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泉花 吴炎兵
摘要:随着时代的变迁、全球化的推进、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困境。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从历史学、文化学、社会学的角度对传统武术发展历程进行了再审视。从内在发展空间角度来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传统武术传承空间的压缩;二是传统武术生存空间的坍塌;三是传统武术文化空间的断裂。从外在发展空间角度来看主要是体育全球化发展态势对传统武术的巨大冲击,以及竞技体育主导下的传统武术质变,从而使传统武术在国际空间的发展受到巨大限制与挤压。
关键词:传统武术;空间;发展历程;反思
传统武术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它产生于古代生产生活中,发展至今背后隐藏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近代以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革,人们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无论是生活空间还是精神空间已经完全发生了重大调整与改变。相对于传统武术的自身发展而言,由于受内外双重因素的影响,其生存空间、传承空间、文化空间也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传统武术赖以生存的农耕土壤和生存空间已经被现代化的社会生产方式日渐取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社会整体开放程度日益提高,西方体育项目纷至沓来,传统武术由于受传统文化和习俗的影响,当直面这些强势体育项目时应对乏力,那么在这种背景下,从空间视角来审视传统武术的发展就成为一件非常急迫的事,没有发展空间传统武术将如何立足?如何传承?如何发展?这些问题都值得当前武术研究者深思。
1.传统武术发展的国内生存空间危机
1.1传承空间的压缩
1.1.1拳种减少:家族及师徒传承困境 武术最早的传承方式是家族式传承,在当时封建社会背景下结构稳定、环境封闭,有固定的习练群体,因此家族式传承遵循“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习俗,只有本家族人员可以传承并严格按照要求模仿习练,保证传统武术的精髓和重要的传统武术文化精准的传给下一代,让后代人真正感受到拳种附有的家族精神。但是也会存在家族无人可传,被传承者习得技艺不精的现象,在此种情况下家族受制度的束缚宁愿让拳种失传也不轻易传给外人,因此传统武术的发展受到阻碍。由于受家族传承的局限,早年间出现了以传授武艺为主的师徒传承,师傅与徒弟可以相互选择。这是时代更新的影响,也使传统武术有了更广的传播。当然这种传承依然处于相对封闭的环境,作为徒弟通过自身的努力习得武术,作为师傅尽心教授,言传身授高超的技艺,精深的武技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让传统武术源远流长。但是因为其在传承中的极具保守以及作为师傅的荣耀感和威望,也为了防止徒弟背叛师门,或者保护自身的身家性命,师傅通常会留有绝招即“留一手”,最终“人亡拳亡”,导致一些优秀的传统技法失传。
1.1.2有名无实:学校武术课的困窘 随着时代的变迁,武术进入学校课堂,打破了封闭的家族传承和师徒传承,传承者与被传承者转为师生关系。实际上,此种传承模式是一种时代的选择,任何一种文化的发展都是适者生存,不适合时代需要的文化必将流失,在流失的同时,一些新的符合时代需要的文化因素又相继成长起来。以学校为载体传承武术虽然提供了开放的习练场所,提高了传统武术的影响力,但是在传承过程中仍然存在不足,一些中小学虽设有武术课,偶尔却会被疏忽,或者体育老师自身所拥有的武术知识技能甚少,武术课只是“有名无实”。再者学校人多且教授的武术内容单调乏味,不能吸引每一位学生,课堂上只是教武术套路技术,很少涉及武术文化,致使武术的精髓渐行渐远。以前老先生练拳特色鲜明,打出来的拳马上就可识得是何种拳,来自什么门派,一目了然,还可以看出动作的规范性,何为弓步,何为马步,不可随意。现在学校教授武术大多数学生只是练形没有真功夫,真正的武术精髓被弃之,很少有学生去研究其内涵,而武术教师也由于自身技术所限或认识不足等种种原因,难以对学生的武术动作做更深入的指导,这样就使得学校武术教育很难达到理想传承的状态。
