均呈现下降趋势,但区域内不平衡水平的递减速率明显高于地区间不平衡水平。新疆5个子区域内不平衡水平2004年约为1.2,2013年约为0.46,下降约61.7%;而其区域间不平衡水平2004年约为0.5,2013年约为0.44,仅下降约12%。2004年区域内不平衡水平和区域间不平衡水平的比例前者占2/3,后者占1/3,到了2013年则变为双方大约各占50%,这反映出在2004—2013年10年间,新疆规划的各大区域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没有太大的变化,但各区域内部之间存在的不平衡状况正逐步改善,而新疆整体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日渐好转,也主要是因为各规划区域内部不平衡水平正逐步降低。但是,尽管趋势向好,分解后的两项指标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区域间不平衡水平基本保持在0.45以上,而区域内不平衡水平2013年以前一直处在0.5以上,其中2004—2008年5年间甚至始终在1以上,这进一步说明了新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十分严重(见表2)。

表2 新疆区域内经济发展不平衡水平分解

在5个子区域内部,南疆三地州和东疆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水平均维持在0.1以下,变动幅度极小,说明其内部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一致;西北疆地区不平衡水平在0.1~0.2之间,趋势稳定,表明该区域内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小差异,且这种差异长期存在。可以看到,天山北坡经济带不平衡水平最为突出,同时呈明显下降趋势,2006年最高时达到1.31,2013年最低时为0.39,不平衡贡献率在5个区域中最高,2013年较2004年不平衡水平已降低约61.8%,表明该区域情况也在好转;天山南坡产业带对区域内不平衡水平贡献率仅次于天山北坡经济带,2006年达到最高值0.51,2013年则是最低值0.23,其余年份大约在0.4附近徘徊,时高时低,并不稳定,可见该区域内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

总体来看,10年发展期间,相对发达区域内部地区间不平衡是区域内不平衡的主要组成部分,进而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整体不平衡的主要成因。但这方面影响正随着相关政策逐渐缩小,区域间不平衡问题将是未来最需关注的难题。

四、结论及对策建议

(一)结论及评述

本文通过人口加权变异系数和基尼系数研究了2004年以来新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变化情况,并对人口加权变异系数进行了分解,进一步研究了各子区域之间具体的不平衡水平。得出以下基本结论。

第一,从总体上看,新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情况比较严重,不平衡水平远高于全国水平,但不平衡状态在逐年好转。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自治区为缓解这一态势所实施的各项平衡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及措施初见成效。其中,2010年全国对口援疆,确定对乌鲁木齐、克拉玛依以外的所有地区进行对口支援,根据数据反映情况,2010年是人口加权变异系数和基尼系数最后一个高点,此后开始下降,这也从侧面印证了对口援疆政策对平衡新疆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至关重要。

第二,新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动因可以分解为区域内不平衡和区域间不平衡,与东部发达地区不同,区域内不平衡是主要原因,而区域间不平衡加剧了经济整体不平衡,将成为影响新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因。但是,目前区域内不平衡在逐步缓解,至2013年已经是10年前水平的1/3,进一步证明“对口援疆”等措施使这些区域内各地区之间发展差距迅速缩小;而区域间不平衡水平长期处于一个偏高的水平,期间还不时出现反弹,说明当前各项缓解措施效果主要体现在区域内部,并未完全解决整体的不平衡问题,各区域在享受到相应政策后彼此之间的不平衡问题依然严峻。故而区域间不平衡问题今后将逐渐取代区域内不平衡问题成为新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影响因素,也将是未来对口援疆政策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

