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仙林
孟思生平家世小考
○朱仙林
孟思,明代直隶大名府(今属河南)人,嘉靖年间较有影响的文学家,曾与谢榛(1495-1575)、卢柟(1507-1560)、李攀龙(1514-1570)、张佳胤(1526-1588)等文学家,陈耀文(1524-1605)等文献学家过从甚密。①可见,对于孟思生平家世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推进对孟思等一批明代历史人物的研究,也可以补充和深化对特定历史阶段社会状况、人文状况的认知。比如研究卢柟时,卢氏如何蒙受十年冤狱以及如何洗脱冤屈等,孟思在《孟龙川文集》(下文简称“《文集》”)卷2《卢生篇》、卷11《报卢次楩书》、卷18《祭卢次楩文》等诗文中,曾给予了较为详细的记录;而卢柟也在其《蠛蠓集》②中,对孟思如何竭尽全力为自己洗脱冤屈而努力的事实给予了详细的记载。因此,若要清晰地梳理出卢柟冤案的详情,就应对孟思及其生平有所了解。经过考察可以看出,孟思其实是在自己科场极为不顺利。心情极度沮丧的情况下,为朋友洗脱冤屈而竭力奔走的了解到此点,孟思品格的可贵之处自然就容易把握了。又比如研究陈耀文时,因陈氏现存著作中无文集,故有研究者据此认为,“一个进士出身、历官多年而又著述甚多的人,居然没有诗文作品,这在历代文人中都是比较少见的”③。据我们的考察,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因为在《文集》卷12《答陈笔山》中,曾有明确记载称,陈耀文与孟思等人有诗文唱和,且陈氏有相当诗文才华。且据史料记载,陈耀文曾“著有《文集》几十卷”④,只是未曾流传下来而已。
然而,因孟思于《明史》无传,其它记载其生平家世的传记资料也相对缺乏,故一直以来,关于孟思生平家世的研究,多是在探讨其他历史人物(如卢柟等)时略带提及而已。⑤故笔者不揣简陋,就掌握的相关资料,特别是结合《文集》的记载,对孟思生平家世进行初步梳理,为下一步从文学思想、地域文学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做些基础性工作。
关于孟思家族的基本情况,《文集》卷17《先君将仕郎建平主簿孟府君墓志铭》中,孟思曾给予了介绍:
大伾山迤东馀五里许,乡曰长乐,里曰居仁,庄曰丰登,我孟氏世聚家族于斯。自昔业农,无家乘可考,唯其茔域祖冢累累然,以世次历推而上,知其为胜国元统以来浚州人家也。皇明统一海宇,州改为县,于是又为县人焉。祖讳福,配田氏。考讳琛,配尚氏,于天顺癸未二月四日,生我先君于居仁里第,讳曰佑,字曰天祥。
由此可见,孟氏家族乃世居濬县(属北直隶大名府,今属河南)且以务农为生。孟思曾祖父孟福,曾祖母田氏,祖父孟琛,祖母尚氏,皆以务农为业。而父亲孟佑字天祥,生于明英宗天顺七年(1463):
长而颀晳,身材伟然丈夫也。谋仕无津,乃习黄霸、赵禹,学通司理书,举试吏部,以为无害,得为南京广德州建平县簿。簿,古尉职也。至则以计擒巨寇……由是几三年,境内无盗。久乃摄邑令,朝觐京师,便道过濬。
由于孟佑实在太过“绻恋故乡”,故迟迟未能回到任上,从而激怒了长官洗御史,故“先君舟抵溧阳,得报,弗敢前矣”。于是孟佑只能命孟思持书信前往芜湖,恳请一位姓王的廵江御史出来替他说好话。因这位王御史与“建平丞长垣林镛为姻娅”,因此对于孟佑的请求并未推辞,且火速前往“太平语[洗]御史,御史曰:‘此已迟,吾乃今已举劾矣,急令其持状来,可得冠带闲住尔,此则吾私也。’王以报先君,欣然具状,御史书曰:‘允遂携家,拏舟北返。’”因为得到王御史的帮助,此事才得到解决。于是孟佑启程回家,但“及抵故乡,则乃贫于旧日矣”。
