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以智《说文》辨正举例

2016-09-26 22:08陶玲
卷宗 2016年7期
关键词:方以智说文

摘 要:学界多以清代为《说文》学的鼎盛时期,事实上明末《说文》研究已开清代《说文》学之先河,尤以方以智《说文》研究为典型代表。方以智以客观学术史观及实证主义精神对《说文》及《说文》学进行了系统研究,对《说文》收字、立字及释字上的失误进行了客观辨正,考证成果多为清人及今人研究所证实,反映了明末《说文》学所取得的成就,对清人辨正求实的《说文》研究风气有积极影响。

关键词:方以智;《说文》;收字;立字;释字;辨正

基金项目:湖北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方以智文字训诂学成就与明末清初语言学近代转型研究”(项目编号2014190);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通雅》与日本《东雅》之比较研究”(项目编号2015VI063)。

《说文解字》及由之形成的《说文》学构成了中国语言学史的重要内容。学界多以清代为《说文》学之繁盛期,而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明代《说文》学的独特面貌及重要价值。

清代《说文》学成就基于对《说文》的校勘和辨正,这种求实思辨的治学风格,在明代《说文》研究中已肇其端。如明赵宦光《说文长笺》对汉至明的历代《说文》注释进行了考辨,并将《说文》谐声材料与《诗》韵互证,提出“谐其声即同某韵”,这对清段玉裁“同声必同部”理论有直接影响。明末顾炎武《日知录》从客观学术史出发指出《说文》局限性,批驳学者“改经典而就《说文》”,“一点一画,莫不奉之为规矩”的盲从态度,并对《说文长笺》的舛误进行了驳正,对清代《说文》学产生重要影响。

明末另一位学术巨擘方以智的《说文》研究也取得了重要成果。方以智(1611﹣1671),明著名语言文字学家,所著《通雅》卷首一《说文概论》、卷二《疑始·专论古篆古音》专门论述了《说文》相关理论,在《通雅》各卷中对《说文》条目予以辨正。方以智从客观学术史出发对《说文》学史进行了全面梳理,总结历代研究之功,批判了前学失于辨疑之弊。在近代智识主义(intellectualism)及科学精神影响下,方以智的《说文》研究体现出学术史观的客观性和实证主义的科学研究精神。

他在《古今释疑》卷十六中论道:

《凡将》、《训纂》皆没,汉籍惟有《说文》,因以考古,自是苑囿。故二徐而外张有《复古编》、郭忠恕《佩觿》及近代赵为谦《六书本义》、柴广进《声音文字通》、赵宦光《说文长箋》、李登《书文音义便考》皆守《说文》,不知《说文》实多漏复讹舛,岂当尽从。[1]294

自大小徐勘定《说文》至明末,诸家对《说文》引证为多,辨正较少,且多株守铉本,对《说文》版本及内容上的疏漏研究不足,方以智批判了学术界长期以来固守《说文》不敢疑的弊端。这种客观学术精神相较于部分清代学者显示出一定的进步性,莫友芝论:“本朝老辈言《说文》,其株守鼎臣者,不敢一字溢出,虽唐以前明白引据,辄以铉无不信。”[2]4

方以智基于《说文》研究的不足,重视对《说文》的考辨,尤其对《说文》收字、立字及释义等方面的舛误进行了辨正,其诸多考辨成果也为段玉裁等清代学者及今人研究所证实。现举例如下:

1 《说文》收字之失

许慎区别了“文”与“字”,《说文解字·序》:“独体为文,合体为字。”并说明了文字衍生路径:“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即由文到字。但在《说文》中收录了很多由同一“文”作为偏旁组成的“字”,但却未收录该偏旁“文”,这与许慎重视字原初文的文字学思想相矛盾。方以智运用内证及外证法,从《说文》内部“文”、“字”牴牾之处及其他文字材料,说明《说文》收字上的问题。

如《通雅》卷首一《说文概论》:“各部引由声,而无由。”[1]14《说文解字》卷一下:“ ,蓨也,从艸由声。”《说文解字》卷二上:“ ,词之舒也,从八从曰由聲。”《说文解字》卷二下:“?,行??也,从彳由声。”许慎《说文》中有二十字都是“由”构形并从“由”声,但未收“由”字。

又《说文》“俛、凂、勉、冕皆免声,而无免。”[1]14今查大徐本《说文》,收“俛、凂、勉、冕、鞔、睌、鮸、輓、 ”九个以“免”构形取声的字,《说文》却无收“免”字。又如“有瀏而无劉,汉姓可遗,但训杀乎?”[1]14《说文解字》卷十一上:“瀏,流清貌从水劉声,诗曰瀏其清矣。”《说文解字》卷五上:“ ,竹声也,从竹,劉声。”《说文》收瀏、 字,皆从劉,而不收劉字。劉在古代为常见姓氏,《说文》失收。