第三,通过对实际数据分析,不发达地区和相对发达地区过于集中是造成新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一个重要原因。“天山北坡经济带”是新疆经济重心地带。2013年该区域总面积约9.5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494.71万人,分别占全疆5.78%、22.26%,但当年生产总值却达到4 248.6亿元,占全疆46.81%。此外该区域还是主要工业区,集中了全疆约83%的重工业和62%的轻工业,城镇化率达到86.98%,区域内生活水平已普遍达到小康标准。而“南疆三地州”则是新疆贫困连片地区,包含和田和克州两个新疆最不发达地区。2013年该区域总面积约48.18万平方公里,人口约695.89万人,分别占全疆29.02%、31.31%,但当年生产总值仅866.79亿元,占全疆9.55%。南疆三地州的喀什地区则是全疆人口最多的地区,当年人口总数为422.82万人,但其生产总值只有617.3亿元,在全疆15个地州市和直辖县中位列第七,差距一目了然。正是因为贫富地区过于集中于某个区域导致区域间不平衡情况难有好转。

第四,由于基尼系数在测算过程中对中低收入阶层反映更为敏感,并且本文所采用的修正方法是以40%地区所拥有的地区生产总值为基础修正,因此根据新疆基尼系数低于全国水平,以及人口加权变异系数分解过程中南疆三地州和东疆地区数值几乎为0的表现,可以认为新疆不发达地区相互之间收入水平差异很小,整体上相对平衡。但与之相反,相对发达地区相互之间存在较大的不平衡,“天山南坡产业带”是由于巴州和阿克苏地区差异较大,2013年前者地区生产总值约为后者的1.47倍,但人口总数仅约为后者的57.14%。而“天山北坡经济带”则因为乌鲁木齐市实力相对较强,2013年乌鲁木齐地区生产总值2 202.85亿元,总人口262.93万人,均高于经济带内其他地区的总和,并且其当年总人口占全疆约12%,但生产总值却要占到约25%。三大产业贡献率分别为1.2%、39.7%、59.1%,第三产业已成产业主导,相比之下其他地区大多仍以第二产业或第一产业为主导,在发展阶段上要落后一个层级。此外,作为首府,行政优势也会使其他地区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难以超越,因其而生的部分区域内外不平衡也会长期存在,难以消除。

基于上述研究可以看到,新疆现阶段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如同世界局势一般,“一超(乌鲁木齐),多强(克拉玛依等),众弱(和田地区等)”。虽然在近10年发展时期内不平衡情况极大缓解,但是当前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水平依旧很高,势必会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机遇期,出现部分地区“有心无力”,难以紧跟节奏的状况。故而从自治区政府乃至国家层面对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干预仍需加以重视。

(二)对策建议

可以预见,区域间不平衡将成为加剧新疆经济发展不平衡水平的主要矛盾,如何有效缩小区域间发展差异任重而道远。在现行制度下,本文认为必须有步骤、有条理地依据现实情况针对性地逐步展开,就目前而言,应先从以下方面入手:

1.加大区域政策支持,探索多渠道互助发展新思路

为促进新疆整体发展和解决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国家当前对新疆地区给予众多的优惠支持政策,包括已实施的“对口援疆”计划。作为中国丝路西大门,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背景下,新疆首先应在现有区域政策基础上,谋划新型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借助国家政策引导欠发达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推进“三变改革”,结合现阶段产业带规划,实现“农村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产业模式创新,助推自身优势产业发展,扩大农民增收渠道,对于像喀什、霍尔果斯等部分已经被设立为疆内经济特区的地区,国家财政需以此为重点进行更多投入;其次,自治区人民政府应在国家政策基础上提高欠发达地区的工资待遇和津贴,对进入该地区招商引资企业在原有基础上加强财政支持、减免税等,引导自治区内相对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在“对口援疆”基础上进行“结对子”,探索经济互助发展新路子;最后,各地区政府要充分利用自身比较优势及各项政策红利,加强本地区与内地发达地区在经济上相互交流合作,指导本地人员转观念、转作风,促进本地投资多元化、创业多元化、就业多元化和收益多元化,边境地区要抓住“丝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提供的对外合作机遇,开拓国外市场,扩大外贸收益并提高影响力。