茅茨萧然,弗营弗虑,惟混于酒性,又不能独饮,每与田夫耕父,籍草坐石,酣畅终日,虽贱卒寒士,见辄尽醉……里中有赵谈氏者,酗酒犹横,先君避逊弗及,手杖破乎额。时邑无官,或谓宜讼诸府,不然且辱甚。先君辰出自北门,及午与赵陶然醉归。后有酒时,时召赵饮,及终身,旧恶不念也。
其宽厚洒脱类如此。孟佑卒于嘉靖二十一年(1542),享年80。孟佑妻王氏(1463-1535),先孟佑七年去世,享年73。孟佑与妻王氏共育有子男三人,长子孟愈,次子即孟思,幼子孟恩。孟愈无功名,以务农为业,育有一子,名孟津。
孟恩,字怀之,号龙山,别号龙山居士。生卒年不详。生员,武举。⑥孟思有《送怀之弟武举赴京试二首》称:
王勒控飞黄,高秋入帝乡。笔投班定远,武荐郭汾阳。黄石呈兵略,白猿避剑芒。汉家坛上将,早晚静龙荒。
学剑复学书,掀髯笑腐儒。囊萤读豹略,走马夺鱼须。百步穿杨得,千言上帖余。留枝白羽箭,沙漠落单于。(《文集》卷四)
可见,孟恩虽为武举出身,但也有一定的文学修养。并且,孟恩还曾与著名文学家谢榛有交往,谢榛在《同孟怀之、钱子青酌白云洞》诗中写道:“古树敞岩扉,相携傍翠微。兴高松鹤下,坐久洞云飞。天地浮生老,山林胜会稀。不知蝉冕客,白发几人归?”⑦孟恩虽文武兼擅,但科场似并不顺利,孟思曾有《示舍弟恩》一诗记述道:
吾家难弟并难兄,文拔英才武擢雄。礼乐三千生笔底,甲兵十万贮胸中。落雕塞北云开碧,走马长安花看红。执简弯弧同许国,定教青史纪元功。(《文集》卷五)
由诗中所说“吾家难弟并难兄”一句,即可想见兄弟二人在科场上遭遇之一斑;而所谓“落雕塞北云开碧”“定教青史纪元功”,则只不过是彼此鼓励的一种话语和对美好前程的一种向往。
孟思(约1508-1566),字得之,一字正甫,又字叔正,别号龙川。少负才名,“幼敏慧,读书目数行下,为古文辞,下笔立就”⑧。因此,“声称极甚,一时巨公折节与交,侍御倪公宗岳、宪副刘公秉鉴行县,辙造其庐”⑨。举嘉靖四年(1525)乡试,此后多次参加进士考试,均以失败告终。后选南阳府通判,未之官而卒。
据《文集》卷17《先君将仕郎建平主簿孟府君墓志铭》载,孟思育有两子,长子孟华平,次子孟朔平。孟华平,淹博有父风,工楷法,所著有《春圃集》,已佚。⑩孟华平与妻靳氏育有一子,名孟见周。而据《文集》卷17《明故王君墓志铭》载,孟思尚有一女,为国学生王亮功之妻。
据《文集》卷17《孟氏冢妇靳氏墓志铭》载,孟家与靳家结为姻亲时,孟华平年纪尚幼,“安宅之会,见靳氏女,余妻亦以吾子见,皆龆也。靳太夫人曰:‘是而子乎?我其试之。’命以属对,对佳,曰‘得壻矣’。归乃令聘,后遂娶云。”据此亦可知,孟华平与妻靳氏年岁相当而稍大。而靳氏因病卒于嘉靖三十六年(1557)十二月二十三日,得年二十有九。那么,靳氏当出生于嘉靖八年(1529)。又据《文集》卷17《孙孟见周墓志铭》载,孟见周亦因病卒于嘉靖四十二年(1563)四月四日,得年18。那么,孟见周当出生于嘉靖二十五年(1546)。也就是说,靳氏18岁时生孟见周,而孟华平与靳氏年岁相当而稍大,则孟华平也当出生于嘉靖八年或稍前。若以孟华平出生在嘉靖六年(1527),且孟思在十八岁前后结婚来算,则孟思当出生于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前后。根据史料记载,孟思与卢柟为挚友,且年岁相当,而卢柟出生于正德二年(1507),⑪可见孟思出生于此年前后的可能性极大。再结合孟思于嘉靖四年(1525)中举,则十八岁前后就中举的孟思也算是少年得志了。