方以智还指出了《说文》其它失收字例,如“ 皆见商钟”,“ 《楚王彝》”,“《说文》无 而有 ,后人遂补 字。”“无妥而绥从妥,”“无蹤而车部有?,无跬而?下读若跬,无鷤而有 ,无希而禾部有稀。”[1]138

方以智認为造成《说文》收字疏失的原因在于“即非纰缪,岂无传讹?”一方面可能是许慎原书之误,另一方面可能是在流传过程中因传抄刊刻等造成的讹误。因此他提倡应以辩证的眼光看待《说文》,不当盲从。

2 《说文》立字之失

《说文》立540部,“始一终亥”,收9353字立为字头进行训释,正字训释后附重文(异体字)计1163个。原则上立为字头的字不能是异体字,但方以智认为许慎立字上存在“通用异笔,辄乃复载而复训之。”即列异体字为字头分別为训的问题。如:

?、鬲一字,郎激切。《说文》:‘鬲,鼎属,实五觳,斗二升曰觳,象腹交文,三足。或作?,汉令作?。又曰:‘?,?也,象孰饪五味气出。按:?鬲一字,犹 与 、 与百不当分也。[1]44

按:《说文》卷三收部首“鬲”,同卷又收“?”部,注音同为郎激切。鬲为古代的一种炊器,鼎的一种。方以智认为鬲、?、?、?均为异体字,如同 与 同,《说文》不当分鬲、?为两个部首分别作解。段玉裁作《说文解字注》也论证了:“鬲?本一字。”

汜、洍重文。详里切。《尔雅》曰:“水決复入为汜,一曰穷渎也。”《说文》与《尔雅》同引《诗》:“江有汜。”又洍,水名,引《诗》:“江有洍。”分《诗》一字为两,必误矣,洍乃汜之重文也。[1]151

按:《说文》释“汜、洍”为两词,但引相同《诗》例为证,方以智认为《诗》中洍、汜实为异体字,《说文》不当视为两词。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江有洍,此盖《三家诗》。下文引‘江有汜,则《毛诗》也。”《康熙字典》:“《诗》本作汜,洍与汜同。”汜、洍为异体字。

疑 一字。疑,惑也,鱼其切,从子从止。幼子多惑,会意,矣声。徐锴曰:“ 古文矢。”《正讹》作 ,《说文》又曰:“ ,锋也。”孙氏昨木切。 字亦鱼其切,《说文》曰:“语未定也。”伯温曰:“从 ,古化字,变化未定,会意。”智以为即疑之省文也。《周疑生豆铭》曰:“ 。朱云亦载《王庶子碑》作 ,郭昭卿《字指》作 ,存乂切。《韵》作 ,省文作 。······赵凡夫泥 训语未定,而疑训惑,则凡遇疑词断之当用 字,不知未定之训即是惑意。且许氏《说文》亦自用疑,无用 者,其为重文更何俟辩?[1]81

按:《说文》收疑,释为“惑”,又收 ,释为“语未定”,方以智认为“语未定”与“惑”同义,据钟鼎石刻等文字资料,论证疑古文又作 、 、 , 为疑省文, 、疑为异体字。《说文》立疑、 为两字,训以不同义,方以智认为是《说文》立字之失。据今甲骨文研究,甲骨文有 、 字,隶定为 ,王襄、羅振玉、郭沫若等均释为疑字古文,于省吾释:“ 乃疑字的初文。”李孝定释:“古疑、 一字,此即 重文。古文象扶杖之形者篆文多伪为从匕。老字契文作 ,而篆文从匕可证也。”[3]220-221证实了方以智对疑 一组字的考辨是正确的。

《说文》 页分三部。 ,头也。 ,古文,以象发;页,头也,从 从人,古文? 如此。孙氏胡结切。夫 之为 ,犹?之为子; 之加人,犹?之加雨。《说文》俱训头,不当分为三。《说文》页训头,以为古? 之 ,未尝有他音。孙氏胡结之音非也。李阳冰曰:“页音 ,不当音颉。况自有颉字,而页无他义。古今书传未尝有用页字者。凡头颅颠顶颡额之类俱从页,页之即 明甚。”[1]117

按:方以智引证《说文》释义及李阳冰等人考释,认为首、 、页均表示头义,当为一字,不应分为三个部首。《说文》卷五:“嚣,从?页,页亦首也。”《说文》页部云:“页,古文?、首。”王筠:“页本即首字”,“《说文》同字而分三部者,頁首 是也。”[5]158按今学者研究,甲骨文页作 、 作 、 作 或 。马叙伦谓“ 为首之异文”,“饶宗颐认为:“页与 首通文。”[4]2因此, 、 、页三形应该为一个部首字,不宜分立而释。庄述祖《说文古籀疏证》合《说文》“页、首、 ”三部为“首”部。