1.1.3人才凋零:社会传承的困顿 在很多喜欢武术的人心中都有一个武侠梦,幻想自己也拥有像武侠小说中大侠的盖世神功,但当前的社会现状是习练传统武术者越来越稀少。现代社会上许多优秀武术项目的传承人几乎处于七老八旬,生活都得不到应有的保障,传承传统武术更是滑稽之谈。生活于20世纪的被传承人更偏向于现代的生活方式,不愿意吃苦,不愿意继承。在老龄化的今天,掌握传统技法、身怀绝活的传承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少能找到合适的被传承人,由此出现前人老去,后继无人的现象。再者有些老拳师没有得到国家及政府的保护,在社会上没有应有的地位,也没有可以传授武艺的设施场所,基于这些原因使中国武术面临着失传的危险。由于竞技武术的兴起,现代人不是持有一种尊重传统武术的态度对待它,更多的是以娱乐玩耍的心态观赏它,认识不到传统武术所具有的价值。在社会上国家与相关部门对传统武术的宣传及推广力度不够、经济投入不足,有关传统武术的比赛、表演活动比较少,最终导致传统武术的发展陷入绝境,构成威胁。
1.2生存空间的坍塌
1.2.1生存环境的城镇化 传统武术是在我国古代长期封建的环境中发展起来的,生存在特有的环境下,紧密联系着封闭落后的生活生产方式。所以当封建社会消亡、小农经济逐渐泯灭之时,传统武术便失去了其生存的基础。处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在世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人们的思想认识、价值观念与旧社会相比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村的大多数年轻人选择走进城市,住进高楼,生活方式从春种秋收的耕种变成一年每天8小时的工作。在这种条件下,居住高楼大厦,天天奔波于工作的人没有空间更没有时间来练习传统武术。虽然有的农村渐渐发展为城市,但总体来看农民仍然占全国人口的很大比重,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为了生计选择到繁华的城市打工,农村只剩下高龄的老人,为了健身只能练着又柔又慢的太极拳。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城镇化改变了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现象,基于以上原因,传统武术在城市化的时代逐渐失去了生存的空间。
1.2.2功能价值的弱化 早在战争年代学习武术可以保护性命,但生活在和平年代更多的人追求健康、提高生命质量。所以有人通过习武来健身,但练习传统武术的一个动作就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这是现代许多人所不能接受的。选择习武来健身的人也只是在公园或者武术爱好者间进行交流,没有在社会其他地方开展,现代人更多选择在健身场所锻炼。可见在和平年代,传统武术已然淡化了自身技击性的价值、失去了实践的舞台。在军事上传统武术的作用也逐渐消失,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洋枪大炮代替冷兵器占据了主导地位,在西方列强的西式武器侵入中国的那一刻起,中国人就已经认识到武术练得再好也抵不过枪炮巨大的威力,但具有技击属性的军事武技并未消失而是向着体操的方向发展,自此冷兵器和徒手搏斗的武术地位降低。1901年清政府废除了武-举制,武术在军事舞台上的身影越来越少。军事武术的价值从战场上的攻防格斗转换为近代的健身、观赏、娱乐,而它原本的技击功能逐渐被抛弃。现代部队开展的军事武术内容比较单一,仅有少量的军体拳和拳体操,即便有学习武术的激情和兴趣,也没有专业武术教师的辅导和教学。
1.3文化空间的断裂
1.3.1文化内涵的流失:传统武术的痛楚 传统武术历经几千年流传至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稳固、长久、扎实的传统武术文化根基。在与西方体育文化相互碰撞、融合中流失了优秀的文化基因,脱离了本身运行的轨道。正是由于中国武术“采取了西方单纯、简单的运动发展模式,将原本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武术,简化为身体运动的伸伸腿、弯弯腰”。传统武术既包含技术、动作、神态、仪式、礼仪、服饰、符号等外在显性文化结构,又包含了思想、精神、道德等内在隐性结构,受奥林匹克精神的影响向着高、难、美、新的方向发展,文化内涵流失日趋严重。如今习武者只注重习练武术外形不钻研其内在的文化涵养,使武术改为“舞”术,剩下的只是娱乐成分和花拳绣腿。今天我们看到的武术大多以技巧为目的,强化竞技性、结果性,重“技”轻“道”,忽视了支撑中国武术、浇灌中国武术那颗“心”的存在,导致中国武术发展与传统文化剥离。尤其受奥林匹克运动的诱惑和刺激,中国武术的发展日益沦为技巧的卖弄和纯身体的游戏,只剩下所谓的“名称”和“壳体”。正如王岗教授所说:“今天的武术附有的传统成分越来越少,越来越缺少民族文化厚重根基,相反外来文化因子越来越多,越来越占据武术文化的核心地位,武术传统的流失已成事实。”