2.加大教育资源投入,探寻多方式人才培养新体系

如上文所提及,教育可以有效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新疆整体上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相对发达地区教育资源愈来愈多,欠发达地区教育资源严重不足,欠发达地区教育资源稀缺不仅使教育水平落后,也导致人口素质偏低,且极易受“恐怖势力”渗透成为影响地区发展的不稳定因素。因此,自治区人民政府需要加大对这些地区的教育投入,吸引更多的教育资源流入,结合各项政策,对落户这些地区的教育人才给予待遇住房、户口等各方面政策支持,搭建一个完善、齐备的教育体系,保障“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持续建设所需的人才储备。

此外,新疆地区本身落后于东部发达地区,人才匮乏情况整体上较为严重。据统计,新疆地区在近20年内人才流失达20多万,每年考入内地高校学生为4万多,但具有毕业回归意愿的人数只占27%,大多数人一旦在内地得以稳定发展,放弃回疆往往是最优选择[14]。因而在整体上,要加强对内地人才的引进力度,特别是第三产业相关人才,对引进和自愿落户新疆的各方人才采取同样的优惠措施,扩大人才资源。同时加大本地人才培养力度,与内地先进高校、研究机构联手合作、联合培养,提早储备好本地人才,使其具备精致、精华、精英的特质,更好地为新疆经济发展贡献聪明才智。在“南疆三地州”和“天山南坡产业带”更应注重职业教育与培训,应为造就一支自己的产业工人队伍下更大力气。产业工人队伍的形成不仅使该地区居民就业相对顺利,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同时还有利于新疆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的转变,更有利于该地区的稳定发展,从而形成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合力。

3.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探求多行业同步并进新领域

基础设施薄弱是新疆落后于东部地区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基础设施建设状况又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新疆城市化水平不高正说明基础设施建设亟需完善,特别是交通运输行业。近些年,国家对于新疆基础设施建设给予极大支持,2014年12月26日兰新高铁通车使新疆交通运输建设进入新阶段,未来应以此为契机,促进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深入化、应用广泛化,为顺利建成核心区下“五大中心”夯实基础。同时,还要重点关注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经济发展处于弱势,完善基础设施将在初期充分发挥其规模效益,缩小城乡间差距。

物流服务体系建设需与基础设施建设同步搭配。首先,物流业与交通运输业是区域性交通枢纽和商贸物流中心建设的关键,其发展应纳入自治区“十三五”规划中,疆内各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应配合“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着力打造自身特色的物流业;其次,交通运输业是物流业的基础,在建设成为区域性交通枢纽的规划下,顺势推进物流业建设是必然要求,物流业的发展将推动各地区优势产业间相互流通,活跃经济,并且能源产业是诸多地区主导产业,在中国—中亚—俄罗斯能源合作大背景下,能源物流大发展对活跃能源产业影响深重;最后,随着人们物质需求的日渐多样化,民用物流业必然要从邮政独大跨越到多家竞争发展,而竞争性增强将带来效率提高和服务水平提升,因此民用物流业发展潜力巨大。对于部分第一产业比重较高地区,农产品作为主要特产,其生产销售过程深受物流业影响,民用物流业将是这些地区提高经济水平、缩小差距的重要载体。

猜你喜欢
区域间丝绸之路经济带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
新视角下理论基尼系数的推导及内涵
统计与决策(2017年2期)2017-03-20 15:25:28
“丝绸之路经济带”教育合作现状分析
“丝绸之路经济带”下中国的中亚能源政策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6:13:22
“丝绸之路经济带”跨境次区域合作的前景展望
企业导报(2016年9期)2016-05-26 20:14:03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转移特征及驱动因素——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表
工业设计(2016年4期)2016-05-04 04:00:26
全国总体基尼系数的地区特征研究
管理现代化(2016年6期)2016-01-23 02:10:51
结合区域间差异性的水平集演化模型
国家统计局首次公布10年基尼系数
外电入鲁后山东电网与互联系统区域间功率交换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