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宇
摘要:运动休闲是以运动为主要形式的休闲活动,其核心要素在于娱乐、自由和发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当前的运动休闲活动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运动休闲的发展正陷入异化困境,表现在自由时间的异化、发展空间的异化、质量的异化。运动休闲的异化根源于物化价值观主导下的休闲行为主体“人”的异化。只有摒弃物化的价值观,使人的发展从物化思维中解脱向生活世界回归,才能实现对运动休闲的救赎。从发展趋势上来看,不以竞争为目的、不以对抗为手段、不以消费为条件的“慢运动”是未来运动休闲发展的主流。
关键词:运动休闲;人;物化;生活世界
在马克思的著述中休闲占有很高的地位,并被当作人从劳动异化中解放,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救赎之策。始料未及的是,在现代社会,伴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异化非但没有摒弃,反而以更深刻、更隐蔽的方式泛化存在。作为人异化的救赎之策的休闲亦身染异化。当前,作为休闲主要形式的运动休闲就面临着发展空间受限、余暇时间稀缺、休闲质量下降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从表象上分析是人口膨胀、资源匮乏、住房紧张、生活节奏快等“城市病”的结果;而实质上是反映了人生活的全面异化。那么,如何看待运动休闲的困境,如何走出人的异化,哲学的反思与批判无疑是最重要的理论维度。不同时期的哲学家都致力于解决所处时代的异化危机,从黑格尔的思辨异化论到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再到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异化观,哲学家们对于异化理论的丰富与发展无疑为探索和解决当前运动休闲的异化问题提供了最佳线索。
1.运动休闲的本体论问题
1.1马克思关于“休闲”的本质规定
马克思理论体系的终极价值是实现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价值理想建立于两个支点之上,即劳动与休闲。在马克思看来,若要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劳动与休闲二者缺一不可,离开劳动,人只是寄生虫;离开休闲,人只是役畜。而对于休闲的研究,马克思主要是从时间上切入的。在马克思著作的英文版中,休闲一词使用的是“free-time”,在马克思看来,休闲既是“用于娱乐和休息的余暇时间”,也是“发展智力,在精神上掌握自由的时间”。马克思进一步解释说“休闲”就是“非劳动时间”“不被生产劳动所吸收的时间”,人类要想获得自由,首要条件即是拥有休闲时间。由此可见,马克思对休闲的理解是人为了实现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在自由时间里从事的活动;而这种活动是独立于劳动过程之外的,愉悦身心的,有利于人的发展的。简言之,休闲应具有娱乐、自由和发展三个核心要素。
1.2“运动休闲”概念的提出
按照马克思对于休闲的本质规定,休闲应是人在完成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后,为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使人“成为人”而展开的文化的、艺术的、或体育的行为方式。其形式广泛多样,内容无所不包,琴棋书画、喝茶聊天、社交活动、户外运动,但凡能使人从工作和劳动中解放出来,将时间用于娱乐、自由与发展的活动均属于休闲。除去马克思对于人异化劳动的批判,不同时期的哲学家都曾对休闲对于人的健全发展有过直接或间接的论述。海德格尔就提出用艺术和审美来使人摆脱苦役的状态,而雅斯贝尔斯则主张通过身体运动实现对时代精神的救赎。相对于文化和艺术而言,运动给人体机能带来的直接变化与鲜明的情绪体验更符合人的娱乐、自由和发展的需求。席勒就曾说过“只有当人是完全意义上的人,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时,他完全是人。鉴于此,本文提出运动休闲的概念,界定如下:运动休闲即人们在余暇时间里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以消遣娱乐为主要目的,自由自觉进行的发展身心的行为和过程。
1.3“休闲异化”的界定
“异化”是西方哲学家尤为关注的一个现象。从黑格尔最先提出“精神的异化”到费尔巴哈“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再到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异化概念的使用通常是指主体由于自身的活动而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这个对立面在一定条件下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反过来压制主体自身的过程。基于此,本文提出的“休闲异化”即是当代物化价值观驱动下,休闲活动走向了休闲的对立面,背离了休闲的本质,作为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异己力量而存在。