1.3.2媒体传播的漏洞:传统武术的偏见 有些影视作品中经常会出现出神入化的盖世武功,身怀神功者可以飞檐走壁、刀枪不入、天下无敌、长生不老,实际上这些动作与现实的武术相差甚远,脱离了武术的本质与精髓,不利于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播,给大众灌输了错误的观点,对武术的认识产生偏差,使习武的目的发生改变,尤其不利于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而报纸、杂志覆盖面广随处可见,但武术报纸在中国的发行少之又少,武术专业报纸更是微乎其微。现如今社会上最有影响力的报纸是足球、篮球,每隔一段时间就有NBA、英超、世界杯等赛事,与武术相比,这些项目更吸引观众的眼球。就内容而言,大多数杂志期刊过多解释武术的技术性,重点关注竞技武术,缺乏经典的理论介绍,不利于传统武术的传播。电视广播更是无处不见,电视画面给人视觉冲击,有明显的直观性可以从始至终欣赏外在表现形式,而武术的文化内涵却不得而知,也很少去深究。现代人们在电视、电脑、手机上看到的更多是竞技武术,大众认为中国武术就是现代竞技武术,有的对传统武术竟丝毫不知。网络虽然集聚了以上的各个方面,但它自身也存在缺点,比如在网上传播武术的不良信息,网络间的相互抄袭等都会影响传统武术的发展。
2.传统武术发展的国际发展空间挤压
2.1体育全球化的冲击
2.1.1世界体育趋同化 由于“地球村”的加速普及,世界体育逐渐以西方体育和奥林匹克运动为主要形式游走在体育界。当代我们生活中的体育、接触到的体育,大都脱离不了西方体育的影子。同时世界体育以奥林匹克运动为主要形式,竞赛项目大都以西方体育项目为主,西方体育本着自身的特色,追求个人自由与个人竞争、发展人的体力和能力,不断超越极限,勇于拼搏,敢于创新。因此在以奥运会为主导的体育世界里,竞技体育成为当今体育的主流。中国跟随世界的步伐,其体育发展模式日渐出现了同化趋势,在国内无论小学、中学还是大学开设的体育课内容几乎都包含了西方体育的成份。拥有五千年历史文明、生长在中国土壤的武术也缓慢的被世界体育同化,如今武术国际化日渐明显,但世界武术与中国武术大相庭径,中国传统武术注重的是轻松自然且包含文化内涵,而世界武术追求更直接,更明了的效果。郭志禹在《太极拳新文化现象探骊》写到,“当前的武术在全球化与西化冲击下已日渐碎化,被无情地肢解,其自身所体现的历史、习惯、生活方式、符号、信仰、价值观等本民族优秀的文化成分被漠然抛弃。”
2.1.2国外拳种引领时尚潮流 随着西方体育思想的侵入,世界体育全球化日渐激烈,国外拳种随之走进中国体育运动的队伍中。当今科技的高速发达,对武术感兴趣的外国人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了解,但由于一些影视作品的虚构与神话,让有的外国人误认为每一位中国人都会练武术,都身怀绝技,其实国内的情况却截然不同。由此看来传统武术在国内的发展并不景气,最近几年国外拳种尤其是跆拳道在我国非常火热,是青年人用来锻炼的流行运动。如果武术也能像跆拳道、泰拳、自由搏击一样每一位国人不论年龄大小、职业高低都会一套拳、一种器械那才能使中华武术源远流长。近代以来学校武术是体育课的重要内容,绝大多数家长认为孩子练习武术劳累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明显的效果,孩子学习武术可以认为是被迫的,没有吸引力,转而学习从国外传来的跆拳道,柔道等。行走在中国的大街小巷都可以看到跆拳道馆、自由搏击之类的体育运动场所,却好少有武术的场馆出现在眼前,即使开设了也有人不愿意花钱学习传统武术,转而热衷于外国拳种。这些来自国外的拳种和中国武术激烈的争夺市场,并逐渐博得大众的认同,造成了中老年人“独”武的景象。
2.2竞技体育主导下的传统武术质变
2.2.1传统武术发生“质变” 近代以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开始与西方文化相互碰撞与交融,作为“国粹”的武术也遭到西方体育思想的熏陶,竞技武术乘势而起。1911年马良发起创编的《中华新武术》,1910年霍元甲创立“精武体操学校”后改名“精武体操会”,1926年在南京成立了中央国术馆并举办“国术国考”“国术比赛”,这些变化大都借鉴了西方体育的某些成分。随着国内竞技体育的迅速崛起,竞赛规则的制定、竞赛技术体系的完善等,竞技武术缓慢走进大家熟知的体育大家庭中。从此出生在中国土壤的武术便有了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之称。换言之,竞技武术是传统武术随时代变迁的结果,以专业人群为活动主体,围绕竞赛项目和竞赛规则展开,追求人体极限,争取在竞赛中发挥最好水平的一种武术运动。21世纪的人对传统武术的认识受西方体育思想强烈的影响,认为传统武术就是现在呈现的竞技武术,对传统武术几乎没有概念。