孟思生年大致确定后,其卒年也可大致推定,据《文集》所载,孟思在嘉靖四十三年(1564)前后,尚频繁有各类文字之役。如卷八《刻徐明府乡会墨卷后序(代作)》称:“嘉靖甲子(四十三年,1564),吴门徐公,方弃之年,以才华著声于江东,未几掇第于南宫,策对于大廷,洋洋乎名满天下矣。”卷八《叙贺侯生得孙》称:“已而子某于嘉靖甲子(四十三年,1564),年少而壮,又有子焉。”卷八《贺孙文屏先生中丞礼奖序》称:“圣天子厉精思治,嘉靖明邦四十三年(甲子,1564),内外庶采密如也。”卷九《贺解州守陈公得子序》称:“明嘉靖甲子(四十三年,1564)岁,有陈公者,辽西蓟人也。”卷11《与张崌崃》称:“然自丁巳(嘉靖三十六年,1557)至甲子(嘉靖四十三年,1564)岁,序屡易山川,修阻云泥,迹殊中间,人情事变,间何阔也。”卷17《大明对溪李公墓志铭》:“以嘉靖四十三年甲子(1564)闰二月十日,葬濬城南一里许祖茔之次。”
这其中,卷11《与张崌崃》所载时间尤其重要,因为我们在张佳胤《居来先生集》卷51《与孟得之》一信中看见了与其相对应的时间记载:“己未(嘉靖三十八年,1559)春杪,伾山解携,追念流光,六易寒暑,别来人事兴怀,旧游寥落,仲木奄逝,宗祀无主,造物弄人,可为永叹。”⑫所谓“解携”即分手、离别之意。也就是说,张佳胤与孟思于嘉靖三十八年春末分别,直到写此信时已经“六易寒暑”,那么张佳胤写此信的时间就在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可见此时孟思仍然健在。但此后至整个隆庆年间(1567-1572),暂未发现有关孟思仍然在世的信息。且据万历十七年(1589)金继震所作《孟龙川文集序》称:
始予释褐京师,每诸公谭艺,则啧啧以文豪于河朔,曰孟龙川云。年时深有意乎其人,恨至已往,虽忻慕为执鞭,无繇耳。已视事黎阳,于侍御朱君所获睹《龙川氏集》,读其文,想其人,俨若接公百宇,聆咏唾也。
考金氏于万历十四年(1586)中进士,则所谓“释褐京师”,则当在此年,而此时孟思似已去世,故金氏有“年时深有意乎其人,恨至已往,虽忻慕为执鞭,无繇耳”,及“读其文,想其人”之语。而据乐元声(乐氏乃万历十一年进士)于万历十七年三月所作《孟龙川文集后序》称:“孟氏字正甫者,其人与骨俱朽矣,独其诗文数卷,藏之宝匣,二子能守之,以就明府。”所谓“其人与骨俱朽”,则说明在万历十七年时,孟思已去世很长一段时间,这正印证了金继震的记述。因此,若没有更可靠证据情况下,笔者认为将孟思的主要活动时间定格在嘉靖年间是较为符合实际的,而嘉靖帝在位末年是1566年(即嘉靖四十五年),因此将孟思的卒年暂定为此年(即1566年)或与实际相去不远。
孟思在未中举之前,生活过得相对惬意。据《文集》卷15《记冰戏》载,嘉靖三年(1524)十二月五日,因“雪霁大寒,潴水皆冰,是陂寒莹光洁,净彻可爱”,故孟思携弟孟恩及刘静山、刘两泉兄弟“为蹑冰之游”。这次旅游显然十分愉快,故孟思记道:
晓起,酒巵三倾,两履而行……已及冰,次履,戛戛有声,渐远履滑,连有仆者。冰数寸而水咫,虽璺而惊,亦不甚怖。遂入中散行,有得鹤翎鹭羽者。龙山隔冰下窥,有物蠕蠕谛,视则鱼也,佩刀凿之,鱼逸,逐而凿之,水浅而冰厚,无容于鬛,乃获。众皆效之,有得一鱼者,得二鱼者,小大不伦,有得三得四者,静山独得五焉。龙川曰:“其鱼不可及也。”遂又深入,水渐深,冰渐清,见大鱼动尾,众集焉。人伙而冰薄,忽裂,众惊而散。先所得者,皆凿冰纵之。两泉曰:“归欤,吾人可为冰戏乎?”龙川曰:“好冰而玩之,清也;得鱼而纵之,仁也;近水而乐之,智也;薄冰而履之,敬也。清、仁、智、敬,大德也。息焉游焉,养此云耳。毋曰‘凡戏无益’。”因敲冰呵笔纪之。