2.运动休闲的异化
2.1运动休闲时间的异化
自由时间是休闲的首要条件。然而伴随着人们对物质生产和消费热情的日益膨胀,在经济飞速增长的同时,时间越来越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与高强度的生活压力使人的工作时间不断延长,业余时间严重受到挤压,“自由时间”失去了本真意义。近年来,新兴于都市青年白领阶层的“微运动”便是这一现象的典型。一些商务人士、白领阶层由于长期伏案工作,经常加班,无暇抽出专门的时间健身,于是便降低运动门槛、简化体育要素条件,见缝插针地进行运动。如工作中的头颈保健操、饭后的靠墙站立、候车时的站桩姿势,做家务时对动作幅度和动作姿势的特殊设计,以及购置带拉力器的办公椅等。简言之,便是利用工作和生活的零散时间进行一些简化的运动。微运动从表面上看似乎使运动休闲融入到人们的工作过程之中,实则是对运动休闲主体性的消解。马克思指出:“自由王国只是在由必需的和外在的目的规定要做的劳动终止的地方才开始,因而按照事物的本性来讲,它存在于真正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事实上,本应独立于劳动过程之外,在余暇时间进行的运动休闲活动成了劳动过程的间歇,与劳动混为一谈。运动休闲所具备的娱乐、自由的特性均被卸载,唯存缓解工作疲劳这一目的。以自由时间为存在前提的运动休闲活动却因时间的稀缺而不得不揉入劳动过程之中,“抢占”劳动时间,成为见缝插针的行为,这是运动休闲异化的一个重要表现。
2.2运动休闲空间的异化
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面积越来越大,但城市运动休闲活动的空间却愈发不足,这已成为当前我国城市发展的一个主要矛盾问题。人类建造城市的初衷本是为了方便生活,关怀人的本性、满足人的需要、实现人的情感。但事与愿违,在强大的物欲目的动力支配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单纯强调以“物”的增长为目标的经济建设,而忽略了以“生活意义”为中心的城市人文环境的建设,以至城市生活意义失落,精神家园丧失;人文关怀越来越缺失,而物质导向愈发重要;城市变成了钢筋水泥搭建的冰冷的建筑集群并陷入意义危机。在寸土寸金的城市里,商场、公司、企业、写字楼等商业用地越来越占据着城市的中心及大部分空间,用于人休闲娱乐的公共场地日渐被摩天大楼所覆盖。最终,伴随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资本的无限扩张,城市财富日益积累,人开始变得焦躁不安,为了在城市中占有一席之地而奋斗,为了获得一份安全感而不得不使人性屈从于物欲,通过努力赚钱使自己融入这个城市。于是乎,人只关注自己的住房面积与房市的价格,只计算着收入与还贷的期限;对新开发的楼盘充满兴趣,而对运动休闲活动空间的萎缩视而不见。其最终结果就是,人建设了城市,但却为了在城市中生存而奔波;人为了实现全面自由发展而创造了运动休闲活动,运动休闲却在城市生活中失去了空间。以近年来城市最火的运动休闲形式“广场舞”为例,广场舞因其噪音、占地等原因不断遭到驱逐,投诉、抗议之声不绝于耳。广场舞现象只是我国大众运动休闲需求与休闲公共服务不足问题的表象之一,其本质上反映的是人的行为方式与自身的生存发展的异化矛盾。运动休闲本是为了满足人在业余时间里自由活动的生活需求,但却遭遇城市空间不足,场地资源稀缺的尴尬。以至于运动休闲这一本属于人的公共需求的文化方式与人的个体理性相矛盾,人所创造的这种活动不仅不能很好地服务于人,反而成为人的空间掠夺者,成为人的异己力量,这不得不说是运动休闲的异化。
2.3运动休闲质量的异化
运动休闲其本质目的在于休闲,是以运动为手段获得轻松、愉悦的情绪体验。运动休闲实质上是一种休息、是放松的过程。然而,伴随着资本运转速度的加剧,社会化进程的加快,人在功利目标的催化下,在渴望“成功”心理驱使下工作时间与工作强度渐渐加大,导致工作与生活的界限日益模糊。而竞技运动因其所具有的竞争、拼搏、精英、超越等符号意义而被视为现代竞争活动的典范为各行业所推赞,亦被视为创业的宝贵精神品质。竞技运动“更快、更高、更强”的价值取向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貌似更加匹配,也与人对成功的渴望心理相吻合。理所当然地,竞技运动成为城市运动休闲的主要手段,业余时间里的运动休闲成了工作的延续与补充。越来越多的城市热衷于举办大型竞技体育赛事,而很多白领精英在忙碌一天之后,拖着疲惫的身躯走进了网球、羽毛球的竞技场。这种生活方式下的人,其生活就像上紧了发条的钟,始终处于快节奏中,而这也正是造成身心压力的根源之一。