2.2.2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 如今中国的体育存在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之分。由于竞技体育随处可见,其是通过夺取金牌的多少来衡量中国在世界体育舞台的国际地位,同时也体现出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力度,而且新中国成立以来竞技体育取得了令人可喜可贺的成就,脱离了“东亚病夫”的称号,因此大众熟悉的是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对于群众体育国家也无时无刻关注着,只不过由于中国相对落后处于发展中,竞技体育金牌可以提升国家的地位、振奋民族的精神、增强国际的竞争力,让竞技体育当先锋为祖国人民赢得荣誉。群众体育则是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效果较竞技体育不明显。竞技武术归属于感性,传统武术则归属于理性,因此国家调动一切人力、物力、财力来发展竞技体育。作为“国宝”的中国武术也迫不及待的加入竞技体育的队伍中,在2008年和2020奥林匹克运动会都曾申请将武术成为奥运会竞赛项目,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但根据这一举动可看出我国政府及相关部分在竞技武术的发展上付出巨大的努力,但不免会忽略传统武术,使传统武术的发展岌岌可危。
2.2.3竞技武术争做“主角”新中国成立以后,已有部分门派的武术套路改革、创新登上了竞技体育的舞台,参与体育竞技赛,开始向不同于传统武术特点的“高、难、美、新”方向转变。近几年来,在国家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竞技武术发展速度快,进步明显,无论从动作难度还是演练水平都是简单明了、具体明确,在演练时形神兼备、形意结合以及“快如风、缓如鹰、转如轮、折如弓”的节奏变化,使武术套路韵味十足,达到令人神往、美不胜收的艺术效果。竞技武术散打对抗时双方你来我往,闪展腾挪,指上打下,腾空横扫,拳打脚踢,抱摔等各种攻防技术的运用给现场的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心灵的震颤,从而使他们精神愉悦、身心俱享。无论哪界运动会的武术比赛大都以竞技武术为重点,武术发展到现在逐渐将竞技武术看做“主角”,而传统武术却以“配角”的角色走在时代的边缘,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竞技武术蓬勃发展之时传统武术却坐着“冷板凳”默默的被国人遗弃。
3.结语
传统武术是我国民族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从生根发芽到茁壮成长积累了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使其变得更加厚重、更加有内涵。一个民族要想经久不衰就要有深厚的文化根基,文化力量越强大越牢固,这个民族才有光明的未来。如果失去了属于自己的特色,丢弃了属于自己的根基,那么它的发展也就摇摇欲坠。
从内在发展空间角度来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传统武术传承空间方面:针对这一问题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从师徒传承入手,尽量保持传统拳种的师徒传承,使其具有传统武术的习练特色,从而将传统武术的本真与原味传承下去;二是从学校武术教育人手,加强武术教师对传统武术的认识和了解,通过各种培训与学习提高这些教师对传统武术的掌握程度,从而有利于传统武术的发展与传承;三是在社会传承体系上要加强对于老拳师和重要传承人的宣传力度,使其优秀传统武术技艺得到传承与发展。
其次,传统武术生存空间的方面:一是生存环境的城镇化从而引发的传统武术生存危机,因此在城镇化过程中,要适当增加传统武术传承空间的建设,使这些传统武术传承者有空间与时间进行传统武术方面的习练;二是在针对传统武术功能价值的研究要进一步加强,特别是要增加传统武术促进大众健康的研究,从而有利于社会上对于传统武术健身价值的宣传与推广,从而使传统武术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其三,传统武术文化空间的拓展方面:一是要增加传统武术文化内涵的研究,特别是突显传统武术文化对当代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二是正确引导媒体对传统武术文化的一些误读与误解,重新定义武术文化,加强对传统武术文化中优秀成份的传播力度,从而使传统文化真正起到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
从外在发展空间角度来看,首先,改变体育全球化发展态势对传统武术的巨大冲击力,提升传统武术的国际竞争力,特别是在当前世界体育日渐趋同的大潮流下,要进一步发展传统武术的文化特色,增强传统武术的国际传播力度;其次,改变竞技武术一家独大的局面,适当增加传统武术在国家层面的宣传推广力度,使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只有这样中国传统武术才能真正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