大、 一字。《说文》分二部,孙氏音大为徒盖切, ,籀文,孙氏他达切。按:古籀特字势少差,许氏分一字为二部,孙氏又别其音,尤非矣。[1]123

按:甲骨文有 字,即大字, 实为大古文形体,方以智认为许慎分为两部已误,徐铉订《说文》加孙愐反切,又将二字注以不同音读,又进一步加深了这种错误。王筠《说文解字句读》:“《说文》同字而分两部者此及自 ,林麻,人几,大 是也。”[5]158

方以智还指出《说文》其他部首如“蟲、?,虫”分列,“盖亦非叔重所分矣。”庄述祖《说文古籀疏证》就仅列“虫”部,无?、蟲。方以智对《说文》立字疏漏的辨正,多为后代学者研究所证实。

3 《说文》释字之误

方以智谓《说文》:“其解字立义,更多牵强。麦为金生火死,从来有穗,从文;逐为遯走;俯从逃省,臼为合爪;止为取象于艸;劳为荧火烧门;舟竟两岸为亙;变形登天为真。”[1]15

《通雅》卷一《疑始·专论古篆古音》:

止即趾。象足掌形,二止为步。《说文》曰:“下基也,象草木出有址,故以止为足。”按足/辵/ /步之属,皆从止,止乃足,非取象于草。

按:方以智从“止”字形体特点出发,释“象足掌形”。又系联“足、辵、 、步”等以止为构件的字,认为止当为足义,非取象于草,而是象足掌形,驳正了《说文》释止为“象草木出有址”的错误释义。今学者胡小石考证:“(止)象人足”,于省吾:“止字卜辞作 或 ,商代金文作 ,象‘足趾······《说文》误解为‘草木有阯。”[3]759共同验证了方以智的考辨。

又《说文》卷三上释“共”:“ ,同也,从廿廾,凡共之属皆从共。 ,古文共。”方以智认为《说文》释“共之从廿,其义迂曲,古文交手乃其正也。隶书趋省为廿耳”,“共”字,甲骨卜辞作 ,古玺字有作“ ”,王筠《说文释例》:“‘廿二手,从二手,其古文作“四手”,只是“二手”之繁文耳。”高田忠周也认为‘四手为 字之繁。章炳麟释:“(共)古文作四手,似是四手,此初文也。”[4]258可证方以智释“廿”为二手相交形是正确的。

《通雅》卷二《疑始·论古篆古音》:

爻从二?,?古 字。《说文》曰:“象《易》六爻头交也。”按:《易》因文以名书,书初不因书以立名,叔重支矣。亦通作殽、淆。

按:方以智释“爻”,从二?相交,?,古 (五)字,表交午杂错之义,通作殽、淆。方以智认为爻字先有,而后《易》用以表卦符名,而非本因“象《易》六爻头交”而立字。据今研究,爻卜辞作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象交之午之?(五)重叠相积之形。”朱芳圃:“字之结构,与重火之为炎,重木为林相同,盖象织纹之交错。甲文网字从此,是其证矣。孳乳为殽,《说文》殳部:‘殽,相杂错也。从殳,肴声。”马叙伦:“爻为殽乱之殽本字。”“殽卦交相往来杂错,故名卦之一象曰爻。”[4]259今人研究验证了方以智的考证。

4 结语

方以智对许慎《说文》收字、立字、释字的舛误进行了客观辨正,很多考证结论先于清代学者,体现了明代《说文》学的思辨之风,其《说文》学思想及方法对清代《说文》研究具有重要启发意义。虽然有明一代的《说文》学并未形成相当规模,但在一定程度上为清代《说文》学的蔚为大观道夫先路,在《说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值得进一步发掘。

参考文献

[1]方以智.通雅[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2]莫友芝.郘亭遗文[M],清末刻本.

[3]于省吾.甲古文字诂林[M],北京:中华书局,1996.

[4]李圃.古文字诂林[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5]王筠.说文解字句读[M],清刻本.

[6]王力.中国语言学史[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7]何久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M],商务印书馆,2013.

[8]陈梦家.中国文字学[M],中华书局,2011.

作者简介

陶玲(1983—),女,黑龙江省齐齐哈尔人,博士,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语言学系讲师,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字学。

猜你喜欢
方以智说文
方以智逃禅前行迹及其思想的挖掘与阐择
不忘故国的梅下僧人
方以智“三教合一”论之学术旨趣
《说文》“示”部字的宗教解释