此外,休闲不是工作、劳动或生产,但休闲可以是创造或创作,这更加体现出了体闲的本真意义。阿基米德在洗澡中发现了浮力定律,牛顿在休闲中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科学家、艺术家、哲学家往往都是在休闲中获得偶然的启发,创造出伟大的成果。而人类十有八九的游戏活动更是在运动休闲中创造的。然而,在当代消费主义的驱动下,运动休闲与消费捆绑一起,越来越呈现出物质化、实用化的趋势。从广场、社区、公园里的大众健身运动到经营性场馆俱乐部的健身会所,从滑雪、登山、攀岩、漂流、探险等户外运动到高尔夫等贵族运动项目;运动休闲似乎已经按照消费群体自由地分流发展,运动休闲的发展隐隐地遵循着收入水平、消费能力、身份阶层等内在规律。潜移默化地,人们看重的是商品满足人物质生活需求的功能,人们不经意间为物质消费的逻辑所控制,逐渐丧失了自身的主体创造性。运动休闲中的休养维度渐渐淡化,其内在的创造性被消解,运动休闲走向了单向度。
3.运动休闲异化的反思
综上所述,运动休闲异化表现为自由时间的异化、运动空间的异化以及功能体验的异化三个方面。造成运动休闲异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其行为主体“人”的异化,运动休闲种种异化迹象都是人性异化的表现。随着时代的变迁,马克思时代的社会基本矛盾已经不是当代社会的主要矛盾。科技进步使人类社会逐步摆脱了物质匮乏时代的贫穷,在普遍提高的生活水平和丰厚的物质财富的掩饰下,阶级对立的特征日益模糊,人们在充分享受科技和物质带来的喜悦之时,逐步丧失了否定、批判意识,异化已深入内心,异化的形式不再是明晃晃地公开剥削,而是换成了更为隐蔽的方式。诚如马尔库塞所言:“我们社会的突出之处是,在压倒一切的效率和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准这双重的基础上,利用技术而不是恐吓去压服那些离心的社会力量”。事实上,当代人所遭受的异化更集中地表现在对资本的疯狂迷恋与追逐。社会对经济发展的强调与个人对物质的追求高度契合,物化价值观深入人心。在普遍物化的价值观导向下,在技术的助推下,人类社会陷入了一张由强大的物质生产和消费能力编制而成的巨网。生产不止是解决需求,更多是满足欲望;消费也不仅仅为了生存,而是为了占有。最终,物的价值凌驾于人的价值之上,人与人降格为物与物的关系,人受制于物。于是,人的自由时间让步于创造财富的工作时间;人用于运动休闲的空间让步于写字楼、商场等满足生产、消费的空间;人在运动休闲中健康和娱乐的体验被利益的兴趣和符号的价值所遮蔽。所以,物化价值观使人的心灵普遍蒙受物化,进而异化其行为。这才是运动休闲异化的根本原因。
4.运动休闲异化的救赎
4.1树立回归生活世界的运动休闲观
消费社会的生活节奏打乱了人们舒缓的生活方式,加上发展带来的压力让人身心疲惫、无所适从。当我们为生活疲于奔命的时候,生活正离我们远去。针对当代人的异化困境,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指出,若想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必须回归生活,只有回归生活世界才能摆脱物化的控制。时下,越来越多的人渴望远离城市的喧嚣,回归田园的宁静。日益壮大的“国际慢城”运动已经预示了慢生活时代的来临。“别走得太快,等一等灵魂”,这句印第安谚语的重新兴起预示了未来生活的趋势。放慢社会发展的步伐、降低对物的追求,逐渐给人提供一种宁静的慢节奏的生活方式,使人在生活中找回安全感,这是使人彻底走出异化的唯一渠道。其实,“慢生活”理念从本质上更符合中国传统哲学的休闲观。不论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还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观念,亦或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价值取向,均表明了追求精神自由、无拘无束、超脱物质的崇高休闲境界。
4.2提倡“慢运动”的运动休闲手段
运动休闲作为人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主要手段,首先必须从劳动过程中彻底解放,独立于劳动过程之外,拥有自由发展的时间与空间。此外,运动休闲的发展也应遵循“慢”理念,应以慢速度、慢动作组合而成的“慢运动”为主。比如瑜珈、太极拳、散步、台球、钓鱼、健身气功等,这些运动的特点是小强度为主,能消耗一定的体力,促使一部分储存的能量分解转化。既不会在运动中感到疲惫,又能享受动作舒缓、排解烦恼、收获心灵的宁静和身体的健康。最关键的是,慢运动不以对抗、竞争为目的,且不论从场地、器材、健身环境等各方面的条件均没有过高的消费要求,这可以使人逐渐的从物化思维中抽离出来逐步远离功利。慢运动,从本质上更符合中国传统的生活哲学基础,也符合当代人向生活世界回归的诉求,亦是人自由自觉存在的本质反映。
5.结语
物化的价值观与功利的体育观致使原本独立于劳动过程之外的运动休闲活动越来越走向其反面而呈现异化特征。以余暇时间为前提的休闲条件在当代社会生活方式中却面临着时间不足的危机;以自由自在为特点的休闲方式却遭遇空间不足的限制;而以发展为目的的休闲本质亦受到质量下降的困扰。因此,摆脱物化思维控制,淡化功利价值观,使人逐渐从“物”的控制中抽离出来向人文主义精神复归是运动休闲摆脱异化的救赎之策。应提倡不以输赢为目的、不以消费为能力、不以利益为驱动的运动休闲手段,促使运动休闲回归自由自觉的本质,并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