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研究性学习的尝试和探讨

2016-09-27 08:22庄龙沐
读与写·下旬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实效研究性学习兴趣

庄龙沐

摘要:在初中思想品德课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学,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的亮点,也是关键点。本文从分析新课程下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学的必要性,研究性学习教学的优势以及课堂中教学中创设情景应注意的问题着手,对研究性学习教学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教学;兴趣;学生;实效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8-0047-01

1.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1.1 这是课程标准的要求。《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较大幅度地增加了研究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实践教学。《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初中阶段至少有20%的时间用于开展学生课堂活动和相关研究性学习活动。据此精神,新版本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新教材,设计了大量的研究性学习教学方案。

1.2 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需要。初中学生的神经活动的兴奋过程强,抑制过程弱,他们富有热情,情感体验易受外因影响,尤其是在一定的活动之中情绪易受感染。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兴趣在他们的学习中显得尤为重要,因为青少年往往对兴趣的东西能过目不忘,而对不感兴趣的东西却即使记住了也很容易遗忘,如传统的教学虽然非常重视知识的积累,但因没有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而往往收效甚微。

1.3 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新课程很强调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特别是学生合作能力、交往能力、自主探究的能力等,而无论是哪 种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学生的兴趣,只有创设各种问题,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学生产生学习和探究的欲望,从而在研究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2.研究性学习的优势

2.1 研究性学习教学形式活泼,学生乐于接受。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 兴趣"成了焦点,教师应围绕学生的"兴趣"进行教学设计和展开教学活动。一堂课的好坏往往和课堂的气氛有关,也就是说一堂好的课,往往必须是教师创设一些有趣的情景,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出良好的课堂气氛。研究性学习教学使过去令学生乏味的课堂变成学生喜爱的充满欢声笑语的天堂。

2.2 研究形式多种多样,有实践探究、表演体验、谈话辩论、写作总结等,这些活动能面向全体学生,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挖掘潜力,张扬个性。

2.3 研究性学习教学过程突出探究,让学生大胆进行研究性学习。如在进行"追寻高雅生活"教学时,笔者设计了"讨论角"这一环节,在这个环节中 先通过学生表演同龄人小佳的同学热衷于玩电脑游戏而吵着让妈妈买电脑这一 事件,然后提出问题 :小佳的做法对吗?为什么?让学生体验、讨论、探究得出"正确运用好奇和从众心理是追寻高 雅生活的起点。"

2.4 研究性学习教学内容开放性强,给学生设置了更多的思考研究的空间,有利于开启学生智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如在学习"用智慧保护自己"时,笔者设置了"遭受火灾时,我会┈",让四人小组讨论探究自救的方法,然后让学生上台表演,这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锻炼了学生的自救能力。

2.5 研究性学习教学重视学生的感受、体验、实践,让学生在探究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如:很多教师经常采用的角色扮演法,就是结合教材内容,模仿某种典型情景或剪取某个生活片断,让学生担任一定的角色,在角色体验中受到感染和教育。角色扮演法充分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因为他们自己也成了整个活动的一部 分,既是活动的感受者,又是活动的参与者和创造者。角色扮演法中所展示的活动情境贴近学生的思想、情感和实际生活,有利于活动中蕴含的情感与人生哲理契合学生理解和接受的最佳点,从而使思想品德课教学富有感染力和实效性。

3.研究性学习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思想品德课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参与为主要教育教学方式而产生的一种新型课型模式。教师应由过去的知识的"搬运工"变成知识的"装璜设计者",由过去学生的驾驭者变成兴趣的驾驭者,由课堂的主宰者变成活动的指导者、参与者与合作者。因而,教师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学时应注意:

3.1 教师应该自觉树立"以学生探究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教学观念,转变过去支配、控制甚至主宰学生的做法,尊重、引导、激励学生进行各种自由、自主、自觉的研究活动。也就是像陶行知先生提出的那样,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嘴,解放儿童的时间,解放儿童的空间。在这过程中,既要为学生的研究活动提供、创造恰当的条件、机会、场所和更多的选择自由,又要参与、组织 和指导学生的创新学习活动,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指导者和参与合作者,在师生之间建立起平等交往、平等对话的关系。

3.2 研究性学习设置必须境中含情。活动设置的重要作用得以发挥的前提条件是所设置的活动必须要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共鸣,所以活动设置必须境中含情,要把握住学生的情感兴奋点,将教材、教师、学生的情感统一在活动之中。在"生活处处有情趣"的教学时,笔者设置了"热身站"、"情趣屋"、"讨论角"、"实验室"四个活动,在这些活动中都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特别在第一个环节"热身站"中,学生跟着音乐节拍一起演唱《幸福拍手歌》,让学生感受健康向上、积极的生活,激发学生热爱生活,追寻高雅生活情趣的欲望。

3.3 研究性学习设置必须理寓其中。在教学中设置活动只是一种教学形式与手段,其目的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所以,活动设置必须理寓其中,将教学与教育内容寓于活动中,使其具有深刻内涵,才能达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3.4 抓住学生的心理。好强、好胜、好奇、好表现是学生共有的心理特点,也是我们教学中要注意抓住的学生心理特点,只有抓住以上学生的心理特点进 行研究性学习的设计,才能在课堂中真正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群情激动,兴趣高涨,达到高潮迭起的目的。如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各种辩论赛、知识抢答、小品表演、一分钟演讲等,这些都是很好地运用学生的心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活动。一堂好的课,教师往往通过创设情景激发起学生好强、好胜、好奇、好表现的心理,使课堂牢牢抓住学生的心,然后通过学生的以上心理的不断得到满足而使课堂不断推向高潮,这样的课学生自然是兴趣高涨,大大提高了教学的实效。

3.5 必须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设计研究"参与"流程,让学生研究、探索、思考、尝试解决问题,通过行为的体验获得感性认识,在研究性学习教学中应该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同时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根本所在。因为课堂就如是一出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来完成的戏,只有导演入戏是没用的,只有演员都入了戏才能演好戏,课堂中只有全体学生都进入角色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过去那种教师包办代替的做法不但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连教师自己也没兴趣。如在教学七年级思想品德《在生活中磨炼自己》时,笔者以"意志银行"为线索,设计了"猜一猜"、"看一看"、"演一演"、"说一说"、"存一存"、"做一做"等系列研究活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因为有了自主权,合作学习也有了 内容和真对性,学习自然也就主动和积极了。课堂中要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必须从"神坛"上走下来,与学生"同呼吸共命运"。只有在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也才会喜欢你亲近你,对你的课和你所教的学科产生兴趣;同时,"做一做"活动延伸到课外,导之以行,从而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

总之,研究性学习教学必须坚持内容生活化和形式灵活性的统一。一方面,设计 实践探究、表演体验、谈话辩论、写作总结等种种活动进行教学,为实现内容生活化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平台;另一方面,又要注意夯实、扩展、提升经过学生思考、体验、感悟形成的理性认识,在晓之以理的基础上,导之以行,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

猜你喜欢
实效研究性学习兴趣
从细节处找英语实效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术科类课程研究性教学的探讨
高中历史“自主导学”模式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反思
开展研究性学习深化中职计算机教学改革探究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高中化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应用探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游戏的设计与研究
巧用多媒体技术, 让语文课堂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