孟思此文,文笔清新,刻画人物活动栩栩如生。且以游记的形式将“玩冰”“纵鱼”“乐水”“履冰”等活动,与“清、仁、智、敬”等人性大德联系在一起,是一篇可读性很强的小品文。但就整个《文集》而言,此类描述个人生活的清新活泼的文章可谓是少之又少,相反的是,《文集》中大量充斥着叙述个人生活凄凉、愁苦、萧瑟情调的文章。比如《文集》卷三《夜坐》:
淅淅风初起,悠悠人语疏。愁听难尽漏,梦忆易忘书。呵砚水仍冻,照壁灯尚余。忧来弹铗坐,不为叹无鱼。
又如《愁》一诗也表达了同样的情绪:
计拙宁为隐,年衰未得闲。《诗》《书》搔短发,岁月落荒山。剥啄征徭急,寻常酒债艰。昔人何意适,漱石弄潺湲。
再如《雨登毗卢阁》:
萧萧连夕雨,秋意满长安。碧树楸梧老,清宵枕簟寒。功名羞短发,乡思俯危栏。紫塞纷戎马,悲歌行路难。
此外,《文集》卷三《秋月》《秋风》《秋雨》《秋水》《秋云》《秋山》《秋莲》,卷四《暝》《独坐》《京师苦雨》《叹》《秋夕》,卷五《愁》《凭高》,等等,均表达了同样的感伤情绪。《文集》中之所以出现如此众多的感伤意向,与孟思连年科场失利密切相关。实际上,在《文集》中,孟思亦曾多次直接表达了科场失利后的失落心里。如卷四《下第南还,留别京师亲友二首》,其第一首称:
寂寂辞京国,迢迢返敝庐。青山盟约在,白眼友朋疏。几点看花泪,三车足腹书。年年成落魄,吾道竟何如?
一种学富五车,却因科场失利,而竟不知未来将如何的愁闷心理尽显笔端。又如卷五《下第登舟南归》:
献策金门未见收,壮心廓落上孤舟。野风猎猎长河暮,凉雨萧萧六月秋。北望红尘迷紫阁,南归清兴寄沧洲。不堪千里重回首,岸草汀花满目愁。
诗中连续使用“孤舟”、“凉雨”、“不堪回首”、“满目愁”等字样,来表达自己下第后的苦闷情形。孟思不仅把科场的失利寄托在诗句里,同时还通过书信的方式,将这种失落的感受邮寄给远方的亲人,如卷五《病不与试,远信寄儿》两首:
论文论命竟何如,动地惊天事事虚。劲翮已摧云外凤,穷鳞今作辙中鱼。时明不遇君臣药,地远难传父子书。垂死病间还有梦,春风千里到吾庐。
天涯多病岂相如,献赋十年又子虚。雾隐南山闻有豹,月高长铗叹无鱼。龙门已隔三层浪,雁信空传一纸书。何物严生心独异,承明翻厌侍官庐。
在信中,孟思将自己比作“辙中鱼”,表达了自己处于困境、急待援助的事实。再如卷六《下第归寄刘静山》称:“谁甘汗漫游苍莽,共笑飘零隔杏园。惟有青山青不改,悠然终日对忌言。”而卷七《沁园春(下第有感作)》更是感叹道:“叹黄卷青灯几人落魄,红垄白眼谁是英雄?”其无奈之情,溢于言表。
而《文集》卷11《报卢次楩书》、卷12《答刘永城年兄》两信中,孟思又将其科考屡战屡败的情形详细记录了下来。如《答刘永城年兄》中说:
弟以薄劣,少负鲁拙,欲一蹙得志,故连上而失之,遂耻以一经进。再读《春秋》,如古人所谓通三大经小经、六经、九经者,亦既习之矣。而乙未以先母内艰,阻及戊戌得试,复以题纸落“秋九月”三字,误人事也。归而补二蓃乘,将为辛丑之战,而继母复捐世矣。三科之阻,时不我待。然盛气勃勃,期欲上进,而才拙资钝,未知何如?但自觉笔锋未甚摧败,文气未甚衰耗,闻见未甚孤陋,犹不能已已耳。
据此可见,嘉靖十四年(乙未年,1535),因丁母忧而未能参加考试,嘉靖十七年(戊戌年,1538),虽参加考试,但因“题纸落‘秋九月’三字”而落选,此后原本打算参加嘉靖二十年(辛丑年,1541)的考试,复因继母去世又未能如愿。虽然此时的孟思已错失三场,但内心并未完全对科考失望,故会说出“自觉笔锋未甚摧败,文气未甚衰耗,闻见未甚孤陋”的话,且欲继续参加科考。于是就有了《报卢次楩书》中下面的事实发生:
