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桂芳
摘 要:众所周知,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和重要体现,继承并发扬优良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应尽之责,关于高中文言文的教育教学策略的探讨再次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新课标要求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学需要突破传统授课方式而转向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语言文字作为一种社交工具,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特点。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了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文言文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传统文化;新课标;教学策略;文言文
一、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性
1.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高中阶段的学生学好文言文,不仅有利于掌握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而且能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学习中国古代优秀文化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国优秀文化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高中阶段的文言文学习主要就是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继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有位伟人曾说过,“民族的语言就是民族的精神”。文言文不同于白话文的地方就在于,它通过更抽象的方式表现了美。
2.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语文素养是一种主观的综合素养,它的核心是语文能力。语文不仅是一个集交际能力与学习能力于一体的基础母语学科。它更是认识人类文化尤其是本民族文化的通道。新课标改革下的语文教学囊括了学生整体能力锻炼的基础,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国家优秀接班人。
3.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精神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而是融合在生活中,伴随孩子成长的持久性教育。在高中文言文中,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还有“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都体现了古人的爱国忧患意识。从古到今,培养爱国主义精神都显得尤为重要。
二、当今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兴趣缺乏
我国自实行新课标改革以来,收获甚多,在教学质量和教学理念上有了很大进步,但在高考压力下,高中语文教育教学因应试教育影响难有起色。而高中文言文的学习难度也较大,这导致了高中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致不高,再加上我们在日常生活交流中大都使用白话文,文言文本来就晦涩难懂,这加深了高中的学生学习文言文时的苦恼。
2.教学方法单一
很多学校注重高考升学率,以至于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过于重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忽略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中完全按照教学大纲授课,向学生灌输生硬的知识,缺乏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也造成了高中文言文教育教学方法的单一。
三、文言文教学策略的研究
1.指导学生认读文字,积累词汇
新课标提倡,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就要学习文言文。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很多生僻的字和词,这会阻碍学生的学习。这时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利用字典把自己不懂的字进行归纳总结,弄清楚文言文中最常用的实词和虚词以及各种句式,从而逐渐积累词汇量。
2.提倡诵读,体会文字内涵
俗话说:“书读百变,其义自见。” 文言文学习亦是如此。“诵读”自古以来都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诵读”是培养语感的最佳途径,在“诵读”过程中,要注重对关键词和经典名句的理解和背诵。“诵读”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文章的韵味,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真情实感。
3.激起学生与作者的共鸣
对于学生来说,文言文因为年代久远,可能会让学生产生距离感,学生因此可能就缺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为了让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兴趣,可以在一节课开头时,先引出作者的生平事迹以及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让学生对该文章有最基本的了解,把学生带入文章的意境中,促使他们去发掘文章中营造出的美感,同时转化为自己的审美情趣,产生新的审美追求,从而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文言文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它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新课标教学体系下,老师仍然需要抓住其精髓部分,结合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改变以前老旧的教学方式,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参考文献:
[1]程永超.浅谈如何走出文言文教学困境[J].基础教育研究,2001,(1).
[2]刘永康.语文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