自已丑下第至于甲辰,丧服病体,足不迹京师者十有五年,仆之身世亦可谓抑且郁矣。淬砺钝锋,鞭策老足,将为丁未之战,而疡发于体,几死都下,而又不获南宫之试也。悲夫!亲存,不能奉光荣之养;亲殁,不能受一命之赠。岁月冉冉,已无闻而不足畏矣。仆之身世何如哉?
可知,孟思嘉靖四年(1525)中举后,嘉靖八年(己丑年,1529)至嘉靖二十三年(甲辰年,1544),科场均失利。而原本打算“淬砺钝锋,鞭策老足”,参加嘉靖二十六年(丁未年,1547)考试,又因“疡发于体,几死都下,而又不获南宫之试也”。前后十八年的科场经历,均以失败告终,在“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时代,如此遭际亦可谓悲且惨矣。
(作者单位: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
①据考察,孟思现存著作有《龙川骈语不分卷》(现藏国图)及《孟龙川文集》(现藏国图、南图等)两种。其中《孟龙川文集》20卷,前7卷为诗赋,后13卷为文,卷前有目录。该书中包含有大量孟思与谢榛等人的交往资料。见[明]孟思《孟龙川文集》[M],《四库未收书辑刊》,据明万历十七年金继震刻本影印(6辑第21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25-331页。下文凡引此书,均出此本,不另出注。
②关于《蠛蠓集》,卢柟曾在病危时委托孟思给予整理刊行,对此,孟思在《孟龙川文集》卷11《与张崌崃》一信中曾给予了记载。卢柟《蠛蠓集》共5卷,其版本很多,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记载,有明嘉靖二十二冯清梁相刻本、明万历三年窦宝泉刻本、明万历三十年张其忠刻本等数种,笔者所用为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张仲谋《文献价值与选本价值的悖离——论陈耀文〈花草粹编〉》[J],《文学遗产》,2012年第2期,第108页。
④[明]张宁修,[明]陆君弼纂《江都县志》(卷16)[M],明万历二十七年刻本。
⑤如程莉萍《明代京畿作家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连启元《明代卢柟狱案下的刑案审判与文人网络》[J],《明史研究论丛》(第十辑),北京:故宫出版社,2012年版,等等。
⑥按《河南通志》卷47《选举四·武进士》“附增内黄、濬、滑三县武举”载,孟恩为濬县武举。见[清]王士俊修《(雍正)河南通志》[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⑦[明]谢榛原著,李庆立校笺《谢榛全集校笺》[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256页。
⑧⑩[清]武穆淳修,熊象阶纂《濬县志》(卷16《人物记》)[M],清嘉庆六年刻本。
⑨[清]刘德新修《濬县志》(卷3《列传》)[M],清康熙十八年刻本。
⑪吴道省《卢柟生卒年考》[J],《殷都学刊》,2001年第3期,第74-76页。
⑫[明]张佳胤《居来先生集》[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据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明万历刻本影印(第51册),济南:齐鲁书社,2001年版,第58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